季节性礼拜

​论伊斯兰教的斋戒
​论伊斯兰教的斋戒

论伊斯兰教的斋戒

斋戒是伊斯兰教的五功(念、礼、斋、课、朝)之一。真主对穆斯林们说道:"信道的人们啊!斋戒已成为你们的定制,犹如它曾为前人的定制一样,以便你们敬畏。故你们当斋戒有数的若干日。你们中害病,或旅行的人,当依所缺的日数补斋。难以斋戒的人,当纳罚赎,即以一餐饭,施给一个贫民。自愿行善的人,必获更多的善报。斋戒对于你们是更好的,倘若你们知道。莱麦丹月中,开始降示古兰经,知道世人,昭示明证,以便遵守正道,分别真伪,故在此月中,你们应当斋戒……。真主要你们便利,不要你们困难,以便你们补足所缺的日数,以便你们赞颂真主引导你们的恩德,以便你们感谢他。"(《古兰经》2:183-185)

使者穆罕默德说:"伊斯兰教是建立在五件事上:(1)证实除真主外绝无应受崇拜的主宰,并证实穆罕默德是真主的特使;(2)力行拜功;(3)完纳天课;(4)朝觐天房;(5)封莱麦丹月的斋。"(《布哈里和穆斯林圣训实录全集》)

以上两段经训是伊斯兰教把斋戒作为穆斯林必须履行的天职的依据。从经训中我们还可以看出"斋戒"这一天命不仅是伊斯兰教信徒所必须履行,伊斯兰教以前的人民和其他宗教信徒也曾奉行过,可见自古以来,斋戒这种宗教活动,就被真主和各宗教所重视。

(一)古代各民族、宗教的斋戒一瞥

只要注意研究各民族宗教发展史的人,便可以发现那些有宗教信仰的民族,没有不把斋戒当作善功的一种要素来看待。例如:印度的摩尼教教律就十分强调斋戒的必要性,把它看成是教徒高尚行为的表现;而婆罗门教徒从远古以来就对斋戒克尽其职,恪守不移,连老、病、残、弱者也不放弃,其中尤以瑜伽派最为虔诚和突出,他们为了献身于一件善事而需斋戒十天到十五天,在此期间除了饮少量的水以外,任何食物都不吃。

佛教和中国的儒教也都有各自的斋戒规定和仪式,我们中国的穆斯林都耳闻目睹过,这就不多说了。

古埃及人在所有的节日都要斋戒。他们的宗教师则需斋戒七天至六个星期;古希腊的艾勒资纽人和特思目夫尔人则责成自己的妻女斋戒,要她们坐地上,现出犹豫、悲伤的情状,以示斋戒应有的礼节;希腊古代民族的拉森底姆奈人,每到战争以前,也要连续斋戒数天,当时,克里特岛的牧师们都不吃鱼肉类及烹调过的食物,像佛教的和尚、尼姑一样,终生以素食为生;罗马人和意大利人,同样地也是以持斋为美而称著于世,据传说塔尼梯人,当罗马人包围他们的时候,也曾经斋戒了十天,以求胜利的降临。

至于犹太人,在他们的经典中也有歌颂斋戒的诗篇,他们的祖先在斋戒时,不仅仅满足于二十四小时之内不吃不饮,而且还要睡眠在沙土之上,对自己所遭的不幸事情要深刻自我反省,而表示哀痛,因此,他们的青年男女,其教律规定不许在斋月结婚。可是近代的犹太人每年只斋戒六七天了,其中德行好的,则斋戒一整月,每二十四小时开斋一次。如今的以色列人,只是每年阳历八月九日这天才斋戒一次,以纪念耶路撒冷大寺被毁而已,在八月九日以前要作好斋戒的一切准备,例如饮食方面就开始限于只吃一味,品行优良的人所吃的面包里还要混合着土质,夜间睡在盘石上,不断地呻吟、啼哭,以示对灾难的哀伤。

基督教徒则每年需斋戒四十天,以仿效尔萨圣人的德行。每二十四小时开斋一次,在开斋时的饮食不许可有带生命物类或由生物身上产生的付食品,如乳汁、乳饼、干酪等。另外,基督教还有四旬斋(也叫大斋)的规定,即每个季节斋戒三天,都列为天职,其余的如每星期四、五的斋戒为自愿的副功斋。可是,时至今日,在基督教中,不说普通教徒已废弃传统的斋戒制度。就连牧师、神职人员也违背了这一教律。

以上是对古代各民族、各宗教的斋戒作简略地回顾一下,以此证明斋戒在人类社会中的历史性和连贯性。

(二)伊斯兰教的斋戒和要求

伊斯兰教的斋戒是使者穆罕默德由麦加迁都麦地那的第二年(即伊斯兰历二年——公元六二三年)开始定制的,规定每年的九月(莱麦丹月)为穆斯林举行斋戒的月份,所以普通称为斋月。斋月到底相当于阳历的哪个月,这是难以肯定的,因为伊斯兰教的历法是根据太阴(月亮)绕地球一周(29530588日)为一月来算的,因而是纯阴历,全年十二个月,合计有三百五十四日或三百五十五日,每年与阳历相差十一日左右,每三年相差一月,所以斋月虽固定在回历九月,然而与阳历相比是活动的,每三年向后退一个月。

从斋月的第一天起到最后一天,每天从破晓到日落戒除饮食和房事(夜间不戒),是伊斯兰教斋戒的基本要求。这是根据下面这节《古兰经》的原文提出的,真主说:

"斋戒的夜间,准你们和妻室行房……你们吃吧!饮吧!直到黎明时天边的黑线和白线对你截然划分,然后整日斋戒,直到夜间。"(《古兰经》2:187)"这是真主的法度,你们不要临近它。真主这样为世人阐明他的迹象,以便他们敬畏。"

伊斯兰教斋戒的宗旨,总的说来是使穆斯林通过斋戒这一手段养成坚强的意志、廉洁的操行、守法的精神。对于合法的饮食与正当的夫妻性生活尚能戒除和节制,那么对于非法贪污和败坏道德的奸淫更能加以防范和杜绝了。所以《古兰经》说"以便你们敬畏",便是斋戒的宗旨和效果。

但是,伊斯兰教的斋戒,除了止""""这两方面以外,在耳、眼、口、鼻、手、脚、思想等各个器官和肢体方面也要受到教法的约束和训练,如果仅仅不吃不饮,不行房事,还不完全符合斋戒的要求,那么,要达到斋戒的宗旨自然也就谈不上了。因为圣使者穆罕默德说过:

"有许多所谓斋戒者,除了饥渴以外,对他来说没有什么斋戒可言"又说:

"谁不放弃谎言,仍津津乐道,那么真主并不需要他放弃食饮(指斋戒)"又说:

"背谈他人,会使斋戒者开斋。"

由此可见,仅仅不吃不饮,不行房事,但是眼所视、耳所闻、口所言、心所思、手所取、脚所趋,仍然离不开低级下流、猥亵淫荡、败坏道德、伤天害理、违反教法、扰乱治安、危害人群的思想言行,都足以坏斋,所以,这种徒具形式的斋戒自然没有价值和任何意义。因为伊斯兰教的斋戒,要使斋戒者第一:远离食色;第二:节制欲行;第三:克尽己私,然后"省功涤过"从而"明心见性"以达到"敬畏"真主。要做到这样,斋戒者就必须"非礼勿视、非礼勿闻、非礼勿言、非礼勿思、非礼勿取、非礼勿趋",整个身心都纳入在斋戒的范围内,使思想言行表里一致地受教律的规范和熏陶。这样的斋戒才符合要求,才有益处。

此外,斋戒者要出于自觉自愿,诚心诚意,如果是为了应付或沽名钓誉等等不纯动机而斋戒,那么,也是毫无意义的。那么伊斯兰教的斋戒的意义是什么呢?我们可以把它分成精神方面和躯体方面来谈谈。

(三)伊斯兰教的斋戒是促进思想向善的有效措施。

大家都知道:人是精神(灵魂)与肉体两者的结合物。造物主使精神与肉体又各赋有相互不同的特性。大多数人常常被他内体方面的各种需求所控制、驱使,于是陷入在欲念的深渊里,给自身和集体甚至给社会造成许多危害。而伊斯兰教制定的每一种律例,责成人们必须奉行的每一种仪式,其目的是要使人类的思想品质在适度与可能的范围内达到至高无上的境界。因此,教律根据人的操行优劣、体质强弱、性别差异、接受能力快慢,对不同的对象提出不同要求,使每个信徒在宗教生活中逐步学习和培养许多礼仪和美德,规定他们要实践各种集体性的善功,以保证相互鼓舞,一致向善,不致独善其身,因为在各种集体活动的善功中,无论从形式到内涵,都具有无穷的潜在能量,可以用以推动人人从善如流,防止放肆行为和纵欲为恶。比如:规定按时集体礼拜,一日五次,以便让全体穆斯林共同都能在敬畏真主的前提下并驾齐驱,团结互助,并养成守法、守时、践约的精神;规定斋戒,以造就穆斯林适应于高尚美德的人格,从而尽可能地脱离物质欲望的拘羁。因为要清心,必须寡欲。

真的!人的生活环境如果能处在适度与中和的情况下,那么精神与肉体的两种能量就可以保持平衡,符合机体的自然规律,否则,平衡就要失调,规律就要被破坏,导致道德堕落,人格扫地,因为人身上的情感和欲望是多方面的,中医说的"七情六欲"是导致疾病,损害魂魄的主要原因。比如,单以口腔这一器官来说,如果不节制食欲,那么"病从口入"那是必然的,因为食欲过甚,便是大吃大喝,于是各种肠胃疾病生发,同时,饮暖思淫,色胆包天,常常把人的高等理性泯灭,而降成低级的兽性,但是,如果通过斋戒的锻炼,节制食欲、色欲,再加上在斋月期间,口诵心惟地阅读《古兰经》,研究学术,探讨真理,勤于拜功,热心公益,自然无暇搬弄是非,说谎背谈,虚度时光……等等教律所禁戒的事情,于是优良的道德品质逐渐形成,向善的心情与日俱增,这种超凡脱俗的高尚思想是属于上界(天仙)的特性,因为天仙是不吃不饮、没有男女之性别、超然于物质和情欲的控制、一尘不染,所以如果按教律的要求,斋戒者能达到"己私克尽,物我全忘"的话,那么在性质上他已臻于天仙的境界,可以享受真主之光的沐浴,使性灵得以净化、纯洁,进一步有力克服各种欲望的干扰和私心杂念的复萌;增进了与真主的接近,远离了各种罪恶。

从善功的地位而论,伊斯兰教的斋戒比其他善功占据更高的等级,以致真主把它器重为与自己有密切的关系。真主说:

"人类的每一种工作都是为了他自己,只有斋戒是为了我,我将亲自报赏他。他为我而放弃情欲和食欲。斋戒者有两种快乐——一种快乐是在他开斋时,另一种快乐是在与我相会时。"(经外传说)。斋戒者每天开斋时的快乐人人都有体会,但是与真主相会的快乐,一说是在将来,一说是斋戒者如能一尘不染、一私不立,那么,便能与真主神交,这种快乐是无以复加的,不可以比拟的。所以伊玛目安萨里大哲学家说:"琵琶之所以能弹出悦耳动听的美丽音调,是因为它有一个空空的腹腔。斋戒者能领会与真主相交的快乐并且享受智慧的果实,也是因为他绝其外物,化其己私,少吃少饮,清心寡欲所致。"真主不久将对斋戒者们说:

"你吃吧,你喝吧,你愉快吧!如果你见人来,你可以说:'我确已向至仁主发愿斋戒,所以今天我绝不对任何人说话。'"(《古兰经》19:26)可见斋戒的效益何等的大,地位多么高啊!这是因为斋戒者为了真主的喜悦,抑制了自己物质与精神上一切需要,心悦诚服地遵从真主的命令。"服从"是仆民的义务,也是伊斯兰教的宗旨之一。

此外,斋戒的本质,除了能与真主神通交往这种密切关系外,还可以培养许多为真主所喜爱和命名的美德。例如斋戒者亲身体验到饥饿的真实情况,于是便能推己及人,对于赤贫者、弱者、受难者产生恻隐怜悯之心情,而给以救济或寄以同情,不致冷酷无情、无动于衷。"仁慈"、"博爱"、"怜悯"等等是真主的属性,如果人人能具备了这些品质和美德,一旦形成集体的、社会的性质,那么,大家都能感到强者与弱者,贫富之间的相互依赖,团结一致是非常必要的,进而促进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安定,从而消除由于各种矛盾的对立和贫富不均而引起的经济上的、道德上的各种社会危机和弊端。大家都有共同的思想感情,又有天课这一经济制度节制了资本的集中和社会产品的垄断,那么便为在世界上建立公道与正义的普遍的秩序,在精神与物质创造了条件。

斋戒对于人们的思想建设和道德品质的培养,既然有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在宗教上被列为伊玛尼(信仰)的四分之一看待。因为至圣说:

"斋戒是忍耐的一半"而"忍耐是信仰的一半"

近代有一些心理学家已经公认伊斯兰教的斋戒,在锻炼人的意志和毅力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是其他教育方法不可媲美的,因为斋戒是以无穷的精神为力量,自觉克制肉体上的非法要求,以理性的需要,适当调整物质(躯体)的存在。根据这一原理,法国的加布哈尔德教授以伊斯兰教的斋戒为论据,写了一本《意志的强化》的书,主张伊斯兰的斋戒是实现精神主宰身体的有效手段,它能使人成为自己生活的真正主人,不致变成物质偏向的俘虏,而导致伤亡。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因为如果真正按照我们前面所说的要求实行斋戒的话,确实需要很大毅力和坚强的意志。我们仍旧以口腔这一器官为例来说明问题,如果有一丰盛可口的山珍海味摆设在面前,对于一个斋戒有素的人来说,完全可以毫不困难地控制住食欲,无动于衷,不屑一顾,即使是平时贪食,食欲旺盛的人,在垂涎三尺的情况下,他一定不致轻易中途开斋而去品尝一口,这不仅仅是对一个器官强烈冲动的抑制,正如前面所说那样,是对耳、眼、鼻、手……整个躯体的绳之以法、治之以礼,不能任性、放肆,通过这样严格训练,又能持之以恒,那么,性格暴躁的人,可以变成温和的人;矜骄自持的,在"真主的法度"面前,也只得服服帖帖,变成谦卑、平凡、懦弱的人,并可以培养坚强的思想;富贵逞强的,可以挫其骄奢淫逸的锐气,而受到忆苦思甜的启示,贫苦的人进一步加强艰苦的精神,并树立了自尊心。此外,斋戒者无论在大庭广众之间或独处幽居的情况下,开斋时间不到,除突然因病确需打针吃药外,都不可提前或推迟食饮;言、行、视、听同样受到教律的规范,这就养成人们忠诚老实、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奉公守法、廉洁可嘉的品德,以及守时、践约的观念。人人都能如此坚持不渝,男女老少,家家户户,同心同德,推己及人,那么斋戒的意义,便从宗教的范围、个人的修养,发展成社会性的、集体的领域里,从而使和平、安宁、幸福、团结的环境更能稳定、持久。

(四)伊斯兰教的斋戒对增强体质所起的作用

实践证明,伊斯兰教的斋戒,其优点还不仅仅局限于人类思想方面和道德方面的建设上,而且对于促进人体健康、防止或医治许多疾病方面,也有很大作用。

重新认识穆斯林妇女
重新认识穆斯林妇女

美国福布莱特学术基金会邀请的国际教授拉齐德

0pt">迪瓦尼博士在匹兹堡大学对公众演讲时说﹐西方社会一直对伊斯兰文明丑化﹐尤其对穆斯林妇女的歪曲﹐应当为她们澄清历史的冤屈。迪瓦尼博士是埃及亚力山大大学的文学教授﹐学术成就显著﹐接受美国福布莱特基金会的接纳为院士﹐经常应邀到美国各大学访问和讲学。

她说﹕"作为一名穆斯林妇女﹐我应当来到这个国家向你们说明事实真相﹐美国人和许多西方人认为穆斯林妇女是世界上受压迫的人群﹐因为在伊斯兰社会中她们没有社会地位。这是错误的论调﹐你们受骗了﹐事实根本不是如此。我有责任向你们介绍被西方社会误导和曲解的事实﹐伊斯兰是一个完美和全面的人类文明﹐妇女们不会受到虐待﹐因为﹐那样不符合逻辑。伊斯兰也不是一些人想象的那样充满暴力和野蛮﹐恰恰相反﹐伊斯兰是和平﹐是人性﹐是仁慈。"

她说﹕"如果你们看到了一些在穆斯林国家妇女不平等的现象﹐那是因为﹐那个民族和社会偏离了伊斯兰的基本精神﹐他们陷入了无知和迷误。只能怪他们没有执行伊斯兰的精神﹐而绝不是伊斯兰造成的不合理。"

"穆斯林的行为和社会实际与伊斯兰的精神有距离﹐这个距离在历史上形成的﹐而且根深蒂固﹐譬如当地的独裁者和军阀统治。许多穆斯林社会的落后现象﹐如文化停滞﹑经济贫困﹑科技落后﹑社会不公正﹑妇女不自由﹐都是这些历史原因造成的恶果。"

迪瓦尼博士在演讲中引用了许多古兰经的经文来证明﹐现实与伊斯兰精神之间存在的差距﹐譬如歧视女子和轻视女孩﹐是阿拉伯人的历史传统﹐他们在接受伊斯兰之后没有多少进步﹐阿拉伯人还要深入学习和贯彻伊斯兰的精神。

有些地方﹐他们受到基督教的影响﹐例如说夏娃听信恶魔的引诱犯了天规﹐其实伊斯兰不同意这样说法﹐不能把违背真主的命令都归罪于女人﹐古兰经上没有这么说﹐所以这个思想来自圣经﹐中东地方也是基督教的最早发源地﹐基督教文化影响也很深远。古兰经保证了妇女的婚姻自主﹐结婚和离婚都有妇女的自由。

西方人看到穆斯林妇女穿长衣﹐戴头巾感到奇怪﹐认为她们受宗教约束﹐没有自由的选择。这么说﹐不对﹐伊斯兰教育妇女要特别注重自己的女性人格和尊严﹐头巾和衣着是谦逊和稳重的表示﹐她们自重﹐也要求社会尊重她们。

女人的这样装饰原则不是男人们强加给她们的规定﹐而是真主的启示﹐要她们能自我保护﹔不是人间的压迫﹐而是造物主的仁慈。她们戴头巾不是要她们对男人畏惧和屈从﹐而是要她们顺从真主﹐做真主的仆人。她们的一切行为不是对男人的社会﹐或者对自己的丈夫负责﹐而是对自己的信仰﹑道德﹑社会影响负责。

迪瓦尼博士说﹕"西方人希望用他们的自由和解放来同化穆斯林妇女﹐挑动她们起来造反﹐争取同他们一样的个人自由和解放。这是做不到的﹐因为伊斯兰在所有的穆斯林社会中深深扎根在人们的心里。穆斯林只能向往更加纯正的伊斯兰改进自己﹐提高自己﹐而不可能引进西方人的文化使自己走向生活腐败﹐使自己堕落。"

筛选圣训的方法
筛选圣训的方法

筛选圣训的方法


圣训作为伊斯兰立法的一大依据,对教律和教义的理解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圣训的等级不同,其可靠程度也不尽一致,有可以接受的圣训,有不可接受的圣训,而且在可以接受的圣训中还存在不同的层次。因此,选择一段可靠有力的圣训作为信仰和教法的依据是圣训学研究的主要任务之一。
圣训的数量之大,难以数计,就载入各种圣训集的圣训而言,也不下几十万段。对生活中的任何一个问题都可以找到相关的数段,甚至几十段圣训,这为伊斯兰法律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也为理解《古兰经》的精神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划分圣训的目的,是为了从洋洋圣训中择取可靠的圣训作立法依据,所以,法学家在立法时,根据圣训学家提供的线索对圣训进行了筛选,即选其可靠者用之,不可靠者弃之。可是,当可靠的圣训中有相互抵触的情况时,该如何处理呢?圣训学家对此制定了一套系统的规则,以此对圣训进行不同层次的筛选。
在介绍筛选圣训的方法以前,让我们首先解决这样一个思想问题:即圣训中真的有抵触现象吗?
答案是否定的!圣训是对穆圣言行的记录,而穆圣的一言一行都是在真主的启示下进行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圣训实际上就是真主的启示,而真主是全知的、万能的,他的启示绝对不会有任何的矛盾和抵触,因此,真正的圣训中没有实质性的抵触。那么,对存在于圣训中的抵触现象作如何解释呢?
圣训中出现的抵触现象只是表面的,并非实质的抵触。产生表面抵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没有理解圣训的真正含义和精神;(2)没有了解圣训的背景和原因;(3)没有了解圣训所指的对象;(4)没有掌握两段圣训的时间顺序;(5)没有了解传述人的其它品格等等多达五十多个原因。这些原因就是调和和筛选圣训的基础。因此,圣训在表面上会出现抵触现象,而在实际上却是一致的,这就要求法学家和圣训学家对圣训作精心的考证和筛选。
所谓筛选,实质是在可靠的圣训之间由于表面的抵触而进行的取舍。羸弱圣训同可靠之间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抵触,因羸弱圣训不是考虑的对象,它若同可靠圣训相符,便可引用,否则,不予考虑,更谈不上同可靠圣训抵触的问题。只有在两段圣训都是正确的,而且表面抵触时,才有必要进行筛选。在出现了表面的抵触现象,圣训学家采取了几种有效的步骤,对相抵触的圣训进行取舍或调和。具体办法如下:
1,在众传圣训与单传圣训抵触时,应取众传圣训而舍单传圣训。
2,健全圣训与优良圣训抵触时,应取健全圣训而舍优良圣训。
此外,补全圣训高于优良圣训,低于健全圣训,而补良圣训刚刚脱离羸弱圣训的行列作为最后考虑的对象。羸弱圣训虽然名目繁多都不是接受的对象,所以不再考虑它的抵触。
以上两种方法是对圣训的初级筛选,也是最简单的取舍方法。这是在圣训不在同一等级上时实施的办法。而若两段可靠程度相当的圣训,如两段健全圣训、或两段优良圣训抵触时,处理的办法就复杂多了:
(一)矛盾的两段圣训若可以通过一种解释进行调和时,最好调和起来,不舍弃任何一方。例如:用驴喝剩下的水是否能用来作小净的问题,伊本欧默尔说:这种水是污水,因为艾奈斯传来的一段圣训说:"穆圣禁止吃家养的驴肉,因为它是污秽"。
这段圣训表明,驴喝剩的水是污秽,因为它与驴肉接触过,驴肉是污秽。但这段圣训与另一段圣训相抵触,据贾比尔传来一段圣训说:"有人问穆圣:'我可以用驴喝剩的水作小净吗?'他(穆圣)说:'可以!''那么野兽喝剩的水可以吗?'他说:'不能!'"
这两段圣训都是健全圣训,同一个品级,无法进行取舍。因此,法学家和圣训学家对两段圣训进行了调和,让两段圣训各起一部分法律作用。即根据两段圣训的综合意义,驴喝剩的水是干净的,但用它作的小净无效。
(二)若实在不可调和,可以取一方舍一方。(下面将详细讲这种方法)
(三)若实在无法对任何一方进行取舍时,舍双方而不取。但这种现象极为罕见。
例如:努尔曼本伯什尔传来说:"穆圣曾礼了日食拜,就象你们平时礼拜一样礼了两拜,每拜中一次鞠躬,两次叩头" ,而阿依舍传来的另一段圣训说:"穆圣曾经礼了两拜日食拜,四次鞠躬四次叩头"。
这两段圣训,表面上显然有抵触,对每拜中鞠躬和叩头的次数说法不一,而两段圣训都是正确的圣训,且在同一等级上,在没有办法调和的情况下,法学家只好舍二者都不取,另找别的证据。
在以上三种方法中,第一种方法由于调和了矛盾的双方而没有舍弃任何一方,因而没有过多的问题;第三种方法由于无法取舍而停止采用任何一方,达到了平衡,因而也没有更多的问题;而第二种方法由于要取此舍彼,就有较多问题有待解决。取一方舍一方,应有足够的理由,使其取之有理,舍之有故。因而,圣训学家从下列几个方面对抵触的圣训进行了取舍的考虑:
一:考证抵触的两段圣训的时间顺序,取后者而舍前者,因后者有可能修正了前者的训戒。
例如,苏福杨---从--- 祖胡勒---从---欧拜顿拉---从---他父亲传来说,贰玛热•本亚西尔说:"我们同真主的使者一起作了土净,土一直摸到肩膀"。
据贰玛热的这段话来看,土净时须得把土摸到肩头。然而,另一段关于土净的传述却与之有出入。易卜拉欣•本•穆罕默德---从---艾比•胡卫热斯---从---艾尔热吉---从---伊本•索目特传来说:"有一次,我经过穆圣,他正在小便,便后,用手摸了一下土墙,而后,用手摸了脸和两肘"。
这段传述则表明,土净时只用粘有净土的手模脸和双肘就可以了,不必摸到肩头。这样,两种传述间有了分歧,到底以哪一说为准?
经沙斐尔教长考证,这两段圣训都是健全可靠的圣训,二者在同一个级别上,传述人都没有什么问题,其中伊本索目特是参加过白德尔战役和吾胡德战役的人,显然在可靠性上不存在问题,但圣训却依然互相抵触。但经沙斐尔教长考证,前者在时间上稍早,是贰玛热在关于土净的古兰经明文刚一降示就说的话,而后者则较晚。因此,沙斐尔教长取后者而舍前者,因后者可能修正了以前的规定。
二,查看两段圣训的性质,即看其中的精神是用语言直述的呢,还是用行为表达的?若两段都是用行为表达的,则从时间上进行调和,或用普遍和特殊之说对二者进行调和。
若一方是用语言表达的,另一方是用行为表示的,那么,学者间有三种不同的观点和处理方法,各有道理。
(1)取用语言表达精神的圣训,因为语言的表达是最明白准确的。行为的表示则不能尽然表达确切的精神,而且人不一定就能理解到的那一意思上。
(2)取用行为表达精神的圣训,因为行为更具体更确凿。
(3)两者都不取,因无法进行取舍。
三,若一方表示合法,另一方则表示非法时,大多数学者取表示非法的一方,道理是:这样做更谨慎,因为表明非法的一方若确实正确的话,正好达到了目的;若不对的话,只不过放弃了一项另一段圣训所表达的合法之事,放弃一项合法之事无损于信仰。圣人说:"放弃你怀疑的事,归向你不怀疑的事"; 圣人又说:"合法与非法一旦相聚,非法总是胜过合法"。因此,取表示非法的圣训。
例如吃蜥蜴的问题,除了《提尔米宰圣训集》外,几大部圣训集都记载说,穆圣曾吃过蜥蜴。但是罕伯里教长等人通过可靠的传述人传来,阿布顿热哈曼本哈斯奈说:"我们同穆圣一块到了一个地方,那里蜥蜴很多,我们抓了几只宰了,当蜥蜴快要煮熟的时候,穆圣出现在了我们面前,说道:'以色列的一个部族曾消失了,我怕他们就是这些东西,快把它倒掉',我们倒掉了它,我们自己却饿着肚子"。
对能不能吃蜥蜴的问题,前后两种传述说法不一,前一种说法认为是合法的,而后一传述却认为是非法。从圣训的品级上讲,前后两段都在同一个等级上,而且无法知道它们在时间上的顺序。
在这种情况下,较谨慎的作法是,执行表示非法的圣训,即吃蜥蜴是非法的。因为若真的不能吃蜥蜴的话,执行表示非法的圣训算执行对了,若能吃,而我们却由于执行表示非法的圣训而禁止吃的话,也不过放弃了一件合法之事。
放弃一件合法之事对信仰和人格没有什么影响。
四,一方肯定,一方否定时,大部分学者要求分析其中的详细情况:
1、若否定一方没有明确可见的证据时,取肯定的一方。因为肯定的一方,至少给人增加一点对事物的认识,而否定一方,只是把原有的事物否定掉。
例如:据阿依舍的传述:"穆海斯的妻子白勒莉获得了自由,她的丈夫(穆海斯)也是自由人"。
这段圣训是肯定的传述,即肯定了穆海斯也获得了自由。
而据阿依舍传述的另一段圣训说:"白勒莉获得了自由,她丈夫仍是奴隶"。
这段传述是否定的,即否定了她丈夫的自由。
这两种传述显然有抵触,并且肯定的一方(即穆海斯的自由)也没有明确的证据。因为奴隶或自由人,是无法用什么外在的东西来表示的,在这种情况下,取肯定的一方,即肯定她丈夫是自由人。因为人从根本上是自由的,奴隶的状态只是一种特殊的情况。
2、若否定一方有可见的证据时,不从正反两方考虑,而是寻求别的佐证来支持或否定一方。
如:六大部圣训集中记载了由伊本阿巴斯的传述一段圣训说:"穆圣娶了麦穆乃,他当时还受着戒(朝觐时)"。
这段圣训说明在受戒中还可以娶妻。
另据,穆斯林由叶宰得本艾索目传来一段圣训说:"真主的使者娶了麦穆乃,她当时已开了戒,她是我(叶宰德本艾索目)的姨妈,也是伊本阿巴斯的姨妈"。
这段圣训说明朝觐受戒时不可以娶妻,开戒后方可娶。
这两段圣训一正一反,而且反方有东西可以表示,如受戒开戒可以直接观察到。这时圣训学家不从正反两方去考虑二者的取舍,而从别的方面进行考虑。因此, 哈奈非学派的法学家从下列几个方面考虑选取了在受戒中可以娶妻的圣训:
(1)从两段圣训的传述系统来分析,伊本阿巴斯的传述系统较强,而且可靠,因他的学识高。
(2)另有一段圣训证实了那件事,据穆扎黑迪传述的一段圣训说:"真主的使者在那次旅行中(去付朝时)娶了麦穆乃,他当时还受着戒,是阿巴斯把她娉给了穆圣。真主的使者在麦加停留了三天。第三天,奉古莱什之命前来驱赶他们的胡卫库布来到穆圣跟前,说道;"你们的期限已到了,请出去吧!"真主的使者说:"宽容我们几天,让我们在你们这里举行婚礼,给你们做好吃的,让你们来参加,不好吗?"他说"我们不需要你们的吃的,请出吧!"穆圣随即出了城,留下他的管家艾布拉裴尔照顾麦穆乃,直到他来到"色尔夫"才同她圆了房。"
哈奈非派参照这段圣训选取了前面那一段圣训,从而主张受戒中可以婚娶。
然而,有些学者却选取第二段圣训而主张受戒中不可以婚娶。其理由是:
(1)据艾布拉非尔传来说:"真主的使者娶了麦穆乃,当时他已开戒,我(艾布拉非尔)曾是他们之间的牵线人"。
但哈奈非派学者反驳说:艾布拉非尔是牵线人,而阿巴斯是主事人,牵线人或许不太清楚,而主事人却不会不清楚。
(2)据麦穆乃亲自说,穆圣娶了她,他当时已开戒。
哈奈非派学者认为,穆圣要娶她的消息传到麦穆乃跟前时,穆圣已开了戒,而决议早已形成,是阿巴斯把她聘给穆圣的。
(3)穆圣说:"受戒的人不能结婚,也不许配"。
哈奈非派学者认为,这段圣训中指的是受戒的人不能圆房,而不是指定婚成亲。
经过来来回回的辩证,学者们在这个问题上较侧重哈奈非派的主张,认为它更接近圣训的精神,即受戒中可以订婚或举行成婚仪式,但不能圆房。
五、 第一代传述人的年龄。取年长的人所传述的圣训。
据伊本欧麦尔传来说:"真主的使者受戒时举意单戒单朝";而艾奈斯说:"我听到真主的使者为连戒连朝念响应词"。
这两段圣训对穆圣在那一次朝觐时的方式说法不一,前者说单戒单朝,而后者则说连戒连朝。部分法学家取前者,即单戒单朝说,理由是艾奈斯那时还是个孩子,而伊本欧麦尔则已是成人,他的说法更可靠。另据一段可靠的传述说:有人曾来到伊本欧麦尔跟前,问道:"穆圣以哪种方式受戒?"他说:"你去年没有来吗?" 那人说:"没有来,但艾奈斯说穆圣曾连戒连朝"。伊本欧麦尔说:"艾奈斯曾由妇女们照看着,她们连头都没有蒙(言艾奈斯年纪小,妇女们没回避他),而我却拉着穆圣的驼,驼的口水还滴到我身上,我听见了穆圣在念响应词"。
这段传述证明了艾奈斯那时年纪尚小,对事实不太了解。因而,部分法学家选取了伊本欧麦尔的传述,认为单戒单朝最好。
六、传述人的学识。取学识高的传述人的圣训。
例如:前面的例子中艾奈斯的传述说穆圣当时连戒连朝,而据伊本欧麦尔传述的圣训说穆圣进行了单戒单朝。
部分法学家选取伊本欧麦尔的传述,认为他比艾奈斯更有学问,更懂得教法。
七、传述者与圣训的关系。取参与者的圣训。例如:前面的例子中,艾布拉非尔说穆圣娶麦穆乃时已经开戒,而伊本阿巴斯却说他尚在受戒中。这两段传述中部分法学家取艾布拉非尔的传述,认为他直接参与了那件事,因他当时是两方的牵线人。
八、传述者与事件的关系。取当事人的传述。 例如:前面的例子中,麦穆乃亲自说她嫁给穆圣时,穆圣已经开了戒,而伊本阿巴斯却说他尚在受戒当中。部分法学家选取麦穆乃的传述,认为她是当事人,更清楚事实的真相。
九、传述人同穆圣的关系。取常陪同他的人的传述。例如:圣妻阿依舍和吾姆塞利麦的传述说:"真主的使者夜间因同房而失去了大净,早晨还封了斋";而另据艾布胡赖尔的传述说:真主的使者说:"谁清晨无大净,就没有斋戒"。
圣训学家取前者,因圣妻常与圣人相伴,最清楚他的生活中一些细节问题。
十、对某一圣训是否有相反的传述。取无反面传述的圣训。例如:伊本欧麦尔传来说,真主的使者说:"如果骆驼超过了一百二十峰,每四十峰出一只两岁的母驼作天课,每过五十峰时出一只三岁的母驼。
而阿目如本哈孜目却传述穆圣说:"骆驼若超过了一百二十峰,就重新开始出第二轮天课"。
这两段圣训出现了抵触,部分法学家选取前者,因另有一段圣训与前者相同而同后者相反。因此,选没有反面传述的圣训。
十一、看传述人入教的先后。取后入教者。 例如:艾布胡莱尔传述说:"穆圣礼了两拜就道祝安词,出了拜,说了话,又接着礼拜"。而伊本麦斯欧德却说:"穆圣在拜中,我们曾向他请安。他回答我们说:'礼拜中有其重要事项'"。
马利克学派取前者而认为礼拜中不可以说话,因为艾布胡莱尔入教的时间迟于伊本麦斯欧德。因为事件发生得越迟,这一规定改变的机会就越少。而哈奈非派却以别的圣训为佐证,规定礼拜时不准说话。证据是,有一段圣训说:"真主意欲什么就命令什么。他命令的事项中有:"你们在拜中不要说话"。所以,哈奈非派据此而主张礼拜中不能说话。
十二、看圣训的性质。取记载言论的圣训,舍记载行为的圣训。因为,语言是针对大众说的,而行为有可能只是对穆圣自己特许的行为。
例如:欧斯曼的传述,真主的使者说:"受戒者不可婚娶,也不可许配";另据伊本阿巴斯的传述说:"真主的使者娶了麦穆乃,他当时还在受戒中"。这两段圣训中前一段是记载言论的圣训,后一段是记载行为的圣训。因此,部分法学家取前一段圣训,认为言论是针对大家的,行为有可能是对穆圣特许的。
十三、看圣训的背景,取直接原因的圣训。例如:"相传真主的使者经过了麦穆乃的羊,说道:"任何皮子一旦硝了(加工处理),便洁净了"。这段圣训说明动物的皮子硝过后就可以用了;另据一段圣训说:"你们不要用死物的皮子,也不要用它的筋"。这段圣训却禁止用死物的皮子。法学家取前一段圣训,认为所有其肉能吃的动物,宰了或死了以后,它的皮子一经硝过,就可以用了,因为前一段圣训的直接原因是穆圣见了羊才说那番话的,羊的肉是可食的。
十四、部分法学家取符合麦迪乃人的作法的圣训。因穆圣在他们当中度过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后十年,他们最清楚穆圣的言论和行为。
十五、取正文中对教规有分析的圣训。
十六、取传述人对圣训中的规定有解释的圣训。
十七、取较为慎重和不妨害任何人的圣训。
上述种种的取舍方法,是在两段圣训居同一等级,都是正确圣训,而且从可靠程度上无法着手取舍,可因相互抵触而无法调和时,才考虑的种种方面。
当然,圣训学家考虑的不仅仅是上述的十几个方面,实际要考虑的方面多达五十多个。这里仅将最常见的方法介绍给了读者。
本来圣训的筛选问题是法学原理所研究的问题,但由于它所牵扯的都是有关圣训的问题,因此也可以算作圣训学的一部分。介绍圣训的筛选问题,其意义在于让人建立一套综合研究圣训的方法,在圣训的表面意义相互抵触时能辩证地从正反两个方面研究和应用圣训,不要片面地抓住一段圣训进行武断而违背了圣训的整体精神。

在正朝和副朝的“应召词”之后念祈祷词的教法律例
在正朝和副朝的“应召词”之后念祈祷词的教法律例

在正朝和副朝的

“应召词"之后念祈祷词的教法律例

:在念“应召词"的时候可以增加一些祈祷词吗?在“应召词"中可以增加“我们的主啊,我们向你要求你的天堂,求你保护我们免入火狱",以及其他的祈祷词吗?

:一切赞颂,全归真主。学者们一致认为履行正朝或者副朝而受戒的人多念“应召词"是可嘉的行为(穆斯泰罕布),“主啊!响应你!响应你!主啊!你是绝无匹敌的,一切赞颂、权柄和福利都归于你!你无任何匹敌。"如果念完了“应召词",祝福我们的先知,向真主祈求乐园堂,免遭火狱的惩罚。"关于这方面有先知(愿主福安之)的一段圣训,但它的传述系统是微弱的。达尔古图尼(2507段)和白海格《大圣训》(5 / 46)中通过胡栽麦·本·萨比特(愿主喜悦之)传述:先知(愿主福安之)如果念完“应召词",向真主祈求喜悦和宽恕,希望真主的仁慈,免遭火狱的惩罚。"哈菲兹伊本•哈哲尔(愿主怜悯之)在《如愿以偿》中说:“它的传述系统是微弱的。"敬请参阅《优美的概括》(1005)。

卡西姆•本•穆罕默德•本•艾布•伯克尔·宋迪格说:“朝觐者在念完“应召词"之后,奉命要祝福先知(愿主福安之)。"伊玛目沙斐仪(愿主怜悯之)说:“念“应召词"的人是真主的客人,念“应召词"的时候是真主应答祈祷的时候,祝福先知(愿主福安之)属于完美的祈祷和希望真主的应答,并在此之后向真主祈求乐园,免遭火狱的惩罚,这是最应该祈求的,然后祈求自己喜爱的一切。"敬请参阅白海格所著的《了解圣训和遗训》(8 / 35)。伊玛目沙菲尔(愿主怜悯之)还说:“我的选择就是只念从先知(愿主福安之)传述的“应召词",不要添加任何内容,唯有祝福先知(愿主福安之)和赞颂真主除外,并且向真主祈祷。"《温姆》(2 / 169--170)。伊玛目脑威(愿主怜悯之)说:“念完了“应召词"之后祝福我们的先知(愿主福安之)是可嘉的行为(穆斯泰罕布),并且向真主祈求喜悦和乐园,免遭火狱的惩罚,然后祈祷喜爱的一切。"《总汇》(7 / 260)。伊本•古达麦(愿主怜悯之)说:“如果念完了“应召词",祝福我们的先知(愿主福安之),并且向真主祈求在今世和后世里喜爱的一切。"《穆额尼》(5 / 107)。伊本·卡西姆(愿主怜悯之)在《四方花园的评注》(3 / 574)中说:“念完“应召词"之后祈祷是圣行,这是毫无争议的。

因为这是真主应答祈祷的时机,向真主祈求乐园堂,免遭火狱的惩罚。"谢赫伊本·欧塞米尼(愿主怜悯之)说:“受戒者应该多念“应召词",尤其是在情况和时间不断变化的时候,比如登上高处,或者下到洼地,黑夜或者白昼来临,在此之后向真主祈求乐园和真主的喜悦,希望真主的仁慈,免遭火狱的惩罚。"《伊本·欧塞米尼法特瓦全集》(24 /378)。真主至知!伊斯兰问答网站221135

真主喜欢洁净的人
真主喜欢洁净的人

"清洁"不光是指讲卫生,它还包括清白,洁净无尘等文明的表现。文明的人都是很讲卫生的,而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直接关系到人的身体健康。一个拥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的人,得病的机率就会减少。

《古兰经》说:"你说:'污秽的和清洁的,是不相等的,即使污秽的为数很多,使你赞叹。'有理智的人啊,你们当敬畏真主,以便你们成功。"5100)穆罕默德圣人说:"清洁是信仰的一半"可见伊斯兰对清洁的重视程度。在伊斯兰看来,清洁不光是指人身体表面的干净,还有内心纯洁,称为:"外清内洁"。这也就是穆斯林每日五次净身礼拜的原因之一。

清洁一个方面指的是 讲卫生,这是为了让我们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卫生习惯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表现为一点一滴的生活小事。比如,要保持个人清洁卫生,衣服要勤换洗,勤 洗澡,勤剪指甲;饭前便后要洗手;经常打扫环境卫生;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身体免疫力等等。这些习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全部做得到, 许多人都是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才逐步有了讲文明、讲卫生的好习惯。

清洁也包括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卫生。例如:捡起地上的垃圾放进垃圾箱,这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但可以折射出一个社会乃至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如果我们每个人平时都养成了讲文明、讲卫生的良好习惯,做好生活中的细节和各种小事,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就会有一个美好的环境。

清洁的另一方面是指一个人的品德方面,也就是古人所说的"清正廉洁"。廉洁一词最早出现在屈原的《楚辞招魂》里:"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尔未沫。"东汉著名学者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注释说:"不受曰廉,不污曰洁。"也就是说不接受他人馈赠的钱财礼物,不让自己清白的人品受到玷污,就是廉洁。所以今天我们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清正廉洁的传统美德的同时,也要提倡"廉洁自律,清白作人"的精神。

古时候,南北朝北齐 年间,苏琼受命担任清河郡太守,上任后就向全郡告示,不接受任何名目的馈赠。有一天,属下府丞给他一条鲜鱼,苏琼就把那条鱼悬挂在门边。府丞再送,苏琼仍 将鱼挂上,表示谢绝。后来,郡内有一位八十多岁的赵大爷,仗着自己年龄大威望高,又送来一条鲜鱼,苏琼仍将鱼挂在门梁上,始终不吃。之后,但凡有送礼者, 苏琼均以门梁的悬鱼相拒,以示不受之决心。从此以后,再也无人给他送礼了,整个郡内馈赠风气大为改观。

汉代华阴人杨震,风雅清正,志存高远,人称关西孔子。他曾推荐"贤人"王密做昌邑县县令。一次,杨震因公事路过昌邑县,下榻于馆驿。夜深人静之时,王密怀揣十金前往馆驿相赠,以谢杨震知遇之恩。杨震拒而不受。王密急切之下说"此时深夜,无人知矣。"杨震正声而说"岂可暗室亏心(暗地里做些亏心事),举头三尺有神明,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一时传为美谈。

对清洁的态度反映出 一个人的修养程度。清洁之人主喜人爱,因为他不说假话、谎话、脏话、挑拨离间的坏话;清洁的人不贪污受贿、不营私舞弊;清洁的人不赚昧良心的肮脏钱,不做 非法的生意;清洁的人不去肮脏的地方鬼混,保持肉体和灵魂的洁净;清洁的人常悔过自新,不骄傲自满;清洁的人在财务上公私很分明,生怕沾染不属于自己的一 分一厘……

清洁是人类文明的表 现。文明被广泛地解释为人类所创造的财富总和,特指精神财富。今天,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高度文明的时代,清洁不但能使我们身心健康,生活得愉快,也是彰显 我们自身文明的一个途径。保持身心清洁,坚守自己的信仰,拒绝一切藏污纳垢的行为,才不失为是当代的智者。

开发 midade.com

丝绸之路文明对话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