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的道德

良言是施舍
良言是施舍

良言是善行


俗话说: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如果有人问你说:你会说话吗?"或许你会觉得很可笑。而在生活当中确有不会说话之人!有一次在公交车上,司机一个急刹车,全车人猛地晃动。一位穿着很时尚的女青年,恶狠狠地瞪着撞在她身上的中年男子,咬牙切齿地说了一句:瞧你这德性!"中年男子站稳后,扶正鼻梁上的眼镜,回答道:这不是德性,而是惯性!"全车人都哄笑了起来,那女青年也笑了起采,就这样,一场危机"在一阵哄笑声中化解了。所以,俗话说得好,一句话,说好了可以让人笑,说不好可以让人跳。这就要看你怎么去说,怎样去把握说话的艺术性了。真主在《古兰经》中是这样要求我们对人说话的:对人说善言。" (283)由此可见,善言就是真诚的温馨感人的话。

从这件小事中我们可以看出,有时候你的一句善言,一个简单的善行,都可能对别人产生你所意想不 到的效果和影响。与人接触、交往,都离不开语言。所以,语言是人类独有的一种极其重要的交际工具,是真主赐予人类的特慈。语言的产生主要是用于传递真主的 教诲以及便于人们之间的交往、联系和沟通,它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够调节人们的行为,激发人们热爱美的情趣。正如真主说:众人啊!我确已从一男一女创造了你们,我使你们成为许多民族和宗族,以便你们互相认识。在真主看来,你们中最尊贵者,是你们中最敬畏者。" (49:13)这段经典告诉我们真 主创造的人类社会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共同体,但由于信仰不同,文化不同,生活习惯不同,造成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穆斯林生活在这个社会中,不仅要同 穆斯林自己打交道,还要和非穆斯林打交道。所以,只有良言才能起到交往沟通和增进友谊的作用,反之,如果语言使用不当,会起到激化矛盾,加深误解的作用。 这是因为语言从产生使用开始,就有良莠之分,我们只有择良而从,才能真正体现真主创造语言的意义和作,才能发挥良言走向善行的作用。

那么作为安拉选择的优秀的民族——穆斯林,我们在言谈举止方面是不是更应该小心、谨慎呢?答案是肯定的。如果我们在言谈的时候口无遮拦的话,不但会伤害到我们自身,还会伤害到他人。真主在《古兰经》中说:他每说一句话,他面前都有天仙当场监察。" (50:18)

这句古兰经文就是告诉人们说话做事要有敬畏之心。虽然你肉眼看不到主宰,但真主却掌控着你的一言一行。这跟我们平常所说的伊哈萨尼"的概念是不谋而合的。哲伯拉依天使问穆圣什么是伊哈萨尼" (至善、完美的境界)穆圣回答说:伊哈萨尼"就是你侍奉真主,好似你亲眼看见他一样,你无法用肉眼看见他,但是,你应当确信他在注视着你。"所以,穆圣要求我们说话要多加注意:一个人无意识地说了一句话,而博得真主的喜悦,因此话,真主升高他的地位;一个人无意识地说了一句话,而遭到真主的谴怒,他因说此话而跌入火狱之中。"真主在《古兰经》中给我们打了这样一个比喻:难道你不知道真主有过这样一个比喻吗?一句良言,好比一棵优良的树,其根柢是深固的,其枝条高耸入云,凭主的许可,,按时结果。真主为众人打了许多比方,以便他们记取教诲。" (14:24)这段经文把美好的语言比作成一棵树,而一棵树是否果实累累,在于这棵树是否根植于肥沃土壤中,根深牢固。同样,一个人在社会群体中能否与人和睦相处,首先在于你要对别人讲友善的话,而不能说伤害别人话。

孔子曰:要敏于事而慎于言"一言以丧国,一言以安邦。"可见古人对说话的谨慎。所以,我们穆斯林更应该管好自己的舌头。真主在《古兰经》中说:你们对于自己所叙述的事,不要妄言:'这是合法的,那是违法的。'以致你们假借真主的名义而造谣。" (16:116)这段经文明确地规劝信士谨防滥用舌头。曾经有人请教穆圣说:你最怕什么?"圣人指着舌头说:我最怕它。"另一个人又问圣人:我们要求得到拯救的机密是什么?"穆圣回答道:管好你的舌头"。穆圣接着说:嘴和手不伤害穆斯林的人,才是真穆民。"又说:谁沉溺于闲聊中,他将是信仰中最差的人。"因此说:口出善言,可渡人;口出恶言,可毁人"是有一定道理的。因此我们要努力提高表述语言的质量,从安拉的教诲中净化心灵,心灵美好,语言自然也就美好。如若遇到一些是非场合,应保持沉默是金"的原则,才能免去许多是非之事。人常说:静坐常思已过,闲谈莫论人非"确是饱含做人的道理。所以小至家庭亲戚邻里,大到社会交际,皆应谨守敏于事而慎于言"的原则。穆圣说:谁相信安拉和末日,就当说善言或沉默。"

在古希腊有这样一个故事:寓言家伊索,因家庭贫穷,年轻时曾在贵族人家当佣人。有一次,主人要宴请许多当时著名的哲学家,命令伊索准备最好的菜,伊索一道道的上菜,每一道都是各种动物的舌头。主人大吃一惊,问他:这是怎么一回事?"伊索回答:您要我准备最好的菜,舌头是传述各种学问的关键,对于哲学家来说,没有舌头,也就无法表达他们的哲学思想,所以我觉得没有比舌头更好的东西。"客人们听了,都认为有道理而开怀大笑,主人也觉得很有面子。第二天,主人又要请客,故意吩咐伊索准备最坏的菜。哪知道上菜时,依然是一整桌的舌头宴",主人气冲冲地质问伊索:今天你怎么解释?"伊索从容回答:祸从口出,诽谤、造谣、诬蔑、中伤、挑拨等坏事,难道不是通过舌头产的吗,所以,我觉得没有比舌头更坏的东西。"时这些著名的哲学家,都十分称赞伊索的智慧。简、有力、贴切与恰到好处的绝妙比喻",给留下深刻印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舌头就是一把双刃剑",日常生活中我们必须控制好自己的舌头,不能舌头改变我们的方向——即通往乐园的方向。 所以,穆圣常常对索哈伯"说:欲正其,先正其心;欲正其心,先正其言。"经训启迪我们,生活 告诫我们,良言的基础是坚定的信仰,体现信仰的语言才是良言,才能导致善行。穆斯都是有信仰的群体,既要敬行天道五功:念、礼、斋、课、朝,又要践行人道 五典,即孝顺父母、尊长幼、夫妻互敬、兄弟宽容、朋友忠信,真正做天道人道兼行、言论行动一致,那么我们穆斯就一定能完成真主交付的大地代治者"的光使命。

穆斯林同胞们,应当说善言:对受困的人,说些解围话;对一时疑惑的人,说些提醒的话;对处绝境中的人,说些宽慰话;对纷争中的人,说些公道话;对干罪的人,说些制止话,,...,总之,言确能给人益济,给人省悟和自尊,能使对方得希望和勇气。良言将为他(指安拉)所知,升起善行。" (35:10)真主是多么的仁慈啊!良言同样是善行。

两见证词及其含义
两见证词及其含义

作证言是:艾十海都,按俩以俩海,印浪拉胡,外哈代胡,俩舍里凯来胡,我艾十海都,按乃,穆罕买带呢,阿卜都胡,外来苏卢胡。意思是:我作证:除真主之外绝无应受崇拜的主宰,他独一无二;我又作证: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仆人和使者。

  作证言"是伊斯兰的核心,是穆民(穆斯林)的信仰原则,是生活和行为的准绳。无论任何人,只要虔诚地诵念,明白其内涵意义并且付诸于行动,就是一个穆斯林。凡是当众诵念清真言、作证言"者都被视为穆斯林。因清真言是信仰的核心,是伟大的宣言,也是穆斯林的纲领"。失去了它就失去了伊玛尼。

  我作证",即''对安拉的存在、安拉的独立,坚信不疑。通过观察思考宇宙万物,参悟其中所包含的智慧和哲理,就会明白这种种的迹象,都证明了安拉的存在,安拉的独一和大能。我们看到山川、河流、日月、星辰,却是没有意志的、没有生命的。没有生命的东西,不会无因而有,自我出现,它们需要一个创造者,这个创造者就是安拉——独一的真主。其次,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们可以创作出各种精密的仪器等科技产品,可以使卫星上天,可以让人登上月球,达到火星,却不能赋予一个物体生命,只有安拉才是赋予生命的主宰,因此,我作证: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独一无二"

  我又作证"是确信穆圣的使命,确信穆圣的身份和地位。他是安拉派遣给全人类的使者,也是安拉的仆人。作证他是使者"就是以他作为光辉的榜样,要以自己的身心跟随和顺从他,根据他的指导认主拜主。作证他是仆人",就是相信穆圣虽然是圣人,但他又是一个凡人,同我们一样都是真主创造的,其地位不能同真主平起平坐,这与基督教的三位一体说又着本质的区别。

何瓦雷芝派
何瓦雷芝派

哈瓦利吉派

何瓦雷芝派何瓦雷芝派(al—Khawarij)中世纪伊斯兰教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异端派别。

“何瓦雷芝",阿拉伯语意为“出走者",即指从伊斯兰教第四任哈里发阿里的队伍中分裂出走的一个派别。该派的最初成员是阿拉伯游牧民,曾在四大哈里发时期参加军队,驻守巴士拉。他们原都属于第四任哈里发阿里的部下,但他们曾私下加入了反对奥斯曼的行列。公元656年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被杀后,阿里被推选任第四任哈里发,奥斯曼的堂弟、叙利亚总督穆阿维叶不承认阿里的哈里发地位,举兵要求惩治杀害奥斯曼的凶手。

于是公元657年双方在幼发拉底河畔的隋芬平原发生激战。穆阿维叶在面临失败的情况下,提出“以《古兰经》裁判"的停战议和要求。当时在阿里的营垒中主战派占少数,大部分人主张讲和,阿里本人也倾向和解,遂接受了穆阿维叶依经裁决的要求,由双方分别派出的公断人进行裁判。裁决的结果是罢免双方领导人所任的职务,把正统哈里发阿里置于和穆阿维叶同等地位。因此引起主战派的极端不满。他们认为奥斯曼被杀后阿里被推选为哈里发乃系穆斯林公社的集体决定,即是安拉的裁决,是神圣的,“除安拉外,别无裁判";认为阿里接受仲裁,就是“违犯真主的法度",是“叛教行为"。

当时约有12万人退出阿里队伍出走,被称为何瓦雷芝派。公元658年,他们在库法附近的哈鲁拉村推举一虔诚的普通士兵阿卜杜拉·本·瓦哈布·拉西比(?658)为第一任哈里发,宣布不承认阿里和穆阿维叶在伊斯兰社会中的领袖地位。起初阿里曾亲自去哈鲁拉村说服该派归队,虽使很多人离开了何瓦雷芝派,但仍有约3000人坚持与阿里为敌。其后因何瓦雷芝派杀死支持阿里的麦达因总督和阿里的使者,迫使阿里率兵围歼,从而导致公元658年的纳赫拉万之战。结果何瓦雷芝派惨败,拉西比阵亡,阿里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纳赫拉万之战后,何瓦雷芝派不但未屈服,反而激起他们复仇的精神,他们自称是唯一正确信仰安拉之道者,是最有资格享有伊斯兰社会领导权的派别。他们决心除掉阿里、穆阿维叶和阿慕尔·本·阿斯。公元661年派人暗杀了阿里,刺伤了穆阿维叶。此后该派的力量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们以巴士拉以西的沼泽地为基地,分股采用游击战术,继续进行武装斗争。

在伍麦叶王朝时期,该派在各地的支派曾先后举行过35次反对哈里发统治的武装起义,一度占领库法、叶麻麦、哈达拉毛和塔伊夫城等,其势力最大时曾扩展到波斯、伊拉克、阿拉伯半岛的希贾兹和也门地区,对当时的政治局势有相当影响,但终被镇压下去。

在阿拔斯王朝时期,由于该派反对压迫和提倡平均主义思想,通过散居各地信徒的传播,得到广大贫苦穆斯林的响应和支持,发动过规模不等的起义。8世纪中至10世纪初其支派在北非建立过哈塔卜王朝、罗斯图姆王朝和萨杰拉马赛王朝。866年该派领导巴士拉赞吉起义,反对阿拔斯王朝哈里发的统治。以后又有士兵、贝都因人、自由农民参加,使这场起义先后持续达14年之久,但最后终于失败。此后,该派便把注意力从政治和军事斗争转向教义学的研究方面。其思想家提出不同于正统派和什叶派的宗教和政治主张,对当时伊斯兰教的政治生活和教义学说的发展有一定影响。何瓦雷芝派在政治纲领上,主张凡穆斯林一律平等,通过民主选举哈里发。该派认为哈里发应由全体穆斯林推选,当选者不应只限于古莱什人,任何一个信仰虔诚、熟知教义教法和行为端正的穆斯林,不分民族和种族,甚至奴隶都有资格当选。

哈里发应绝对遵奉“安拉之道",代表全体穆斯林的利益,否则就应废除,甚至被处死。他们既反对伍麦叶王朝和阿拔斯王朝的贵族专政,也反对只有先知穆罕默德及阿里的后裔才能当哈里发的主张。他们只承认艾布·伯克尔和欧麦尔两位哈里发的合法地位。他们提倡原始的经济平等思想,主张在所有穆斯林中平等分配土地和战利品,“消除奴隶和奴役制",故又被称为“军事民主派"。但该派还反对不赞同他们政治观点和教义的穆斯林,认为除何瓦雷芝派的信徒外,其他穆斯林都是“背离主道"的叛教者,异己的穆斯林在后世不能得救;处死“背离主道"的人不仅无罪,而且是信徒的职责,是“安拉喜悦的事情"。故该派中的的极端支派经常迫害和屠杀不赞同他们教义的穆斯林平民,而却对基督教徒、犹太教徒和拜火教徒表示宽容,禁止杀害非穆斯林。在宗教教义学说上,何瓦雷芝派是虔诚严格的派别,它与栽德派、穆尔太齐赖派的观点大体相同。该派认为,安拉是独一的,无形无影,无方位;对安拉必须笃信和虔诚,任何怀疑和动摇都是大罪,是叛教者,今世应给予严励的惩罚,死后将堕入火狱。

它认为《古兰经》除第12(即优素福章)为被造之作外,其他章节均属安拉言语,必须按原意信守,不得擅自加以解释和变动。在信仰与行为的关系上,它强调信仰必须伴以行为,认为穆斯林仅有信仰是不够的,必须以宗教行为表明自己的信仰。认为宗教行为包括履行五项宗教功课、参加圣战和遵守教法教规,强调“礼拜、斋戒、诚实、公正都是信仰的一部分"。同时也严格要求信仰的纯正,认为必须思想纯净,斋戒、礼拜才能有效。因此该派成员为表明自己信仰虔诚而加重苦行,延长礼拜时间,增加叩头次数,直至额生胼胝,故又被称为“有胼胝者"。

念诵《古兰经》,当读到天园时就激动流涕,企望天园泽降于自己,读到火狱时,就喘息唏嘘,表示恐惧。在前定与自由问题上,该派的一些主要支派主张有意志自由,认为人的行为决定于自己的意志,人类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承认定命论。该派还规定了苦修和禁欲的有关教规,如禁止烟酒,禁止一切娱乐活动,禁止剃须,禁止哀悼亡人,禁止说谎,禁止与本派以外的人通婚和发生继承关系等。该派在反对哈里发国家统治者的长期斗争中,因遭当局的迫害镇压,被迫分成小股在各地进行活动,其内部在政治、军事和宗教等方面经常产生分歧和矛盾,先后分裂为20多个支派,在教义上各有差别。主要的支派有阿扎里加派、纳吉迪耶派、苏夫里耶派、哈兹米叶派等。有的学者认为,艾巴德派也是该派的一个分支。

转自伊斯兰之光网站

忏悔和祈祷
忏悔和祈祷

一、忏悔是安拉赐予人类的一大恩惠 ,安拉赐予人类的恩惠不胜枚举,大海、江河、高山、田园、森林等一切都是安拉赐予的,除此外,安拉还允许犯罪的人忏 悔,饶恕他的罪过。所以,忏悔是安拉赐予人类的另一大恩惠。任何人,如果违背了安拉的命令,作恶或犯罪,只要他虔诚地向安拉忏悔,悔过自新,悔改自己的过错,安拉就将饶恕他,洗清他的罪恶。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如果没有安拉的饶恕,如果安拉不允许人类忏悔,那么,每个人都将带着沉重的罪恶包袱去见安拉。此外,忏悔能使犯罪的人从心灵上得到一定的慰藉,从而不会因犯罪而自卑,对未来感到绝望。《古兰经》第39章第53节经文说:(你说:)(我的过分自害的众仆呀!你们对真主的恩惠不要绝望,真主必定赦宥一切罪过,他确是至赦的,确是至慈的。)

忏悔的含义:忏悔一词,阿拉伯语叫"讨白",有返回之意。因为,任何人在犯罪时,他已远离了安拉,那么当他对自己的犯罪行为感到后悔,并下定决心,悔过自新,祈求安拉的饶恕后,他又回到了安拉的正道上。根据《古兰经》经文,只有以物配主罪得不到安拉的饶恕,其余罪过,只要虔诚忏悔都会得到安拉的赦宥。

《古兰经》第4章第116节经文 说:(真主必不赦宥以物配主的罪恶,他为自己所意欲的人赦宥比这差一等的罪过,谁以物配主,谁已深陷迷误了。)

忏悔不仅是念诵忏悔词,口头上向安拉表示悔罪,还应体现在实际行动中,也就是说要真心实意地向安拉忏悔,并下决心以后不再犯类似的错误。《古兰经》第16章第119节经文 说:(然后,你的主对于无知而作恶,以后又悔过自新的人,确是至赦的,确是至慈的。)

伊玛目阿里在解释忏悔时说:"真正的忏悔有三点:一、内心对自己所犯 的错误感到后悔莫及;二、虔诚地向安拉忏悔,祈求安拉饶恕他的罪过;三、下定决心,绝不重犯类似的罪恶。"

忏悔要及时: 向安拉忏悔要及时, 也就是说,当自己觉察到犯罪和违背了安拉的命令时,应立即向安拉忏悔。有人把犯罪比喻为毒药,犯罪的人就象喝了毒药一样,需要得到及时治疗,否则,随着毒素在身体的蔓延,就会造成生命危险。犯罪也一样,如果一个人犯了罪及时改正,并向安拉忏悔,随时提醒自己,以后决不要犯罪,这样的忏悔才会被安拉接受。相反,如果个一人犯了罪,而对自己所犯的罪毫不在乎,就象什么也没有发生一样,既不向安拉忏悔,也不自我反省,久而久之,他对犯罪就没有恐惧感,甚至会发展到肆无忌惮的程度。伊玛目萨迪格说:"推迟忏悔是自欺,长时间不忏悔会令人傲慢,从而走向灭亡。"

忏悔能消除绝望: 恶魔是人类的劲敌,经常诱 惑人们作恶犯罪,违抗主命。而犯罪的人内心经常会产生自责感,不敢面对现实。所以,有些人因承受不了内心的内疚和自责,对未来感到绝望,便走上自杀之路,用结束生命的方式来摆脱精神的困扰。安拉知道人的确是懦弱的,正如《古兰经》第4章28节经文说:(真主欲减轻你们的负担;人是被造成怯弱的。) 所以安拉给那些犯罪的人提供忏悔的机会,要求他们向安拉忏悔,安拉就饶恕他的一切罪过。犯罪者知道自己忏悔之后,能得到安拉的饶恕,虽然对自己的犯罪感到内疚,但心灵终久感到一种安慰,以致对未来不会感到绝望。《古兰经》第4章第110节经文说:(谁作恶或自欺,然后向真主求饶,谁将发现真主是至赦的,是至慈的。)

当然,在此必须指出的一点是,允许犯罪者忏悔并不是对犯罪者的姑息和纵容,而是向犯罪者提供一次改过的机会。此外,忏悔被接受是有条件的,并不是任何人犯罪后,只要忏悔他的罪恶就被饶恕,这些条件包括:不以物配主、在剥夺他人的权力或对别人行不义时,首先应归还他人的权力,向被剥夺者和受欺压者表示道歉,并征得他的满意,而且要从内心忏悔,绝不再犯。

只有那些虔诚敬畏安拉的人,他们的忏悔才会得到安拉的 接受,他们的罪恶才会受到饶恕,因为他们因一时疏忽而犯罪,他们会立即悔过自新,向安拉忏悔,正如《古兰经》第3章第135节经文说:(敬畏者,当做了丑事或自欺的时候,记念真主,且为自己的罪恶而求饶——除真主外,谁能赦宥罪恶呢?——他们没有明知故犯地怙恶不悛。)

二、祈祷是真主赐予人类的另一大恩惠, (如果我的仆人询问我的情状,你就告诉他们:我确是临近的,确是答应祈祷者的祈祷的。当他祈祷我的时候,教他们答应我,信仰我,以便他们遵循正道。)(2 : 186)

祈祷的含义:祈祷,是寻求真主的援助和庇护,总得须要有个正当的途径和方法,譬如打电话必须拨对了号、无线电通讯必须对准电波的频率。假如在遇到危机的时刻,拿起一件武器反抗和自卫,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使用武器的本人决心自卫;二是手握武器,得心应手;三是双手有力,出手准确。以上举例说明,世界上做任何事情都有必要的方法和条件,何况是一个卑微的人向真主祈求仁慈和佑助。

祈祷的条件: 以下是介绍伊斯兰大学者总结的都阿宜基本条件,应当对每个人都有启迪。

第一、心意纯净。《古兰经》说:(你们当祈祷真主,诚心顺服他,即使不信道者不愿意。)(4014)在纯净的心意中没有任何杂念,信仰造化天地万物的真主,心愿所向,唯真主是求,而不是见庙烧香,见神磕头,三心二意的投机心理。

第二、祈求恕饶。做都阿宜之前,先有忏悔,自我检讨,求真主饶恕过去的错误和不忠行为。(你们应当向你们的主求饶 ---- 他确是至赦的。)(7110)

第三、身在静谧的状态。祈祷是个人心灵与真主单线沟通,不能受任何干扰和纷乱,如一人静坐在秘室和礼拜殿中,排除一切乱心的外界噪杂。《古兰经》说:(你们要虔诚地、秘密地祈祷你们的主,他确是不喜欢过份者的。)(755)

第四、耐心祈求。祈祷不能心急如火,急功近利,因为情绪暴躁的时候,头脑不会冷静,心意也难以专一。根据《阿布达伍德圣训集》的记载,圣们弟子伊本马苏德曾经见证,穆圣每次祈祷不少于连续三次。至少重复三次,是必要的过程,可以使心境安静下来,专心致志。

不要做怀疑之事
不要做怀疑之事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怀疑。怀疑就是对此事没有把握,搞不清楚。或者是对某个人的说辞难以置信,不能确定他说的是真的还是假的。往往令我们怀疑的事物,多多少少都会有点问题。所以,对于我们有所怀疑的人,尽量不和他打交道;对于我们怀疑的事情,尽量不做。

《古兰经》多次教人们不要怀疑自己的信仰以及所要做的事情,同样的道理,对于怀疑的事情就不要做。穆罕默德圣人说:放弃你怀疑的事情,做你不怀疑的事情。"意思是对于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就要坚持到底,不要怀疑;令你怀疑的事情坚决不做。

对于没有根据的传 闻,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该随随便便就相信。所以,生活在这个复杂的社会,我们时刻要警惕,保持应有的怀疑态度,事前多思索,事后不怀疑,不随便相 信。这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假如我们听到一个典故,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人所著?著者何以知道?我们若能这样追问, 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哪一件事情,哪一番言论,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考,因思考而明辨是非。经过怀疑、思考、辨别三个步骤后,才能知道哪本书是好书,哪种学问才是有益的知识,哪件事情才是对的,哪番言论才是真的。否则便是盲从。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这个道理。我们说尽信别人也是蛮干啊!总之,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怀疑的反义词是相信、坚信。今天,很多人提倡坚信,殊不知怀疑和坚信是一个事物两个面。怀疑就是为了弄清楚事情的原委,从而坚信。但是,一旦搞清楚了,就不宜过多的怀疑。有一句话说得很有道理:认准了,就去做,不跟风,不动摇。"“认准了,就去做"讲的是判断力和行动力。意思是一旦看准了,就要付诸行动,患得患失只能坐失良机;不跟风,不动摇"讲的是远见与定力。自己做自己的事,不受别人行为的影响。

过分的怀疑会破坏人的信念,没有信念,人将一事无成。有一年,一支英国探险队进入撒哈拉沙漠的某个地区,在茫茫的沙海里跋涉。阳光下,漫天飞舞的风沙像炒红的铁砂一般,扑打着探险队员的面孔。口渴似炙,大家的水都没了。这时,探险队长拿出一只水壶说:这里还有一壶水,但穿越沙漠前,谁也不能喝。"一壶水,成了穿越沙漠的信念之源,成了求生的寄托目标。水壶在队员手中传递,那沉甸甸的感觉使队员们濒临绝望的脸上,又露出坚定的神色。终于,探险队顽强地走出了沙漠,挣脱了死神之手。大家喜极而泣,用颤抖的手拧开那壶支撑他们的精神之水——缓缓流出来的,却是黄灿灿的沙子!炎炎烈日下,茫茫沙漠里,真正救了他们的,不是那一壶沙子,而是他们执著的信念。

俗话说干一行爱一 行,才能行行出状元。同理,对自己怀疑且没有把握的事,即便做也做不出成绩来。在做事情之前怀疑是对的,不能只看到眼前的蝇头小利而利令智昏。别人拉你入 伙做生意,不管利润有多大,你首先要考虑合不合法?昧不昧自己的良心?这时,你再判断该不该做,能不能做?许多人走上犯罪道路,就是起初缺乏怀疑精神,例 如加入非法传销、赌博、邪教等等,都是稀里糊涂地走向了犯罪的深渊,越走越远,不能自拔。

不做自己怀疑的事, 从两方面说起,一是做没有搞清楚的事很容易上当受骗。尤其是那些不能确定为合法的事,只要有一丝怀疑,就不要去做。二是无论做什么事情,只有坚信才能坚 持,只有坚持才能成功。我们不怀疑付出总会有收获,所以会不怕吃苦,任劳任怨;不怀疑团结力量大,所以就会尊重别人,不搞分裂;不怀疑法律的公正,所以就 不会违法乱纪;不怀疑善恶到头终有还报,所以就不会为非作歹等。

开发 midade.com

丝绸之路文明对话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