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教的五支柱

​伊斯兰教的道德观
​伊斯兰教的道德观

伊斯兰教的道德观

伊斯兰教是讲究道德的宗教,我仅就伊斯兰教的厚德观念阐述一下伊斯兰教的观点。

一、 教德:伊斯兰教以德立教,以德传教,以德兴教,最为重视道德在宗教中的作用,所以伊斯兰教认为,这个宗教是个道德宗教,是以道德教化作为首要任务的宗教。尤其在确认安拉属性和解释安拉创造世界等问题上,更是高举道德的旗帜。

说到 "教德"这个词,并不是泛指宗教道德,而是在说明伊斯兰教秉承着道德的传统和具有普世的道德高位并具有道德属性。在《古兰 经》中有关伊斯兰教,尤其是对独一安拉的描述,代表了伊斯兰教的道德准则,安拉不仅仅是造物主,而且还是道德的化身,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看看古兰经如何描述安拉的德行,在《古兰经》中,安拉有 99个尊名。

也就是和安拉同义的名字,这些名字都是指称安拉的,《古兰经》中提到了安拉的许多美妙的名称,而且在相应的语境中反复地出现。所以很有必要注意安拉尊名的概括意义与综合含义。这些尊名的解析都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安拉的大德与至高的品级。把伊斯兰教的道德归应为安拉的品格。这就从根本上解决的宗教的道德化归属,确立了伊斯兰教的道德属性,确立了以德立教。

在描述安拉创造宇宙和世界和人 类时,体现了道德的力量,号召穆斯林遵从道德教化,学习安拉的一切德行。

二、法德:伊斯兰教在确立了以德立教,安拉是道德的最高表现形式之外,在建立伊斯兰教法规方面也体现了以德立法和法中见德的特性,伊斯兰教的教法来源于《古兰经》、圣训、类比和决议。

具有不同于其他的特点。第一,它的立法基础是天启的。伊斯兰教法区别于其它人为法律在于它的立法来源,即安拉的《古兰经》与先知的圣训。每一位致力于剖析教法论断的创制者,都必须依靠这两种源泉。所有直接从这两个源泉中分支出现律例、原则也都是依照这两个源泉。第二,它包含了生活所有的要求。伊斯兰教法区别于其它法律在于它容纳了人类的三种关系:人与主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它服务于家教、社会及整个人类:它既包括信仰、功修,又包括道德、交往;它阐明权利和义务,并接收安拉的明、暗的督察:它规定了生活的专门制度和普通制度。

具体地说,它包括:1、宗教功修如:清洁、礼拜、封斋、朝觐、天课、许愿、发誓等人与安拉之间的。 2、社会交往如:婚约、经商、惩罚、担保、礼节等人与人之间的。

第三,它在宗教上具有合法与非法判断的特点。其中包括人为裁判和宗教裁判两种。

第四,它与道德紧密联系。我们知道,任何法律的设置,都会将宏扬高尚的社会道德置于较高的地位,因为这是维护制度、安定社会的手段,而伊斯兰教法尤其重视道德方面的建设,它重视美德,倡导高尚的典范;它制定各种功修目的是为了纯洁人们的心灵,使其远离禁止:它禁止高利贷,目的是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宽容的精神,并保护需求者;它提倡友爱和互信,反对欺骗和不义;它尊重人权,号召守约;它禁止饮酒,保护人区别善恶的标记——理智。

第五,它对于违法者实行今后两世的惩罚。一般法律对于违法者只限定今世上的惩罚,而教法还要对人们内心的恶念如嫉妒、仇视等进行惩罚,尽管这些内心的犯罪不足以得到今世的惩罚,因为伊斯兰教法重视倡导使人行好,止人做恶。

第六,它同时重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当两种利益相冲突时,首先考虑集体利益,当两个人利益相冲突时,首先考虑受损较大的一方的利益,例如:鼓励集体礼拜,鼓励交易,反对高利贷等。

第七,它是永久的、适于长期执行的法律。原则性的教法是不会改变的,但涉及到推理、习俗等的利益时,可以视环境、人文、时间等作适当的调整,但这种调整充其量也只是在社会交往方面,而涉及信仰和宗教功修方面的教法是不会变更的。 通过以上对教法特点的描述,我们明晰的看到,教法的确立也是体现了伊斯兰道德的属性,以德立法,具体的事例我们可以从宗教法(念礼斋课朝),社会法(婚姻法,继承法,经济法等)等条文中感受到。以婚姻为例,婚姻对人类而言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婚姻,不仅能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而且在心理上、情感上、精神上,也能给人莫大的快慰;同时还可以生儿育女,完成种族 的繁衍,促进人类的发展与进步。穆斯林的婚姻制度,是根据 《古兰经》、圣训和教法而订的。

三、人德:我们最熟悉也最被重视的就是伊斯兰教的伦理道德建设和相关的道德规范,因为是规范人类的行为,所以简称为人德。这方面的论述实在是太多了,我们简单的论述一下,伊斯兰教的伦理道德思想和相关规定。伊斯兰教不仅要求人们信仰安拉,而且还要遵循安拉为人们制定的伦理道德规范,即《古兰经》所反覆强调的"信主行善"。伊斯兰教义、教法与它所倡导的伦理道德密不可分,伊斯兰教的有些伦理道德规范同时又是伊斯兰的教义和教法条款。《古兰经》处处强调要行善,要公正,禁止 作恶、霸道。穆罕默德也很重视道德,他本人就是一位伦理思想家和道德实践者。他的言行是穆斯林伦理道德的典范,成为穆斯林仿效的榜样,被尊崇为"逊奈"(圣行)。他说:"后世之日,信世之功德,分量最重者,是美德,安拉最厌恶者是恶性和野 性。""我的使命是为了弘扬一切美德。"

伊斯兰教道德观之范围可说是包罗万众,它包括对安拉(安 拉)的信从、宗教的仪节、精神的遵奉、社会的行为、决策的制定、知识的追求、消费的习惯、言谈的态度、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其它各方面。对伊斯兰教的道德观,马明良先生做了十分全面的概括和梳理,本文主要引述他的观点。他认为,伊斯兰教的道德观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调整人与安拉之间关系的宗教伦理规范;二是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伦理规范;三是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规范。 1.调整人与安拉之间关系的宗教伦理规范。"伊斯兰"意为服从安拉的意志,而"穆斯林"的意思是顺从者。

自然界的一切存在物都顺从安拉的安排,都在安拉的驾驭和控制之下。人作为安拉在大地上的"代治者",应该赞美、崇拜、敬畏、感谢、喜爱安拉。唯有如此,才是"善"的。在伊斯兰教中,《古兰经》是判断是非善恶的唯一标准或最高标准。其中关于敬畏安拉的教训约有 250 处,如:"你们当中最高贵者为最敬畏安拉者。""安拉确是同敬畏者和行善者在一起。"《古兰经》 中关于顺从的教训有100 处,如:"顺从安拉与使者的人,与安拉所赐之先知、贤哲、烈士、义人同在。"用 Muslim 的话来说,"介乎一位穆斯林与安拉安拉之间的关系,乃是一种爱与服从、全然的信任与关怀、和平与感念、坚定不移与积极主动的侍奉之关 系。" 2. 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伦理规范。

伊斯兰教在确定了人与安拉之间纵向垂直关系(主仆关系)以后,还确定了调整人与人之间横向平行关系(兄弟关系)。调整人与人之间横向伦理关系的规范,就是社会伦理规范。

伊斯兰的社会伦理规范内容很多,但最主要的和最基本的原则有以下几点:

第一,安拉面前人人平等。《古兰经》指出:"我以你们成为 大地上的代治者,以便我看你们怎样工作。"(10:14)全人类都是安拉造化的,人人都是安拉的仆人。因此,人不分部落、民族、种族、地域、语言、文化、门第、阶级、贫富、强弱,在安拉面前一律平等。穆罕默德更明确地指出:"你们的主是一个,阿拉伯人与波斯人毫无区别,黑种人与红种人谁也不比谁优越;所不同者只在于敬畏安拉,工作善美而已。"又说:"谁伤害异民族,我便是他的敌人。"还说:"我对你们而言,虽是圣人,但我们对安拉而言,都是他的仆人,我们都是兄弟姐妹。""穆斯林是平等的,犹如梳齿一般。"以上种种都说明, 安拉面前人人平等, 是伊斯兰教社会伦理规范的基础和根本。

第二,人道主义。伊斯兰教有关人道主义的主要内容有:孝敬父母,慈爱子辈,抚养孤儿,善待奴隶,款待旅客,扶危济困,接济亲属,亲爱近邻,泛爱众生。《古兰经》指出:"正义是信安拉、信末日、信天神、信天经、信先知,并将所爱的财物施济亲戚、孤儿、贫民、旅客、乞丐和赎取奴隶,并谨守拜功,完纳天课,履行约言。"(2:177)穆罕默德说:"有信仰的人们相亲相爱,相互同情,相互怜悯,像一个身体一样,如果这个身体上的某个器官生病,其他器官便因此而出现发烧、失眠现象。" 还说:"谁具有三种美德,安拉就用荫影掩护他,让他进乐园,慈爱弱者,孝敬父母,善待下属。""不慈小孩,不尊敬老人者,不是穆斯林;为救护寡妇和贫弱者奔波的人,相当于主道上的战士和昼 夜封斋礼拜的修士。""你不慈悯人,主不慈悯你。只有薄福的恶人才无仁慈,也得不到慈悯。"

以上种种说明,人道主义是伊斯兰教社会伦理规范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要求。

第三,中正均衡。伊斯兰对任何事物都主张中正、均衡原则。无过无不及。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既保证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又要他们承担起对社会应有的责任。对个人与集体,既提倡群体价值,又不抹杀个人个性;等等。由于伊斯兰的社会伦理观强调中庸、均衡,所以,穆斯林在处理诸如权利与义务、个人与群体等关系时,并不存在二难选择,其中正、均衡的伦理观使他们能够较自如地处理这些对立统一的关系。

第四,劝善戒恶。劝善戒恶是伊斯兰伦理道德观的重要内容。

3.调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生态伦理规范。 伊斯兰教认为,安拉创造了自然万物——日月星辰,整个大 自然气象万千、多姿多彩、和谐美妙,有高山、陆地、河流、海 洋,还有空气、阳光、水和生活在地球上的无数种动物、植物。 所有这一切构成了一个协调有序、生机盎然的宇宙大家庭。人类就是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而且是安拉在大地上的"代治者"。 因此,人除了处理好与安拉和同类之间的关系以外,还得处理好同自身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同自然之间的关系, 要求人们把握两点,一是接近自然而不崇拜自然;二是改造自然 而不滥用自然。

我们对伊斯兰教道德观的主要特点作一番总结:(1)在人与安拉的关系上,伊斯兰要求人们在牢固确立六大信条(信安拉、 信末日、信天神、信天经、信先知、信来世)的基础上坚持五大功修(念功、拜功、斋功、课功、朝功),在所有领域都要体现人与主之间的主仆关系。(2)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伊斯兰主张人人平等,相亲相爱,和睦相处。

此外,伊斯兰主张在个人与群体之间建立起一种均衡关系,既保证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又要 他们承担起对社会应有的责任。

(3)伊斯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提出接近自然而不崇拜自然,改造自然而不滥用自然的中正之道。接近自然为了领悟大自然的奥秘所在,从而更好地把握宇宙的运动变化规律,坚定自己的信念;改造自然的目的是通过辛勤的劳动,合理的开发自然来创造幸福美好的人生。

通过以上我们对伊斯兰教道德的解析和了解,我们知道,教德是伊斯兰教的道德基础,法德是伊斯兰教的道德途径,而人德是伊斯兰教的道德结果。完善人性,纯洁善行是穆斯林最终的追求和归宿。但是我们清楚的看到,宗教倡导的高尚道德理念在社会生活中还远远没有被理 解和遵行,有的无德,有的缺德,有的薄德。离厚德的要求相差 很远,在伊斯兰教组织,在教职人员,在穆斯林信众中,都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足和缺憾。有的追求名利,有的卖名显夸,有的沽名钓誉,还有的追求物质利益的享乐,追求浮华,表现出与一名纯粹和虔诚的信仰者极大的差距。这些都要在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和宗教道德,践行北京精神的过程中加以完善和改变。我们深信,作为宗教界人士,一定会在首都精神文明建设中,在发掘和继承优良的传统文化过程中,不断的纯洁自身,立行善举,完善人生。

两见证词及其含义
两见证词及其含义

作证言是:艾十海都,按俩以俩海,印浪拉胡,外哈代胡,俩舍里凯来胡,我艾十海都,按乃,穆罕买带呢,阿卜都胡,外来苏卢胡。意思是:我作证:除真主之外绝无应受崇拜的主宰,他独一无二;我又作证: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仆人和使者。

  作证言"是伊斯兰的核心,是穆民(穆斯林)的信仰原则,是生活和行为的准绳。无论任何人,只要虔诚地诵念,明白其内涵意义并且付诸于行动,就是一个穆斯林。凡是当众诵念清真言、作证言"者都被视为穆斯林。因清真言是信仰的核心,是伟大的宣言,也是穆斯林的纲领"。失去了它就失去了伊玛尼。

  我作证",即''对安拉的存在、安拉的独立,坚信不疑。通过观察思考宇宙万物,参悟其中所包含的智慧和哲理,就会明白这种种的迹象,都证明了安拉的存在,安拉的独一和大能。我们看到山川、河流、日月、星辰,却是没有意志的、没有生命的。没有生命的东西,不会无因而有,自我出现,它们需要一个创造者,这个创造者就是安拉——独一的真主。其次,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们可以创作出各种精密的仪器等科技产品,可以使卫星上天,可以让人登上月球,达到火星,却不能赋予一个物体生命,只有安拉才是赋予生命的主宰,因此,我作证: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独一无二"

  我又作证"是确信穆圣的使命,确信穆圣的身份和地位。他是安拉派遣给全人类的使者,也是安拉的仆人。作证他是使者"就是以他作为光辉的榜样,要以自己的身心跟随和顺从他,根据他的指导认主拜主。作证他是仆人",就是相信穆圣虽然是圣人,但他又是一个凡人,同我们一样都是真主创造的,其地位不能同真主平起平坐,这与基督教的三位一体说又着本质的区别。

陈克礼阿訇传记
陈克礼阿訇传记

陈克礼阿訇传记

【人物介绍】

史海钩沉

陈克礼,19246月出生于河南省襄城县颍桥镇长葛村一个教门虔诚的的穆斯林家庭。父亲陈文灿经商为生,为人忠厚,热心教门。兄弟三人,克礼行三。受家庭浓厚的教门气息影响,五六岁时就随父亲在清真寺礼拜。七岁时,父亲将他送入清真寺,师从杜文明阿訇学习阿文经学。自幼聪明颖异,学习勤奋刻苦。当时经书很少,且大都是手抄本,克礼就借来手抄本经书,经常在晨礼后黎明的微光中和夜晚昏暗的油灯下,边诵读边抄写。他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刻苦学习,并抄录了许多经书。长期如此,眼睛逐渐近视。

在家乡清真寺经过八年的刻苦学习,成绩优异,基本掌握了伊斯兰的教义教法,打下了扎实的阿拉伯文基础。他聪慧好学,深得老师杜文明阿訇的赏识,认为他是伊斯兰事业难得的人才,可堪造就,与其父商量后,将克礼荐送于名师。

1938年,陈克礼离开家乡长葛村,来到颍桥镇清真寺,师从马负图阿訇,继续学习。除深入学习阿文经学完成应学的经籍课本外,还自学汉文,起早贪黑,勤奋刻苦,在马负图阿訇的精心指导下,阿文经学水平日趋提高,也打下了良好的汉文基础。

后又曾赴鲁山和甘肃平凉访师求学。在平凉时转入陇东师范阿文专修班师从王静斋阿訇,继续深造。经过广泛深入的学习,和名师的精心指导,他的阿文经学造诣日趋深入,同时汉文功底也日渐扎实,知识面也不断拓宽,尤其重要的是他逐渐确立了以弘扬圣教为己任的远大思想,为以后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45年,从陇东师范毕业后,回到家乡,期间各处遍访名师,广寻益友,求教、探讨、交流伊斯兰学问,时闻马松亭阿訇创办的成达师范迁回北平,继续办学,为进一步提高知识,开阔眼界,欲前往投师求学,但因当时内战爆发,平汉线中断,到北京的道路不通,未能成行。后因求学心切,与同学好友黄万钧等人绕道南下,再经海路北上,抵达北平入读成达师范。1949年北平解放后,结束学习,返回家乡。

在成达师范学习虽仅半年时间,但有机会受教于马松亭、马坚、庞士谦等著名阿訇学者,眼界更加开阔,思想更加明确而坚定。这期间他还参加了《伊联报》的编写工作,先后撰写、翻译了许多文章,以伊帆、汉戈、刻理笔名在当时各种伊斯兰报刊上发表。开始了他伊斯兰事业的翻译写作生涯。

成达师范结业回乡后,在家乡颍桥镇清真寺担任阿訇。教务之余,进行着繁忙的翻译著述工作。这一时期,完成了《回教信仰哲学》和《圣训经》上册(1954年北京出版)的翻译,并完成了他的第一部著述《从穆罕默德看伊斯兰教》的写作。他的这部著述1951年于北京出版后,不久就被海外穆斯林翻译成阿拉伯文和印尼、乌尔都文等几种文字出版,在伊斯兰世界产生广泛的影响。

1952年,经马坚教授介绍,陈克礼来到北大东语系任教。在北大任教期间,又广泛阅读各类中外书刊,更大地拓宽思想视野,加深了各方面知识的造诣。同时,除继续《圣训经》的翻译外,还完成了苏联东方学家巴托尔德著的《伊斯兰文化史》和西班牙伊斯兰学者伊本·图飞勒著的哲学小说《觉民之子永生》等一些著作的翻译。此外,他知识渊博,见解独到,深入浅出,他讲课深受广大同学欢迎。

北大任教几年中,他进步快,成果多,成绩斐然。因此,党组织派专人经常做他的工作,动员他入党,他婉言谢绝。后来他不堪其扰,毅然决定辞去北大助教一职。1956年,他离开北大,避居海淀清真寺,仍继续翻译写作。时任中国伊协经学院教导主任的杨永昌闻讯前来再三聘请陈克礼到经学院任教。鉴于前车之鉴,为了不受约束,能自由地进行翻译和写作工作,他与经学院方面言定,不参加任何政治活动,不作为经学院正式成员,来去自由,不受任何约束。之后应聘到经学院任教,担负多门课程的授课。他所讲的课程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课余仍继续坚持翻译工作。

1958年,反右运动在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展开,中国伊斯兰教代表人物马松亭阿訇首当其冲,被定为右派份子受到批判。陈克礼因其坚定的信仰、鲜明的思想和光明磊落的性格,拒绝参加马松亭的批斗会。随后,他就被定为右派,受到打击。尽管他一再申明当初言定的不参加任何政治活动,但中国伊协方面坚持要求哪怕他不发言,也要去听一听“群众"的观点。出于无奈,他参加了中国伊协组织的对他的批判会。鉴于当时已不能进行授课和翻译工作的情况,他决意离开伊协,离开北京,回到家乡。

在北京期间,曾有单位欲聘请他做翻译工作,有大学聘请他任教,也有报刊邀请他,但他始终坚辞不就。为了纯洁的信仰,他拒绝了唾手可得的荣华富贵,抛弃了已有的名利地位,毅然走上了一条布满荆棘的艰途。他曾有这样一句誓言:“我愿将此一生贡献给真主的事业"!

回到家乡后,他已是举目无亲,此时破败的家,简陋的连一张四条腿完好的桌凳都没有,甚至连一家人吃饭的碗都不能一人一个。这样的条件下,一个男人拉扯两孩子,活下去都很艰难,还要进行翻译写作,这让人想都不敢想象。在一些乡亲的帮助周济下维持了些时日后,从前的同学好友,甘肃河州的一位马姓回民闻讯写信鼓励陈克礼阿訇继续翻译,并每月给陈克礼阿訇寄来微薄的生活费。陈克礼阿訇就这样艰难地坚持翻译,并把译稿寄往河州,委托保存。后河州那位马姓好友写信邀请陈克礼阿訇到河州去,生活条件要好些,翻译也会更顺利些,并寄来西行的路费。可不谙世事又高度近视的陈克礼阿訇因买不上火车票就从票贩子手上买了火车票,带着两个孩子登上了西行的火车。遇到查票,说是假票,不由分说被送进了收容所。盘查身份时陈克礼阿訇说出了以前工作的单位中国伊协经学院。收容机构打电话去中国伊协,通知单位来领人,可当时的中国伊协经学院竟答复:这个人是我单位的右派份子,你们可就近处理。于是陈克礼阿訇被以右派分子的身份押送到陕西铜川劳改煤矿劳动教养。

到了劳改煤矿,他一个又瘦又小又高度近视的书呆子,手不能提,肩不能抗,不好安排,就被安排到劳改煤矿图书室,看管图书资料。这倒给陈克礼阿訇提供了看书学习的便利条件。手边没有经书,无法进行翻译工作,他就利用这个条件阅读了大量名著和书刊,丰富自己的知识。这期间写下了他又一部著作《看伊斯兰》。就这样一干就是三年。陈克礼阿訇只顾埋头读书写作,图书资料管理工作对他来说倒也简便易行。劳改煤矿认为他表现还不错,提前解除劳动教养。当时,劳改煤矿又与中国伊协通电话,通知陈克礼已解除劳教,让单位来领人。可当时中国伊协方面竟答复,这个人不是中国伊协的人,交原籍处理。于是,陈克礼阿訇再次厄难临头,被戴上右派分子的帽子送回家乡监督劳动。

1962年,被遣送回家乡后,原来那破旧不堪的家已不复存在,一些好心的乡亲们偷偷地你帮一把桌子,我帮一张板凳,他帮一张床板,帮助陈克礼阿訇置起了一个“家"。当时陈克礼阿訇被安排看管生产队的菜园,生活条件极其艰苦,而且没有行动自由,这样恶劣的处境并没有使陈克礼阿訇产生动摇,信心更加坚定,志向更加远大,开始了他“十年译作计划"奋斗。

他首先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重新整理了在北京时就已翻译完成的《圣训经》中下两册的译稿,又译完了长达六万行的史诗《波斯史诗列王纪》。接着又完成了《伊斯兰发展史》、《阿拉伯文学史纲要》等书的翻译。截止1965年底,他又先后完成了《古兰经字母概论》、《政教伦理学》、《古兰经学》、《伊斯兰社会思想运动史》、《伊斯兰文化简史》、《伊斯兰学术论丛》、《中国与阿拉伯的关系》,巴基斯坦著名诗人和思想家伊克巴尔的《伊斯兰思想维新记》、《历史导论》、《中世纪穆斯林旅行家传》、《伊斯兰史料资料辑要》等十几种著作的翻译。此外,还完成了自己的两部著作《阿拉伯文学对世界文学的影响》和《伊斯兰学概论》。并开始了《伊斯兰伦》、《中国论》、《世界论》三部曲著作的编写。

陈克礼阿訇大量的翻译写作工作都是在艰难得难以想象的条件下完成的。由于生活贫困,常年只能吃粗陋的饭食维持生活,本来就瘦弱的身体因长期坐在硬板凳上夜以继日地翻译写作,又患上了痤疮,但他并未因此辍笔,不能坐就躺着写,许多书他就是躺着完成的。这种艰难的处境和他顽强的毅力,就已使人难以想象了,可他还要参加劳动,接受监督,运动来临还要遭受政治迫害,接受接二连三的批斗,回来后继续继续翻译写作。陈克礼阿訇就是这样以惊人的毅力,忍受着巨大的精神折磨、贫困和病魔的折磨,顽强地完成了条件优越的正常人难以完成的艰巨工作。而且即使再这样的条件下,他对他所从事的伟大的伊斯兰事业也从未失去过信心,他和以具有这样的毅力和精神呢?他在最艰难的时期给朋友的一封信中这样写到:“成败利钝全在真主,真主随同坚忍的人..."这句话就可作为他对自己精神的表白。

十年动乱的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面对这场祸国殃民的灾难,生性秉直磊落的陈克礼阿訇以忧国忧民的胸怀,署名上书中央领导,秉笔直言,历陈文革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建议立即停止文革,同时阐明社会主义一些正确的理论源于伊斯兰,并指出伊斯兰教可以作为中国的道路。为此招来横祸,他以恶毒攻击文化大革命、反党反社会主义等现行反革命罪被捕入狱。面对残酷的迫害,他坚贞不屈,坚持不认罪;面对生的希望,他始终不肯改变自己的观点。为了真理,为了信仰的纯洁,他拒绝了生,选择了死。

1970年的“一打三反"运动中,在故乡颍桥的汝河堤上,陈克礼阿訇壮烈牺牲了。那年他才46岁。他履行了自己的誓言:“宁愿站着死,绝不跪着生!"75日,那颗罪恶的子弹击穿陈克礼阿訇头颅前的那一刻,他的确是不屈地站着!

为了坚持伊斯兰真理,为了不玷污纯洁的信仰,他几次拒绝和抛弃人们求之不得的名利地位和荣华富贵,走上一条布满荆棘的艰途,并最终选择了死。这与那些见利忘义、为了自己名利地位不惜出卖信仰,出卖民族利益,陷害自己同胞,踩着同胞身上往上爬的回奸们形成多么鲜明的对比!

陈克礼阿訇历尽艰辛、耗尽心血完成的二十多部译著和著作,除《圣训经》中下两册因事先寄出得以保存下来,留给世人外,其余著作都在遇难时抄家失毁。他的著作没有留下来,却给我们留下了更宝贵的财富,那就是他的精神和气节,他在人们心中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穆圣说:“学者的墨水贵于烈士的鲜血",那“学者的墨水"加上“烈士的鲜血"呢?陈克礼阿訇确实这样做到了。他真正做到了“把一生奉献于主道",他是新时代当之无愧的“舍希德"。

1960年,陈克礼阿訇在陕西铜川劳改煤矿劳教时,曾为他的第一部著作《从穆罕默德看伊斯兰教》写下一篇小诗-----《路碑》,就让我们以这首曾被无数穆斯林青年一遍遍激动地背诵过的诗作为对陈克礼阿訇的怀念吧。

路碑

——陈克礼

这是我青春的花朵

这是我青春的影片

这茁壮的种子已散播在全国

植根在善良的伊斯兰青年心中

这心血的结晶已洒到伊斯兰世界

海外远方的朋友们

把它译成阿拉伯文、印尼文、乌尔都文

五万万人举着它前进不久它将被译成世界各种语文

成为爱好真理的人类的路碑

我是黑暗虚伪的叛逆被埋在罪恶丛

伊帆啊

从良心上说,你是个好人!

196057日于陕西铜川冯家渠工地

*伊帆,陈克礼阿訇曾用过的笔名

达尔文的进化论
达尔文的进化论

纵 观人类历史,冲破旧观念的真理,在普遍为人接受之前都是障碍重重,历尽艰辛。本文的观点,可能又会招来种种非难。我只是想把它提出来,把理智思考的机会留 给公众。至于给我的责难,也许是很好的礼物。新事物的诞生历来如此。谩骂和大帽子能住挡真理的脚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当今的科学,许多人引以为荣:人们庆幸地球这个得天独厚的星球,在宇宙中不多见的环境中孕育了生命,庆幸从低等生物成功地进化出了人类,尤其自矜从古代的愚昧到今天科学的巨大进步。但是近二十年来,越来越多古生物学和考古学的事实,使得这种科学的信仰开始动摇了。

进化论曾经作为十九 世纪的重大发现,成为现代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现代生物学的基础,也是近代生理学、伦理学、心理学、哲学以至社会意识的基石。但是,进化论的危 机,使一些学者重新审视人类真正的历史,探寻人类真实的由来。另一方面,对化石重新的严格鉴定和系统总结使进化论的证据更加飘渺,而史前文明发现和深入研 究无疑是对进化论的最后一击,一些学者开始重新审视现代的科学。一些史前文明遗迹展现的高度发达的科技,是今天的人类望尘莫及的,从中我们看到了今天科学 的巨大局限性和误入歧途之处。

史前文明的发现

传统的理论认为现代的人类大约在10万年前起源于南非,从那里迁移到欧洲和亚洲南部,从亚洲继续迁移,于3万年前经白令海峡到达新大陆,于1.5万年前抵达南美。但是,大量事实否定了这种脱胎于进化论的假说。

大量具有高超智慧的文明遗迹,却有著远远超出人类文明的历史,这些不同时期的遗迹,完全打破了进化论的框框。1880年,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太波山300英尺的地下出土了一批精美的石器工具,经鉴定这是5500万年前的遗迹;1968年,考古学家朱伊特(Y. Druet)和萨尔法蒂(H. Salfati)在法国的一块石灰岩层里发现了一些不同型号的金属管,岩层的年龄是6500万年(Corliss, 1978, 652 ~ 653 )。远可追溯到在南非克莱克山出土的几百个精巧的金属球,距今28亿年。在这些事实和进化论假说面前,我们选择什么?

1966年,墨西哥的霍亚勒克出土了一批铁矛,美国的地质学家麦金泰尔博士发现这是25 万年的武器。这个违背进化论的结果实在让传统的科学家无法接受。这位在国际上有一定名望的教授,因为坚持事实,被迫离开了自己的事业。

考古学家胡安.阿曼塔的遭遇同样发人深省。在墨西哥的普瑞拉瓦城,他发现一个动物的颌骨化石里面有一块残破的铁矛的矛头,鉴定这是26万年前的武器,一些刊物公布了这个不寻常的发现,但很快招来了权威们不做任何调查的批判。随后,阿曼塔失去进入考古现场的权利,一些人带著枪去现场,逼迫工人签字,表明那是他们埋在那里的。60个人中,有3个人签字。阿曼塔的事业夭折了,失去了继续从事研究的权利。

这类故事还有不少。 好象一些人总在维护著过去的东西,他们可以凭见识否定客观事实。随著时间的推移,在事实面前,进化论暴露的问题越来越多。一些进化论学者开始反戈一击,他 们根据事实对进化论谨慎地提出了疑问,自然毫无例外地招来了经验性的批判。然而,事实毕竟是真理的土壤。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史前文明展示了人类周期性发展的规律,与化石记录珠联璧合

大量史前文明遗迹的相继发现,事实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以前的诸如进化论之类的假说。考古学家克莱默和汤姆森(Michael A. Cremo& Richard Thompson)的《考古学禁区》(Forbidden Archeology) 一书,列举了500个确凿的事例,那是几万、几十万、百万、几万以至几十亿年前的人类文明遗迹,这些都曾是进化论回避的对象。

在美国德克萨斯州拉克西河岸的岩层中,在恐龙脚印化石旁边发现了12具人的脚印化石,十几年前,卡尔.鲍就对此开始了深入的研究,他以充分的论据排除了人为雕刻的可能。后来,同一地层中又发现了人的手指化石和一把铁锤,锤柄已经变成了煤,表明这个地区在远古时,曾经深埋在地下。锤头含有96.6 %的铁,0.74 %的硫,2.6 %的氯,这种现在都不可能造出来的合金,展示了史前一个高度发达的人类文明。

在加蓬共和国发现20亿年前的大型核反应堆,反应堆的结构也比今天的还要先进,可用的放射性元素全部被提炼光了。许多学者猜测那个反应堆是外星人的遗迹,那么玻利维亚2万年前的帝华纳科(Tiahuaracu)古城,其中的古代神庙等巨石建筑显然是地球人的遗迹,它体现的天文学知识和冶金技术也超出了现代人;而25万年前的铁制武器又展示出一个不太发达的人类文明,著名的美国Science杂志98年(28214531459)刊登了一系列考古发现:1.5万年前的人像,2.3万年前的人像、3万年前用猛象牙雕刻的马,9万年前带倒钩的矛。我们知道,我们人类的文明从蒙昧时期发展到今天的辉煌,只用了5千年左右,这些间隔久远古迹的,很可能代表了不同时期的文明。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根据这些确凿无疑的 事实,一些学者提出了史前文明学说。他们认为人类的发展并不象以前想象的那样,而是周期性的,不同时期地球存在不同的文明,不同时期地球的大灾难毁灭了当 时的文明,甚至灭绝了当时绝大多数的生物。有幸残存下来的人,从原始状态开始,繁衍发展,又进入下一次文明,又在下一次全球性的灾难中毁灭,周而复始。遵 循著"出生---发展---灭亡"的规律,循环往复。

开发 midade.com

丝绸之路文明对话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