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支柱

只崇拜独一的安拉
只崇拜独一的安拉

您能为多神教徒提供有关至尊主的独一性的证据吗?

一切赞颂全归真主,全世界的主。

整个宇宙的存在与其规则都证明了真主的独一神性:【真的,创造和命令只归他主持。多福哉真主——全世界的主!】《高处章》第54

天地的创造,昼夜的交替,无机物,植物,果类等各种世界,人类与动物界的存在----这所有的一切都证明了伟大的造物主的是独一无偶的主宰:【那是真主,是你们的主,是万物的创造者,除他外,绝无应受崇拜的。你们怎么如此悖谬呢?】《赦宥者章》第62

万物的不同,伟大与精确,宇宙的平衡与规则都证明了造物主是独一的,他有绝对的自主权。【真主创造了万物,他是万物的保护者。】《队伍章》第62

以上证明:这个宇宙确有一位创造者,一切权利都归这位主宰,宇宙有这位造化者。

【他是真主,是创造者,是造化者,是赋形者,他有许多极美的称号,凡在天地间的,都赞颂他,他是万能的,是至睿的。】《放逐章》第24

天地的平衡,宇宙的有条不紊,万物的协调都证明了造物主是独一无偶的,【除真主外,假若天地间还有许多神灵,那么,天地必定破坏了。赞颂真主——宝座的主——是超乎他们的描述的。】《众先知章》第22

这些伟大奇妙的万物是它自行创造的吗?这绝对不可能,或者是人类创造了自己然后创造了宇宙万物,这也绝对不可能!【是他们从无到有被创造出来呢?还是他们自己就是创造者呢?难道他们曾创造天地吗?不然,是他们不确信真主。】《山岳章》第3535

真主的启示,人类的理智和天性都证明了这个宇宙有一个创造者,万物有一个造物主——永生不灭的,维护万物的,全知彻知的,怜爱仁慈的主——他有着优美的尊名和超绝清高的德性,彻知万物,绝无任何物可以令他为难,或与他相似。【除他外,绝无应受崇拜的;他是至仁的,是至慈的。】《黄牛章》第163

真主的存在是必然的,理性直觉的结果,【他们族中的使者说:难道对于真主——天地的创造者——还有怀疑吗?】《伊布拉欣章》第10

真主创造人类时确已责成他们承认他是万物的养主,肯定他的独一性,但是恶魔却教唆他们,诱导他们脱离了自己的信仰,真主说:我确已把我的仆人全都创造为正信之人,但是恶魔诱惑了他们,使他们偏离了正信,并把我为他们制定的合法的事物断为非法的。"《穆斯林圣训集》第2865段。所以,有些人否认了真主的存在,或崇拜恶魔,或崇拜人,或崇拜金钱,或火,或纵欲,或动物,甚至还有些人崇拜大地 上的一块石头,或星辰等等。真主之外的这些偶像既不能创造什么,也不能恩赐他们一丁点儿,他们听不到,看不见,也不能为他们消灾解难,或带来福利,所以, 人怎能舍真主而崇拜他们?!【是许多涣散的主宰更好呢?还是独一万能的真主更好呢?】《优素福章》第39

真主已为崇拜听不到,看不见,没有思维的偶像的那些人报丧:

【你们舍真主而祈祷的,确是跟你们一样的奴仆。你们祈祷他们吧,请他们答应你们的祈求吧,如果你们是诚实的人。他们有脚能行呢?还是有手能擒呢?还是有眼能见呢?还是有耳能听呢?】《高处章》第194-195

又说:【你说:难道你们要舍真主而崇拜那不能为你们主持祸福的么﹖"真主确是全聪的,确是全明的。】《筵席章》第76

人类最愚昧的举动就是不知道那个创造了他,恩典了他的养主,人怎能否认他,忘记他,不崇拜他?

【难道他们没有在大地上旅行,因而有心可以了解,或者有耳可以听闻吗?因为肉眼不盲,胸中的心眼却盲了。】《朝觐章》第46

赞颂真主超绝他们所举伴的一切,万赞属于真主,全世界的养主,【你说:一切赞颂,全归真主。祝他所选的众仆平安。"究竟是真主更好呢?还是他们用来配真主的更好呢?[60]是那天地的创造者(更好),他为你们从云中降下雨水,以培植美丽的园圃,而你们不能使园圃中的树木生长。除真主外,难道还有应受崇拜的吗?不然,他们是悖谬的民众。[61]还是以大地为安居之所,使诸河流贯其间,使诸山镇压其上,并在两海之间设一个屏障者呢?除真主外,难道还有应受崇拜的吗?不然,他们大半不知道。[62]还是那答应受难者的祈祷,而解除其灾害,且以你们为大地的代治者呢?除真主外,难道还有应受崇拜的吗?你们很少觉悟。[63]还是那在陆海的重重黑暗中引导你们,在降其恩惠之前,使风为传佳音者呢?除真主外,难道还有应受崇拜的吗?真主超乎他们用来配他的。】《蚂蚁章》第59-64

摘选《伊斯兰教的基本》,穆罕默德·伊布拉欣·艾勒图外洁利

塔哈维及其教义学思想
塔哈维及其教义学思想

塔哈维及其教义学思想


宁夏大学阿拉伯学院马占明
2013年1月11日

内容提要:公元9-10世 纪,伊斯兰世界出现了三位教义学家:埃及的塔哈威、伊拉克的艾什阿里和中亚的马图里迪。作为逊尼派主流思想,他们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人中艾 什阿里影响最大,马图里迪次之,塔哈维居第三。然而,艾马二氏的教义学思想遭到以'遵贤'著称的罕百里派以及今天的赛莱菲派的质疑,认为他们不同程度地受 穆阿太齐莱派思想的影响,有重理性轻经训之嫌。作为教义学家,塔哈威的影响虽然不及前两位,但其教义学思想却得到逊尼派穆斯林的一致认同。本文旨在对塔哈 威的生平加以简单介绍,对其教义思想进行简单梳理,以请教方家。

关键词:塔哈维教义学思想

作者简介:马占明,宁夏银川人,1966年生,哲学博士,现任宁夏大学阿拉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伊斯兰思想研究。

Abstract: During 9-10th century, there had been threeMuslim scholars of Islamic theology: At-Tahawi in Egypt,Al-Ashari in Iraq, andAl-Maturidi in Central Asia. As main stream ofSunni Muslims, their thoughts affected on Muslim world in late eras. Amongthree of them, Al-Ashari was most affective one and then Al-Maturidi. However,the theological thoughts of both Al-Ashari and Al-Maturidi were criticized byAl-Hambali school and today's Salafi scholars, saying that both of the tow menwere affected by Muatazila who pays importance on rationality more than that onQuranic verses and traditions of Prophet Muhammad. As a theologian, althoughAt-Tahawi's affect is less then them, but his theological thoughts were acceptedby all Suni Muslims in the world. This paper aims to brief introduction ofAt-Tahawi's life and to brief dressing of his theological thoughts in order to learnfrom experts of this field.

Key words: At-Tahawi Theology Thought

伊斯兰教是仅次于基督教的世界第二大宗教,信奉者已接近16亿,占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在伊斯兰教传播初期,特别是先知穆罕默德在世期间,穆斯林内部在思想认识和行为方式上高度统一,鲜有杂音。公元632年,先知穆罕默德逝世后,穆斯林社团(乌玛)内部就一些问题产生了分歧,那些分歧虽然当时解决了,但留下了隐患。公元656年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644-656年在位)遇刺身亡之后,第四任哈里发阿里(651-661年在位)和倭马亚王朝创始人穆阿威耶(661-680年在位)对有关问题意见相左,致使穆斯林内部产生了严重分歧,分歧导致分裂,于是出现了什叶派、[①] 哈瓦利吉派[②]、 穆尔吉亚[③] 和逊尼[④] 四大派别。后来随着阿拉伯帝国对外扩张的不断深入,让阿拉伯人接触到希腊哲学[⑤],催生了以理性思辨著称的穆阿太齐莱派。[⑥] 上述五派之间历来存在学术斗争,在大多数情况下逊尼派处于优势。

公元9-10世 纪,逊尼派中出现了三位颇具影响力的教义学家,他们是埃及的塔哈威、 伊拉克的艾什阿里和中亚的马图里迪。根据当时学术斗争的需要,他们采用不同的方式,对伊斯兰教基本信仰和一些关乎穆斯林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进行了阐述,成 为逊尼派教义学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天依然在影响着穆斯林世界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三人中以艾什阿里影响最大,当今世界近一 半逊尼派穆斯林信奉其教义学观点;其次是马图里迪,其教义学观点是近三分之一逊尼派穆斯林的'诚信'。[] 然而,艾、马二氏的教义学思想遭到以遵贤[] 著称的罕百里学派,特别是今天的赛莱菲派的质疑,认为他们不同程度地受穆阿太齐莱派思想的影响,有重理性、轻经训之嫌。塔哈威的影响虽然不及前两位,但其教义思想却得到各派的一致认同,使其在该领域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

一、塔哈威其人

(一)出生与成长

塔哈威是埃及人,出生于853年(伊历239年),卒于933年(伊历321年),全名叫艾哈迈德本穆罕默德本赛俩麦本赛勒麦本阿布杜麦里克艾兹迪哈哲尔米素尔;以'艾布哲尔法塔哈威'著称。

塔哈威生活在阿巴斯王朝(750-1258年)后期,当时巴格达哈里发已大权旁落,土耳其人掌控着国家大权,政局十分混乱,社会动荡不安。各地虽然名义上隶属于阿巴斯帝国(750-1258年),实际上已经独立。此时的埃及由土伦家族[⑨] 统治(868-906年),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裕,基础设施完备,社会风气良好,人们酷爱知识,尊重学者,学者们也积极投身于推动社会文明与进步的建设中。

塔哈威成长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一位擅长诗歌吟诵和传述的学者;母亲是沙菲尔(767-820年)[] 教长的弟子之一,经常出席沙氏的讲座;舅舅是伊玛目穆兹尼(791-878年),此人是沙菲尔教长(767-820年)最著名的弟子,也是沙氏学说的主要传播者。另外,塔哈威还曾请教过当时在埃及的大多数著名学者,其中包括时任埃及法官的艾哈迈德本艾比依木兰(卒于892年)和著名圣训学家艾哈迈德本阿里本舒艾布奈萨依(卒于915年)等;他曾到叙利亚大马士革旅行,期间向遇到的学者请教过许多学术问题。

塔哈威和六大部圣训集的作者们[11]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并和其中有些人共同传述过一些圣训。二十岁以前,他曾遵奉沙菲尔学派,后来改遵哈乃斐学派。[12]关于他改遵学派有几种说法,其中比较可信的是他看见舅舅经常阅读哈乃斐学派学者们的著作,于是自己也偷偷看,后来就索性放弃沙菲尔学派,改遵哈乃斐学派了。

(二)学者们的评价

在伊斯兰思想史上,未受到评论家批评的学者为数不多,塔哈威是其中一位,他受到所有为他写传记的人的赞扬。历史学家艾布赛义得本尤奴思(卒于959年)在《埃及学者的历史》一书中说:"塔哈威是一位可信、可靠的人,同时也是一位思维敏捷的法学家……"[13] 伊本奈迪目(卒于1000年)说:"在知识和淡薄名利方面,他是当代绝无仅有的。"宰海比(卒于公元1348年)在其《名人传》中称塔氏为:"著名的伊玛目,伟大的'哈菲兹',埃及的圣训学家和法学家。"[14] 伊本凯西尔(卒于1373年)在其《始与末》[15] 中称之为"哈乃斐学派的法学家,著有许多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作品,是一个可信、可靠的人和杰出的'哈菲兹'。"此类赞誉之词在相关文献中很多。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伊本哈哲尔(卒于1449年)说,很少有人兼通圣训学和教法学,他例举了五个人,其中包括塔哈威。早期的伊斯兰学者大多都是百科式学者,他们兼通多门学科,但各有所长。可以这么说,艾布哈尼法(699-767年)是伊斯兰法学方面的顶尖学者,布哈里(810-870年)是圣训学领域的领军人物,泰伯里(838-923年)是经注学泰斗,而塔哈威则以公认的教义学家闻名天下。沙菲尔学派的白海根(卒于1066年)和罕白里学派的伊本泰米耶(1263-1328年)曾对塔哈威略有微词,被当代学者舒艾布艾尔奈乌特[16]等予以驳斥与纠正。

(三)主要作品

塔哈威之所以享有如此高的声誉,与其涉猎广泛、著述丰硕、学识精深有关。塔氏的学术研究涉及伊斯兰教义学、《古兰经》诵读学、《古兰经》注释学、圣训学、教法学、历史学、文学、语言学等多个领域。其最著名的作品有:

1.《古兰经律法》(AhkamAl-Quran),据《圣训意解》印度版前言作者,该著作有二十册之多;[17]

2.《圣训释疑》,全16册,收集了约7千段圣训。塔氏对这些圣训中的疑难之处作了详细的解释。该书的一部分很久以前在印度出版,1994年,黎巴嫩贝鲁特使命出版社出版了全本。

3.《圣训意解》,凡四册,共收集圣训7千多段,以教法典籍的方式编排而成。作者介绍了法学家们对许多法学问题所持的观点,并对这些观点加以比较,对每一种观点进行分析,然后得出一个在他看来证据充足而且符合理性的结论。这本书曾经在印度、埃及和黎巴嫩等国出版发行过。

4.《逊尼派信仰纲领》,是塔哈威教长最著名的著作之一,该书篇幅虽然很短,内容却很丰富。作者在书中系统论述了伊斯兰教的六个基本信条、真主的属性、如何理解穆民在后世见真主、前定的不可预见性、穆罕默德的使者地位、登霄事件、[18]《古兰经》是否被造以及天堂与火狱等教义学命题;还阐述了逊尼派穆斯林对先知穆罕默德的家眷、后裔、圣门弟子特别是四大哈里发以及早期伊斯兰学者所持立场;对穆斯林当中表现好和表现差的人的态度;关于犯大罪者的归宿问题等。伊斯兰历史上有许多学者为该书做过注释。

二、塔哈威教义学思想

伊斯兰教教义内容不只论述关于真主和后世等宗教信仰问题,而且也涉及政治和社会现实问题。早期的'Fiqh'一词不单指以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式为目的的教法,而是指整个伊斯兰教的理解和阐释。[19] 因此,艾布哈尼法[20] 既 是著名教法学家,也是逊尼派教义学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曾多次与哈瓦利吉等派别进行过辩论。其教义学观点被弟子们记录下来,传给了后世。塔哈威教义学思想集 中反映在其《逊尼派信仰纲领》一书中,究其来源,除了《古兰经》和圣训外,主要得益于艾布哈尼法的教义学思想。塔哈威一开始就告诉读者,他所阐述的观点 是艾布哈尼法及其两位弟子所坚持的逊尼派观点,他说:"这是按照本教法学家艾布哈尼法库菲、艾布尤苏夫叶尔古柏安萨雷[21] 和穆罕默德本哈桑谢巴尼[22] 的观点,以及他们所诚信的宗教原理,和他们所信奉众世界主宰的思想基础,对逊尼派思想的论述。"塔哈威在概述中主要阐述了以下15个教义问题。

(一)基本信仰

1.真主及其尊名与属性

在 伊斯兰教看来,蒙昧时期的阿拉伯人在宗教方面存在的首要问题是崇拜多神。因此,在麦加传教期间,先知穆罕默德主要强调认主独一,批判多神崇拜。因此,认主 独一成为伊斯兰教信仰的核心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塔哈威说:"蒙真主的默助,关于真主独一,我们坚定不移地认为真主是独一的,他没有伙伴;任何事物都不像 他;万事万物都在其掌握中。除他以外,再没有值得崇拜的;他是固有的,无始的;永恒的,无终的;他不会消亡、泯灭;万事万物都是真主意志的体现;人类的思 维与想象达不到他,[23] 他 不像人类;他是永生的,他不会消亡;他是永立的,他无需睡眠;他是创造者,而无所需求;他是给养者,而毫无困难;他是使人死亡者,而无恐惧;他是使人复活 者,而不艰难。"塔氏不但阐释了真主独一,也提及了其'固有'、'永生'和'创造'等属性,强调了万事万物的发生与真主意志之间的关系,指出人类的思维和 想象无法达到真主的本质,也就是说,对真主属性的认知必须以启示为依归,这是逊尼派有别于其它派别的主要特点之一。

后 来,随着外来文化特别是希腊哲学的传入,真主的属性是新生还是固有成为争论的问题之一,穆阿太齐莱派提出真主的属性是新生的,认为属性固有说会导致多个固 有者存在,具有泛神论嫌疑。塔哈威阐述了逊尼派的观点,他说:"在创造万物之前,他和他的所有属性就已经存在,他没有因为万物的产生而增加任何以前没有的 属性;他和他的属性都是无始的,也是永恒的,不是自从创造了万物以后他才有了'创造者'(Al-Khaliq)这个名字;也不是自从造化了天地万物以后他才有了'造物主'(Al-Bari)这个名字。正如在还没有被主宰者的时候他就有了'主宰'(Ar-Rabbi) 这个属性那样,在还没有被造物的时候他就有了'创造'这个属性。正如在复活了生命之后他是"复活亡灵者",在复活他们之前他就拥有这个尊名,同样,在创造 他们之前他就享有'创造者'这个名字。因为他是万能的,万物都需要他;对他而言,万事都是容易的,他不需要任何事物,"任何事物都不像他,他是全聪的、全观的。"(《古兰经》42:11)"这段文字清楚地表达了逊尼派对属性问题的基本观点:真主的属性和他的本体一样,是固有的、无始的,而非新生的。

接 着,塔哈威论述了真主的意志,他说:"他有意识地创造了万物,并为他们做了规定,规定了他们的寿限。在造化他们之前他就洞悉一切;在造化之前他就知道他们 将要做什么;他要求他们顺从他,禁止他们违抗他。万事都在按照他的安排和意志发生,他的意志畅行无阻。人类的意志是他赋予的。所以,他意欲发生的事情就发 生了;他不意欲的事情没有发生。他指引他意欲的人走上正道,并加以保佑,使其健康,那是出于施恩;他使他意欲迷路的人踏上歧途,他遗弃他,使其受难,那是 出于公道;所有的人都在按照他的意志,在他的恩惠与公道之间翻转。他至高无上,没有匹敌和对手;他的裁决不可驳回,他的规定不可更改,他的命令不可违抗, 我们坚信这一切,深信这一切均来自他。万事万物都在按照真主的意志、意识、裁定和安排发生,他的意志强过一切意志,他的裁决胜过一切计谋;他为所欲为,他 绝不亏妄,他超然于伤亡,他清净无瑕,(他的行为不被审问,而他们要被审问)( 《古兰经》 21:23)"就是说,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与消亡,人类的生死病老与旦夕祸福都按真主的意志发生,都在其掌控之中,任何力量都无法改变。

作 为一种存在,真主是否受时空限制,是否需要方向和位置,是否有肢体?这些也是教义学家们讨论的重要命题。塔哈威说:"他至高无上,不受空间的制约,他不像 被造物,他不需要条件、肢体和工具;六个方向不能够容纳他。"真主至高无上,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高',而是真主独有的'高';因为他至高、至尊、至大, 方向是他所造,所以"六个方向不能够容纳他"。《古兰经》中有七处提到'伊斯太瓦'和'阿勒石',[24] 前者是动词,有'登上'的意思;后者是名词,有'宝座'的意思。根据经文的表面意思,真主在创造了世界以后登上了'宝座'。对此,塔哈威说:"'阿勒什'和'库勒什'[25] 是 真实的。真主无需'阿勒什'及其周围的;他包容万物并凌驾于它;他使人类无法洞察一切。" 塔氏没有正面回答真主是否登上'阿勒什'的问题,而是强调真主高于包括'阿勒什'在内的万物。关于这个问题,教义学家们大致有三种观点:一是根据经文表面 意思加以肯定,认为真主就像古代君王那样登上了宝座,此为'姆闪比海'(比拟派)的观点;[26] 二是为避免将真主拟人化,将经文中的动词'伊斯太瓦'解释为'伊斯讨俩',即'占据'、'征服'的意思,此为'赫莱夫'的主张;[27] 三 是肯定这个行为但排除任何具体形式,就是说,真主有'伊斯提瓦'这个行为,但不知道具体形式,此为'赛莱夫'的主张,塔哈威的观点属于后者。他强调真主的 属性不同于人类的属性:"凡是用人类的某一个属性描述真主的人,它已经叛逆。谁明白了这一点,他就会引以为戒,就不会说出类似叛逆者所说的话来,也就明白 真主及其属性不像人类。"

此外,塔哈威还强调了真主对世界的主宰以及人类对真主的需求:"真主应答各种祈祷,解决各种需求,掌握一切,不被任何物所掌握;[人类]一 瞬间都离不开真主。谁认为自己不需要真主,哪怕是一瞬间,他已经叛逆并沦为灭亡的人。"因为真主掌握着一切,所以人类离不开他,有求于他。既然有求于他, 就要顺从他的意志,照他的意志行事。而且,"真主会恼怒,也会喜悦,"谁做好事,他就会喜悦谁,会给谁赏赐;谁做坏事,他就会恼怒谁,会惩罚谁。真主虽然 有喜有怒,"但不像任何人的喜和怒,"他的喜怒是人类无法想象的。

2.先知穆罕默德及其使命

伊 斯兰教认为,真主曾经向每个民族派遣过许多先知,前后多达十二万四千有余,其中阿丹(亚当)是第一位,穆罕默德是最后一位。塔哈威说:"穆罕默德是他优秀 的仆人,他选中的先知,他满意的使者。"关于这位使者的地位与使命,他说:"他是最后一位先知,是敬畏者的楷模,是众使者的领袖,是众世界主宰所喜欢的 人。在他以后,凡自称先知的言论,都是邪恶与私欲。他是派给精灵和人类的使者,肩负着传播真理、指引正道、指明方向的使命。"这里有两点需要指出,第一, 塔哈威说穆圣是真主的'仆人',然后是'先知',然后才是'使者'。就是说,使者首先是人而不是神或者其它什么,然后是先知,最后才是使者;第二,穆圣是 '最后一位先知',这是伊斯兰教各派的观点。艾哈迈迪耶派[28] 认为其创始人艾哈迈德古俩姆(1835-1908年)也是先知,[29] 因而被世界伊斯兰大会判为异教。

根据有关圣训,先知穆罕默德有过一次奇特的经历:他被带着从麦加夜行到耶路撒冷,又从那儿被带到云霄,见过古代先知,看过天堂火狱,称为"登宵"。对此,塔哈威说:"登霄是真实的,先知被带着夜行,在清醒的状况下被带到天上,然后到了真主意欲的高处,真主用他意欲的东西款待了他,并启示给他一些经文,(心没有否定所看见的。)(《古兰经》53:11)"逊尼派相信这个经历是真实的,不是梦游,更不是虚构的;还相信真主特赐穆罕默德一个水池,到后世,当人们口渴的时候,他的追随者们可以到那里喝水;真主还特赐他求情的权利,届时,他可以为有罪之人说情。塔哈威说:"为了给他的'乌玛'[30]解渴,真主特赐他的池塘是真实的;就像圣训里所传述的那样;他为他们保留的求情权[31]也是真实的。"所以,人们应当追随穆罕默德,相信他所传教义,遵守他阐述的教法,学习他的高贵品德,仿效他的行为方式。[32] 只有这样,将来才能喝到那个池塘里的水,才会得到穆罕默德的求情,免去生前的罪过,脱离火狱,进入天堂。

3.关于《古兰经》是否被造

穆斯林各派都坚信《古兰经》是真主的语言。可是,真主是万物的创造者,那么,《古兰经》是否被造呢?穆阿太齐莱派认为是被造的。阿巴斯时期,该派曾一度得势,试图借助国家力量推广自己的学说,强迫人们接受《古兰经》被造说,不少逊尼派学者为此受过牢狱之灾。[33] 对此,塔哈威表达了逊尼派对这个问题所持态度,他说:"《古兰经》是真主的语言,它发自真主,[但不知道]发出时的情形;真主把它降示给他的使者。我们不争论《古兰经》,我们作证:《古兰经》是众世界主宰的语言,忠诚的灵魂[34] 把它传达了下来,然后教授给众使者的领袖穆罕默德……。"他明确表示:"《古兰经》是真主的语言,任何被造物的语言都无法与之相比,我们不认为它是被造的。"这是以艾布哈尼法、马利克(712-795年)、沙菲尔及罕百里(780-855年)为代表的逊尼派的观点。

为什么穆斯林要封斋
为什么穆斯林要封斋

穆斯林为什么要封斋(1

凡是减肥的人都禁食某一种食物,有人禁食果类,有人禁饮水,有人禁食糖,人们还可以列出更多禁食的食物。但整个民族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年轻人还是老年人、富人还是穷人,全民整整一个月每天从黎明至日落不吃不饮,禁食食物,确是一件奇异的事。可是,为什么在斋月中他们缩短工作时间?这难道不是一项艰苦的实践工作吗?这难道是他们白天斋戒、睡觉、不工作,夜间吃喝、举行各种活动、整夜不睡觉的月份吗?斋月的精神意义是什么?

所有的宗教都有斋戒的规定

在英语中斋戒"的含义是:自愿地禁食全部食物或禁食部分食物,其目的是为了遵守某个圣月、或表示悲痛、伤心、忏悔之意。世界上主要的一些宗教都有斋戒的规定。比如,在印度教,梵文称“空腹"为“upavaasa",虔诚的印度教徒为了表示对神的尊重,或表示悔罪,在某些特殊场合、特殊时间空腹修行——斋戒。对于这一活动,许多印度教徒对待它就象对待重大节日一样。在这样的日子,他们不吃任何东西,或只吃一顿饭,或吃一点点水果,或吃特别简单的食物。又如犹太人在“赎罪日"(Yom Kippur)封斋。赎罪日是犹太人一年中最重要的圣日,在“提市黎月"第十天,犹太历法的新年(阳历的九月下旬到十月上旬之间)过后的第10天。在这一天,犹太人彻底斋戒、停止所有工作,甚至禁止性生活,聚集在会堂内祈祷上帝赦免他们在过去的一年中所犯的罪过。除此以外,犹太教还规定在安息日禁止劳动。人们应该注意到《旧约》中记载先知穆萨(摩西)封了斋:

摩西在耶和华那里四十昼夜,也不吃饭也不喝水。耶和华将这约的话,就是十条诫,写在两块版上。"(《旧约·出埃及记》3428

天主教徒在大斋戒期间斋戒(从圣灰日"复活节"前四十天,译者注)。他们在这一段时间仿效耶稣(先知尓撒)斋戒。公元四世纪,在复活节或圣周以前他们斋戒36天。公元七世纪,许多地方把斋戒的时间调整为四十天。在《新约》中有记载说耶稣象摩西一样曾封斋四十天:

他禁食四十昼夜,后来就饿了。"《马太福音》42

那些日子没有吃什么。日子满了,他就饿了。"《路加福音》42

《古兰经》中安拉也提到先前的民族都曾斋戒:

信道的人们啊!斋戒已成为你们的定制,犹如它曾为前人的定制一样,以便你们敬畏。"《古兰经》2183

二、斋戒是所有行为中最可贵的行为

许多宗教把斋戒当做赎罪的过程,但伊斯兰认为斋戒是近主的功修,如同在上面的《古兰经》文中提到的那样以便你们敬畏",这是因为敬畏安拉是走上正道的前提。伊斯兰认为斋戒本身就是巨大的考验,因此先知穆罕默德这样评价斋戒,一点也不足为奇:

安拉的使者啊,请你给我指示一件善功,我因它而蒙受安拉的赐福。"使者说:你斋戒吧,因为各种善功没有能够与它媲美的。"(《奈萨仪圣训集》)

象人类分层次一样,斋戒也呈现出多层次、不同水平的状况。斋戒涉及人生活中的许多方面,与人的举意密切相关。

下面是斋戒的几个层次:

三、斋戒的层次

1、仪式层面(基本层次)

为了明确何谓斋戒,伊斯兰规定了斋戒的基本要求,那就是在斋月29天或30天的日子里,每天从黎明到日落不吃不喝,戒绝房事。这是斋戒的最低层次,这些规定是封斋者必须遵守的基本规定。这一层次的斋戒没有考虑斋戒的精神意义。如果封斋的人想要使自己心灵得以净化,精神得以升华,还需要使自己的斋戒更上一层楼,仅仅凭遵守前面提到的基本规定,封斋者是不会有精神方面的收获的,他们只是勉强屈从于安拉的法律而已。这样的斋戒自然起不到罚赎罪过的作用。

2、物质层面

如果封斋者按照使者的斋戒方式进行斋戒,那么他就会体验到饥饿之苦。使者封斋时,食不过饱,开斋时,也食不过饱,他不喜欢吃得过饱。先知说:

最差劲的容器莫过于填满食物的胃。一个人吃一点能使自己的脊梁直起来的食物就足够了。假若一个人吃东西的欲望不可战胜,那么让他用胃的三分之一盛吃的,三分之一盛喝的,另外三分之一留给胃用来呼吸。"(《伊本·马哲圣训集》)

安拉的使者习惯用新鲜的椰枣或干枣开斋,在昏礼之前还饮一杯水。

封斋者在这一层次的斋戒中,可以体验到饥饿之苦,从而培养他对世界各地遭受饥饿之苦人的同情怜悯之心。

3、利益层面

斋戒对身体产生影响,大脑中传递信息刺激感觉的化学元素可通过斋戒被激活,这些元素称之为神经传输元素。斋戒刺激大脑的中枢神经传输系统,这一系统与人的愉悦心理、亢奋精神有关,斋戒能导致更多兴奋"元素的产生,使我们感觉很好",这一过程相当于身体锻炼(但不是身体的运动或工作)。有些专家指出,人可以通过斋戒全面改善身体的状况。斋戒期间封斋者既消耗体内的脂肪,也消耗沉淀于血管中的胆固醇(脂肪),这样斋戒者体能保持健康、减少患心脏病的危险。前文提到斋戒的仪式层次"(初级)和物质层次"(较高级)的区别是,如果一个封斋者在封斋时暴食暴饮,然后整日挨饿,接着在开斋时又暴食暴饮,那么,整整一个月他也许就根本体验不到饥饿的痛苦。因此,如果封斋者只做到基本层次的斋戒,而没有使之上升到更高的一层,那么,他的斋戒只是身体的受苦。对此安拉的使者说:

许多封斋的人实际上并没有封斋,只是白受饥饿之苦。"(《伊本·马哲圣训集》)

人性在沉思中提高
人性在沉思中提高

人性在沉思中提高

  世界上任何一种动物都不具备人类的思维﹐思维使人具有人性﹐有思维的人才有信仰。 有人说﹐譬如在远古的时候﹐一次森林大火﹐动物和人类同时奔跑避火﹐动物只会尽力飞奔乃至丧命﹐而人在奔跑中思考超自然的神力﹐祈求出现奇迹而得救。

  因此证明﹐人的信仰是一种本能﹐是思维的特征﹐是人性的特征。 在任何时代﹐人都不免在危机的时候祈求神灵﹐譬如在一栋摩天大楼上层正在开会的绅士们﹐突然下层发生爆炸起火﹐电梯已经停运。 这时﹐即使是非常无神论的那位绅士也会祈求神灵保佑他﹐因为他觉得自己已入绝境﹐无能为力了。 这就是信仰﹐但是很低级﹑极微弱的信仰。

  如果我们把信仰的层次提高﹐在生活中随时沉思造物主的大能和慈恩﹐使我们的信仰本能升华﹐提高我们人性的素质﹐成为一个有深刻信仰的人﹐生活立即发生变化﹐眼前的一切都会改观。 生活中的沉思﹐引导我们认识生活现像的本质﹐认识安拉造化之奥秘和对人类的特慈﹐使我们的心灵接近安拉﹐敬畏安拉。

  没有信仰的人﹐思维进入不了这样的境界﹐他们如同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精神的理解如同荒漠﹐百呼不应。 【古兰经】说﹕“你号召不信道者﹐就象叫唤只会听呼喊的牲口一样。 他们是聋的﹐是哑的﹐是瞎的﹐故他们不了解。"(2171)

  “他们有心却不用去思维﹐他们有眼却不用去观察﹐他们有耳却不用去听闻。 这等人好像畜生一样﹐甚至比畜生还要迷误。 这等人是疏忽的。"(7179)

  “难道你以为他们大半是能听从或者能了解的人吗? 他们只像畜生一样﹐他们甚至是更迷误的。"(2544)安拉的迹象和创造的奇迹﹐只有善思考的人才能觉悟和意识到﹔信道者时刻记念安拉﹐从一切大小生活事件中都能感觉到安拉的存在和安拉降赐人类的仁慈。 看看自己身体上的一切﹐观察周围世界的一切﹐安拉都在向信道者展示他的奇迹和慈恩。

  【古兰经】说﹕“我将在四方和在他们自身中﹐把我的许多迹象昭示他们﹐直到他们明白【古兰经】确是真理。"(4153)这个试验就是这么简单﹐不需要任何设备和条件﹐只要你睁开眼见看看﹐开动你思维的功能想想﹐你立即能见到奇迹的出。譬如﹐早晨从酣睡中醒来﹐一个光明的世界又一次展现﹐一天的工作即将开始。

  【古兰经】说﹕“安拉以黑夜为你们的衣服﹐以睡眠供你们安息﹐以白昼供你们苏醒。"(2547)

  昨天整日的疲劳在一夜的安息中全部消失﹐早晨醒来时精神焕发﹐这就是奇迹。 你知道那一夜是怎样度过的吗?那是你沉睡的一夜﹐你完全不省人事﹐对心脏的跳动和呼吸都毫无感觉﹐醒来时﹐才意识到你还活着。 外部的一切也都安然无恙﹐太平无事。 假如昨夜发生过不幸的灾祸﹐例如暴风骤雨﹑地震雷击﹑洪水着火﹑房倒屋塌﹑盗贼闯入﹑杀人越货。 这些都可能发生﹐但是都没有发生﹔信道者知﹐这是安拉在保护他的生命安全。

  你的身体功能难道就必然保证无事吗? 虽然没有休克窒息﹐心脏没有停止跳动﹐但是﹐一觉醒来﹐没有感觉到头痛﹐没有感觉到肠胃不舒服﹐四肢发软浑身无力。 醒来之后﹐精力充沛﹐计划一天营生﹐准备大干一场﹐创造一天的成果。 信道的人﹐不敢把这一切都归于自己的能力和才华﹐他感谢安拉的奇迹和恩典﹐祈求安拉在这一天护佑。

  有了这样的思想准备﹐这一天必然谨慎小心﹐处处以取悦安拉为目标﹐性格和蔼﹐与人为善﹐克制忍耐﹐造福他人。 你就会像先知苏莱曼一样事事祈祷﹕“我的主啊﹗ 求你启示我﹐使我常常感谢你所赐我和我的父母的恩惠﹐并使我常常作你所喜悦的善功﹐求你借你的恩惠使我得入你的善良的仆人之例。"(2719)

  至于在什么工作岗位上﹐从事什么工作﹐对于信道者并不重要﹐他在任何一种工作和服务中都在沉思安拉的奥秘和意欲﹐世界上的一切创造来自于安拉﹐只要对人类有益的工作都是需要﹐都应当尽善尽美地做好。 他的行为和热情随时都受到安拉启示的鼓舞和鞭策﹐因为【古兰经】说﹕“在那里朝夕赞颂安拉超绝万物的﹐是若干男子。 商业不能使他们疏忽而不记念安拉﹑仅守拜功和完纳天课﹐他们畏惧那心乱眼花的日子。 以便安拉以他们的行为的善报赏赐他们﹐并以他的恩惠加赐他们。 安拉无量地供给他所意欲者。"(2436-38)

  人的活动和工作就是克服困难的过程﹐大大小小的困难随时都有﹐为了达到个人私欲和个人名利﹐也能产生克服困难的动力﹐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 对于有信仰的人﹐在任何困难面前思考的方式很不一样﹐他在做努力的时候把希望寄托于安拉﹐把困难视为安拉的考验﹐成功的后果必须有利于大众﹐是他取悦于安拉的善功。 他在安拉大道上的奋斗﹐期待两世的报偿﹐既为今世有利于民众﹐也为获得安拉在后世的赏赐。

  生活中的困难或困扰是多种多样的﹐譬如算错了账付错了钱﹔做计算机程序忘记储存全部消失﹐一次粗心大意使全天的劳动付之东流﹔备考多年而在考试中误题结果不及格﹔出门办公事遇到官僚主义白白等待了一天一无所获﹔因为路上堵车晚到车站或机场误了车次或班机﹔诸如此类的困难说不完﹐人人难免﹐每天都可能遇到﹐甚至还有“祸不单行"﹐屋漏又遭连阴雨。 有信仰的人﹐对待任何困难坦然处之﹐不报冤﹐不发怒﹐认真对待﹐不怕失败﹐再接再励﹐接受安拉的考验﹔或者﹐接受失利的事实﹐不气馁﹐不绝望﹐沉思安拉的奥秘﹐其中必有缘故﹐感赞安拉的恩典﹐祈求安拉恕饶。 有信仰的人敬畏安拉﹐知主至慧至善﹐个人不因成功而狂喜﹐得意忘形﹐而赞颂安拉恩典﹔不因失利而悲观失望痛不欲生﹐而改变努力方向﹐寻求安拉在新机遇中的恩典。 比如误了一次班车﹐以后的一系列活动计划都须重新调整﹐把这样的不正常视为正常﹐思考其中必然隐藏安拉的奥秘﹐只要此行举意端正﹐必得安拉恩慈﹐因误车而得福。 一次钟点的失误可能改变一生的前途﹐例如参加考试﹑出席会议﹑相亲婚约﹑见工面试﹑求医寻药。

  【古兰经】说﹕“也许你们厌恶的某件事﹐而那件事是对你们是有益的﹔或许你们喜爱某件事﹐而那件事对于你们是有害的。 安拉知道﹐你们确不知道。"(2216)

  我们认为的厌恶和喜爱只是根据眼前的好处和利益﹐人是短见而不耐烦的﹐而且世事多变难以预测﹐是好是坏﹐人不可能全知﹐而唯安拉掌管一切过去﹑现在和未来。 信道者唯安拉是求﹐唯安拉是托靠﹐心地善良﹐行为端正﹐遵循主命﹐必有善报。

  人是微弱的动物﹐生死往往就在一呼一吸之间﹐周围的环境随时都有多种打击的可能性。 最明显的例子是疾病﹐任何一个人都不能解脱疾病的困扰﹐这是安拉的意欲﹐有理智的人应当沉思其中的涵意。 比如感冒﹐是一种最平常的疾病﹐据现代医学发现﹐感冒是由于在普通显微镜下都看不见的病毒引起的﹐现代还没有找到有疗效的药物﹐聪明绝顶的人类还对付不了这么小的东西。 体重100公斤的八尺壮汉经不起微小病毒菌的困扰﹐头痛发烧﹐食欲不振﹐浑身无力﹐精力衰竭。 世界名医﹐高水平的医院﹐对这样普通疾病束手无策﹐只是劝说患者耐心调养﹐充份休息﹐等待安拉的恩慈﹐不要引发不治之症﹐一命呜呼。 信道者在病中是否应当沉思先知易卜拉欣说过的祷词﹕“安拉是创造我﹐然后引导我的。 他是供我食﹐供我饮的。 我害病时﹐是他使我痊愈的。 他将使我死﹐然后使我复活。 我希望在报应日赦宥我的过失。 主啊﹗ 求你赐我智慧﹐求你使我进入善人的行列。"(【古兰经】2679-83)

  安拉造化的人类﹐精明强干﹐心比天高﹐力拔山岳﹐但安拉的恩典是使所有的人难躲疾病的教训﹐使安拉喜悦的人能在病中思考安拉的大能和慈恩。 疾病缠身﹐体弱不支﹐危在旦夕﹐启示智者思考安拉的万能﹐被送去手术台的途中﹐有几人不在默默祈祷? 他的生命﹑家庭和财产一切都听命于安拉的怜悯。 伊斯兰鼓励穆斯林要经常去探望病人﹐给亡人送葬﹐其中的教育意义就是要健康的人沉思生命的珍贵﹐每个人的疾病和死亡绝对是安拉掌握的特权。 当信道者看到长期卧床不起的病人﹐想一想自己健康的躯体多么幸运﹔当看到断肢瘸腿的人﹐想一想自己在到处奔走多么自由﹔当看到昨天蹦跳活跃的青年在车祸中丧身被埋入了坟墓﹐想一想自己继续在学习和工作﹐如何珍惜生命使时光更有价值地度过。 经常这样沉思的人是伟大的﹐因为他自己在探讨生命的意义﹐在认识造物主的大能和慈恩﹔探望病人和给亡人送葬是在教育自己接近安拉﹐达到了人性的提高。

  离开我们自身的生老病死﹐看看周围的世界和空间﹐善于思考的人立即就能明白﹐安拉的一切造化都是为了人类的生存。 没有任何存在的事物是无目的而造化﹐没有任何物质是凭自己的随意运动巧遇而生﹐一切都是为了人的生存﹔有理智的人不会永远固执﹐对造物主忘恩负义﹐因为思维使人具备人性﹐沉思造化之妙﹐使人性更加提高。 我们呼吸的空气是由许多气体成份组成﹐如果﹐比例不合适﹐所有的人都要头昏脑胀﹑恶心呕吐﹑四肢无力﹑瘫痪在地。 只有地球上的大气﹐才有这样合适的比例﹐只有靠近人类居住的地面才有这么清爽的空气﹐科学家们在可知的宇宙空间还没有找到充满这样比例的空气可以使人感到清爽和健康。 宇宙科学家们肯定地说﹐如果其它星球上要有生命存在﹐首先必须有水。 一般的人﹐就像生活在丰衣足食中从来不懮虑农民的灾荒一样﹐天天有充足的清水饮用和洗涤﹐从来没有想到过水的珍贵﹐更没有想到过﹐水是安拉对人类的特殊慈恩。

  人的身体中主要是水在起作用﹐如果﹐身体中缺少了水份﹐立即发生口渴难忍﹑血液黏度变稠﹐大小便不通畅﹐这些是生命危机的信号。 下雨不及时﹐土地里缺少水份﹐农田荒芜颗粒不收﹐植物枯萎而死亡﹐整个城市和文明将变成废墟。 波涛汹涌的海洋占据大部分地球的表面﹐海水的成份﹑温度和水深都是在滋养着地球上占少数的土地上的人类﹐使五大洲风调雨顺﹐海外旅行﹐到处是家。 假如海水升高几米﹐大部分沿海城市将被淹没﹔假如海水下降几米﹐人类生活的地面立即就会干燥﹐良田变沙漠﹐不能想象人类如何继续存活。 整个宇宙﹐大千世界﹐都在维护一个能使人类生存的地球。 有理智的人应当容易理解是安拉造化之妙﹐有目的使人舒适地生活﹐一切都在安拉的掌管之中﹔他们不会同意﹐这些都是大自然机遇的巧合。 人的眼界有限﹐所知不多﹐普通人的思索和科学家的探险也都局限在人能生存的范围以内。 好在人的思维没有局限﹐可以沉思和推理﹐让想象的翅膀飞出天涯海角﹐到宇宙中去熬游﹐而且人的思维没有时间限制﹐只要睁开眼睛头脑清醒﹐每分每秒都可以不停地思索。 只有人能思考﹐能认识世界和宇宙﹐能认识人生和生活﹐也能认识造物主的大能和慈恩。 【古兰经】说﹕“安拉为你们制服天地万物﹐对于能思维的民众﹐此中确有很多迹象。"(4513) 在我们自身和大千世界中﹐到处都有安拉造化的迹象﹐如果诚实的话﹐没有人会不承认造物主的功劳﹐整个宇宙都是为了人而造﹔而人本身﹐也逃脱不了安拉的掌握。

开发 midade.com

丝绸之路文明对话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