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害怕与希望
论害怕与希望
第一讲
演讲目标:
1、说明"害怕"与"希望"的实质。
2、说明"害怕"与"希望"在穆斯林生活中的重要性。
3、说明"害怕"与"希望"的优越性。
4、鼓励穆斯林在生活中"害怕"与"希望"并重。
一切赞颂全归安拉——全世界的主,无论你高声说话或低声私语,他一一知晓。他知道你们所有公开与隐藏的事情。我作证:除安拉之外,绝无真正应受崇拜的;我又作证: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仆人和使者。主啊!求您赐吉庆、平安于你的使者穆罕默德、及其家属和所有圣门弟子们吧!
人们啊!你们当敬畏清高的安拉,他知道人们心中所想的一切,天地间的一切都不能隐瞒他。每当我们参悟安拉的经典时,就会发现安拉确已在他的经典中命令我们行善,并告诉我们善有善报;禁止我们做恶,并告诫我们恶有恶报;安拉描述了乐园及其恩泽,以便我们怀着希望去追求;还描述了火狱及其刑罚,以便我们畏惧而去防范。我们每每打开《古兰经》时,就会发现安拉在多处经文中把乐园与火狱共同提及,旨在让我们经常处在害怕和希望之间——害怕他的刑罚,希望他的怜悯,以不至于胆大妄为,漠视安拉的刑罚,也不至于心灰意冷,绝望于安拉的慈爱。安拉说:
وَالَّذِينَ هُم مِّنْ عَذَابِ رَبِّهِم مُّشْفِقُونَ إِنَّ عَذَابَ رَبِّهِمْ غَيْرُ مَأْمُونٍ
"他们是惧怕他们主的刑罚的,他们的主的刑罚确是难保不降临的。(70:27-28)又说:
وَقَدْ خَلَتْ مِن قَبْلِهِمُ الْمَثُلاَتُ وَإِنَّ رَبَّكَ لَذُو مَغْفِرَةٍ لِّلنَّاسِ عَلَى ظُلْمِهِمْ وَإِنَّ رَبَّكَ لَشَدِيدُ الْعِقَابِ
"众人虽然不义,但你的主对于他们,确是饶恕的,你的主的惩罚确是严厉的。"(13:6)
敬畏安拉、畏惧他的刑罚,要求人们不可超越安拉的禁止,不可忘乎所以、为非作歹,希望安拉的慈爱和饶恕则要求人们坚信安拉慷慨仗义、博施恩惠,且坚信一个人只要迷途知返,虔心悔过,就一定会得到安拉的赦免。
"希望"只在清廉善功的衬托下才得以完美。"希望"有三种:
第一种:一个人通过顺从安拉,努力行善的方式来获取安拉的喜悦,希望得到安拉的垂青,这种希望是蒙安拉接受的,也是受到安拉的嘉奖的。安拉说:
إِنَّ الَّذِينَ يَتْلُونَ كِتَابَ اللَّهِ وَأَقَامُوا الصَّلَاةَ وَأَنفَقُوا مِمَّا رَزَقْنَاهُمْ سِرًّا وَعَلَانِيَةً يَرْجُونَ تِجَارَةً لَّن تَبُورَ لِيُوَفِّيَهُمْ أُجُورَهُمْ وَيَزِيدَهُم مِّن فَضْلِهِ إِنَّهُ غَفُورٌ شَكُورٌ
"诵读安拉的经典,且谨守拜功,并秘密地或公开地分舍我所赐予他们的财物者,他们希望这经营不破产,以便他使他们享受自己的完全的报酬,并把他的恩惠加赐他们;他确是至赦的,确是善报的。(35:29-30)
第二种:犯罪者的希望,即一个人通过洗心革面、真心忏悔来求得安拉的饶恕,这种希望也是安拉接受和嘉奖的,也会得到安拉的宽大赦宥。安拉说:
وَأَمَّا مَنْ خَافَ مَقَامَ رَبِّهِ وَنَهَى النَّفْسَ عَنِ الْهَوَى فَإِنَّ الْجَنَّةَ هِيَ الْمَأْوَى
"至于怕站在主的御前受审问,并戒除私欲的人,乐园必为他的归宿。"(79:40-41)
第三种:冥顽不灵、执迷不悟者的希望。他既不知悬崖勒马,也不知悔过自新,更谈不上力行善功,但却妄想得到安拉的慈爱,这种希望无疑是自欺欺人,且荒唐至极。清高的安拉说:
أَفَأَمِنُواْ مَكْرَ اللّهِ فَلاَ يَأْمَنُ مَكْرَ اللّهِ إِلاَّ الْقَوْمُ الْخَاسِرُونَ
"难道他们不怕安拉的惩罚吗?只有亏折的民众才不怕安拉的惩罚。"(7:99)
真正的信士介于"害怕"与"希望"之间,不偏不倚,既不过于希望而疏于害怕, 也不过于害怕而忘却希望,前者容易使人心生幻想,心存侥幸而以身试法,铤而走险;后者则会使人心灰意冷,万念俱灭而自暴自弃,不思悔改。《古兰经》中描述这种人时说:
قَالَ وَمَن يَقْنَطُ مِن رَّحْمَةِ رَبِّهِ إِلاَّ الضَّآلُّونَ
"他说:除迷误者外,谁会绝望于安拉的恩典呢?(15:56)
又说:
وَلاَ تَيْأَسُواْ مِن رَّوْحِ اللّهِ إِنَّهُ لاَ يَيْأَسُ مِن رَّوْحِ اللّهِ إِلاَّ الْقَوْمُ الْكَافِرُونَ
"你们不要绝望于安拉的慈恩,只有不信道的人们才绝望于安拉的慈恩。"(12:87)
学者们做了这样一个贴切的比喻:害怕和希望如同鸟儿的双翼,如果双翼平行对称,鸟儿才能协调稳定,展翅翱翔于天际。若其中一只有所残缺,就意味着这只鸟儿无缘于蓝天之上,若失去双翼,则意味着死路一条。
伊本盖伊姆在《修行者的阶梯》一书中说,心灵归依安拉之时,犹如一只鸟,对安拉的"爱"就好比是鸟儿的头。"害怕"和"希望"好比是它的两翼,害怕安拉的惩罚能驾驶心灵趋于行善,拒绝犯罪。希望安拉的饶恕,能鼓励仆人奔向安拉的喜悦和报酬,使其决心向善,消除各种丑陋的行为。只有头与双翼健全的鸟儿,才能翱翔于天际,最终抵达希望之彼岸,若是头没了,鸟也就活不成了,失去双翼,它只会成为猎人和鹰犬猎杀的对象。
害怕安拉,能制服内心的各种欲望,制止迷误,能把人推向善行和成功;害怕安拉,属于"认主独一"的信仰的一种体现,而害怕除安拉之外的任何物,则属于万恶不赦的"举伴"行为。清高的安拉说:
إِنَّمَا ذَلِكُمُ الشَّيْطَانُ يُخَوِّفُ أَوْلِيَاءهُ فَلاَ تَخَافُوهُمْ وَخَافُونِ إِن كُنتُم مُّؤْمِنِينَ
"那个恶魔,只图你们畏惧他的党羽,你们不要畏惧他们,你们当畏惧我,如果你们是信道的人。"(3:175)
又说:
فَلاَ تَخْشَوُاْ النَّاسَ وَاخْشَوْنِ
"你们不要畏惧人,当畏惧我。"(5:44)
希望安拉的饶恕,希望安拉的慈悯是一种崇拜安拉的功修,把这样的希望寄予除安拉以外的被造物身上,那就是一种 "举伴"安拉的行为。安拉说:
فَمَن كَانَ يَرْجُو لِقَاء رَبِّهِ فَلْيَعْمَلْ عَمَلًا صَالِحًا وَلَا يُشْرِكْ بِعِبَادَةِ رَبِّهِ أَحَدًا
"谁希望与他的主相会,就叫谁力行善功,叫谁不要以任何物与他的主受同样的崇拜。"(18:110)
有人问:为希望安拉的报酬,害怕安拉刑罚而崇拜安拉是许可的吗?
苏菲派认为带着这样的目的崇拜安拉,是一种功利主义行为,它没有体现出对安拉的"爱"。他们说:"崇拜安拉,要出于'真爱',而不应该以害怕刑罚,或希望报酬为目的,因为这是一种只追求个人利益,只求实现个人目的功利主义,真正 '爱主'的人,是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因为自己的切身利益而表现出'爱主'的人,其'爱'是有瑕疵的。一个人希望得到安拉的报酬而行善,就会产生两种灾难性结果:第一,只指望回赏,而违心地表示'爱主';第二,作了善功后,就以为高枕无忧。因此,他们认为,只有在敬拜安拉的过程中舍弃与个人利益有关的一切因素,才能摆脱这两种结果。圣洁的圣训中安拉说:'假若我没有创造乐园与火狱时,难道我就不应受崇拜了吗?'
诗曰:
"若复生的天使不来临,
火狱不会点燃,
众仆赞颂施恩者(安拉),
岂非应尽之责?"
他们认为:纯洁的心灵敬拜安拉的原因只在于安拉是真应受拜的主。他们说:"仆人同养主的关系不是雇工同雇主的关系?若他得到代价,就工作,若得不到,就不工作。这是讨价还价的买卖,而不是'爱主'的行为。"
而穆斯林大众学者主张,因为"害怕"和"希望"而崇拜安拉无可厚非,既符合人之天性,也符合经训要求,没有像苏菲大师们说的那样"危言耸听",因为 "希望"和"害怕"是接近安拉的一种媒介和功修。在圣训中,安拉说:"我正如仆人对我所希望的那样。当他记念我时,我就与他同在"。所有的主命都处在希望与害怕之间,仆人最完美的时刻,就是他在"爱"安拉的同时希望与害怕安拉,这是众先知和信士们的行为,他们集害怕和希望在心间,争先行善。清高的安拉表扬他们说:
إِنَّهُمْ كَانُوا يُسَارِعُونَ فِي الْخَيْرَاتِ وَيَدْعُونَنَا رَغَبًا وَرَهَبًا وَكَانُوا لَنَا خَاشِعِينَ
"他们争先行善,他们为希望和恐惧而呼吁我,他们对于我是恭顺的。"(21:90)
又说:
تَتَجَافَى جُنُوبُهُمْ عَنِ الْمَضَاجِعِ يَدْعُونَ رَبَّهُمْ خَوْفًا وَطَمَعًا
"他们肋不落床,他们以恐惧和希望的心情祈祷他们的主。"(32:16)
我们侧重于大众学者的主张,这是最中和的主张,它既顾及到了苏菲学家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又矫正了在此问题中产生的一些过激或怠慢的思想,同时阐明了希望、害怕、爱主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
主啊!你是仁慈的主,祈求你不要使我们在今世所有寄予你的希望在后世毁于一旦。
主啊!你是饶恕罪恶的主,祈求你不要使我们在复生日恐惧。
第二讲
一切赞颂全归安拉——众世界的主。求主赐福我们的领袖穆罕默德及其家人和同伴们!
穆斯林兄弟们!心灵的工作确实是伟大、崇高的工作,其回赐也是最大,同时,它的惩罚也是最严厉的,因为身体的行为是受内心行为支配的。 "心灵是统治各肢体的,所有的肢体都是心的兵将。"艾奈斯传述:安拉的使者(愿主福安之)说:"只有心灵端正,信仰才能正确。"(艾哈迈德辑录)
心灵端正的意义是:信安拉独一无偶,内心喜悦安拉,害怕他的惩罚、希望他的饶恕,喜安拉之所喜,憎安拉之所憎。艾布胡莱勒传述:安拉的使者(愿主福安之)说:"的确,安拉不观看你们的外表和财产,但是,他只观看你们的内心和工作"。(穆斯林辑录)
害怕安拉的惩罚,渴望安拉的报酬是一个人心灵中最伟大的工作之一,但在当今这个时代,很多人的心坚硬如石,麻木、疏忽和贪婪已成为他们心灵上的毒瘤,这些人就像受伤的鸟,他们"害怕"的翅膀已经折断,如果他们不珍惜生的希望,生命的价值,永远昏聩疏忽,那么,他们只能拖着受伤的翅膀痛苦地走向生命的终结。只有医治心灵的病症,用忏悔之水洗涤罪孽之垢,医治受伤之膀,让希望与害怕并存于内心中,才有获得重生的机会。因为安拉的使者(愿主福安之)说:"你们唯有对伟大的安拉怀有希望才可以死去。"(穆斯林辑录)
害怕安拉,需要履行对安拉、对人们的义务,远离罪恶,不应放纵内心的私欲,使其成为心灵的主宰,同时,希望安拉的饶恕和慈爱。我们更应向清廉的先贤们学习,他们是敬畏者的典范,他们曾害怕安拉的惩罚,竞相行善,渴望安拉的慈悯,克服私欲。因此,他们最终获得了美好的归宿,他们的心灵得到了洗涤,成为安拉喜悦的人。哈里发阿里在礼完晨礼拜之后,搓着手掌显出特别忧伤的样子,他说:"我确已看见过安拉使者的弟子们的工作,而如今,找不到任何一个人的工作类似他们,他们常常面容憔悴、衣衫褴褛,额头上生出类似山羊蹄一样的老茧,那是因为他们夜间礼拜,诵念《古兰经》,彻夜未眠,他们在记念安拉时因劳累而摇摇晃晃,如同狂风之日的树木一样,他们常常因记念安拉而泪如泉涌,打湿衣襟。"(艾布奈叶姆《海利亚》中辑录)
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我举这样一例,想要说的是,先贤们之所以得到安拉如此厚爱,这与他们清廉的功修是密不可分的。这些功修既有身体的、更有心灵的,他们得到了安拉的喜悦,安拉为他们许约了乐园。我们只有循着他们所走的路踏踏实实地走下去,才能在复生日得到安拉的赦免。
主啊!你是引导世人的主,祈求你赐予我们正道后,不要再使我们的心灵迷误!
主啊!你是拨转心灵的主,祈求你让我们的心灵为记念你而变得柔软!
善果只归敬畏者
真主在《古兰经》中说:“优美的结局只归敬畏者。"(古兰经:7:128)。)“优美的结局",就是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能获得如愿以偿的结果。我们穆斯林希望自己今后两世幸福并能达到如愿以偿。那么,我们怎么样才能达到心想事成,如愿以偿呢?“敬畏者"就是指敬畏真主的人。显然,真主只将美好愿望的实现给予敬畏之人,他们害怕真主的惩罚,认认真真,他们虔心认主,敬遵主命,远离真主的禁止,谨言慎行,恐违主命。这就是敬畏之人,就是对任何事情认真对待的人。
作为穆斯林,无论做什么好事、善功,首先要看他的动机如何,如果你举意为主道而努力,你就属于 敬畏者,就能如愿以偿。穆圣曾说:一切工作全凭举意。总之,你要想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想凭权力和投机钻营是不行的,必须要加入到敬畏者的行列中,才能实现 美好的愿望。要想得到真主的恩赐,首先要做一名合格的穆斯林,做一名合格的敬畏者。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敬畏者呢?
真主在《古兰经》中说“:他们是坚忍的、是诚实的、是顺从的、是好施的、是在黎明时求饶的。"真主在这段经文中明确的提出通往敬畏者的途径。经文中提到了五项属性:坚忍、诚实、顺从、好施、黎明时求饶。如果我们能符合这五项属性,我们就能进入敬畏者的行列,就能得到真主的喜悦,我们便是最终的成功者。
第一是“坚忍的"。
这就是叫我们要做一名坚忍者,我国有句老话叫“能忍自安",就是说无论你遇到什么样的事都要忍耐,遇到好事则知感真主,遇到灾难则求主护 佑,这就是忍耐。只要你对自己所遇到的事情忍耐,泰然处之临危不惧。那么事情就会有一个应有的结局。因为很多事情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只要我们托靠真 主,真主就会赐给我们一份忍耐的所得。穆斯林忍耐要基于顺从,顺从就是一种顺主的忍耐,在现实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病痛、烦恼,我们都应时刻铭记我们是 一名穆斯林,穆斯林就是相信好与歹均是真主的定然,不能违抗,所以应该在顺主上忍耐。 从私欲上忍耐,任何 人无论男女都有私欲,而私欲是导致犯罪的因素之一,在私欲上忍耐,就是要我们不断地向真主作讨白,祈求真主饶恕,不要对真主失望,要不断把握自己,否则就 不叫忍耐。因为信仰的基本条件就是指望真主的慈悯,害怕真主的罪行,无论我们干了什么样的大罪,我们应向真主作讨白,我们的贵圣人对此也有训示:“真主喜欢悔过自新的人,比某人在荒郊丢失骆驼后失而复得的喜悦还要喜悦。"这段圣训说明了作讨白的益处,因此我们要努力克制私欲,并及时忏悔。从钱财上忍 耐,就是要求我们把真主所赐予我们的钱财花费在正确的道路上,也就是主道上来,如孝敬父母、资助教育、救济灾民等等,相反呢就是没有在钱财上忍耐。从智慧 上忍耐。就是应该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用于正道,为国家的建设、为教门的发展、为下一代的教育事业发展发挥自己的才智,否则就是浪费你的智慧,在智慧上没有做 到忍耐。
第二是“诚实的"。
就是要求我们做一名正直、忠诚的人,忠诚朴实是敬畏者的主要标志之一。我们每讲一句话,每办一件事,都要为自己的言行负责,多说一些对教门、对社会、对人类有益的话,多做一些有益的事。对待朋友,同事进忠言,心口如一,不要瞒心昧己,更不要做损人利己的事。
第三是“顺从的"。
顺从就是尊真主的命令,如念清真言、礼拜、封斋、朝觐真主的天房、施散天课和干善功等等。远离 真主的禁止。如饮酒、赌博、拜佛、抽签等以及对社会、对国家、对教门有害无益的事情。要想做到这一点,必须具备坚定的信仰。一个有坚定信仰的人和对真主有 寄托的人,他就会检点自己生活中的一言一行,总是把害怕真主的罪行,指望真主的慈悯放在首位,这样他就不会去做那些违法、违教、破坏社会道德的事了。如果 人人如此,世界岂不和平,人类也就没有战争和仇恨了。
第四是“好施的"。
好施,就是合理使用真主赐予我们的学、财、言、力、心等几种能力。学的使用,就是在教门的道路 上继往开来,阐明教义,把研究经典,圣训的心得写成专著,让穆民受益,这就是学的使用。钱财的使用,就是对饥饿的人以实物去救济,对寒冷的人以衣服去救 济,对贫困的人以钱财去救济,这就是钱财的使用。语言的使用,就是遇人急难就应出言解救,遇人痴迷就出言提醒他,命人行善、指人作恶,指引迷路者走上光明 的正道,这就是伊斯兰教语言的功能与作用。力量的使用,就是为穆斯林大众的利益竭尽劳苦,为教门而不断效力,这就是力的使用,各尽其能吗?心是万善之根, 理喻之界,要想使自己成为一名通达而知天命的人,就应该正心修身,贫穷的穆斯林对他人不能以物相济,但只要有了助人之心,功德也就可以达到了。
第五是“黎明时求饶的。"
黎明时也就是“邦达"为什么在黎明时候求饶好呢?“邦达"追根溯源于人祖阿丹,曾违天禁被赶出天堂,夫妻分离,彼此不能相互照顾,在黑暗 中度过漫长的岁月,整天悲痛哭泣,忏悔罪孽,终于得到真主的饶恕,夫妻重逢,再次相聚阿拉法特山,东方刚露曙色,阿丹肃立,朝礼两拜,一是感谢真主给予自 己脱离黑暗,二是感谢真主给予自己重得光明,真主喜此两拜,所以命令穆圣和他的教民,都要礼这两拜,因此说在“邦达"时求饶最好,以上是进入敬畏者行列的五项重要属性。谁照着《古兰经》中所吩咐的去做了,谁就是敬畏真主的人。敬畏真主的人能够得到美好愿望的实现。
最后,祈求尊大的真主相助,我们穆斯林在经训的指导下,互相学习,互相勉励,共同进入敬畏者的行列,并获得两世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