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伊斯兰教的疑问

真主喜欢洁净的人
真主喜欢洁净的人

"清洁"不光是指讲卫生,它还包括清白,洁净无尘等文明的表现。文明的人都是很讲卫生的,而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直接关系到人的身体健康。一个拥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的人,得病的机率就会减少。

《古兰经》说:"你说:'污秽的和清洁的,是不相等的,即使污秽的为数很多,使你赞叹。'有理智的人啊,你们当敬畏真主,以便你们成功。"5100)穆罕默德圣人说:"清洁是信仰的一半"可见伊斯兰对清洁的重视程度。在伊斯兰看来,清洁不光是指人身体表面的干净,还有内心纯洁,称为:"外清内洁"。这也就是穆斯林每日五次净身礼拜的原因之一。

清洁一个方面指的是 讲卫生,这是为了让我们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卫生习惯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表现为一点一滴的生活小事。比如,要保持个人清洁卫生,衣服要勤换洗,勤 洗澡,勤剪指甲;饭前便后要洗手;经常打扫环境卫生;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身体免疫力等等。这些习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全部做得到, 许多人都是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才逐步有了讲文明、讲卫生的好习惯。

清洁也包括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卫生。例如:捡起地上的垃圾放进垃圾箱,这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但可以折射出一个社会乃至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如果我们每个人平时都养成了讲文明、讲卫生的良好习惯,做好生活中的细节和各种小事,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就会有一个美好的环境。

清洁的另一方面是指一个人的品德方面,也就是古人所说的"清正廉洁"。廉洁一词最早出现在屈原的《楚辞招魂》里:"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尔未沫。"东汉著名学者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注释说:"不受曰廉,不污曰洁。"也就是说不接受他人馈赠的钱财礼物,不让自己清白的人品受到玷污,就是廉洁。所以今天我们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清正廉洁的传统美德的同时,也要提倡"廉洁自律,清白作人"的精神。

古时候,南北朝北齐 年间,苏琼受命担任清河郡太守,上任后就向全郡告示,不接受任何名目的馈赠。有一天,属下府丞给他一条鲜鱼,苏琼就把那条鱼悬挂在门边。府丞再送,苏琼仍 将鱼挂上,表示谢绝。后来,郡内有一位八十多岁的赵大爷,仗着自己年龄大威望高,又送来一条鲜鱼,苏琼仍将鱼挂在门梁上,始终不吃。之后,但凡有送礼者, 苏琼均以门梁的悬鱼相拒,以示不受之决心。从此以后,再也无人给他送礼了,整个郡内馈赠风气大为改观。

汉代华阴人杨震,风雅清正,志存高远,人称关西孔子。他曾推荐"贤人"王密做昌邑县县令。一次,杨震因公事路过昌邑县,下榻于馆驿。夜深人静之时,王密怀揣十金前往馆驿相赠,以谢杨震知遇之恩。杨震拒而不受。王密急切之下说"此时深夜,无人知矣。"杨震正声而说"岂可暗室亏心(暗地里做些亏心事),举头三尺有神明,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一时传为美谈。

对清洁的态度反映出 一个人的修养程度。清洁之人主喜人爱,因为他不说假话、谎话、脏话、挑拨离间的坏话;清洁的人不贪污受贿、不营私舞弊;清洁的人不赚昧良心的肮脏钱,不做 非法的生意;清洁的人不去肮脏的地方鬼混,保持肉体和灵魂的洁净;清洁的人常悔过自新,不骄傲自满;清洁的人在财务上公私很分明,生怕沾染不属于自己的一 分一厘……

清洁是人类文明的表 现。文明被广泛地解释为人类所创造的财富总和,特指精神财富。今天,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高度文明的时代,清洁不但能使我们身心健康,生活得愉快,也是彰显 我们自身文明的一个途径。保持身心清洁,坚守自己的信仰,拒绝一切藏污纳垢的行为,才不失为是当代的智者。

优素福的故事
优素福的故事

优素福的故事

童年奇梦

先知叶尔孤柏共有十二个儿子。这些孩子,性格差异,兴趣悬殊。眼看已长大成熟的十个儿子——优素福的哥哥们,大都任性骄纵,狭隘自私。

使叶尔孤柏感到欣慰的是他的第十一子优素福。优素福聪慧、温厚、善良、英俊。求知欲很强烈的优素福,终日环绕在老父叶尔孤柏膝前,听到了许多新鲜知识,奇闻轶事,幼小的心灵好像装进了一个广阔无垠的世界。一天清晨,优素福从梦中惊醒,迫不及待地去求教自己的父亲:我梦见天上的十一颗星星,都向着我鞠躬,还有太阳啊、月亮啊,也都一起面对着我鞠躬致敬……"

想不到叶尔孤柏听了儿子的梦境,惊喜万分说:

“我的乖孩子!千万不要把你梦中所见的事告诉你的哥哥们,你如果把梦境泄露出去,就会招来危险。至于你所做的梦,确实是个吉祥的喜讯佳音。

暗算毒谋

事实证明,叶尔孤柏的预感决不是平白无故的猜疑多心,更不是杞人忧天人,庸人自扰。

优素福的十个哥哥,对老父亲喜欢优素福弟弟,一直愤愤不平。

特别是最近,父亲终日把优素福留在身边,寸步不离,似乎把整个亲子之爱、为父之情全部贯注于优素福一人,简直不能再忍受。他们便在背地里密谋,要陷害优素福。

一天,他们都来到父亲叶尔孤柏跟前,要求父亲允许他们带优素福外出游玩。

“父亲啊!我们跟您一样,很喜欢天真活泼的优素福弟弟,我们都希望能跟他一起玩耍游戏。"

“这怎么行呢!优素福年纪还小,而你们总是粗心大意,常出问题。叶尔孤柏环扫了一下十个儿子的神色。

“啊呀!老父亲!您就这样小看您的儿子们?"十个儿子看着父亲,等待他回答。

叶尔孤柏被他们纠缠不休,十分焦躁,不知怎样回答好,只说了一声:唉!你们……你们可要……可要小心谨慎啊!千万不可·…·不可疏忽麻痹!"。

被推落水井

郊游中优素福夹在动不动就对他喝斥谩骂的哥哥们的行列中,累得气喘吁吁。

“你明白吗?小东西!你在家娇生惯养,享够了清福,也该尝点儿苦头了!"

责任
责任

一切赞颂,全归安拉——养育众世界的主。

这一讲我们谈谈责任。

安拉说:

إِنَّا عَرَضْنَا الْأَمَانَةَ عَلَى السَّمَاوَاتِ وَالْأَرْضِ وَالْجِبَالِ فَأَبَيْنَ أَن يَحْمِلْنَهَا وَأَشْفَقْنَ مِنْهَا وَحَمَلَهَا الْإِنسَانُ إِنَّهُ كَانَ ظَلُوماً جَهُولاً

"我确已将重任信托天地和山岳,但它们不肯承担它,它们畏惧它,而人却承担了——人确是不义的,确是无知的。"(3372

安拉的仆民啊!这个重任就是要求我们去完成对安拉、对同胞、对自己以及对整个社会的义务。我们人类承担了这一重任,对此重任,我们在末日将要接受审问。

一个人,只有明白自己的身份和责任,才会有使命感、紧迫感和危机感,才会激发潜能去承担责任。清高的安拉说:

وَإِذْ قَالَ رَبُّكَ لِلْمَلاَئِكَةِ إِنِّي جَاعِلٌ فِي الأَرْضِ خَلِيفَةً

"当时,你的主对众天神说:'我必定在大地上设置一个代治者。'"(230)安拉以"代治者"确立了人类的身份,也用"代治者"明确了人负的责任:对造物主、对人类自身、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大地、头顶的天空、身边的花草树木、江海湖泊、山川河流、飞禽走兽以及一切有生物和无生物。明确责任本身会促使他们更加认真地参悟宇宙的创造,思考生命的来源,感悟生命的真谛,从而利用有限的生命更加虔诚地崇拜安拉。

对安拉的责任

认主拜主是每一位穆斯林对造物主的首要责任。对安拉负责,就是要信主独一,拜主独一,不以任何物举伴他,同时,履行伊斯兰规定的拜主的功课:礼拜是责任、斋戒是责任、天课是责任、朝觐是责任……

对社会的责任

每个人都不能单独地在世界上生存,因此伊斯兰所定义的人是社会中的人,生活在尘世中的人。伊斯兰强调人与社会之间彼此存在着相互的责任。一方面,伊斯兰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以及个人享有一定范围的自由,但另一方面,更强调每一个人对其他人以及对整个社会所应负有的一定的责任。伊斯兰认为个人的利益与整个社会的利益是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每个人都为了追求个人的利益和个人的自由而不顾他人的利益和自由,就会使作为整体的社会利益受到损害,到头来害已害人。同时,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一个人无论做了好事,还是做了坏事,都要被记录在他自己的账簿上,而别人是不为他的行为负责任的。安拉说:

أَلَّا تَزِرُ وَازِرَةٌ وِزْرَ أُخْرَى وَأَن لَّيْسَ لِلْإِنسَانِ إِلَّا مَا سَعَى

"一个负罪者,不负别人的罪。各人只得享受自己的劳绩。"(5338-39)

对家庭的责任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一个人承担了家庭的责任,也就承担和解决了一部分社会责任。《古兰经》中安拉明确地规定了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的责任,要求子女必须孝敬侍养父母,父母也须抚养教育子女,丈夫需善待妻子,妻子也需忠于丈夫,只有这样,成员在家庭中各尽其责,共同维护家庭和睦生活。

关于子女对父母应尽的责任,安拉说:

وَقَضَى رَبُّكَ أَلاَّ تَعْبُدُواْ إِلاَّ إِيَّاهُ وَبِالْوَالِدَيْنِ إِحْسَاناً إِمَّا يَبْلُغَنَّ عِندَكَ الْكِبَرَ أَحَدُهُمَا أَوْ كِلاَهُمَا فَلاَ تَقُل لَّهُمَا أُفٍّ وَلاَ تَنْهَرْهُمَا وَقُل لَّهُمَا قَوْلاً كَرِيماً وَاخْفِضْ لَهُمَا جَنَاحَ الذُّلِّ مِنَ الرَّحْمَةِ وَقُل رَّبِّ ارْحَمْهُمَا كَمَا رَبَّيَانِي صَغِيراً

"你的主曾下令说:你们应当只崇拜他,应当孝敬父母。如果他们中的一人或者两人在你的堂上达到老迈,那末,你不要对他俩说:'呸!'不要喝斥他俩,你应当对他俩说有礼貌的话。你应当必恭必敬地服侍他俩,你应当说:'我的主啊!求你怜悯他俩,就像我年幼时他俩养育我那样'。"(172324

关于父母对子女的责任,伊斯兰教义认为,孩子是来自安拉的赐予,是安拉对我们的信托和考验。在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负有极大的责任,尤其在这个信仰衰败和道德滑坡的时代,父母应该审视自己的内心与行为并不断完善自己。因为父母是儿女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谈举止,对儿女有很大的影响。教育子女是父母的天职,也是作为父母必须履行的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安拉的使者说:"你们每个人都是牧羊人,将要因自己所牧放的而受审问。"(布哈里辑录)

关于丈夫的责任。伊斯兰要求丈夫宽容忍让妻子,要关心、爱护、体贴妻子,不得无故怀疑猜忌妻子,更不得无理伤害和虐待妻子。安拉说:

وَعَاشِرُوهُنَّ بِالْمَعْرُوفِ

"你们当善待她们。"(4:19)

安拉的使者(愿主福安之)也说:"你们中最好的人是善待妻子的人。"(伊本马哲) 在家庭中,丈夫为一家之主,他要承担起供养和保护家人的责任。

关于妻子的责任。在伊斯兰看来,男人并不比女子高贵,女人在建设家庭及社会方面的作用也丝毫不亚于男人。她对家庭的主要责任是管理家务和教育子女,使下一代健康茁壮成长,成为有道德、有能力的人。安拉的使者(愿主福安之)说:"妇女是家庭的牧人,她要对丈夫的家庭负责……"(布哈里辑录)

对亲友的责任

安拉说:

وَاتَّقُواْ اللّهَ الَّذِي تَسَاءلُونَ بِهِ وَالأَرْحَامَ إِنَّ اللّهَ كَانَ عَلَيْكُمْ رَقِيباً

"你们当敬畏安拉你们常假借他的名义,而要求相互的权利的主当尊重血亲。安拉确是监视你们的。"(41) 使者(愿主福安之)说:"断绝骨肉者入不了天堂。"(布哈里、穆斯林辑录)

对邻居的责任

安拉的使者(愿主福安之)说:"谁归信安拉和后世,谁就不要伤害自己的邻居。"又说:"使邻居不得安宁者,不能进乐园。"(布哈里、穆斯林辑录)

每个人对自己的责任

人对自己的责任,包括身体和精神两个方面。伊斯兰禁止那些对人的理智、道德、精神等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任何食物和行为。人,一方面要通过佳美的食物滋养身体,另一方面要通过教门、知识滋养自己的精神。

安拉的仆人啊!赞颂伟大的安拉,安拉会赐福你们;感谢安拉的恩典,安拉会加倍回赐你们。

主啊!求您赐予我们的家园和所有穆斯林国家长治久安。主啊!求您接纳所有的穆斯林烈士。我们的主啊!求您赐予我们今世幸福和后世幸福,使我们免遭后世火狱之灾。


拜功的条件
拜功的条件

第一节 礼拜者必须具备下列条件缺一不可

1、肯定礼拜的准时。肯定拜时已到便可礼拜。无论这个肯定来自可靠人的通知、推算,或是宣礼员的宣礼,或个人的推算,或通过某种足以了解时间的方法。

2、做大、小净。真主说:(信道的人们啊!当你们起身去礼拜时候,你们当洗脸和手,洗至于两肘,当摩头,当洗脚,洗至两踝。如果你们是不洁的,你们就当洗周身)(《古兰经》五:6)。伊本·欧玛的传述:穆圣说:真主不接受无小净者的拜功,不接受由贪污而来的施济。"

3、清除身体、衣服和拜所上的污秽物。何时能够,何时清除。若难于清除污迹时,可以带着污迹礼拜,拜后不必重礼。

清洁身体。艾奈斯的传述:穆圣说:你们当清洁小便,因为坟墓中的惩罚大部分与此有关。"阿里的传述:我是一个多欢水的人,因我是穆圣的门婿,难以启齿。所以,我委托人向穆圣请教此事。穆圣说:你做小净,并清洗生殖器。"阿依舍的传述:穆圣对一个有病血的女人说:你要清洗血迹,尔后才能礼拜。"

清洁衣服。真主说:(你当洗涤你的衣服)(《古兰经》七四:4)。赛姆勒之子扎比尔的传述:我听一人问穆圣:我能穿着与妻子性交过的衣服做礼拜吗?穆圣说:可以。但你见到污迹时,就要清洁它。"穆阿威耶的传述:我问了温姆哈比白:穆圣穿着睡衣做过礼拜吗?她说:是的。衣服上没有污秽物时,可以礼拜。艾布赛义德的传述:穆圣正带着他的众门弟子礼拜,在拜内他脱下两鞋,大家也脱了鞋。穆圣礼完拜就问:你们为什么要脱鞋呢?"大家齐声说:我们见你脱了鞋,所以,我们也脱了鞋。穆圣说:颉伯勒莱天使降临了,他告诉我说:我的两鞋有污秽物。如果你们到礼拜殿做礼拜时,首先,检查一下两鞋,谁发现自己的鞋上有污秽物,就应当用土把它擦掉。然后,穿着它礼拜。"这段圣训说明,礼拜者带着污秽物,而不知道染有污秽物或忘记污秽物入了拜,而在拜中记起时,应该先去清除污秽,然后,接着礼拜,不必重礼。

清洁礼拜场所。艾布胡勒的传述:一个乡下人在清真寺里小便,大家站起想呵斥他,穆圣说:你们不要制止他,他小便后,你们可用一桶水把他的尿刷洗一下就好了。你们的使命只是给人方便,不能强人所难。"邵卡尼说:上述圣训说明清洁衣服为当然,谁的衣服染上污秽物而礼拜,谁就负于抛弃一件当然"功课的职责,其拜功是成功的。众学者主张:必须清洁衣服、身体、礼拜场所。部分学者主张:这是礼拜成功的条件。部分学者主张:这是圣行,其实是'当然'。谁有意带着污秽礼拜,谁就撇了当然",其拜功是不成功的。

4、遮盖羞体。真主说:(阿丹的子孙啊!每逢礼拜,你们必须穿着服饰)(《古兰经》七:31)。即每逢礼拜时,你们必须遮住羞体。艾克沃尔之子赛里麦的传述:我问穆圣,主的使者啊!我可以穿着长衣礼拜吗?穆圣说:是的,你应系上钮扣,即使用刺也要串住。"

男人羞体的界限

男人礼拜时,应遮住前、后窍。因前、后窍属羞体。除前、后窍外,大腿、脐眼、膝盖是否属羞体方面众学者众说纷纭。这是由于很多遗训的不同而不同,一说是羞体,另一说不是羞体。

主张上述三窍不是羞体的人以下面的圣训为依据

1)阿依舍的传述:穆圣露着大腿坐着。艾布伯克尔和欧玛先后进来谈话,穆圣均未遮住大腿。后来奥斯曼来了,穆圣连忙整衣。他们走后,我问:真主的使者啊!前两人进来时,你毫无介意,奥斯曼一来,你却连忙整衣,这是什么道理?穆圣说:誓于真主!连天使都为他害羞的人,我怎能对其不害羞呢?"

2)艾奈斯的传述:海白尔之战,穆圣卷起裤子,露出大腿。致使我见到他白皙的大腿。伊本·哈兹姆主张:千真万确,大腿不是羞体。倘若大腿是羞体,那么,真主不让内净外洁,受天使保护的使者在为圣后露出羞体。更不会让马立克之子艾奈斯等人看见他的大腿。尽管穆圣在孩提时代,为圣前露过一次羞体,从那以后再未露过羞体。扎比尔的传述:穆圣同他们一道为修筑克尔白"搬运石头,他穿着裤子。他的叔叔安巴斯对他说:侄子啊!你脱下裤子,放在肩膀上,以免石头损伤肩膀。然后,穆圣脱下裤子,放在肩膀上。突然,他晕倒了。从那以后,任何人再没见过穆圣露出过羞体。

3)艾布阿里耶的传述:萨米特之子阿布顿拉说:我去见艾布赞勒,他拍打我的大腿。并说,穆圣像我拍打你的大腿一样,拍打了我的大腿。并对我说:你当按时礼拜。"伊本·哈兹姆说:假设大腿是羞体,穆圣绝不会用圣洁的手,触摸艾布赞勒的大腿。假设艾布赞勒认为大腿是羞体,那么,他也绝不拍打萨米特之子阿布顿拉的大腿。任何一个穆斯林不应该用手去拍打他人的前、后窍。更不应该用手去拍打外妇人的身体,那怕她穿着衣服也不行。伊本·哈兹姆说:胡外勒斯之子朱白尔见到艾布伯克尔露着大腿。马立克之子艾奈斯来见闪玛斯之子盖斯时,他露着大腿。

主张大腿是羞体的人以下面两段圣训为依据

1)哲哈什之子穆罕默德的传述:穆圣经过穆阿麦勒,见他露着两大腿时说:穆阿麦勒啊!你应该遮住大腿。因为大腿是羞体。"

2)朱尔海吉的传述:穆圣路过见我穿着斗蓬,露着大腿时,便说:你遮住大腿,因为大腿是羞体。"

综上所述,都是两派学者各自的依据。做为穆斯林有权选择以上任何一派的主见。但是为了小心起见,礼拜者应尽量遮盖脐眼与膝盖之间的部位。

女人羞体的界限

女人除两手和面容外全身都是羞体,必须遮住。真主说:(你对信女们说,叫她们降低视线,遮蔽下身,莫露出首饰,除非自然露出的)(《古兰经》二四:31)。即她们不要露出装饰的部位,除面容和两手外。阿依舍的传述:穆圣说:真主不接受不带面纱(盖头)的成年女人的礼拜。"温姆赛莱麦的传述:我问穆圣:女人只穿一件长衣、戴一顶面纱(盖头),不穿裤子可以礼拜吗?穆圣说:可以,不过长衫必须长而宽,遮住脚面。"阿依舍的传述:有人问我:女人做礼拜时,应穿几件衣服?我说:你去请教艾布塔里布之子阿里,然后,你回来告诉我。那人去问阿里,他说:应戴面纱(盖头),穿宽大而遮住脚面的大衣。尔后,那人回来告诉了我。我说:阿里说的正确。

礼拜者应穿的衣服及最佳服饰

凡礼拜者必须穿能遮盖羞体的衣服,即使衣服又窄又小,刚能遮住羞体。若衣服质地薄而透明,甚至能看清肤色时,决不能穿着这种衣服礼拜。

可以只穿一件衣服做礼拜。艾布胡勒的传述:有人问穆圣,可以穿一件衣服礼拜吗?穆圣说:难道你们人人都有两件衣服吗?"

穿两件或多于两件的衣服,尽量修饰,穿着整洁地礼拜为可佳。伊本·欧玛的传述:穆圣说:当你们的一个人要礼拜时,他应该穿上两件衣服,他更应该为真主而修饰。若他没有两件衣服可穿,而要礼拜时,他可以只穿一条裤子。但千万不要像犹太教徒那样披着衣服礼拜。"阿布都兰咱格的传述:对此问题吴班耶和伊本·麦赛吴德有争议,吴班耶说:穿一件衣服礼拜不为可憎。伊本·麦赛吴德说:穿一件衣服礼拜为可憎。但只有一件衣服者则不然。欧玛在演讲台上总结两种主张说:他俩说的都有道理,真主给人宽裕的时候,你们就 当宽用,衣服多的人,他可以有时穿一条裤子和一件上衫礼拜;有时穿一条裤子和一件大衣礼拜;有时穿一条裤子和一件上衣礼拜;有时穿一条裙子和一件上衫礼拜;有时穿一条裙子和一件大衣礼拜;有时穿一条裙子和一件上衣礼拜;有时穿一条短裤和一件披风礼拜。布热德的传述:穆圣禁止男人披一件斗蓬或只穿裙子不穿斗蓬礼拜。阿里之子哈桑的传述:当我立站拜功时,便穿着最好的衣服,有人问我时,我说:真主是俊美的,他喜欢俊美。所以,我为我的养主修饰。我便引证经文(阿丹的子孙啊!每逢礼拜,你们必须穿着服饰)(《古兰经》七:31)。

可否光着头礼拜

伊本·安巴斯的传述:穆圣有时摘下他的帽子,放在他的前面做遮挡物。哈奈菲派主张:男人光着头礼拜为认可,但为了表示虔诚光着头礼拜为可佳。无任何证据说明戴帽礼拜为可贵。

5、朝向天房。众学者公决:礼拜者必须面向禁寺(天房)礼拜,真主说:(你应当把你的脸转向禁寺。你们无论在那里,都应当把你们的脸转向禁寺)(《古兰经》二:144)。白拉依的传述:我们同穆圣朝向巴勒斯坦圣殿礼拜,历时十六、七个月,后来我们改向天房礼拜。

亲眼目睹天房和未见天房者应怎样朝向

亲眼见到天房者,应面向其房体。未见者应面向其方位。这是根据各人力所能及而言。真主对每个人只按能力责成。艾布胡勒的传述:穆圣说:东方和西方之间的地方都是礼拜的朝方。"这是指麦地纳、叙利亚、伊拉克及美索布达米亚的北方人;埃及人的朝方在东南方之间;也门人的朝方是北方;中国人、印度人的朝方是西方。

怎样了解朝向

每个国家都有了解朝向特定的标志。如在清真寺里所修建的壁龛和指南针,都是辨别朝向的标志。

辨不清朝向者的律例

因天阴或黑暗或别的原因而辨不清朝向时,必须向人请教。若找不到请教者时,自己推断,凭推断的方向礼拜,其拜功是成功的。即使拜后知道朝向错位,也不必重礼。若拜中知道朝向错位时,就在拜中转向朝向,切不可中断拜功。伊本·欧玛的传述:人们在古巴邑清真寺正做晨拜,这时候来了一个人,他说:穆圣昨天夜里得到启示:真主命令他朝向天房礼拜。"故你们应该朝向天房礼拜。大家本来都是面向叙利亚礼拜的,现在统统转向天房礼拜。

若以推断的方向礼了一番拜后,想再做另一番拜时,必须再次推断。若推断有新的改变时,就执行新的推断结果,而不必重礼第一次推断的拜功。

什么情况下不朝向天房

朝向天房是主命。但在下列情况下可以不朝向天房

1)骑乘者礼副功拜时,可以在骑乘物上礼拜,他要指点鞠躬、叩头,但叩头要低于鞠躬。骑乘物走向那里,那里便是他的朝向。热比尔之子阿密尔的传述:我见穆圣在骑乘物上照着骑乘物行走的方向礼副功拜,并用头指点。但主命拜没有这样做过。《艾哈默德圣训集》中有:穆圣从麦加来到麦地纳时,在骑乘物上礼拜,骑乘物走向那里,他就朝向那里。故降示了这段经文:(无论你们转向哪方,那里就是真主的方向)(《古兰经》二:115)。伊布拉欣说:我们原来在骑乘物上礼拜时,骑乘物走向那里,我们就朝向那里。伊本·哈兹姆说:根据圣门弟子、再传弟子的传述,居家者和旅行者都可以执行这种律例。

2)受强迫者、病人、恐惧者礼拜时,怎样朝向

上述三种人无能朝向天房礼拜时,可以不朝向天房。穆圣说:我凡命令你们做的一件工作,你们要尽力遵之。"真主说:(如果你们有所畏惧,那么,可以步行着或骑乘着做礼拜)(《古兰经》二:239)。伊本·欧玛说:如果你们害怕时,可以朝向,也可以不朝向的礼拜。

良言是施舍
良言是施舍

良言是善行


俗话说: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如果有人问你说:你会说话吗?"或许你会觉得很可笑。而在生活当中确有不会说话之人!有一次在公交车上,司机一个急刹车,全车人猛地晃动。一位穿着很时尚的女青年,恶狠狠地瞪着撞在她身上的中年男子,咬牙切齿地说了一句:瞧你这德性!"中年男子站稳后,扶正鼻梁上的眼镜,回答道:这不是德性,而是惯性!"全车人都哄笑了起来,那女青年也笑了起采,就这样,一场危机"在一阵哄笑声中化解了。所以,俗话说得好,一句话,说好了可以让人笑,说不好可以让人跳。这就要看你怎么去说,怎样去把握说话的艺术性了。真主在《古兰经》中是这样要求我们对人说话的:对人说善言。" (283)由此可见,善言就是真诚的温馨感人的话。

从这件小事中我们可以看出,有时候你的一句善言,一个简单的善行,都可能对别人产生你所意想不 到的效果和影响。与人接触、交往,都离不开语言。所以,语言是人类独有的一种极其重要的交际工具,是真主赐予人类的特慈。语言的产生主要是用于传递真主的 教诲以及便于人们之间的交往、联系和沟通,它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够调节人们的行为,激发人们热爱美的情趣。正如真主说:众人啊!我确已从一男一女创造了你们,我使你们成为许多民族和宗族,以便你们互相认识。在真主看来,你们中最尊贵者,是你们中最敬畏者。" (49:13)这段经典告诉我们真 主创造的人类社会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共同体,但由于信仰不同,文化不同,生活习惯不同,造成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穆斯林生活在这个社会中,不仅要同 穆斯林自己打交道,还要和非穆斯林打交道。所以,只有良言才能起到交往沟通和增进友谊的作用,反之,如果语言使用不当,会起到激化矛盾,加深误解的作用。 这是因为语言从产生使用开始,就有良莠之分,我们只有择良而从,才能真正体现真主创造语言的意义和作,才能发挥良言走向善行的作用。

那么作为安拉选择的优秀的民族——穆斯林,我们在言谈举止方面是不是更应该小心、谨慎呢?答案是肯定的。如果我们在言谈的时候口无遮拦的话,不但会伤害到我们自身,还会伤害到他人。真主在《古兰经》中说:他每说一句话,他面前都有天仙当场监察。" (50:18)

这句古兰经文就是告诉人们说话做事要有敬畏之心。虽然你肉眼看不到主宰,但真主却掌控着你的一言一行。这跟我们平常所说的伊哈萨尼"的概念是不谋而合的。哲伯拉依天使问穆圣什么是伊哈萨尼" (至善、完美的境界)穆圣回答说:伊哈萨尼"就是你侍奉真主,好似你亲眼看见他一样,你无法用肉眼看见他,但是,你应当确信他在注视着你。"所以,穆圣要求我们说话要多加注意:一个人无意识地说了一句话,而博得真主的喜悦,因此话,真主升高他的地位;一个人无意识地说了一句话,而遭到真主的谴怒,他因说此话而跌入火狱之中。"真主在《古兰经》中给我们打了这样一个比喻:难道你不知道真主有过这样一个比喻吗?一句良言,好比一棵优良的树,其根柢是深固的,其枝条高耸入云,凭主的许可,,按时结果。真主为众人打了许多比方,以便他们记取教诲。" (14:24)这段经文把美好的语言比作成一棵树,而一棵树是否果实累累,在于这棵树是否根植于肥沃土壤中,根深牢固。同样,一个人在社会群体中能否与人和睦相处,首先在于你要对别人讲友善的话,而不能说伤害别人话。

孔子曰:要敏于事而慎于言"一言以丧国,一言以安邦。"可见古人对说话的谨慎。所以,我们穆斯林更应该管好自己的舌头。真主在《古兰经》中说:你们对于自己所叙述的事,不要妄言:'这是合法的,那是违法的。'以致你们假借真主的名义而造谣。" (16:116)这段经文明确地规劝信士谨防滥用舌头。曾经有人请教穆圣说:你最怕什么?"圣人指着舌头说:我最怕它。"另一个人又问圣人:我们要求得到拯救的机密是什么?"穆圣回答道:管好你的舌头"。穆圣接着说:嘴和手不伤害穆斯林的人,才是真穆民。"又说:谁沉溺于闲聊中,他将是信仰中最差的人。"因此说:口出善言,可渡人;口出恶言,可毁人"是有一定道理的。因此我们要努力提高表述语言的质量,从安拉的教诲中净化心灵,心灵美好,语言自然也就美好。如若遇到一些是非场合,应保持沉默是金"的原则,才能免去许多是非之事。人常说:静坐常思已过,闲谈莫论人非"确是饱含做人的道理。所以小至家庭亲戚邻里,大到社会交际,皆应谨守敏于事而慎于言"的原则。穆圣说:谁相信安拉和末日,就当说善言或沉默。"

在古希腊有这样一个故事:寓言家伊索,因家庭贫穷,年轻时曾在贵族人家当佣人。有一次,主人要宴请许多当时著名的哲学家,命令伊索准备最好的菜,伊索一道道的上菜,每一道都是各种动物的舌头。主人大吃一惊,问他:这是怎么一回事?"伊索回答:您要我准备最好的菜,舌头是传述各种学问的关键,对于哲学家来说,没有舌头,也就无法表达他们的哲学思想,所以我觉得没有比舌头更好的东西。"客人们听了,都认为有道理而开怀大笑,主人也觉得很有面子。第二天,主人又要请客,故意吩咐伊索准备最坏的菜。哪知道上菜时,依然是一整桌的舌头宴",主人气冲冲地质问伊索:今天你怎么解释?"伊索从容回答:祸从口出,诽谤、造谣、诬蔑、中伤、挑拨等坏事,难道不是通过舌头产的吗,所以,我觉得没有比舌头更坏的东西。"时这些著名的哲学家,都十分称赞伊索的智慧。简、有力、贴切与恰到好处的绝妙比喻",给留下深刻印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舌头就是一把双刃剑",日常生活中我们必须控制好自己的舌头,不能舌头改变我们的方向——即通往乐园的方向。 所以,穆圣常常对索哈伯"说:欲正其,先正其心;欲正其心,先正其言。"经训启迪我们,生活 告诫我们,良言的基础是坚定的信仰,体现信仰的语言才是良言,才能导致善行。穆斯都是有信仰的群体,既要敬行天道五功:念、礼、斋、课、朝,又要践行人道 五典,即孝顺父母、尊长幼、夫妻互敬、兄弟宽容、朋友忠信,真正做天道人道兼行、言论行动一致,那么我们穆斯就一定能完成真主交付的大地代治者"的光使命。

穆斯林同胞们,应当说善言:对受困的人,说些解围话;对一时疑惑的人,说些提醒的话;对处绝境中的人,说些宽慰话;对纷争中的人,说些公道话;对干罪的人,说些制止话,,...,总之,言确能给人益济,给人省悟和自尊,能使对方得希望和勇气。良言将为他(指安拉)所知,升起善行。" (35:10)真主是多么的仁慈啊!良言同样是善行。

开发 midade.com

丝绸之路文明对话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