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的道德

不讲正信 必搞迷信
不讲正信 必搞迷信

不讲正信 必搞迷信

自离开祖国,我来阿拉伯国家从事宣教工作已有九年了。无论在科威特还是在阿联酋,相比其它国家的侨民而言,我发现对中国人宣教比较困难。我曾接待过一位美国学者,这位博士在美国宣教多年,并为基督教徒编辑了一套伊斯兰教程,吸引了不少人。我问他有没有针对十五亿中国人编一套类似的教程,他说他们尝试过,但后来放弃了,因为他们发现中国人的信仰观念太复杂,难以让他们专心侍奉一个造物主。中国人什么信仰都可以接受,但也只是象征性地意思一下而已,并没有信仰诚信可言。听罢此言,我深有同感。

中国虽说是个无神论国家,但无论走到哪里都能见到迷信活动。由于全国人民视为最神圣的哲学主义,被那些标榜为最虔诚的信仰者歪曲宣传和愚蠢地践行后,其公信力已普遍受到怀疑,如今对它的承认多数被看作是时尚的政治标签,而与信仰无关。尤其当这种被信仰"的主义恰恰又排斥宗教时,中国人基本上就变成了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这不是指没有信仰的形式。相反,在传统迷信思想的影响下,人们由什么都不信的无神论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多神论和泛神论。中国人又开始什么都信了,而且信的东西太多太杂,最后又导致什么都不诚信。大多数中国人心中没有永恒的神的位置,也就是没有终极性的精神信仰追求,这也与其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有关。

中华文明虽有五千年历史,但以儒家为主流的中国汉文化因缺乏宗教正信思想,导致其传统信仰迷信色彩十分浓厚。孔子对鬼神敬而远之"的态度,以及民众平常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的功利主义观念,就是中国人传统宗教意识及信仰心理的真实写照,这也决定了中国人不可能有一个出自本土的世界性宗教。世界三大宗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先后以不同的形式传入了中国,但是中国人在对待这三大宗教时,也是持利用改造的功利主义态度。

佛教在道教出现前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它原本是个注重修身成佛的无神论宗教,佛祖释迦牟尼并未允许人们进行偶像崇拜,他活着的时候也未被时人神化,然而不具有神性的佛陀很难赢得中国人的青睐,于是为了迎合人们的信仰心理,僧人们特意神化了释迦牟尼,他的尸骨(舍利)也受到了具有迷信死者传统的汉民族的敬奉。佛教为了能与中国的本土道教争宠,遂改变其原来的教义彻底搞起偶像崇拜来,虽曾一度被奉为国教,但也难免遭受国人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式的嘲弄。

基督教在唐代和明代的两次传教都因不同原因而中断,后来借鸦片战争之机闯入近代中国,这一次与以往不同,由于它进行了宗教改革,具有了包容性甚至允许过去看来是异端邪说的存在,比如利用中国人信则灵"的迷信心态大搞信主治病",使得它刚一进入中国就像流行音乐一样风靡全国。洪秀全这个儒家弟子改信基督创立拜上帝会"就是一例。基督教虽然是一神论宗教,但是先知耶稣被人神化后称作神的儿子,这有点类似中国天子"的味道,而上帝道成肉身"的说法又与中国人的下凡"相仿。基督教的圣像也很直观,让中国人对"有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感觉,很符合中国人固有的人格神迷信模式。即使如此,国人还是很随意地把顾客称作上帝",其功利思想由此可见一斑。

伊斯兰教在唐朝永徽年间,沿着古丝绸之路,以遣使经商的和平方式进入中华大地。尽管伊斯兰教的伦理道德与儒家思想很接近,而且有过很好的结合,穆斯林也曾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但是伊斯兰教所崇拜的造物主——安拉,超绝万物不可想象,不像其它宗教所崇拜的神像那样看得见摸得着。所以伊斯兰的认主独一论信仰,令那些缺乏形而上思维,只具有眼见为实"认识层次的人感到不可思议。再加上伊斯兰严格的饮食文化,令信奉以食为天"的中国人难以接受,所以伊斯兰至今尚未成为中国的主流信仰。

虽然世界三大宗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的文化色彩,但中国人的宗教意识仍很淡薄,而且信仰内容也很杂乱,许多人平时什么宗教功修都不做,却在遇到困难时既信佛又信道也信上帝。由于没有统一的宗教信仰,中国人的迷信思想显得特别庞杂。他们的迷信对象有老天爷、财神爷、灶王爷、释伽牟尼、观音菩萨、关公、妈祖、自然、祖先等,迷信方式有抽签、算卦、烧香、拜佛、看手相、看风水等,迷信风俗则体现在各种恶风陋俗和生活忌讳上,此外还迷信龙、气功、特异功能、星座、血型、属相、数字、吉祥物等。对于这些五花八门的迷信,许多中国人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几头讨好谁都不得罪,始终没有一个明确肯定的信仰。

毫无疑问,迷信是中国人的文化糟粕和精神毒瘤,它不仅扼杀理性和亵渎正信,同时也是产生各种邪教的思想根源和罪魁祸首。因此,要想改变这种信仰模式,就得大力破除迷信思想,全面进行正教宣传,使人们树立一个正确的信仰。其实,正信与迷信,只是一念之差:正信所崇拜的对象是无限和绝对存在的造物主,而迷信所崇拜的对象则是有限和相对存在的被造物,即人类和万物。

伊斯兰认主独一论,反对任何形式的迷信思想,主张任何人或物都不具有神性,凡是有限和相对的事物都不值得人类去崇拜。先知穆罕默德只是一个接受造物主启示的凡人,他以身作则从不神化自己,他的使命就是带领人类只崇拜独一无二的造物主——安拉。也正因为如此,邪教无法在伊斯兰教中找到滋生的土壤,从而使得伊斯兰能够在中华大地上,独树一帜地高举认主独一的正信大旗。


作者:一卅柯·韩文成

命人行善,止人作恶的重要性2
命人行善,止人作恶的重要性2

一切赞颂,全归安拉——养育众世界的主、管理报应日的主、普赐特赐的主、独一无偶的主,主啊!祈求你赐福你的使者穆罕默德、圣妻、圣伴及每一位追随他直至复生日的穆斯林。

穆斯林兄弟们!需要我们去制止的“恶"须具备四个条件:教律禁止;确实存在;显而易见;不属于演绎的范畴。

我们略微详细地解释一下这四个条件:

一、教律禁止。要定性一件事为恶事,首先必须得确定该事是伊斯兰教律所禁止之事。如以物配主、拜佛、求签、赌博、饮酒等。

二、确实存在。就是说个人没有权利去追究已经发生过的事,或是将要发生的事。比如一个人知道自己的伙伴打算晚上去干坏事,那么他只能加以劝告,因为需要制止的“恶"并不存在,如果掌握不好劝告的分寸,反而附有歹猜穆斯林的嫌疑。

三、显而易见。也就是说,这是一件明摆着的恶事,而不是通过秘密侦探的手段知悉的恶事。伊斯兰不允许刺探他人的秘密。据记载,哈里法欧麦尔得知某人喝酒,翻墙到那人家中,看见那人确实在喝酒,于是他谴责了那人的行为。但是对方说:“穆民信士的长官啊!如果说我在这方面违抗了安拉的话,你却从三个方面违抗了安拉。"欧麦尔问:“哪三方面?"那人说:“安拉说了:

وَلَا تَجَسَّسُوا

'你们不要互相侦探'49:12),但你侦探了;安拉说:

وَأْتُواْ الْبُيُوتَ مِنْ أَبْوَابِهَا

'你们当从门户走进房屋'2:189),但你翻墙而入;安拉说:

لَا تَدْخُلُوا بُيُوتًا غَيْرَ بُيُوتِكُمْ حَتَّى تَسْتَأْنِسُوا وَتُسَلِّمُوا عَلَى أَهْلِهَا

'你们不要进他人的家去,直到你们请求许可,并向主人祝安。'24:27)但你没有请求许可,也没有祝安。"欧麦尔放开他,要求他向安拉忏悔。但是没有想到自己在制止一件恶的同时,自己却犯了三件恶。

四、不属于演绎的范畴。就是说,该“恶"是通过经训明文或明确公议确定的,不属于供学者们演绎的范畴,因为凡 是属于演绎范畴的问题,孰对孰错,都不可责问。比如,沙斐仪学派认为可以吃蜥蜴和鬣狗,而哈乃飞学派持相反的主张;哈乃飞学派认为可以喝不醉人的葡萄汁, 认可没有通过监护人而缔结的婚约,而沙斐仪学派持相反的观点,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各学派间不可以相互指责。属于这类问题的问题,就不能认定为“恶"而 加以制止或谴责。

制止恶事有三个层次,首先用行动去改变,其次是用语言去改变,最后是用心去憎恶。艾卜·赛义德传述,安拉使者 (愿主福安之)教导我们说:“如果你们看到恶事,就用手去改变它;如果没有能力,就用语言去改变它;如果还没有能力,就用心去憎恶它,那是最弱的伊玛尼 (信仰)。(穆斯林辑录)

最后,我们需明白劝善戒恶者应该具备的一些礼节:

第一、端正的举意。不要在劝善戒恶的工作中把自己的私欲、私利掺加进去。正如使者(愿主福安之)说的:“一切工作,全凭举意。"(布哈里辑录)

第二、温和的态度。安拉的使者(愿主福安之)平生以德报怨,宽厚仁慈,不仅为穆民所爱戴,而且也赢得了卡费尔(不信教者)的尊重。安拉描述先知的性格时说:

فَبِمَا رَحْمَةٍ مِّنَ اللّهِ لِنتَ لَهُمْ وَلَوْ كُنتَ فَظًّا غَلِيظَ الْقَلْبِ لاَنفَضُّواْ مِنْ حَوْلِكَ

“只因为从安拉发出的慈恩,你温和地对待他们;假若你是粗暴的,是残酷的,那么,他们必定离你而去……"3:159

第三、坚忍的意志。人的一生充满各种考验和挑战,真正穆斯林的一生尤其如此,不管面对物欲横流花世界,还是面对艰难困苦平常事,劝善戒恶者都需要具备坚忍不拔的意志。《古兰经》记载了鲁格曼教导孩子话:

يَا بُنَيَّ أَقِمِ الصَّلَاةَ وَأْمُرْ بِالْمَعْرُوفِ وَانْهَ عَنِ الْمُنكَرِ وَاصْبِرْ عَلَى مَا أَصَابَكَ إِنَّ ذَلِكَ مِنْ عَزْمِ الْأُمُورِ

“我的小子啊!你应当谨守拜功,应当劝善戒恶,应当忍受患难,这确是应该决心做的事情。"31:17

第四、榜样的风范。劝善戒恶者不仅要通达理论,而且还要以身作则,以身示范,这样才能感化人心,让人心服口服。圣妻阿依莎曾描述先知(愿主福安之)的性格说:“他的性格是《古兰经》"。(艾哈迈德辑录)确实,安拉的使者就是行走在大地上的活生生的《古兰经》。

安拉啊!求你恩赐我们有益的知识和实践知识的福分。

安拉啊!求你使我们坚定不移地跟随使者的脚步,实践他的教导,具备他的品格。

安拉啊!求你引导我们,让我们坚定在你的正道上,求你通过我们引导世人,求你让我们成为劝善戒恶者——成功者。(阿米乃)

辞朝演说
辞朝演说

辞朝演说

先知穆罕默德的辞朝演说是在公元632年朝觐期间发表的,伊历129日,在阿拉法特,一年中最神圣的一天。使者发表辞朝演说时, 有十几万的穆斯林参加朝觐。

辞朝演说:

赞颂安拉之后,先知(愿主福安之)说道:

“人们啊!请听我说,今年以后,我不知道我们还能不能再次相聚并一起朝觐。因此,今天在此我要清楚地告白。

人们啊!确实的,直到你们回到安拉那里,正如本月本日和本地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一样,你们的生命、财产以及你们的名誉也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确实的,不久的将来,你们要见到你们的主,而且你们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安拉禁止你们放高利贷(利息),因此今后的所有利息全部废除。但是,你们的财产归你们所有。你们既不能压迫也不会遭受任何的不公平。安拉已规定,再不会存在任何的利息,阿拔斯·本·阿卜杜·穆台利卜所放高利贷的全部利息从今以后被废除……

为了你们教门的安全,你们当谨防恶魔。恶魔的希望虽已破灭,但他将会在大大小小的事情上误导你们,因此,你们做任何事时都要警惕他的捣乱。

人们啊!确实的,对于你们的女人,你们有某些权利;对于你们,你们的女人也有某些权利。尊重她们的婚姻权利,而不使她们发生不正当行为,是你们的责任。如果她们发生不正当行为,安拉准许你们不与她们同床并管教她们,但对待她们不可苛刻。而如果她们悔过,就应供给她们足够的食品和衣物。要善待你们的女人,因为她们是你们的帮手,而她们又无法照料自己。不经丈夫的同意,妻子不可将丈夫的财物赠送任何人。

人们啊!你们要认主拜主;每日五次礼拜;封莱麦丹月的斋;及时出纳财产的课税;有能力时朝觐天房。

全人类都是阿丹和哈娃的后代。阿拉伯人不优越于非阿拉伯人,非阿拉伯人也不优越于阿拉伯人;白人不优越于黑人,黑人也不优越于白人。确实,在安拉看来,你们中最尊贵的是那些最敬畏安拉的人。天下的穆斯林彼此都是兄弟。除非自愿的赠予,穆斯林兄弟的任何财物对于其它人都是非法的。因此,不要亏损自己(而私自拿别人的财物)。

记住,会有一天你们将站在安拉面前,来回答你们的行为。因此,在我之后你们不要远离正义步入迷途。

人们啊!在我之后,不会再出使者,也不会有新的信仰产生。人们啊!我在此将我知道的传达给你们。我之后留下了两件东西:《古兰经》和我的圣行,如果你们跟随其后,你们绝不会误入迷途。

在场的人要向那些不在场的人传达我说的一切,因为许多被传述的人比听讲的人还要用心。主啊!求您见证,我已将您的消息传达给了您的仆人。"

就这样,可敬的使者在阿拉法特完成了他的《辞朝演说》,表明伊斯兰的教诲已经全美的启示也随即降临:

“……今天,我已为你们成全你们的宗教,我已完成我所赐你们的恩典,我已选择伊斯兰做你们的宗教。……"(《古兰经》5:3

即使在今天,先知穆罕默德的“辞朝演说"仍通过一切可能的信息工具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传诵。尤其在清真寺和演讲中,穆斯林都可受到这一警示。
事实上,《辞朝演说》的意义确实是非凡的,涉及到了一些重要的权利,
安拉优越于世人,世人彼此优越。虽然先知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的言辞仍然在我们的心中留存。

哈吉们在日常 生活中的道德修养
哈吉们在日常 生活中的道德修养

哈吉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道德修养

有人问:朝觐的哈吉们从伊斯兰的圣地陆续返回故里,他们将开始他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那么对于这些获得真主邀请而履行了朝觐功课的哈吉们,他们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应当注意些什么呢?

对此,埃及前任穆夫提阿里•朱玛回答说:有一点值得大家注意:善行之后的吉庆是接踵而至的善报,而违背真主的悖逆之举的结果是更多的违逆。如果一个人,他做了件善事,并感受到他的善举为真主所喜悦,那么,让他当期冀接踵而至的善报,因为这证明了他之前所行的善行获得了真主的悦纳。

这就犹如种植甜美而吉庆的果实一般。

这些果实让追求真主喜悦之人,在他从不间断的正道之旅中,不断获得接济。而一个刚刚履行完朝觐主命功课的哈吉,他所表现出的道德修养,正如古兰经所描述的那样——“朝觐的月份,是几个可知的月份。凡在这几个月内决计朝觐的人,在朝觐中当戒除淫辞、恶言和争辩。"(1:197

这节经文谈及了人的道德修养需要注意的三个方面:

1、淫辞,这关乎自己和他人的名誉。

2、恶言,这涉及在一个在生活中的操行。

3、争辩,这关乎到一个人的思想。当一个人通过朝觐而获得思想的升华,力行中道,理解真主的哲理,那么,这个人的行为一定是端庄,正直的。

他在朝觐期间,身体顺服于真主的命令与禁止,远离各种违逆恶行,保护自己的声誉和荣誉。而在朝觐之后,我们应当更加努力地去延续这种在朝觐中所培育出的甜美果实。

尽管,一个穆斯林,他在任何时候都要从这三方面去保护自己,但是经过朝觐的洗礼,从这三个方面的洗涤与升华,将会更力地督促穆斯林正道直行。也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各个方面去感受道德修养的提升。

因为,所有的宗教功修都可以说,就是一所培养道德修养的学堂;是性灵升华中的驿站。拜功最终能够阻人作恶,止人说谎。而那些谎话连篇,恶行不断之人,真主并不需要他们的斋戒。他们忍饥挨饿毫无意义。而天课对人的性灵的洁净;朝觐对人的精神的升华......这些宗教功课都是道德修养进程中的一个驿站。

因此真主说:“在朝觐中当戒除淫辞、恶言和争辩。"(1:197)基于此,我们有必要借助“古兰"和“笋乃"来规范我们的言行,时时向真主悔过自新,因为一个穆斯林,当他以“讨白"而开启了自己通向“卡尔白天房"的朝觐之旅后,他在道德修养的每一个驿站都应当时刻铭记对真主的真诚忏悔。

陈克礼阿訇传记
陈克礼阿訇传记

陈克礼阿訇传记

【人物介绍】

史海钩沉

陈克礼,19246月出生于河南省襄城县颍桥镇长葛村一个教门虔诚的的穆斯林家庭。父亲陈文灿经商为生,为人忠厚,热心教门。兄弟三人,克礼行三。受家庭浓厚的教门气息影响,五六岁时就随父亲在清真寺礼拜。七岁时,父亲将他送入清真寺,师从杜文明阿訇学习阿文经学。自幼聪明颖异,学习勤奋刻苦。当时经书很少,且大都是手抄本,克礼就借来手抄本经书,经常在晨礼后黎明的微光中和夜晚昏暗的油灯下,边诵读边抄写。他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刻苦学习,并抄录了许多经书。长期如此,眼睛逐渐近视。

在家乡清真寺经过八年的刻苦学习,成绩优异,基本掌握了伊斯兰的教义教法,打下了扎实的阿拉伯文基础。他聪慧好学,深得老师杜文明阿訇的赏识,认为他是伊斯兰事业难得的人才,可堪造就,与其父商量后,将克礼荐送于名师。

1938年,陈克礼离开家乡长葛村,来到颍桥镇清真寺,师从马负图阿訇,继续学习。除深入学习阿文经学完成应学的经籍课本外,还自学汉文,起早贪黑,勤奋刻苦,在马负图阿訇的精心指导下,阿文经学水平日趋提高,也打下了良好的汉文基础。

后又曾赴鲁山和甘肃平凉访师求学。在平凉时转入陇东师范阿文专修班师从王静斋阿訇,继续深造。经过广泛深入的学习,和名师的精心指导,他的阿文经学造诣日趋深入,同时汉文功底也日渐扎实,知识面也不断拓宽,尤其重要的是他逐渐确立了以弘扬圣教为己任的远大思想,为以后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45年,从陇东师范毕业后,回到家乡,期间各处遍访名师,广寻益友,求教、探讨、交流伊斯兰学问,时闻马松亭阿訇创办的成达师范迁回北平,继续办学,为进一步提高知识,开阔眼界,欲前往投师求学,但因当时内战爆发,平汉线中断,到北京的道路不通,未能成行。后因求学心切,与同学好友黄万钧等人绕道南下,再经海路北上,抵达北平入读成达师范。1949年北平解放后,结束学习,返回家乡。

在成达师范学习虽仅半年时间,但有机会受教于马松亭、马坚、庞士谦等著名阿訇学者,眼界更加开阔,思想更加明确而坚定。这期间他还参加了《伊联报》的编写工作,先后撰写、翻译了许多文章,以伊帆、汉戈、刻理笔名在当时各种伊斯兰报刊上发表。开始了他伊斯兰事业的翻译写作生涯。

成达师范结业回乡后,在家乡颍桥镇清真寺担任阿訇。教务之余,进行着繁忙的翻译著述工作。这一时期,完成了《回教信仰哲学》和《圣训经》上册(1954年北京出版)的翻译,并完成了他的第一部著述《从穆罕默德看伊斯兰教》的写作。他的这部著述1951年于北京出版后,不久就被海外穆斯林翻译成阿拉伯文和印尼、乌尔都文等几种文字出版,在伊斯兰世界产生广泛的影响。

1952年,经马坚教授介绍,陈克礼来到北大东语系任教。在北大任教期间,又广泛阅读各类中外书刊,更大地拓宽思想视野,加深了各方面知识的造诣。同时,除继续《圣训经》的翻译外,还完成了苏联东方学家巴托尔德著的《伊斯兰文化史》和西班牙伊斯兰学者伊本·图飞勒著的哲学小说《觉民之子永生》等一些著作的翻译。此外,他知识渊博,见解独到,深入浅出,他讲课深受广大同学欢迎。

北大任教几年中,他进步快,成果多,成绩斐然。因此,党组织派专人经常做他的工作,动员他入党,他婉言谢绝。后来他不堪其扰,毅然决定辞去北大助教一职。1956年,他离开北大,避居海淀清真寺,仍继续翻译写作。时任中国伊协经学院教导主任的杨永昌闻讯前来再三聘请陈克礼到经学院任教。鉴于前车之鉴,为了不受约束,能自由地进行翻译和写作工作,他与经学院方面言定,不参加任何政治活动,不作为经学院正式成员,来去自由,不受任何约束。之后应聘到经学院任教,担负多门课程的授课。他所讲的课程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课余仍继续坚持翻译工作。

1958年,反右运动在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展开,中国伊斯兰教代表人物马松亭阿訇首当其冲,被定为右派份子受到批判。陈克礼因其坚定的信仰、鲜明的思想和光明磊落的性格,拒绝参加马松亭的批斗会。随后,他就被定为右派,受到打击。尽管他一再申明当初言定的不参加任何政治活动,但中国伊协方面坚持要求哪怕他不发言,也要去听一听“群众"的观点。出于无奈,他参加了中国伊协组织的对他的批判会。鉴于当时已不能进行授课和翻译工作的情况,他决意离开伊协,离开北京,回到家乡。

在北京期间,曾有单位欲聘请他做翻译工作,有大学聘请他任教,也有报刊邀请他,但他始终坚辞不就。为了纯洁的信仰,他拒绝了唾手可得的荣华富贵,抛弃了已有的名利地位,毅然走上了一条布满荆棘的艰途。他曾有这样一句誓言:“我愿将此一生贡献给真主的事业"!

回到家乡后,他已是举目无亲,此时破败的家,简陋的连一张四条腿完好的桌凳都没有,甚至连一家人吃饭的碗都不能一人一个。这样的条件下,一个男人拉扯两孩子,活下去都很艰难,还要进行翻译写作,这让人想都不敢想象。在一些乡亲的帮助周济下维持了些时日后,从前的同学好友,甘肃河州的一位马姓回民闻讯写信鼓励陈克礼阿訇继续翻译,并每月给陈克礼阿訇寄来微薄的生活费。陈克礼阿訇就这样艰难地坚持翻译,并把译稿寄往河州,委托保存。后河州那位马姓好友写信邀请陈克礼阿訇到河州去,生活条件要好些,翻译也会更顺利些,并寄来西行的路费。可不谙世事又高度近视的陈克礼阿訇因买不上火车票就从票贩子手上买了火车票,带着两个孩子登上了西行的火车。遇到查票,说是假票,不由分说被送进了收容所。盘查身份时陈克礼阿訇说出了以前工作的单位中国伊协经学院。收容机构打电话去中国伊协,通知单位来领人,可当时的中国伊协经学院竟答复:这个人是我单位的右派份子,你们可就近处理。于是陈克礼阿訇被以右派分子的身份押送到陕西铜川劳改煤矿劳动教养。

到了劳改煤矿,他一个又瘦又小又高度近视的书呆子,手不能提,肩不能抗,不好安排,就被安排到劳改煤矿图书室,看管图书资料。这倒给陈克礼阿訇提供了看书学习的便利条件。手边没有经书,无法进行翻译工作,他就利用这个条件阅读了大量名著和书刊,丰富自己的知识。这期间写下了他又一部著作《看伊斯兰》。就这样一干就是三年。陈克礼阿訇只顾埋头读书写作,图书资料管理工作对他来说倒也简便易行。劳改煤矿认为他表现还不错,提前解除劳动教养。当时,劳改煤矿又与中国伊协通电话,通知陈克礼已解除劳教,让单位来领人。可当时中国伊协方面竟答复,这个人不是中国伊协的人,交原籍处理。于是,陈克礼阿訇再次厄难临头,被戴上右派分子的帽子送回家乡监督劳动。

1962年,被遣送回家乡后,原来那破旧不堪的家已不复存在,一些好心的乡亲们偷偷地你帮一把桌子,我帮一张板凳,他帮一张床板,帮助陈克礼阿訇置起了一个“家"。当时陈克礼阿訇被安排看管生产队的菜园,生活条件极其艰苦,而且没有行动自由,这样恶劣的处境并没有使陈克礼阿訇产生动摇,信心更加坚定,志向更加远大,开始了他“十年译作计划"奋斗。

他首先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重新整理了在北京时就已翻译完成的《圣训经》中下两册的译稿,又译完了长达六万行的史诗《波斯史诗列王纪》。接着又完成了《伊斯兰发展史》、《阿拉伯文学史纲要》等书的翻译。截止1965年底,他又先后完成了《古兰经字母概论》、《政教伦理学》、《古兰经学》、《伊斯兰社会思想运动史》、《伊斯兰文化简史》、《伊斯兰学术论丛》、《中国与阿拉伯的关系》,巴基斯坦著名诗人和思想家伊克巴尔的《伊斯兰思想维新记》、《历史导论》、《中世纪穆斯林旅行家传》、《伊斯兰史料资料辑要》等十几种著作的翻译。此外,还完成了自己的两部著作《阿拉伯文学对世界文学的影响》和《伊斯兰学概论》。并开始了《伊斯兰伦》、《中国论》、《世界论》三部曲著作的编写。

陈克礼阿訇大量的翻译写作工作都是在艰难得难以想象的条件下完成的。由于生活贫困,常年只能吃粗陋的饭食维持生活,本来就瘦弱的身体因长期坐在硬板凳上夜以继日地翻译写作,又患上了痤疮,但他并未因此辍笔,不能坐就躺着写,许多书他就是躺着完成的。这种艰难的处境和他顽强的毅力,就已使人难以想象了,可他还要参加劳动,接受监督,运动来临还要遭受政治迫害,接受接二连三的批斗,回来后继续继续翻译写作。陈克礼阿訇就是这样以惊人的毅力,忍受着巨大的精神折磨、贫困和病魔的折磨,顽强地完成了条件优越的正常人难以完成的艰巨工作。而且即使再这样的条件下,他对他所从事的伟大的伊斯兰事业也从未失去过信心,他和以具有这样的毅力和精神呢?他在最艰难的时期给朋友的一封信中这样写到:“成败利钝全在真主,真主随同坚忍的人..."这句话就可作为他对自己精神的表白。

十年动乱的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面对这场祸国殃民的灾难,生性秉直磊落的陈克礼阿訇以忧国忧民的胸怀,署名上书中央领导,秉笔直言,历陈文革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建议立即停止文革,同时阐明社会主义一些正确的理论源于伊斯兰,并指出伊斯兰教可以作为中国的道路。为此招来横祸,他以恶毒攻击文化大革命、反党反社会主义等现行反革命罪被捕入狱。面对残酷的迫害,他坚贞不屈,坚持不认罪;面对生的希望,他始终不肯改变自己的观点。为了真理,为了信仰的纯洁,他拒绝了生,选择了死。

1970年的“一打三反"运动中,在故乡颍桥的汝河堤上,陈克礼阿訇壮烈牺牲了。那年他才46岁。他履行了自己的誓言:“宁愿站着死,绝不跪着生!"75日,那颗罪恶的子弹击穿陈克礼阿訇头颅前的那一刻,他的确是不屈地站着!

为了坚持伊斯兰真理,为了不玷污纯洁的信仰,他几次拒绝和抛弃人们求之不得的名利地位和荣华富贵,走上一条布满荆棘的艰途,并最终选择了死。这与那些见利忘义、为了自己名利地位不惜出卖信仰,出卖民族利益,陷害自己同胞,踩着同胞身上往上爬的回奸们形成多么鲜明的对比!

陈克礼阿訇历尽艰辛、耗尽心血完成的二十多部译著和著作,除《圣训经》中下两册因事先寄出得以保存下来,留给世人外,其余著作都在遇难时抄家失毁。他的著作没有留下来,却给我们留下了更宝贵的财富,那就是他的精神和气节,他在人们心中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穆圣说:“学者的墨水贵于烈士的鲜血",那“学者的墨水"加上“烈士的鲜血"呢?陈克礼阿訇确实这样做到了。他真正做到了“把一生奉献于主道",他是新时代当之无愧的“舍希德"。

1960年,陈克礼阿訇在陕西铜川劳改煤矿劳教时,曾为他的第一部著作《从穆罕默德看伊斯兰教》写下一篇小诗-----《路碑》,就让我们以这首曾被无数穆斯林青年一遍遍激动地背诵过的诗作为对陈克礼阿訇的怀念吧。

路碑

——陈克礼

这是我青春的花朵

这是我青春的影片

这茁壮的种子已散播在全国

植根在善良的伊斯兰青年心中

这心血的结晶已洒到伊斯兰世界

海外远方的朋友们

把它译成阿拉伯文、印尼文、乌尔都文

五万万人举着它前进不久它将被译成世界各种语文

成为爱好真理的人类的路碑

我是黑暗虚伪的叛逆被埋在罪恶丛

伊帆啊

从良心上说,你是个好人!

196057日于陕西铜川冯家渠工地

*伊帆,陈克礼阿訇曾用过的笔名

开发 midade.com

丝绸之路文明对话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