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支柱

美国作家及诗人迈克尔·沃尔夫
美国作家及诗人迈克尔·沃尔夫

美国作家及诗人迈克尔·沃尔夫

在美国从事了25年的写作生涯后,我的性格变得软弱而玩世不恭。我开始寻找新鲜的词汇,这是干我们这一行的人非常看重的。在多元文化背景的环境下,种族主义和自由主义自然是我很重视的两个方面。

在二十几岁时,我到非洲生活过三年的时光。那一段时间,对我来说是成长过程中的很重要的一个阶段。我与不同部落的黑人、阿拉伯人、柏柏尔人,甚至来自欧洲的穆斯林广泛接触,这些人大部分都没有经历过西方社会的那种种族歧视。在这里,以肤色特征区分社会地位的现象是不存在的。起先我对此感到惊讶,继而感到这太好了。

于此相反,在欧洲和美国等种族主义观念盛行的国家和地区,人们往往很自然地按照人种划分阶级,而在穆斯林社会他们只以信仰的强弱和工作的好坏来区分优劣。这一点令我耳目一新,更令我肃然起敬。马尔科姆·X正是从这里看到了他的国家的希望,因此说出“美国有必要了解伊斯兰"这句话,他写道:“因为只有这一宗教才能根除存在于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问题。"我一直在用唯物主义的方法寻找一条退路。

我本想从精神层面入手,但我知道,自己从小就了解的传统对我来说是完全紧闭着的。我的父亲是犹太人,母亲是基督教徒。因为我的混血背景,我同时脚踩着两个宗教的营地。无庸质疑,两种宗教都十分深奥。

然而,我不能毫无根据地偏重其中的哪一个宗教,而其他宗教,由于更神秘,我也不曾去了解。20岁时,我得知我母亲的曾祖母的名字就镶刻在(美国)俄亥俄州汉密尔顿市大街基督教堂的玻璃上,但那对我来说并不意味着什么。这些都是在我早期生活中的词汇。而今,每当我想起这些的时候,就会想起同非洲穆斯林在一起生活的那段经历。

1981年和1985年我曾两度去摩洛哥,感受了非洲那种自然的、纯朴的、和谐的、别处找不到的生活。而在这片大陆上(美洲)找不出我憧憬的那种生活制度。我苦于寻找一种适合于我精神追求的生活模式而不获。当然我也不愿“买卖"我的文化。我只想找出全新的含义。

记得我曾参加过一次大西洋晚宴,中途我去盥洗室洗手,期间,基督教虔信派的人开始排班进行祷告活动。他们沉浸于其中而没有注意到我。我从盥洗室出来准备去处理一些事情,突然发现连走廊里都挤得满满的,我根本无法穿过走廊。我站在那里,只能伸着脖子,看到他们的背影。他们手持祷告书,完全沉浸于其中,还不时的把祷告书贴在胸前。渐渐地,他们的祷告活动进入高潮,他们开始左右摇晃。我从盥洗室的门旁看着他们,直到结束,然后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之后,在布鲁塞尔的一个晚上我同他们一齐乘坐飞机。在吃饭时,我发现在食物的盘子里放着一张意第绪语(Yiddish,或依地语,犹太人使用的国际语,历史上中欧和东欧的犹太人所用的语言,是多种语言的混合——译者注)新闻报。当时飞机飞往摩洛哥,我与他们一同前往。我意想不到我在这伟大的社会生活期间暗含着什么。大约在1981年,我由于好奇和喜爱的驱动开始旅行。每当有钱时,我就去我所向往的胜地。我首先去了摩洛哥。

当我无能旅行时,就选择看书。因为这一强烈的爱好,我伴随着作家们的笔杆走进异国他乡,感受异国情调,犹如作家弗雷娜·斯塔克写道:“阿拉伯半岛的无穷魅力是人类旅行的极点,它能使僵死的或迂腐的人找回自我,找到朴素的美德,令人回味愉悦,是人类的指向。

我想在此附加上由钟表匠赛义德·阿卜杜拉给予的五个值得到阿拉伯半岛旅游的理由:'流连忘返;获得新生;增长见识;践行礼仪;结识君子'。"我对一系列的问题找不到解答,但我却有一个公正的信念:我所想往的宗教应该是一个科学的宇宙哲学。它不是狭隘的理性主义,也不是牧师们所津津乐道的神秘主义;那里不需要牧师作媒介;自然与神性是一致的,不是分离开来的;精神与肉体是和谐的,不是相互斗争的;性是天生的,并不是人类罪恶的根源。

总之,我想往有一个礼仪的社会,每天都能有意义、有规律地生活着。但首要的是,我要清醒和自由,我不能仅仅为了遵守教条而不问其缘由。我越了解伊斯兰,觉得它似乎越符合我的追求。大多数受过西方教育的人,我知道,这个时侯对任何有影响力的宗教都抱有敌意。他们通过政治的操纵疏远宗教,或认为宗教只是欧洲中世纪的概念。

找出他们的这种看法的来源很简单。一千多年以前的西方历史已经给我们留下了足够的证据,他们始终是用无知和残杀留下历史的痕迹。从儿童十字军(Children's Crusade,也称童子军,是在第四次十字军东侵时兴起的由儿童组成的十字军队伍。——译者注)和宗教裁判所(Inquisition 或宗教法庭,中世纪曾设于罗马天主教堂的法庭,目的是对异教进行压制。——译者注)到我们这一世纪的畸形信仰——纳粹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已不复存在。尼采担心,现代民族主义将替代宗教,悲剧将不可避免。

我们的世纪,在我看来,将会以衰弱的信仰而告终,信仰者大多也是不可知论者。无论是教会派别,还是世俗人文主义,都只是西方的鼓吹,我们只能透过它的镜片看世界。其世界观,一目了然。我们通过无数带有欺骗性的所谓的民主和自由的形式,来见识它。

我们生活在一个忙碌的世界,很容易忽视在这个星球上还有其他的生活方式。我进行旅行的那个时代,全世界约有6.5亿穆斯林生活在穆斯林人口占多数、且以伊斯兰为国教的44个国家中。此外,约有4亿穆斯林以少数民族群体的方式生活在欧洲、亚洲和美洲。

在后殖民主义经济的推动下,伊斯兰教三十年来已经成为西欧各大学的一个主修的宗教课。作为世界性的伟大宗教,正有许许多多的人了解和归信伊斯兰。我的一些政要朋友对我的这一新兴趣感到惊慌。他们大都是因为中东的一些独断的暴君而误解伊斯兰,普遍对伊斯兰感到困惑。他们所能阅读到的书籍和收听到的新闻都是通过政治的包装和丑化了的,几乎没有一点伊斯兰的真精神的。

我想引证麦·韦斯特的话:“任何时候你若取笑宗教,最终被耻笑的将是你自己。"穆斯林历来把伊斯兰看成是最终的宗教,同时,认为伊斯兰之根本可追溯到人祖阿丹时代。在一神论的犹太教那里承认的众先知,伊斯兰都可以以一条完美的线串联起来,直至先知尔撒(耶稣)和至圣穆罕默德(愿主赐福他们)。

其实,伊斯兰的使命旨在为世人找回人类世界遗失了的幸福生活。伊斯兰的经典《古兰经》,德国作家歌德这样评论它:“你看,这一教导从没有失败过;而我们的所有体制却不能做到,一般而言,任何人也不可能做到。"伊斯兰通过五项基本功课表现出来。宣誓信仰、礼拜、天课,以及斋戒是每个人一生中需要重复履行的功修,另外,在具备条件时,每一位穆斯林一生必须前往麦加朝觐一次。

阿拉伯语将第五项功课——朝觐以“罕吉"(Hajj)一词来表达,其意义正如学者们所说是“qasd"(渴望、心愿)的意思,以表达穆斯林男女“渴望"在大地上旅行的“心愿"。而西方人则认为朝觐是一种不健全的传统,甚至是一种古怪的民俗。另一方面,在穆斯林看来,朝觐是一种精神的体验,一种信仰的表白,一种人与人进行精神交流的机会。作为一名归信者,我感到有义务前往麦加(朝觐)。

作为一个旅行爱好者,我不能想象一个更多引人注目的目标。朝觐以及朝觐百天前的莱麦丹月(即伊历九月)的斋戒,这两种仪式使穆斯林的社会意识在一定时期得以强化。我想利用这段时间,阅读了解伊斯兰。

此前,我去过在加利福尼亚州我家附近的一座清真寺以实践我所知道的一点教诲。现在我希望能更加投入地了解伊斯兰所涉及的方方面面。我计划从摩洛哥开始,因为我知道那个国家比较好些,它遵循伊斯兰传统,并且公正而又稳定。从我曾经去过的地方开始我的新生活,彻底告别我过去的宗派主义思想,从一个宽广而又平静水面开始划动我新生活的船桨。来源:www.islamreligion.com

​论害怕与希望
​论害怕与希望

论害怕与希望

第一讲

演讲目标:

1、说明"害怕"与"希望"的实质。

2、说明"害怕"与"希望"在穆斯林生活中的重要性。

3、说明"害怕"与"希望"的优越性。

4、鼓励穆斯林在生活中"害怕"与"希望"并重。

一切赞颂全归安拉——全世界的主,无论你高声说话或低声私语,他一一知晓。他知道你们所有公开与隐藏的事情。我作证:除安拉之外,绝无真正应受崇拜的;我又作证: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仆人和使者。主啊!求您赐吉庆、平安于你的使者穆罕默德、及其家属和所有圣门弟子们吧!

人们啊!你们当敬畏清高的安拉,他知道人们心中所想的一切,天地间的一切都不能隐瞒他。每当我们参悟安拉的经典时,就会发现安拉确已在他的经典中命令我们行善,并告诉我们善有善报;禁止我们做恶,并告诫我们恶有恶报;安拉描述了乐园及其恩泽,以便我们怀着希望去追求;还描述了火狱及其刑罚,以便我们畏惧而去防范。我们每每打开《古兰经》时,就会发现安拉在多处经文中把乐园与火狱共同提及,旨在让我们经常处在害怕和希望之间——害怕他的刑罚,希望他的怜悯,以不至于胆大妄为,漠视安拉的刑罚,也不至于心灰意冷,绝望于安拉的慈爱。安拉说:

وَالَّذِينَ هُم مِّنْ عَذَابِ رَبِّهِم مُّشْفِقُونَ إِنَّ عَذَابَ رَبِّهِمْ غَيْرُ مَأْمُونٍ

"他们是惧怕他们主的刑罚的,他们的主的刑罚确是难保不降临的。(70:27-28)又说:

وَقَدْ خَلَتْ مِن قَبْلِهِمُ الْمَثُلاَتُ وَإِنَّ رَبَّكَ لَذُو مَغْفِرَةٍ لِّلنَّاسِ عَلَى ظُلْمِهِمْ وَإِنَّ رَبَّكَ لَشَدِيدُ الْعِقَابِ

"众人虽然不义,但你的主对于他们,确是饶恕的,你的主的惩罚确是严厉的。"(13:6)

敬畏安拉、畏惧他的刑罚,要求人们不可超越安拉的禁止,不可忘乎所以、为非作歹,希望安拉的慈爱和饶恕则要求人们坚信安拉慷慨仗义、博施恩惠,且坚信一个人只要迷途知返,虔心悔过,就一定会得到安拉的赦免。

"希望"只在清廉善功的衬托下才得以完美。"希望"有三种:

第一种:一个人通过顺从安拉,努力行善的方式来获取安拉的喜悦,希望得到安拉的垂青,这种希望是蒙安拉接受的,也是受到安拉的嘉奖的。安拉说:

إِنَّ الَّذِينَ يَتْلُونَ كِتَابَ اللَّهِ وَأَقَامُوا الصَّلَاةَ وَأَنفَقُوا مِمَّا رَزَقْنَاهُمْ سِرًّا وَعَلَانِيَةً يَرْجُونَ تِجَارَةً لَّن تَبُورَ لِيُوَفِّيَهُمْ أُجُورَهُمْ وَيَزِيدَهُم مِّن فَضْلِهِ إِنَّهُ غَفُورٌ شَكُورٌ

"诵读安拉的经典,且谨守拜功,并秘密地或公开地分舍我所赐予他们的财物者,他们希望这经营不破产,以便他使他们享受自己的完全的报酬,并把他的恩惠加赐他们;他确是至赦的,确是善报的。(35:29-30)

第二种:犯罪者的希望,即一个人通过洗心革面、真心忏悔来求得安拉的饶恕,这种希望也是安拉接受和嘉奖的,也会得到安拉的宽大赦宥。安拉说:

وَأَمَّا مَنْ خَافَ مَقَامَ رَبِّهِ وَنَهَى النَّفْسَ عَنِ الْهَوَى فَإِنَّ الْجَنَّةَ هِيَ الْمَأْوَى

"至于怕站在主的御前受审问,并戒除私欲的人,乐园必为他的归宿。"(79:40-41)

第三种:冥顽不灵、执迷不悟者的希望。他既不知悬崖勒马,也不知悔过自新,更谈不上力行善功,但却妄想得到安拉的慈爱,这种希望无疑是自欺欺人,且荒唐至极。清高的安拉说:

أَفَأَمِنُواْ مَكْرَ اللّهِ فَلاَ يَأْمَنُ مَكْرَ اللّهِ إِلاَّ الْقَوْمُ الْخَاسِرُونَ

"难道他们不怕安拉的惩罚吗?只有亏折的民众才不怕安拉的惩罚。"(7:99)

真正的信士介于"害怕"与"希望"之间,不偏不倚,既不过于希望而疏于害怕, 也不过于害怕而忘却希望,前者容易使人心生幻想,心存侥幸而以身试法,铤而走险;后者则会使人心灰意冷,万念俱灭而自暴自弃,不思悔改。《古兰经》中描述这种人时说:

قَالَ وَمَن يَقْنَطُ مِن رَّحْمَةِ رَبِّهِ إِلاَّ الضَّآلُّونَ

"他说:除迷误者外,谁会绝望于安拉的恩典呢?(15:56)

又说:

وَلاَ تَيْأَسُواْ مِن رَّوْحِ اللّهِ إِنَّهُ لاَ يَيْأَسُ مِن رَّوْحِ اللّهِ إِلاَّ الْقَوْمُ الْكَافِرُونَ

"你们不要绝望于安拉的慈恩,只有不信道的人们才绝望于安拉的慈恩。"(12:87)

学者们做了这样一个贴切的比喻:害怕和希望如同鸟儿的双翼,如果双翼平行对称,鸟儿才能协调稳定,展翅翱翔于天际。若其中一只有所残缺,就意味着这只鸟儿无缘于蓝天之上,若失去双翼,则意味着死路一条。

伊本盖伊姆在《修行者的阶梯》一书中说,心灵归依安拉之时,犹如一只鸟,对安拉的"爱"就好比是鸟儿的头。"害怕"和"希望"好比是它的两翼,害怕安拉的惩罚能驾驶心灵趋于行善,拒绝犯罪。希望安拉的饶恕,能鼓励仆人奔向安拉的喜悦和报酬,使其决心向善,消除各种丑陋的行为。只有头与双翼健全的鸟儿,才能翱翔于天际,最终抵达希望之彼岸,若是头没了,鸟也就活不成了,失去双翼,它只会成为猎人和鹰犬猎杀的对象。

害怕安拉,能制服内心的各种欲望,制止迷误,能把人推向善行和成功;害怕安拉,属于"认主独一"的信仰的一种体现,而害怕除安拉之外的任何物,则属于万恶不赦的"举伴"行为。清高的安拉说:

إِنَّمَا ذَلِكُمُ الشَّيْطَانُ يُخَوِّفُ أَوْلِيَاءهُ فَلاَ تَخَافُوهُمْ وَخَافُونِ إِن كُنتُم مُّؤْمِنِينَ

"那个恶魔,只图你们畏惧他的党羽,你们不要畏惧他们,你们当畏惧我,如果你们是信道的人。"(3:175)

又说:

فَلاَ تَخْشَوُاْ النَّاسَ وَاخْشَوْنِ

"你们不要畏惧人,当畏惧我。"(5:44)

希望安拉的饶恕,希望安拉的慈悯是一种崇拜安拉的功修,把这样的希望寄予除安拉以外的被造物身上,那就是一种 "举伴"安拉的行为。安拉说:

فَمَن كَانَ يَرْجُو لِقَاء رَبِّهِ فَلْيَعْمَلْ عَمَلًا صَالِحًا وَلَا يُشْرِكْ بِعِبَادَةِ رَبِّهِ أَحَدًا

"谁希望与他的主相会,就叫谁力行善功,叫谁不要以任何物与他的主受同样的崇拜。"(18:110)

有人问:为希望安拉的报酬,害怕安拉刑罚而崇拜安拉是许可的吗?

苏菲派认为带着这样的目的崇拜安拉,是一种功利主义行为,它没有体现出对安拉的"爱"。他们说:"崇拜安拉,要出于'真爱',而不应该以害怕刑罚,或希望报酬为目的,因为这是一种只追求个人利益,只求实现个人目的功利主义,真正 '爱主'的人,是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因为自己的切身利益而表现出'爱主'的人,其'爱'是有瑕疵的。一个人希望得到安拉的报酬而行善,就会产生两种灾难性结果:第一,只指望回赏,而违心地表示'爱主';第二,作了善功后,就以为高枕无忧。因此,他们认为,只有在敬拜安拉的过程中舍弃与个人利益有关的一切因素,才能摆脱这两种结果。圣洁的圣训中安拉说:'假若我没有创造乐园与火狱时,难道我就不应受崇拜了吗?'

诗曰:

"若复生的天使不来临,

火狱不会点燃,

众仆赞颂施恩者(安拉),

岂非应尽之责?"

他们认为:纯洁的心灵敬拜安拉的原因只在于安拉是真应受拜的主。他们说:"仆人同养主的关系不是雇工同雇主的关系?若他得到代价,就工作,若得不到,就不工作。这是讨价还价的买卖,而不是'爱主'的行为。"

而穆斯林大众学者主张,因为"害怕"和"希望"而崇拜安拉无可厚非,既符合人之天性,也符合经训要求,没有像苏菲大师们说的那样"危言耸听",因为 "希望"和"害怕"是接近安拉的一种媒介和功修。在圣训中,安拉说:"我正如仆人对我所希望的那样。当他记念我时,我就与他同在"。所有的主命都处在希望与害怕之间,仆人最完美的时刻,就是他在"爱"安拉的同时希望与害怕安拉,这是众先知和信士们的行为,他们集害怕和希望在心间,争先行善。清高的安拉表扬他们说:

إِنَّهُمْ كَانُوا يُسَارِعُونَ فِي الْخَيْرَاتِ وَيَدْعُونَنَا رَغَبًا وَرَهَبًا وَكَانُوا لَنَا خَاشِعِينَ

"他们争先行善,他们为希望和恐惧而呼吁我,他们对于我是恭顺的。"(21:90)

又说:

تَتَجَافَى جُنُوبُهُمْ عَنِ الْمَضَاجِعِ يَدْعُونَ رَبَّهُمْ خَوْفًا وَطَمَعًا

"他们肋不落床,他们以恐惧和希望的心情祈祷他们的主。"(32:16)

我们侧重于大众学者的主张,这是最中和的主张,它既顾及到了苏菲学家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又矫正了在此问题中产生的一些过激或怠慢的思想,同时阐明了希望、害怕、爱主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

主啊!你是仁慈的主,祈求你不要使我们在今世所有寄予你的希望在后世毁于一旦。

主啊!你是饶恕罪恶的主,祈求你不要使我们在复生日恐惧。

第二讲

一切赞颂全归安拉——众世界的主。求主赐福我们的领袖穆罕默德及其家人和同伴们!

穆斯林兄弟们!心灵的工作确实是伟大、崇高的工作,其回赐也是最大,同时,它的惩罚也是最严厉的,因为身体的行为是受内心行为支配的。 "心灵是统治各肢体的,所有的肢体都是心的兵将。"艾奈斯传述:安拉的使者(愿主福安之)说:"只有心灵端正,信仰才能正确。"(艾哈迈德辑录)

心灵端正的意义是:信安拉独一无偶,内心喜悦安拉,害怕他的惩罚、希望他的饶恕,喜安拉之所喜,憎安拉之所憎。艾布胡莱勒传述:安拉的使者(愿主福安之)说:"的确,安拉不观看你们的外表和财产,但是,他只观看你们的内心和工作"。(穆斯林辑录)

害怕安拉的惩罚,渴望安拉的报酬是一个人心灵中最伟大的工作之一,但在当今这个时代,很多人的心坚硬如石,麻木、疏忽和贪婪已成为他们心灵上的毒瘤,这些人就像受伤的鸟,他们"害怕"的翅膀已经折断,如果他们不珍惜生的希望,生命的价值,永远昏聩疏忽,那么,他们只能拖着受伤的翅膀痛苦地走向生命的终结。只有医治心灵的病症,用忏悔之水洗涤罪孽之垢,医治受伤之膀,让希望与害怕并存于内心中,才有获得重生的机会。因为安拉的使者(愿主福安之)说:"你们唯有对伟大的安拉怀有希望才可以死去。"(穆斯林辑录)

害怕安拉,需要履行对安拉、对人们的义务,远离罪恶,不应放纵内心的私欲,使其成为心灵的主宰,同时,希望安拉的饶恕和慈爱。我们更应向清廉的先贤们学习,他们是敬畏者的典范,他们曾害怕安拉的惩罚,竞相行善,渴望安拉的慈悯,克服私欲。因此,他们最终获得了美好的归宿,他们的心灵得到了洗涤,成为安拉喜悦的人。哈里发阿里在礼完晨礼拜之后,搓着手掌显出特别忧伤的样子,他说:"我确已看见过安拉使者的弟子们的工作,而如今,找不到任何一个人的工作类似他们,他们常常面容憔悴、衣衫褴褛,额头上生出类似山羊蹄一样的老茧,那是因为他们夜间礼拜,诵念《古兰经》,彻夜未眠,他们在记念安拉时因劳累而摇摇晃晃,如同狂风之日的树木一样,他们常常因记念安拉而泪如泉涌,打湿衣襟。"(艾布奈叶姆《海利亚》中辑录)

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我举这样一例,想要说的是,先贤们之所以得到安拉如此厚爱,这与他们清廉的功修是密不可分的。这些功修既有身体的、更有心灵的,他们得到了安拉的喜悦,安拉为他们许约了乐园。我们只有循着他们所走的路踏踏实实地走下去,才能在复生日得到安拉的赦免。

主啊!你是引导世人的主,祈求你赐予我们正道后,不要再使我们的心灵迷误!

主啊!你是拨转心灵的主,祈求你让我们的心灵为记念你而变得柔软!

清真言的益处
清真言的益处

清 真言是伊斯兰的核心宣言,它决定你今世的方向和后世的命运。一个人只要念了清真言,他就是一个穆斯林。原来他是一个非穆斯林,一旦宣读了清真言,就变成了 穆民【信士】,成为了穆斯林【顺从真主的人】。从黑暗走向了光明。之前是外人,念后变成了兄弟朋友。从一个火狱中人变成了乐园中人。为什么呢?一句话为什 么能有如此大的威力?为什么使人有这么大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呢?

因 为清真言前半句的意思是【除真主外,绝无应受崇拜的】,宣读清真言的目的是从我们的内心中清除对一切被造物的依赖和崇拜,把全能伟大的真主装在自己的心 里。人生只是考验。真主在世界上造了许多使人类喜爱的、羡慕的、依赖的、甚至崇拜的和迷惑人类的被造物,尤其造化了恶魔,而且给了恶魔长久于今世的寿命和 魔力,以此来考验人类。结果大多数人没有经得起这个考验,纷纷以物配主,甚至不认识真主了,而另寻神灵。

而真主特赐了我们---自古至今的穆民信士们,下降了104部天经,派遣了12万4千有余的圣人,引导了我们正路,开阔了我们的心境,让我们认识了清真言,感赞真主!所以我们要随时随地多念清真言,因为恶魔一刻都没有放松对穆民的干扰。

因此穆圣(愿主福安之)说:{你们以念清真言来刷新你们的信仰}。每当我们上了恶魔的当,而犯了一次罪时我们的心上就落了一个黑点,如果当时我们念了清真言,那么那个黑点就被抹除了,如果我们不念清真言,而继续犯罪时我们的心会被黑点所笼罩而那时就难以自拔了。

真主在批评恶人们时说:(绝不然!他们所犯的罪恶锈住了他们的心)。圣人(愿主福安之)说:{有一物,若它好了,一切就好,若它坏了,一切就坏了,须知!它就是心}。圣人(愿主福安之)说:{天地不能承装我,宝座也不能承装我,唯有信士的心能承装我}。所以信士的心应该是唯真主所有。真主最激愤的和不可饶恕的事情就是以物配主之罪。

【除真主外绝无应受崇拜的】意思是没有任何创造者,除非真主。没有任何供养者,除非真主。没有任何管理者,除非真主! 历代的每一位圣人向人类宣传的第一句话就是清真言,他们所肩负的使命是宣传清真言,这是真主最喜爱的言辞。

长期念清真言的好处是为了让我们的最后的话语成为清真言。圣人(愿主福安之)说:{谁的最后一句话是清真言那么他就进天堂}。每一个人的无常以他平常的生活方式决定的,所以我们要随时随地长期念清真言。

前面我们讲的是清真言的前半段【lia yi lia hai in lan la hu】除真主外绝无应受崇拜的,它是永恒不变的真理,无论任何时候,在真主创造今世之前,还是之后,还是在后世都不会变化。而下半段【mu han mai dun rai su lun la hei 】{穆罕迈德是真主的使者}就不同了,它是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的,比如在努哈圣人时代,清真言是{除真主外绝无应受崇拜的,努哈是真主的使者},在易卜拉欣圣人时代清真言{除真主外绝无应受崇拜的,易卜拉欣是真主的使者},在穆萨圣人时代是{除真主外绝无应受崇拜的,穆萨是真主的使者},在尔萨圣人时代是{除真主外绝无应受崇拜的,尔萨是真主的使者},到了我们的穆罕默德圣人时代时清真言是{除真主外绝无应受崇拜的,穆罕德是真主的使者}。

在我们圣人(愿主福安之)之后清真言不会变化了,因为穆罕默德圣人是最后一位圣人,是封印万圣之圣。以后再不会出现新的圣人了。我们长期念【mu han mai dun rai su lu n la h 】穆罕迈德是真主的使者的目的是:我们坚信穆罕迈德是真主派遣给我们的圣人,是我们的楷模和榜样。

我们是他的"稳麦"(跟随者), 只有我们走圣人走的道路,做圣人所做的事业,才能获得两世的成功。否则,便是两世的绝望,折本乃至灭亡。前半段和后半段之间的关系是两个离不开的关系,是 相辅相成的关系,因为过去愚昧时代的人也信仰真主,但是他们没有按照圣人的方式去信仰,所以他们迷路了,我们必须跟随圣人去实践信仰,才会走上正道。

举个例子:【除真主外绝无应受崇拜的】好比一列火车的话,【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就是铁路轨道。火车必须在轨道上行驶,一旦越轨后果不堪设想。我们的信仰和教门必须按照圣人一言一行去模仿实践,这样才不会有风险。

长 期念的好处是:我们要知道,真主把两世的幸福和成功设在服从真主和跟随他的使者的道路上。自古以来多少世纪过去了,在过去的这些人中真正成功的人们是一切 圣人们和服从真主,跟随历代圣人的人们。他们的成功不是来自权利,也不是来自经济,也不是来自势力或者学历。而是来自清真言,他们不但多多念当时的清真 言,而且真正的实践和实现了清真言的意义,从而体现了人生价值。真主说:(谁服从真主及使者,谁确已获得了伟大的成功!!) {古兰经33章71节}。

亲爱的穆斯林兄弟姐妹们!这种坚信怎样才能进入我们的内心呢?这需要我们付出一定的努力,多多诵念清真言,并坚信和实践其意义,也号召人们来确信和皈依这一崇高的言辞,我们无能为力,唯有祈求真主相助!!啊悯!!!

​造物主存在吗?
​造物主存在吗?

造物主存在吗?

造物主存在吗?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代伟人在感叹唐宗宋祖,一代天骄俱往矣,而那数风流的人物,也早已如他感叹的那些人一样,俱往矣!面对生死,面对短暂的生命,文学家朱自清在《匆匆》之中说到:"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当我们正视生命时,都会发出这样的感到?为何白走一遭?是啊,如果我们找不到造物主,认识不到造物主的存在,生命的虚妄感是断然不能消解的。因为,生死间太短暂,生死全不由我们,我们毫无缘由的来到世界,由生不由己的离开,为何呢?造物主存在吗?

古诗文写道"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参悟万物的神奇,我们也会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因为太过神奇,我们的天性都将它归结为"神"的杰作,虽然是比喻,也反映了人们的天性,自然界的伟大神奇,是"神"的杰作。

但人们对他人的恶行发出警告时也会说:"举头三尺有神明","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只不过,我们不再去进一步的想,如果冥冥之中有果报,有神明,究竟是哪个神明在掌握果报呢?

我们也会感叹,命运的不公,或者在危难的绝境中无助的向上天或者冥冥之中的神力祈求,为什么?因为,这是我们人类天性的爆发,在这样无助的时刻,我们的天性才战胜了以往的自大和自以为是,承认自己的软弱无能,本能的向"神"祈求,这也就是世间有很多宗教的原因所在,因为人被赋予了信仰"神"的天性,但是在人们没有找到真正的"神"的时候,就去崇拜了错误的神。

那么,究竟创造宇宙万物,掌握我们生死,能惩善罚恶,掌握我们命运的"神"究竟是谁?

毫无疑问,这就是造物主,人类的天性早就认识到造物主的存在,宇宙神奇的创造,绝不是偶然的存在,而是"神工",宇宙的浩瀚伟大,井然有序证明了宇宙万物来自万能伟大的造物主的创造,当今科学提出了宇宙大爆炸理论,正如《古兰经》中所说,造物主安拉创造万物说有就有,说有就是突然间的出现,安拉从无到有的创造了宇宙万物,并使之井然有序,自然界让我们感叹的一切神奇创造,是有超绝意志的造物主的杰作,而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

而说到命运,这也是因为造物主赋予了人类前定,人们在造物主的前定中来到世间,我们的生死,出生等等完全不由我们自己掌控,当然造物主赋予了我们一定的自由意志和能动性,赋予了人类理智,我们有选择作恶行善的自由,同样行为的结果由我们自己承受。

安拉是奖善惩恶的主宰,在今世我们会得到我们行为的一部分结果,但是终极的公平造物主安拉留到了后世的审判里,因为今世是考验场也是安拉制定的今世的常道,安拉只给一部分的结果显示他的公正,死亡之后,世界末日之后的复活之后才有终极的公平,以及中级的结果,天堂和火狱。

所以,今世生活只是我们生命中很短暂的一个部分,不是我们生命的全部,我们在今世耕耘,收获部分的结果,而在后世将看到我们行为全部的结果,安拉说"唯有信仰安拉并且行善的人"得享永恒恩典的天堂。那么我们的人生才不是白白的走一遭,我们的生命来自造物主的赐予,我们接受今世的考验,在今世去认识造物主,崇拜安拉,接受安拉的指导,努力耕耘,行善,后世永恒的天堂将是我们终极的归宿,如此说来,谁有觉得生命是白白走一遭?我们又怎么不积极努力的去度过每一天?

开发 midade.com

丝绸之路文明对话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