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教的五支柱

一位澳大利亚人的伊斯兰心路历程
一位澳大利亚人的伊斯兰心路历程

一位澳大利亚人的伊斯兰心路历程

إسلام أحد استراليا

扎里夫阿里夫

翻译:Heroin


我初次接触伊斯兰教是我在摩洛哥旅行的时候,那时我还小,后来,十多岁时在西班牙南部安达卢西亚地区的格兰纳达与它再次相遇。在摩洛哥,我被它的艺术和文化氛围震惊。在阿尔罕布拉,那独特的摩尔式建筑,奇特的构建形式,花园中的潺潺溪流。这一切让人痴迷和惊叹。

我已不再是那个参加唱诗班,在教堂钟楼绳索上模仿人猿泰山玩的少年了。我没有时间向上帝祈祷,事实上我已完全背离了他的道路!几年后,我应邀参加一个教会的晚宴,这件事仿佛是后来所发生的事情的前传。当时我在雪地里站了一会儿,而不是像一个伪君子那样直接走进教堂。

16年后的一个清晨我突然决定去教堂。数月后,我正式成为一个基督徒。几年后,我进入一所声誉很好的圣经学院,专门学习并完成学士学位。在这里我发现在基督教宣扬的真理中夹杂着一些糟粕的东西。而且在我所接触的基督教徒中,常有一些不义和粗暴的人,包括一些经书的供应商(我经营着一家基督教经书店)。阅读基督教的历史真是让人大开眼界,十字军东征带来的只是地区的动荡。

几年过后,我放弃了正统的教义,因为我不赞成以一种固定的模式去限制对上帝的理解。而且很多的组织只是为了政治和自身利益去利用基督教,并不是为了获得救赎。这大概只是一个人的学习过程的波折吧。一步一步的,我最终离开了。后来,我在一家知名的投资公司做项目,所以在利雅得和吉达呆了一段时间。尽管我不去教堂,但我依然持有信仰,而且为了了解我们的信仰和伊斯兰的不同,和回答一些可能被问到的有关这两种宗教的问题,我多关注了一下伊斯兰。

因为喜爱读书,所以我就去了宾馆附近的一家伊斯兰书店,并买了一些相关的书籍。而后我向我们公司业务的主要联络人---默罕默德或者是玛赫穆德(抱歉我记不清楚他的名字,但我要感谢他)---咨询从哪里可以得到一本《古兰经》。

我真的没有理由不去皈依伊斯兰教,除了自认为我是一个懒惰的教徒。

我的CEO吓坏了,怕我们会被迫在当地皈依伊斯兰。但是我们的导游这个人很和善,而且给了我一本由优素福阿里翻译的英文《古兰经》。那晚,我祈祷,然后阅读并祈求神指引我。我所读的第一章就是关于"有经人"——基督教徒和犹太教徒,他们竟然也被承认为是真主的信徒。这真是出乎我的意料。这种宗教居然不仅仅是宽容,而且还能包容对立者的信仰!我开始一点一点的领略它的魅力。七年之后,我遇到一位美丽的女士,她是穆斯林。我们很谈得来,并在她回印度尼西亚之前的一天我们最后又见了一面。她离开后,我很想念她。我们一直联系,并且聊了很多。

在那段时间,我更加关注伊斯兰,但只是从个人角度出发,而不是为了精神的追求。我去了印度尼西亚,我们再次见面,商量了我们的未来。在那里她答应了我的求婚。我回到澳大利亚后一直等着移民程序的办理结果,这样她和她的孩子们才能到这里,我们才可以结婚。我思考了更多,她来澳大利亚后我们就结婚了。我尊重她的信仰,并为了共同生活而改变我的生活习惯。然而,几个月后,我感觉那种表面上的行为一致,对于两个不同信仰者的婚姻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我更加深入的思考,探究,提出了很多问题。我祈祷了好几个月,直到我的心获得了一种安宁,我知道了该走的路。的确,我完全没有理由不去皈依伊斯兰教(当然,有一点就是我是个怠慢功修的人,但是懒惰会逐步的被毅力和自律所克服的。)

所以,我做了,而且决心这样做,并开始学习怎么做礼拜。我们参观了珀斯清真寺,同伊玛目进行了一番交谈,然后我宣读了作证言,正式入教。若干年前,我还纠结在学习过程中,但是现在一切变得光明起来。的确,我发现礼拜能使人产生更深刻的、更强烈的归属感。我终于找到了我真正的家。

作者:扎里夫阿里夫

翻译:Heroin

校对:七度

马坚勤奋的一生
马坚勤奋的一生

马坚勤奋的一生

سيرة محمد مكين ما جيان

  • 马坚离开人世已将近25年了!他音容笑貌,孜孜不倦伏案写作的身影,开朗风趣的言谈,对年轻人循循善诱的教导,将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 追思马坚一生走过的道路,可以用现金句话来概括:学习勤奋认真,刻苦踏实;治学严谨苦干,锲而不舍。他几十年如一日,专心致志、兢兢业业从事文化教育事业,研究介绍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无论社会是动荡不安还是和平安定,无论是条件顺利还是身处逆境,他始终坚持苦干、实干,不改初衷。
  • 马坚传略
  • 马坚—字子实,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当代杰出的穆斯林学者,阿拉伯语言学家、翻译家、教育家。
  • 1906年6月6日生于云南个旧市沙甸村(回族聚居村)。1925年中学毕业后在家乡鱼峰小学任教。1928年到西北甘肃固原(今属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三营村师从著名经师虎嵩山阿訇学习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教经典。
  • 1929年考入上海伊斯兰师范学校继续专修阿拉伯语、伊斯兰经典教义。1931年以品学兼优成绩毕业,由上海回教学会选派参加中国首届留埃学生团赴埃及留学。先后在爱资哈尔大学和著名国立达尔艾勒欧鲁米阿拉伯语文学院(1946年并入开罗大学)共学习八年。对阿拉伯语言、文学、宗教、伊斯兰哲学、教义、教法、历法、历史和教育系统深入学习研究,造诣很深,深得埃及学者们的好评。回国前曾到过麦加朝觐。
  • 1939年学成归国后,潜心于《古兰经》和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研究翻译,并从事回族大众文化教育。为云南回族培养了不少阿拉伯语和宗教人才。1946年应聘到北京大学任教授。他参加组建东方语言文学系,亲自创立该系阿拉伯语专业。从此阿拉伯语在中国教育史上首次进入高等教育体制。后来,他一直担任职拉语教研室主任、北大校务委员会委员。他编写阿拉语教材,主编《阿拉伯语汉语词典》。为我国培养了一代代阿拉伯语人才,他奠定我国高等学校阿拉伯语专业的教学基础。
  • 马坚学识渊博,治学严谨,他翻译出版过《古兰经》、《回教哲学》、《回教真相》、《阿拉伯史通史》……等许多有关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学术名著,在国内外影响很大。他还将《论语》、《中国格言谚语》译成阿拉伯文在开罗出版,得到埃及学术界称赞。解放前后还发表过大量有关阿拉伯有关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文章。这些译著和文章对促进中阿文化交流和友谊作出巨大贡献。
  • 1949年马坚当选为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后又连续当选为第一届至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曾担任亚非学会理事。他是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发起人之一,后任该会常务委员,50年代他在报刊上发表的《穆罕默德的宝剑》、《对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的几点愿望》等许多篇文章对消除民族隔阂,促进民族间相互了解和友谊,加强民族团结,正确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作出突出贡献,因而受到中央领导好评,得到人们的尊崇,尤其得回民群众的尊敬和信任。
  • 学者的成长
  • 马坚出生于云南个旧市沙甸,这是一个回民聚居村,该村文化水平较高,十分注重伊斯兰文化教育。他幼年就读于紧邻沙甸的个旧市鸡街镇的一所六年制完全小学。从初小就开始学习阿拉伯和伊斯兰文化基础知识。他聪明好学,勤奋刻苦,各科成绩优异,《古兰经》背得最熟,阿拉伯语学得又快又好,小学高年级就开始自学古汉语和英语,深得老师和长辈的喜爱,说他一定会有出息。
  • 怀着强烈的求知欲,他决心在小学毕业后到昆明市明德中学(四年制中学)学习,为日后继续深造打好普通文化科学知识基础。在家乡一位关心地方教育的贤达人士白亮诚先生的资助下,他升入明德中学。他理解力强并善于独立思考,入学后成绩总是全班第一、二名,不但汉语、英语成绩出色,数理化也学得好。假期回乡还向通晓古书的白亮诚先生和当地学校语文教师学习古文并在他们指导下博览我国古文典籍。
  • 马坚少年老成,青少年时代就有理想、有抱负、经常思考回族社会、中国伊斯兰教和中国穆斯林中的一些问题。他渴望成为一名学者,立志到伊斯兰文化中心埃及去研究阿拉伯伊斯兰文化,通过自己对它全面研究和介绍,让教内外同胞正确了解伊斯兰教及其文化,让中国穆斯林本着伊斯兰教真精神,精诚团结,互助合作,为民众服务,为国家效劳。
  • 中学毕业后在故乡的两年教学生涯,使马坚深感教育的重要性。改革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文化常识教学的旧教材和旧方法的强烈愿望,更加坚定了他去埃及求学的决心,并开始为实现这一理想而积极创造条件。
  • 1928年,马坚约挚友马元卿同赴西北、上海投师。受白亮诚先生资助,他们离乡乘车经汉口、郑州、西安、平凉到甘肃固原,师从著名的虎嵩山学习经文。在平凉至固原途中,为节省路费,他俩共租乘一匹马,历尽艰辛,才到嵩山阿訇的故乡——固原三营村。嵩山阿訇学识渊博,思想开明,教授得法,指导他们学习经典教义和阿拉伯语。尽管生活条件极其艰苦,马坚却用不到一年时间就学完了侯赛因的《古兰经注》、《伟嘎业注》等多种经注,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文化知识水平均有长足进步。
  • 后因西北时局动乱,他们被迫转去上海,于1929年考入上海回教协会办的私立伊斯兰教师范学校,系统学习阿拉伯语、伊斯兰经典和英语。他短短三年就通读了阿拉伯文版和英文版的《古兰经》,学完了《穆宛塔圣训集》和各种重要的伊斯兰教经典,并能熟练阅读阿拉伯文书籍,能用阿文写作、会话。为出国深造打下了坚实基础。
  • 1931年12月,由上海回教学会选派,马坚作为我国文化史上第一届留埃学生团成员到达开罗,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开始了8年勤奋刻苦的攻读。首先进古老的宗教学校受资哈尔大学,其教学内容以宗教为主,设有法学、哲学、文学、《古兰经学》、《圣训学》等12门课程。马坚非常用功,除认真学好规定课程外,还认真研读埃及中学用的几本语法教材,做了全部练习题,请老师批改。在爱大学习期间,埃及著名大学者吉巴里教授是他热心的导师。马坚每周两次在万家灯火的晚上执经登门求教,坚持多年,风雨无阻;并在吉巴里教授指导下,着手在课余作《古兰经》汉文译注本的准备。
  • 1935年下半年马坚从容不迫受资哈尔大学预科毕业。为使自己有更高的阿拉伯语文水平,以便能更好地研究译介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他又转入埃及有名的国立达尔爱勒欧鲁米阿拉伯语文学院(1946年并入开罗大学)学习。该校设有高级阿拉伯语言、阿拉伯语言文学、历史和伊斯兰教研究等课程,曾培养出许多优秀学者。他在向校内专家、学者学习之余,仍经常去请教吉巴里教授,并注意向周围的埃及人学习活的语言,以增强阿拉伯语言感。
  • 1937年国内爆发抗日战争,马坚与留埃中国同学共同向阿拉伯朋友介绍中国人民抗日真相,揭穿敌伪散布的种种谎言。1939年2月留埃中国学生组团去麦加朝觐,马坚任副团长。一路上他们抓住一切时机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暴行,宣传抗日。在船上马坚发表演说,介绍中国穆斯林同全国人民一道英勇抗战的事迹,痛斥日机轰炸各省回民区域和清真寺的罪行,揭露日寇欺骗伊斯兰世界,妄图利用伊斯兰教为其侵华效劳的种种阴谋,呼吁各国人民支援中国人民正义的抗日战争。他激动人心的演讲,博得全船人的同情和支持。朝觐回到埃及不久马坚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欧鲁米阿拉伯语文学院。1939年秋返回祖国。
  • 马坚生活上十分俭朴,学习上则异常勤奋,分秒必争。在上海学习时虽身居繁结的大都市,却一直穿着家乡带来的粗衣布履,从不闲逛。只是终日埋头苦读,钻研业务。有一次卧病两周,他仍在病床上坚持学习。在埃及爱大期间,他三餐自煮,衣袜自补,靠学校每月发给的2埃镑奖学金,不仅解决了衣食住问题,还撙节出一部分买书钱。欧鲁米语言学院没有奖学金,他就靠上海伊斯兰师范学院董事马晋卿先生的资助,节俭维生。生活虽然清苦,但他开朗乐观感,把困难置之度外,每日生活有节,学习、工作安排得很紧。他回忆当年在开罗的学习生活时曾兴奋地说:"一只旧闹钟,是生活中的重要伴侣。我每天把它拨到四五点钟,只要铃声一响,一脚蹬开被子就起身,涮洗后开始学习。"每年漫长的3个月暑假,他总是排满读书、翻译、写作计划。夏天开罗天气炎热,有时高温达40多摄氏度,他经常是挥扇坚持著译。《回教哲学》、《回教真相》、《回教、基督教与学术文化》等学术名著就是在留埃期间利用暑假译成,寄回国内出版的;还把孔子的《论语》、《中国神州故事》、《中国格言谚语》译成阿拉伯文在开罗出版。
  • 为学术研究、中阿文化交流和友谊作贡献
  • 马坚曾表示,他一生要做两件事:一是要自己精通后在国内推广阿拉伯语,二是要译介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名著,特别是要做好《古兰经》汉译本的译、注工作。1939年回国时,国内正值抗战期,社会动荡,生活极不安定;但他不计个人前途与得失,不羡高官厚禄,婉拒当时在重庆的国民党大人物请他赴渝工作的邀请,毅然投身到研究介绍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和推进回民大众文化教育的事业。
  • 为了翻译和注释《古兰经》的汉译本,马坚倾注了毕生心血。回国后的最初几年,他辗转于上海、云南沙甸村和昆明市,潜心研究、翻译《古兰经》。在家乡沙甸村时,每日清晨5点钟就开始工作,晚上借着昏暗的植物油灯光一直工作到深夜。在昆明时日寇的飞机经常来轰炸,几乎每天昼夜都要疏散到郊外。但他不畏艰险,仍坚持坐野外埋头译经,敌机来了躲一躲,敌机走后继续干。1946年到北大执教后这一工作也未间断。1946年全部原文最后一次修订完毕开始注释,1949年前8卷注释完毕,并于同年由北京大学出版部出版了带有注释的汉译《古兰经》上册,1950年全部注释完成后再出版其余部分,但由于历史原因致使注释工作中断。粉碎"四人帮"后的1978年春,马坚以病弱之躯和微弱的视力重新整理幸存的译稿,一直工作到归真的前一天。但是原文译稿的其余部分直至他逝世都未能出版,使他抱恨终天。
  • 1981年,为了满足社会各界的需要,更为了珍惜马坚华的心血,我们本着认真负责的精神,把他确定下来的原译稿整理、誊清、校对后,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会性出版了不带注释的(为保持体例一致)《古兰经》全译本,发行约20万册后,又重印3次,并于1996年再版。1987年(回历1407年)经沙特阿拉伯王国朝觐义产部督导,出版了《古兰经》阿文、汉文对照本,发行到世界各地,成为迄今全球影响最大的《古兰经》汉译本。
  • 马坚严谨的治学态度,在译注《古兰经》的工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留埃同学、现任北京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教授的纳忠先生在《中国穆斯林》杂志1989年第1期的纪念文章中说:"马坚选择各家经注,对比研究。可是经注典籍浩如烟海,如何取舍,谈何容易。最后他选取了3部有代表性的经注。一是公元13世纪著名的《白达维经注》,二是有新见解的当代《召赫里经注》,三是拉希德里达的《光塔经注》。子实(马坚字子实)经过研读对比之后,选摘出他认为合适的资料。按章节顺序,边研读边抄写……"他对译文的一字一句都要反复推敲。他的一个学生回忆当时情景时说:"有时马先生为一些很细微的问题,如一个字念着有些拗口,或一个标点欠妥,都要聚精会神推敲。经过反复对比、锤炼,才最后决定下来。"他在一张张手稿上勾来圈去不断删改,有的甚至几经反复。他给自己确定的原则是:翻译力求"忠实、明白、流畅",注释不敢"牵强、附会、穿凿"。经过五次修润,对译文满意后才着手注释译文。
  • 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曾说:"马坚具有广泛的学术兴趣,他研究的范围包括了:阿拉伯的宗教、哲学、语言、文学、教育、历史、法律、医学、天文历法,以及中阿关系史等各方面。他在一些学术领域可以说是在国内开研究之先河,起到了填补学术空白和铺路石的作用。"这一评价马坚可谓是当之无愧的。
  • 1940年至1943年,马坚译出了《回教教育史》和《伊斯兰哲学史》,分别于1941年和1944年在渝出版。1951年,他编译的《回历纲要》问世。这是研究伊斯兰文化史和中西交通史的一本重要工具书。其中收入马坚关于伊斯兰教历的一篇论文,论述了伊斯兰教历的科学价值和计算方法,并对其自元朝时传入中国以后的影响作了考证。白寿彝教授认为,这篇论文"具有重要学术价值,解决了数百年来没有解决的问题"。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希提教授的《阿拉伯通史》英文版是一部颇有影响的阿拉伯史专著,应商务印书馆的切邀,马坚于1957年开始翻译这部70余万字的巨著,在繁重的教学和社会活动之暇,时作时辍,1965年脱稿后,又据原书1970年第10版再行增订。全书在1979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并于90年代再版,填补了我国在这方面的一项空白。这部阿拉伯史译著已成为我国有关人士研习阿拉伯史和中东问题的必备参考书。
  • 马坚在解放前后发表过重要学术论文数十篇,包括《阿拉伯文在国际政治上的地位》、《回回天文学对于中国天文学的影响》、《阿拉伯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伊斯兰哲学对于中世纪的时期欧洲经验哲学的影响》、《伊斯兰文化的光芒——纪念阿维森纳诞辰一千周年》、《中国与阿拉伯悠久的传统友谊关系》等,还撰写了《回教天文学史》(尚未出版)。其中《阿拉伯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一文论述了阿拉伯人在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和医学等方面曾经取得的重大成就,充分肯定了阿拉伯民族对世界文化作出的不可磨灭贡献。这篇论文马坚多年呕心沥血的研究成果,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后产生很大影响,获得各方面好评。当时埃及首任驻华大使专门向他致谢,并索取文章的阿拉伯译文寄回国发表。即使身处逆境,马坚也从没动摇自己介绍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决心。翻译《阿拉伯半岛》(1977年,北京人民出版社)《阿拉伯简史》(1973年,商务印书馆,内部发生)和《阿拉伯文学入门》(简史,未出版)的工作,就都是在处境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完成的。
  • 马坚分别为《回教教育史》和《伊斯兰哲学史》两书所写的译者序,实际上是两篇有关伊斯兰教育和伊斯兰哲学发展史的论文,是他在这两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 20世纪60年代初,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了让阿拉伯人民对新中国有所认识,他把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译成阿拉伯文由人民出版社出版。1954年参与制定我国第一部宪法后,又参加宪法阿拉伯语版的翻译工作。为了使中国人民了解新生的埃及共和国,他又翻译了《埃及共和国宪法》,由法律出版社出版。
  • 随着与我国建交的阿拉伯国家的日益增多,不少阿拉伯国家代表团来我国访问,马坚曾多次为毛主席、周总理和我国老一辈领导人当翻译。来华访问的阿拉伯国家代表团,只要访问北京大学,马坚向乎都要出面接待。1959年底马坚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出席亚非团结大会,来到了阔别近20年埃及。开会之余,他重访当年在开罗苦读时的旧居,探望旧友,大家畅叙别情,兴奋不已。1956年11月声援埃及人民反帝斗争和1958年声援黎巴嫩、约旦两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两次中国政府声明,也都是由马坚翻译并直接向阿拉伯国家广播的。
  • 北京大学为马坚诞辰90周年发表的纪念文章写道:"马坚为全面介绍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作出了开创性努力;也包括在新的历史时期向阿拉伯世界介绍中国的政治、法律、学术文化等方面的文献和著述,为现代中阿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不愧为这新时代中阿文化交流事业的先导。"对马坚一生的学术成就作了公正的评价。
  • 献身教育事业,开创中国阿拉伯语教学新时代
  • 马坚不仅自己勤奋好学,而且重视教育,热心培养人才。他教过小学、中学、大学,可以说一生都是与教育相伴而行的。他热爱教育事业,深知教育的重要意义。长期的教学实践使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
  • 马坚从昆明明德中学毕业回乡,适值地方上开办鱼峰小学(中阿学校)。在热心教育的白亮诚先生主持下,马坚受聘与王良弼、马元卿等到校任教,并兼教务主任。他坚持勤俭办学,身体力行,采标本、作模型、购置教具、建图书馆,为办学打下了良好基础。他在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进行爱国主义和劳动教育,除了要求学生认真读书外,还带领他们在课余植树修路,造福乡里,获得家长广泛好评。在马坚和其他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学生成绩进步很快,入学人数也大大增加,不久该校就由初级小学扩充为6年制完全小学。1928年马坚外出求学,遂结束了这段教学生涯。
  • 马坚从埃及回国后,1939年至1940年间曾应云南回教俱进会之请,任教于昆明私立回民明德中学负责教务。他除了认真办好明德中学之外,还利用暑假为在昆明求学的回民中学生办补习班,请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的回民大学生给他们讲课或座谈会等,对于团结在昆明的回民大中学生生起了积极作用。
  • 虽然马坚在从埃及回之后的最初几年是把主要精力倾注在翻译《古兰经》的工作上,但仍时刻不忘发展回民文化教育效力。他主编过《清真铎报》,在沙甸私立回民养正学校教授过阿拉伯语、《古兰经》、阿伯拉文选等。特别是在讲授《尔歌一德》原文时,他边讲译成汉文(即汉译本《教典诠释》),以加深同学对原文的理解。上述以及在昆明的其他一些教学活动,为云南培养了不少阿拉伯语人才和宗教人才。中央民族大学林松教授和云南文山—清真寺伊玛姆马云崇,就都是他当年的学生。马坚在中国率先采用新的科学方法教授阿拉伯语和宗教学。他在其译著《回教教育史》译者序中全面论述了中国穆斯林学习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文化的历史与现状,指出中国人学习阿拉伯语言学和伊斯兰宗教文化的正确途径。为了使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文化的学习摆脱陈旧落后的经堂教育,逐步走上科学的轨道,他身体力行,以亲身实践作了毕业不懈的努力。
  • 1946年马坚应聘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参加北大东方语言文学系的组建,并亲自在该系建立阿拉伯语专业。当时是既无教材,也无前例可循,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他肩负重任,独自一人给首批中国自己培养的阿拉伯语大学生开出了阿拉伯语、高级阿拉伯语、伊斯兰宗教史、伊斯兰教育史和《古兰经》研究这5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为专业的发展打开了局面。他重视教材建设,积极编写阿拉伯语教材,系统归纳了阿拉伯语语法规律。他所确立的一整套阿拉伯语语法概念和术语,一直为国内各高等院校阿语专业沿用至今。"他奠定了中国阿拉伯语教学的基础,开辟了中国阿拉伯误教学的新时代,使阿拉伯语在中国教育史上首次进入高等学校。"他还付出大量心血,主编了《阿拉伯语汉语词典》。甚至在糖尿病加重而住院治疗期间,仍然耐着盛夏酷暑,挥扇坚持工作,使医生、护士和病友为之感动。为了把住质量关,他在定稿时对每一个词条都要反复研究,博采众长,斟酌再三。经过多年的辛勤劳动,终于使这部具有重要意义的词典得以问世,为中国人学习使用阿拉伯语提供了最基本的工具书,也为以后编写各种类型的阿汉词典和汉阿词典奠定了基础。北大阿拉伯专业青年教师邬裕池在《平生风仪兼师友——忆马坚先生》一文中写道:"马坚先生对自己是勤奋刻苦,学而不厌;对学生是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尽可能地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年轻一代,直到他生命的最后阶段。虽然身染沉疴,长期缠绵病榻,然而只要有人前来请救,他总要挣扎着起来不辞辛苦地介绍有关资料,或反复思考作出详尽的答复。"又写道:"马坚先生在努力培养和造就大批大学生的同时,还非常重视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非常难能可贵的是他还用很大力气指导青年教师阅读原著,如语法原著《克里莱和笛木乃》和《一千零一夜》。"
  • 马坚从1946年到北大任教直到1978年病逝,共在北大工作了32个春秋。他以自己辛勤的工作开辟了中国阿拉伯语教学的新时代,迎来了中国阿拉伯语教学的巨大变革。他为我国外事、文教、出版、科研、宣传等部门培养了一代又一代阿拉伯语言文化人才,成为发展中阿关系和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研究事业的骨干力量,有的还是国家重要的领导干部。北大阿语教研室中,他的学生已是四世同堂,真可谓桃李满天下。
  • 马坚先生的杰出科研和教学成就,使他成为北京大学近半个世纪以来知名的教授之一,更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穆斯林学者。

浅谈伊斯兰教与社会进步
浅谈伊斯兰教与社会进步

浅谈伊斯兰教与社会进步

奉普慈特慈的真主之名

《古兰经》云:"你应当借真主赏赐你的财富而营谋后世的住宅,你不要忘却你在今世的定分。"(28:77)我们伊斯兰教并不是空谈的信仰和说教,更不是脱离社会"隐遁山林"的个人修行,他向来与人类社会息息相关,紧密相连,为实现两世吉庆的理想境界做着不懈的努力。我们不仅要坚信,还要清楚伊斯兰教与社会之间的这种必然联系,更要积极倡导为维护和建设未来社会做贡献的思维理念。以下的卧尔兹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认识,现与朵斯提们分享、共勉,不妥之处,敬请大家不吝赐教。

首先、伊斯兰教主张通过统一信仰,来奠定推动社会进步的思想基础

认主独一是伊斯兰教的信仰核心,教导人们的信仰要专注,不要三心二意。《古兰经》里就多处强调"你们当崇拜真主,不要以物配主。"的思想(4:36)。

一、伊斯兰教前的信仰格局

伊斯兰教复兴前,当时的阿拉伯人相信万物皆是有灵的思想,导致他们对自然界、祖先和偶像的极度崇拜,麦加的"克尔白"供奉着360多尊不同氏族部落所崇奉的偶像就是一个证明。信仰不同,导致人们互相仇视、互相争斗、甚至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因此,为了使人们从愚昧和迷信中解脱出来,穆圣号召大家归信宇宙万物的唯一主宰——安拉。

二、伊斯兰教统一了思想信仰。

认主独一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信仰混乱的现象,也有效地阻止了多神崇信带来的思想愚昧和社会道德的堕落,并逐步使穆斯林坚定了自己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感情,牢固了对真主的确信和敬畏。教规教义要求穆斯林在生活中要时刻秉承认主独一的思想,如宰牲时,务必要诵念"以真主的名义"而宰,否则就是不是真正的穆斯林等等。这些思想缔约限制着穆斯林的一言一行,使伊斯兰教最终成为人们思想上唯一的精神支柱。

从公元610年到622年的13年间,穆圣始终是用认主独一的思想把人们统一在伊斯兰教的旗帜下。《古兰经》的三分之二章节就是阐述认主独一的内容。由此可鉴,伊斯兰教宣传的认主独一信仰是伊斯兰教的核心和精髓,他回答的问题是只有解决思想信仰统一问题,行动步调才能一致,方向才能一同,社会上的其他问题才能迎刃而解,进而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

第二、伊斯兰教主张通过解决社会经济矛盾,来维护社会稳定

伊斯兰教施舍的内涵,既有财物方面的,也有非财物方面的;既有精神方面的,也有物质方面的。都是体现真主的普慈之爱,恩赐于人。

一、伊斯兰教前的经济分配

伊斯兰教复兴前(6世纪末至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的社会经济发展极为不平衡,氏族部落贵族占有大量绿洲和草地,拥有许多奴隶和牲畜,是经济和社会的主宰,而广大底层人民和奴隶本身经济条件就极为低差,还要受高利贷的盘剥,可谓雪上加霜,这些都加剧了阶级对立和经济危机产生的概率。

二、伊斯兰教的施舍规定

穆圣通过解决经济问题,维护当时社会的稳定、进步与发展。通过穆圣的实践,可以看出伊斯兰教是把解决经济问题当作推动社会稳定和发展进步重要举措来看待的。其一、提倡劳动,发展生产"当你们礼拜完毕时,你们当散布在地方上,当寻求真主的恩惠。"(62:10)"你们应当在大地的各方行走,应当吃他的给养。"(67:15)《古兰经》的教诲有力地鼓励人们创造物质财富的热情。其二、鼓励穆斯林间互相施舍,缩小贫富差距。一、制定天课。天课是伊斯兰教的课税制度,目的是限制富有者的财富聚敛,财富越集中,就会出现贫富不均,而天课制度的规定则就有效地解决了贫富不均的现象,缓解了贫富对立的社会矛盾。《古兰经》中有82处把天课与拜功相提并论,如真主说:"你们当谨守拜功,完纳天课。"(2:43)等等。天课的主要对象是贫穷者(参照《古兰经》9:60),故此也称为"济贫税"。通过天课使贫穷的人有饭吃,有衣穿,与其他社会成员尽量缩小差距,减少争斗,起到了调解社会经济矛盾,促进社会稳定的作用。二、鼓励施舍。伊斯兰教初期,天课只是宗教上的一种自愿施舍,称作宗教上的善行。"你应当把亲戚、贫民、旅客所应得的周济分给他们。"(《古兰经》17:26)"他们的财产中有乞丐和贫民的权利。"(《古兰经》51:19)公元623年(伊斯兰教历2年)天课被定为主命时,仍然把施舍贫民作为穆斯林赈济善行继续提倡。

三、规定开斋捐。

开斋节前,有一项弥补斋戒中所犯之错、清除斋戒者粗言秽语和周济贫者的宗教义务——开斋捐(赛德盖菲图尔),目的还是主要施舍那些贫穷的人。"有教养的人确已成功,他记念他的主的尊名,而谨守拜功。"(《古兰经》9:60)

四、实行宰牲分肉。

古尔邦节宰牲分肉的仪式则更能体现伊斯兰教解决社会经济矛盾,促进社会稳定的正能量所在。《古兰经》云: "你们可以吃那些牲畜的肉,并且应当用来款待困苦的和贫穷的人。"(22:28)古尔邦节所宰的牺牲物一般都是分成三份,一份留作自用,一份馈赠亲友,一份施舍穷人。在每年的几百万朝觐功修中,所宰的成千上万的肉类都分配给贫穷的人,甚至是最困难的非穆斯林国家的人民,通过此举为更多的人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真主的恩赐、穆斯林的好善乐施。施舍就是要树立善待万物和乐善好施的精神最高境界,要做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国家的事情。可以说伊斯兰教施舍观的广泛内涵,无时无处不在,使人们做精神和物质共同富裕的人。

第三、伊斯兰教最终是要通过道德建设,来维护社会和谐伊斯兰教通过统一信仰和功修,达到逐步完善道德建设,从而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伊斯兰教的道德建设涉及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从当前的社会需要出发,主要做好以下两方面:

首先、要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是伊斯兰教的传统美德和道德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穆斯林必备的良好情操和处世哲学的精髓。穆圣说:"穆斯林是身处各种条件之中的。"(艾布•达乌德辑录)"不忠于所托的人,没有信德;不实践约言的人,没有教门。"(白哈克辑录)因此,我们要树立诚实守信的道德观,在社会上做一个童叟无欺的好公民。

其次、要助人为乐。

凡是有益于人群的,有益于社会的,有益于生活的,有益于国家的都是好事、善事、正事、助人为乐的事。清除道路上的障碍物、指点问路、主持公道、命人行善、止人作恶、放弃坏事等等都是这方面的善举。哪怕是给给人们带来温馨与快乐的微笑。穆圣说:"不要轻视任何善功,哪怕是以微笑迎接穆斯林教胞。"(《雷亚杜圣训集》道安篇) "不要因善行小而抛弃它。"(《百段圣训》)这与古人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同出一辙。这样,就可以形成人人爱我,我爱人人的良好风气和彼此互相关爱的和谐社会。朵斯提们,伊斯兰教通过统一思想信仰,规定义务功修,完善道德建设,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发挥着作用,做出了贡献。伊斯兰教与社会是鱼水亲情,社会为伊斯兰教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谐与稳定的社会环境为伊斯兰教的进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伊斯兰教为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稳定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穆斯林作为社会成员的组成部分,自始至终是离不开社会的,只有更加适应这个社会,并且主动融入整个社会中,为社会的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才能体现出伊斯兰教在当今社会的价值。

阿敏!

(德惠市清真寺阿訇 马文敬)

感谢浏览伊斯兰之光(norislam.com)资讯,欢迎转载并注明出处。

以物配主的危险
以物配主的危险

最大的罪恶是以物配主,有两种,一种是为真主树立配偶,崇拜它物,如拜石头、太阳、树木、月亮、圣人、老人、星宿、天仙等。这些行为正是真主谆谆告诫的最大的罪恶。

真主说:真主必不赦宥以物配主的罪恶,他为自己所意欲的人赦宥比这差一等的罪过。"(妇女章116节)真主说:以物配主,确是大逆不道的。"(鲁格曼章13节)真主说:“谁以物配主,真主必禁止谁入乐园,他的归宿是火狱。"(筵席章72节)此类经文多不胜举。

《真本》圣训传,穆圣说:难道找不告诉你们最大的三样大罪吗?" 众弟子道:告诉我们,主的使者啊!" 他说:似物配主和忤逆父母," 然后他坐下靠好后又说:注意谎言,注意伪证。" 他反复说着,以至我们说:但愿他中止。"

另一种以物配主是以善功炫耀。正如真主说:故谁希望与他的生相会,就叫谁力行善功,叫谁不要以任何物与他的主受同样的崇拜。"(山洞章11节)其意是不以自己的善动向任何人炫耀。穆圣说:你们应提防小以物配主。" 弟子问:主的使者啊!什么是小以物配主?" 穆圣说:是炫耀,真主将在报应各人善恶之日" 说:你们到原来在世上以善功炫耀于他们那些人那里,看在那里能得到报酬吗?" 穆圣说:真主说:'谁干了一件善功,其中参杂了以物配主,那善功只属于他所配偶者,与我无干。'"穆圣说:沽名者,真主必令人揭破其五行;钓誉者,真主必令人暴露其污点。"

艾布,胡莱赖传;穆圣说:许多看来封斋者,实际没封,仅是饥饿与渴吭而已,许多看来礼拜者,实际没礼,仅是熬夜而已。" 其意思是当礼拜和封斋的目的不是为讨真主喜悦时,将毫无回赐。正如穆圣说:为炫耀和沽名钓誉而干善功者,如同以石块装满钱袋去市场买东西者,当他在售货员面前打开钱袋交钱时,里边全是石头,售货员用石块向其脸打去,而钱袋于他毫无用处,只是自受其辱罢了。同样,为炫耀、沽名钓誉而干善功者,真善功只能得到人们的夸赞,后世毫无回赐。"真主说:我将处理他们所行的善功,而使它变成飞扬的灰尘。"(准则章23节)此话是说所有不为真主喜悦而干的善功,真主将使其徒劳无功,如同阳光照射下显示的灰尘一般。阿迪··哈探·塔一传,穆圣说:在复生日,一伙人被邀至天堂,当他们渐渐临近天堂,闻到了其蓉香,看到了其仙宫及真主为其中人们所准备的种种恩惠享乐时,有人对他们唤道:'你们快离开这里。'皆因他们无此福分,于是他们垂头丧气地返回,前人与后人没有像他们这样返回的。他们说:'我们的主啊!假若在见到你为你的密友们所各的赏赐前,让我们入火狱,那对我们会易于接受的。'真主说:'这正是我所欲。你们曾经人前显谦恭之态,人后干大罪,以善功炫耀于人,而内心对我毫无敬意,畏人而不畏我,敬人而不敬我,为何人炫耀才放弃罪恶,而不是为我。今天我让你们尝我的痛苦刑罚,并严禁你们享受我的巨大赏赐。'"

有人问穆圣:什么是得救?" 穆圣说:就是不欺骗安拉。" 那人又说:怎样算欺骗安拉?" 穆圣说:就是你干真主和使者所命的一件善功,用它来换取真主所不喜悦之物。你应预防炫耀,因为那是小以物配主。确实,炫耀者在复生日在众人面前被称以四个名称:沽名钓誉者啊!背信弃义者啊!放荡者啊!折本者啊!善功已作废,报酬已无效,我这里没你任何报酬。骗子啊!到你曾为他而干善功的人那里去取工价吧!"

有人问一位哲人:什么样的人是虔诚者?"哲人答道:虔诚者是隐藏善功如隐藏罪恶一般。"又问:虔诚的极境是什么?"哲人答道:就是你不喜欢人们的颂扬。"

夫斋立··尔亚足说:为人放弃善功是炫耀,为人而干善功是小以物配主。虔诚就是真主使你从这两者中安然。主啊!。从此两者中护佑和原谅我们!"

直接从麦尔沃开始奔走的教法律例
直接从麦尔沃开始奔走的教法律例

直接从麦尔沃开始奔走的教法律例

:某人在履行副朝的时候,没有从索法开始,而是直接从麦尔沃开始奔走,其教法律例是什么?

:一切赞颂,全归真主。奔走索法和麦尔沃的人必须要从真主和他的使者(愿主福安之)开始的地方开始,真主说:“索法和麦尔沃,确是真主的标识。举行正朝或副朝的人,无妨游此两山。自愿行善者,(必得善报),因为真主确是厚报的,确是全知的。"(2158),先知(愿主福安之)首先从索法开始奔走,他说:“我从真主开始的地方开始奔走。"最正确的主张:索法和麦尔沃之间的顺序是必须的义务(瓦直布),谁如果从麦尔沃直接开始奔走:他的这一趟不算数,他在最后必须要增加一趟。谢赫穆罕默德·艾敏·盛给特说:“须知,大众学者认为顺序是奔走的条件之一,从索法开始,以麦尔沃结束,如果从麦尔沃直接开始奔走,这一趟不算数,主张顺序为条件之一的学者如马力克、沙斐仪和艾哈迈德以及他们的同人、哈桑•巴士拉,奥扎尔和达伍德,以及大众学者。艾布•哈尼法的主张与之不同:们向他学习朝觐仪式,从真主开始的地方开始奔走,先知(愿主福安之)实践《古兰经》,也是这样做的。"《阐释之光》(5 / 250251)有人向学术研究和教法律例常任委员会的学者们询问:“某人在索法之前从麦尔沃开始奔走,最后再加了第八趟,其教法律例是什么?"他们回答说:“如果此事如你所说,在第七趟之后按照正确的方式补充了第八趟,你的奔走是正确有效的,因为你从麦尔沃开始的第一趟被认为是无效的,完成的方式不正确。"谢赫阿卜杜•阿齐兹•本•阿卜杜拉•本•巴兹、谢赫阿卜杜•冉扎格•阿菲福、谢赫阿卜杜拉•本·额德亚尼。《学术研究和教法律例常任委员会法特瓦》(11 / 259260)。

真主至知

开发 midade.com

丝绸之路文明对话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