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教者的特点

 四大伊玛目对圣训的态度
四大伊玛目对圣训的态度

四大伊玛目对圣训的态度

مواقف أئمة الأربعة في الحديث

穆罕默德.纳绥伦丁.艾力巴尼


清高的安拉说:"你们当遵循从你们的主降示的经典,你们不要舍真主而顺从许多保佑者。你们很少觉悟。"7 : 3

伊玛目.艾布哈尼法(愿安拉慈悯之)论圣训

大伊玛目.艾布哈尼法(愿安拉慈悯之)由其众多弟子中传述大量的训辞,关于圣训,他的主张,见解只有一个:那就是必须遵行圣训,放弃所有不符合圣训的一切伊玛目的主张。

(1.)大伊玛目.艾布哈尼法(愿安拉慈悯之)说:如果圣训正确,那就是我的主张。(如果圣训正确,遵循圣训,就是我的买兹亥布。)

(2.)大伊玛目.艾布哈尼法(愿安拉慈悯之)说:无论何人在他没有弄清楚我的话(主张)的根据是什么?证据出自何处就不允许遵行我的话。

(3.)大伊玛目.艾布哈尼法(愿安拉慈悯之)说:谁不知道我的主张的依据,就用我的话作判决,是不被允许的,因为我也是一个普通之人,我今天说了一句话,也许明天我就放弃它。

(4.)大伊玛目.艾布哈尼法(愿安拉慈悯之)说:艾布.优素福啊!你真可怜。请不要记录我的所有言论,因为我今天的主张,也许明天我就会放弃,而采取另外一种主张。明天我所主张的,也许后天我会放弃。

(5.)大伊玛目.艾布哈尼法(愿安拉慈悯之)说:如果我所说的,与安拉的经典——古兰经和先知使者(愿安拉福安之)的教导相左,那么你们就把我的话放一边。

伊玛目马力克(愿安拉慈悯之)论圣训

伊玛目.马力克(愿安拉慈悯之)对圣训的态度是:

(1.)伊玛目.马力克说:我是一个凡人,我的见解有时正确,有时错误,因此,你们对我的主张应当审查,凡是符合古兰经和圣训的你们就当遵守,凡是与古兰经和圣训不相符合的,你们就当放弃。

(2.)伊玛目.马力克说:除先知使者(愿安拉福安之)的话之外,其他任何的话,可以遵行也可以不遵行。

(3.)伊本.沃海布说:我听见有人问伊玛目.马力克(愿安拉慈悯之)关于在做小净时,搜洗脚趾的问题,伊玛目.马力克(愿安拉慈悯之)说:不必搜洗。我说:我们认为搜洗脚趾是圣行。他说:有何证据?我说:我有一段传自莱斯.本.塞伊德的圣训,买斯图里德说:我看见先知使者(愿安拉福安之)用小拇指搓擦俩脚的各趾. 伊玛目.马力克(愿安拉慈悯之)说:这段圣训是俊美的。此后又有人询问此事,他就命令人们搜洗脚趾。

伊玛目沙斐仪论圣训

伊玛目沙斐仪(愿安拉慈悯之)对于遵循圣训的论述,传述来的最为丰富,最为精辟。在遵行方面,他的弟子最多,最幸运。

(1)伊玛目沙斐仪说:无论任何人,都必须遵行先知使者(愿安拉福安之)的圣行,对先知使者(愿安拉福安之)的圣行,不应忽略之。因此,只要我的言行与圣训相反时,就应当遵行先知使者(愿安拉福安之)的圣训,放弃我的话,这就是我的主张。

(2)伊玛目沙斐仪说:穆斯林大众一致决议:谁认清了来自先知使者(愿安拉福安之)的一件圣行,那他就不能因某一人的话,而放弃那件圣行。

(3)伊玛目沙斐仪说:如果你们在我的著作中,发现了与先知使者(愿安拉福安之)的圣行相左的言论时,那你们就应当遵行先知使者(愿安拉福安之)的圣行,放弃我的话。

(4)伊玛目沙斐仪说:只要圣训正确,(遵行圣训),那就是我的主张(买兹亥布)。

(5)伊玛目沙斐仪说:你们大家都比我更知道圣训,当你们获得一段正确的圣训时,你们就应当把那段圣训告诉我,无论那段圣训指的是什么事,也不论那段圣训出自何人传述,不管他是库法人,还是巴士拉人,或是叙利亚人,只要传述正确,我就执行。

(6)伊玛目沙斐仪说:凡是以违背圣训而谈论的任何问题,我都是放弃的——在我有生之年和我死之后。

(7)伊玛目沙斐仪说:如果,你们发现我所说的某句话,确实是相反先知使者(愿安拉福安之)的圣训的,那么,你们就应当知道,我的理解确已失去了。

(8)伊玛目沙斐仪说:凡是我所说的话,只要它抵触了先知使者(愿安拉福安之)的圣训,那么,只要圣训正确,你们就不要盲从我,而应该遵循正确的圣训。

伊玛目艾罕默德论圣训

伊玛目艾罕默德(愿安拉慈悯之),是各位教长当中,在收集圣训与遵行圣训方面,最为出色的一位伊玛目。

(1)伊玛目艾罕默德说:你们不要盲目地随从我,也不要盲目地追随马立克、沙斐仪、沃咱尔仪、扫勒,而你们应从他们获取教法的地方获取教法。

(2)伊玛目艾罕默德说:沃咱尔仪的主张、马立克的主张、艾卜.哈尼法的主张,毕竟都是个人主张。但是,能作为论证的,只是那些所传述来的嘉言懿行。

(3)伊玛目艾罕默德说:谁反驳先知使者(愿安拉福安之)的圣训,那他就已处在毁灭的边缘。

如前所述,四大伊玛目——大伊玛目艾卜.哈尼法、伊玛目马立克、伊玛目沙斐仪、伊玛目艾罕默德,他们对圣训的态度是十分明确的,即:必须遵循由先知使者(愿安拉福安之)上传述来的圣行,即使圣训与他们的话不相符合,也要遵行圣训,这就是他们的主张(买兹亥布)。否则,遵行他们的话,相反了先知使者(愿安拉福安之)的圣训,即使遵循了他们的主张,也不算是他们的买兹亥布,反而,还是违背他们主张(买兹亥布)的人。至高无上的安拉说:指你的主发誓,他们不信道,直到他们请你判决他们之间的纷争,而他们的心里对于你的判决毫无芥蒂,并且他们完全顺服。(《古兰经》4:65)

至高无上的安拉说:违抗他的命令者,叫他们谨防祸患降临他们,或痛苦的刑罚降临他们!(《古兰经》24:63)

伊本.勒哲布(愿安拉慈悯之)说:当安拉的使者的命令到达了某人,而且他也清楚地领会了这一命令时,他的当务之急就是向民众阐明之,忠告民众,命令他们遵行先知使者(愿安拉福安之)的命令,即使先知使者(愿安拉福安之)的命令与民众当中的一位要员的意见相左,也要遵循先知使者(愿安拉福安之)的圣训。因为先知使者(愿安拉福安之)的命令,要比那位要员的意见,更值得尊重和效法。

因此,圣门弟子们以及追随他们的后来者,都驳斥所有相反圣训的人,他们在驳斥这种违背圣训的行为时,也许会用一些粗俗的语句,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尊重那位伟人,反而,那位伟人在他们的内心中受到尊重和喜爱。但是,他们更加喜爱先知使者(愿安拉福安之),先知使者(愿安拉福安之)的命令,高于任何人的命令。

当某人的命令与先知使者(愿安拉福安之)的命令相反时,就必须抛弃这人的命令,而使先知使者(愿安拉福安之)的命令得以顺利执行。相反先知使者(愿安拉福安之)命令的人,即使是位被原谅的人,为了尊重他,也不能抗拒先知使者(愿安拉福安之)的命令,而且,那位被原谅的,他的言论相反先知使者(愿安拉福安之)命令的人,当先知使者(愿安拉福安之)的命令明显地与他的主张不一致时,他也不会反对人们相反他的主张。

我认为,四大伊玛目——大伊玛目艾卜.哈尼法、伊玛目马立克、伊玛目沙斐仪、伊玛目艾罕默德怎么会讨厌人们遵行先知使者(愿安拉福安之)的圣训呢?如前所述,他们确已命令人们要遵循圣训,并且责成他们要放弃一切与圣训相左的言论。不仅如此,伊玛目沙斐仪教长还命令弟子说:如果他没有获得正确的圣训,或者他获得了与正确圣训相左的传述时,要他们把获得的正确圣训纳入到他的主张之内。

因此,伊本.代给戈尔达(愿安拉慈悯之),在一部巨著里,单独或集中地收集了许多论题,其中有许多命题反映出四大伊玛目的主张是与很多正确圣训相反的。而他认为:把这些不符合圣训的论题,归咎于四大伊玛目,是被禁止的,是非法的。他还认为:效法他们的众法学家们,应当认识这些论题,以免把这些论题归罪于四大伊玛目,而贬损他们。

四大伊玛目的门生命令人们遵行圣训

四大伊玛目的门生们,当他们得知他们所追随的伊玛目的言论明显地相反圣训时,他们就抛弃伊玛目的主张,而遵行圣训。他们并不完全盲目地、对伊玛目的言论不加考证地遵行伊玛目的所有主张。穆罕默德.本.哈三、艾卜.优素福二位教长,在他们约有三分之一的主张中,就相反其师父艾卜.哈尼法的主张。这种弟子与师父意见相左的事例,在伊玛目买兹尼等人的著作中,就得到了印证,伊玛目马立克与另外几位伊玛目的弟子就曾与他们的伊玛目的意见不相一致,当这些弟子发现他们所追随的伊玛目的主张与圣训相反时,他们就遵循圣训,抛弃伊玛目的主张。如果我们把这些事例在此一一列举出来的话,本文就显得有点冗赘,因此,我就在此举两个例子:

( 1 )伊玛目穆罕默德在其著作《穆宛塔》中说:大伊玛目艾卜.哈尼法主张在祈雨时,不做礼拜。而我们根据圣训认为:领拜师带领人们礼两拜,然后,作祈祷,并要翻穿衣服。

( 2 )尔萨姆.本.优素福,是伊玛目穆罕默德的同事,是伊玛目 艾卜.优素福的随从,他曾多次以不同于大伊玛目艾卜.哈尼法的主张作判决。因为他不知道大伊玛目艾卜.哈尼法所持主张的依据是什么?而他掌握了比大伊玛目艾卜.哈尼法之主张更为有力的证据——圣训,他就依此作判决,因此,他就主张在礼拜当中,在鞠躬前后要各抬手一次,正如由先知使者(愿安拉福安之)所传述的圣训,先知使者(愿安拉福安之)所做的那样。即使大伊玛目艾卜.哈尼法、伊玛目 艾卜.优素福、伊玛目穆罕默德这三位伊玛目说了相反圣训的话,即:他们不主张鞠躬前后抬手。但,他们的主张并不能阻止尔萨姆遵行圣训。如前所述,每个穆斯林都没有义务,在获知由先知使者(愿安拉福安之)所传述的圣训、圣行的情况下,放弃圣行,必须顺从伊玛目的主张。因此,在获知由先知使者(愿安拉福安之)所传述的圣训、圣行的情况下,放弃圣行,顺从伊玛目的主张,这种作法,是十分错误的。

希望大家牢记我们前面所提到的各位伊玛目关于遵循圣训的教导,务必遵循圣训,抛弃一切违背圣训的、那些伊玛目的主张。

因为,这些受人尊重的伊玛目无一不告诫人们:遵循圣训,就是我的主张(买兹亥布)。由此可见,放弃相反圣训的、伊玛目的主张,遵行圣训的人,并没有,也不算是脱离其原来的买兹亥布的人。恰恰相反,在圣训明确之后,不遵循圣训,还盲目地随从伊玛目的主张者,就不能算是跟随其伊玛目的买兹亥布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一旦发生分歧,我们就要依据圣训作为判决,正如至高无上的安拉说: 指你的主发誓,他们不信道,直到他们请你判决他们之间的纷争,而他们的心里对于你的判决毫无芥蒂,并且他们完全顺服。 (《古兰经》 4 : 65 )

我诚祈至高无上的安拉,恳求他使我们加入到这节经文所称述的人们之列吧!至高无上的安拉说: 当信士们被召归于真主及其使者以便他替他们判决的时候,他们只应当说:'我们已听从了。'这等人确是成功的。凡顺从真主和使者而且敬畏真主者,确是成功的。 (《古兰经》 24 : 51-52 )

责任
责任

一切赞颂,全归安拉——养育众世界的主。

这一讲我们谈谈责任。

安拉说:

إِنَّا عَرَضْنَا الْأَمَانَةَ عَلَى السَّمَاوَاتِ وَالْأَرْضِ وَالْجِبَالِ فَأَبَيْنَ أَن يَحْمِلْنَهَا وَأَشْفَقْنَ مِنْهَا وَحَمَلَهَا الْإِنسَانُ إِنَّهُ كَانَ ظَلُوماً جَهُولاً

"我确已将重任信托天地和山岳,但它们不肯承担它,它们畏惧它,而人却承担了——人确是不义的,确是无知的。"(3372

安拉的仆民啊!这个重任就是要求我们去完成对安拉、对同胞、对自己以及对整个社会的义务。我们人类承担了这一重任,对此重任,我们在末日将要接受审问。

一个人,只有明白自己的身份和责任,才会有使命感、紧迫感和危机感,才会激发潜能去承担责任。清高的安拉说:

وَإِذْ قَالَ رَبُّكَ لِلْمَلاَئِكَةِ إِنِّي جَاعِلٌ فِي الأَرْضِ خَلِيفَةً

"当时,你的主对众天神说:'我必定在大地上设置一个代治者。'"(230)安拉以"代治者"确立了人类的身份,也用"代治者"明确了人负的责任:对造物主、对人类自身、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大地、头顶的天空、身边的花草树木、江海湖泊、山川河流、飞禽走兽以及一切有生物和无生物。明确责任本身会促使他们更加认真地参悟宇宙的创造,思考生命的来源,感悟生命的真谛,从而利用有限的生命更加虔诚地崇拜安拉。

对安拉的责任

认主拜主是每一位穆斯林对造物主的首要责任。对安拉负责,就是要信主独一,拜主独一,不以任何物举伴他,同时,履行伊斯兰规定的拜主的功课:礼拜是责任、斋戒是责任、天课是责任、朝觐是责任……

对社会的责任

每个人都不能单独地在世界上生存,因此伊斯兰所定义的人是社会中的人,生活在尘世中的人。伊斯兰强调人与社会之间彼此存在着相互的责任。一方面,伊斯兰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以及个人享有一定范围的自由,但另一方面,更强调每一个人对其他人以及对整个社会所应负有的一定的责任。伊斯兰认为个人的利益与整个社会的利益是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每个人都为了追求个人的利益和个人的自由而不顾他人的利益和自由,就会使作为整体的社会利益受到损害,到头来害已害人。同时,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一个人无论做了好事,还是做了坏事,都要被记录在他自己的账簿上,而别人是不为他的行为负责任的。安拉说:

أَلَّا تَزِرُ وَازِرَةٌ وِزْرَ أُخْرَى وَأَن لَّيْسَ لِلْإِنسَانِ إِلَّا مَا سَعَى

"一个负罪者,不负别人的罪。各人只得享受自己的劳绩。"(5338-39)

对家庭的责任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一个人承担了家庭的责任,也就承担和解决了一部分社会责任。《古兰经》中安拉明确地规定了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的责任,要求子女必须孝敬侍养父母,父母也须抚养教育子女,丈夫需善待妻子,妻子也需忠于丈夫,只有这样,成员在家庭中各尽其责,共同维护家庭和睦生活。

关于子女对父母应尽的责任,安拉说:

وَقَضَى رَبُّكَ أَلاَّ تَعْبُدُواْ إِلاَّ إِيَّاهُ وَبِالْوَالِدَيْنِ إِحْسَاناً إِمَّا يَبْلُغَنَّ عِندَكَ الْكِبَرَ أَحَدُهُمَا أَوْ كِلاَهُمَا فَلاَ تَقُل لَّهُمَا أُفٍّ وَلاَ تَنْهَرْهُمَا وَقُل لَّهُمَا قَوْلاً كَرِيماً وَاخْفِضْ لَهُمَا جَنَاحَ الذُّلِّ مِنَ الرَّحْمَةِ وَقُل رَّبِّ ارْحَمْهُمَا كَمَا رَبَّيَانِي صَغِيراً

"你的主曾下令说:你们应当只崇拜他,应当孝敬父母。如果他们中的一人或者两人在你的堂上达到老迈,那末,你不要对他俩说:'呸!'不要喝斥他俩,你应当对他俩说有礼貌的话。你应当必恭必敬地服侍他俩,你应当说:'我的主啊!求你怜悯他俩,就像我年幼时他俩养育我那样'。"(172324

关于父母对子女的责任,伊斯兰教义认为,孩子是来自安拉的赐予,是安拉对我们的信托和考验。在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负有极大的责任,尤其在这个信仰衰败和道德滑坡的时代,父母应该审视自己的内心与行为并不断完善自己。因为父母是儿女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谈举止,对儿女有很大的影响。教育子女是父母的天职,也是作为父母必须履行的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安拉的使者说:"你们每个人都是牧羊人,将要因自己所牧放的而受审问。"(布哈里辑录)

关于丈夫的责任。伊斯兰要求丈夫宽容忍让妻子,要关心、爱护、体贴妻子,不得无故怀疑猜忌妻子,更不得无理伤害和虐待妻子。安拉说:

وَعَاشِرُوهُنَّ بِالْمَعْرُوفِ

"你们当善待她们。"(4:19)

安拉的使者(愿主福安之)也说:"你们中最好的人是善待妻子的人。"(伊本马哲) 在家庭中,丈夫为一家之主,他要承担起供养和保护家人的责任。

关于妻子的责任。在伊斯兰看来,男人并不比女子高贵,女人在建设家庭及社会方面的作用也丝毫不亚于男人。她对家庭的主要责任是管理家务和教育子女,使下一代健康茁壮成长,成为有道德、有能力的人。安拉的使者(愿主福安之)说:"妇女是家庭的牧人,她要对丈夫的家庭负责……"(布哈里辑录)

对亲友的责任

安拉说:

وَاتَّقُواْ اللّهَ الَّذِي تَسَاءلُونَ بِهِ وَالأَرْحَامَ إِنَّ اللّهَ كَانَ عَلَيْكُمْ رَقِيباً

"你们当敬畏安拉你们常假借他的名义,而要求相互的权利的主当尊重血亲。安拉确是监视你们的。"(41) 使者(愿主福安之)说:"断绝骨肉者入不了天堂。"(布哈里、穆斯林辑录)

对邻居的责任

安拉的使者(愿主福安之)说:"谁归信安拉和后世,谁就不要伤害自己的邻居。"又说:"使邻居不得安宁者,不能进乐园。"(布哈里、穆斯林辑录)

每个人对自己的责任

人对自己的责任,包括身体和精神两个方面。伊斯兰禁止那些对人的理智、道德、精神等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任何食物和行为。人,一方面要通过佳美的食物滋养身体,另一方面要通过教门、知识滋养自己的精神。

安拉的仆人啊!赞颂伟大的安拉,安拉会赐福你们;感谢安拉的恩典,安拉会加倍回赐你们。

主啊!求您赐予我们的家园和所有穆斯林国家长治久安。主啊!求您接纳所有的穆斯林烈士。我们的主啊!求您赐予我们今世幸福和后世幸福,使我们免遭后世火狱之灾。


天启的宗教第五章:真主引导世人
天启的宗教第五章:真主引导世人

使者的使命

我们已经知道,人类要承担治理世界的使命,然而要肩负这个沉重的使命,没有知识是不行的。仁慈的真主也决不会任随人类在黑暗之中摸索,在愚昧之中挣扎。他必须将真知灼见告知于他的仆人——大地上的代理者。

于是,从亚当开始,他就通过陆陆续续派遣使者、先知或圣人,把"除真主外绝无应受崇拜的"的真理传达给人类。通过使者,他告诉我们,除他之外,绝无应受崇拜者;告诉我们,只有遵守主的引导,才能获得成功的道路;还告诉我们,伟大的真主要考验我们每一个人的善恶,要在大地上执行公正,要给每一个善良的人以优厚的报酬,要给每个罪恶的人以应有的惩罚。就是这样他通过历史上无数的先知,向行善者报以赏赐的喜讯,向作恶者给与惩罚的警告。

《古兰经》说:

我曾派遣许多使者报喜信,传警告。(4:156)

那么使者、先知又是谁呢?伊斯兰并不神化任何先知,并不认为任何先知或圣人值得崇拜,他们和我们一样,也是主的仆人中的一员。他们也和常人一样有饮食睡眠,有妻室儿女,在人群之中生活,在人群之中去世。所不同的只是他们具有特殊的使命,要把主的真理传达于世。由于具有这样的使命,所以他们都是人群之中伟大卓越的佼佼者,具有优秀的品格,具有超凡的毅力,因此才被真主所拣选。

其实,先知或圣人,都是中国文化中固有的词汇,《孟子》说:

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

(《孟子万章上》)

因此先知先觉,就是上天赐给一个民族中的先哲,他凭着主的启示,首先获得了真理,再把这真理教化给他的人民。《孟子》说:

圣人,人伦之至也!(《孟子离娄上》)

也就是说圣人是人群中最优秀者。可以看出,先知或圣人自远古的过去,就出现在各个民族来传播教诲,时至今日,我们还在不断的从古代圣贤的训诫之中去寻求指导。


派遣使者的必要

如若没有先知的教导,任何民族不可能获得开化,不可能获得文明。世界几大古国,之所以在远古时期,就已经产生了灿烂的文明,有哪一个不是受惠于民族先哲们的智慧训诫呢?现代社会,科学发达,但人类还是要从基督文化、古希腊文化或儒家文化中汲取营养,这足以证明先知先哲在人类历史上为传播真理、启迪愚顽所起的巨大作用。

那么,古代不是落后野蛮的社会吗?今天不是文明发达的社会吗?不是。伊斯兰认为,昨天并不一定落后,今天也不见得就摆脱了愚昧。

任何民族,任何社会,当他顺从了真主的教导,就能产生灿烂的文明,当他背离了真主的教导,虽然已经到了二十一世纪,也只能居于蒙昧的深渊。

伊斯兰不相信远古时期是原始社会,然后是奴隶、封建社会,现在是文明社会的说法。伊斯兰认为,只有文明社会和蒙昧社会之分,从古至今,任何一个遵守了主的教导的社会,就是文明社会;相反,尚未认识真主的社会,就是蒙昧社会。

因为物质的发达,并不代表文明,我们把七世纪伊斯兰传播之前的阿拉伯半岛称为蒙昧社会,因为那里的人们当时崇拜偶像、民族仇杀、高利盘剥、役使奴隶、歧视妇女、活埋女婴、酗酒成性、奸淫成风、赌博挥霍、迷信盛行……那么今天,这些现象是否已经消除?

没有,一千四百年前的阿拉伯人崇拜形形色色的偶像,今天人们仍然在崇拜着偶像;当时的各部落冲突不停,今天的世界仍然是硝烟四起;当时的人们高利盘剥,今天仍然存在着这些罪恶;当时的人们酗酒、赌博、奸淫成风,今天的人们仍然如此,甚至奸淫已被当今的法律认可!甚至成为当今的时尚!如果我们仍然秉承着这些愚昧,又怎能声称已经是步入文明了呢?


每个民族均有先知

伟大的真主不愿他的仆人在愚昧之中,他不仅赋予了人发达的理智来辨别真伪,而且从人类始祖——亚当开始,就把真理的教给了人。

谁遵守我的引导,谁在将来没有恐惧,也不忧愁。(2:38)

亚当以后,真主陆陆续续在各个民族派遣使者,总数超过十二万四千人。《古兰经》说:

每一个民族,各有一个使者。(10:47)

也就是说,以色列民族、阿拉伯民族、希腊民族、罗马民族、波斯民族、印度民族、土耳其民族、中华民族......任何一个民族,真主都曾启示过它的先民,拣选过先知,都曾把真主独一的讯息告诉过他们。

翻开历史,我们会发现,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信奉宗教的文化,在所谓的原始时期,人们就有自己的崇拜,自己的祭祀。

而且可以这样说,古代各民族的先民,他们都曾崇拜过一神,以色列人崇拜耶和华,阿拉伯人崇拜安拉,希腊人崇拜宙斯,中国人崇拜昊天上帝,虽然他们也崇拜多神,但那是后来的事情,中国人信奉偶像,是在道教产生、佛教传入之后,原来的一神信仰遭到篡改,才蜕变为多神崇拜的。希腊、印度也是一样。

但即使他们后来崇拜了多神,希腊人仍然承认宙斯是创造之神,印度人仍然相信婆罗门梵天是创造之神,中国人仍然相信上天主宰着人的命运。

可见,真主已把一神的讯息教给了每个民族,而并非有的历史书上宣称的那样,是伊斯兰的独创。他们说公元七世纪阿拉伯半岛部落割据,人们渴望统一,穆罕默德顺应趋势,才提出了一个神的主张。

如果真是这样,没有部落割据的犹太人为何也提出一神的主张呢?中国人呢?基督徒呢?他们又为什么要信仰一神论呢?不信宗教的人宣称,原始社会,人们对宇宙奥秘不了解,认为自然现象都有神在操纵,于是就信仰好多神,后来他们又从信奉多神统一成民族神、继而又发展成世界宗教所宣称的一神论。然而这种论调是站不住脚的。当亚伯拉罕号召他的宗族选择一神论时,他们就持这种论调。

他们说:"不然,我们曾发现我们的祖先是那样做的。"亚伯拉罕说:"你们告诉我吧!你们所崇拜的是什么?你们最古的祖先所崇拜的又是什么?"(26:74-76)

我们的史料告诉我们,以色列《圣经》中的耶和华掌管着万国,根本不是民族神;华夏先祖信奉的昊天上帝,执掌着全天下,也根本不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神。所不同的只是对神的称呼不同,但各个民族的文化中不约而同的信奉着一位造物主,这不正说明了一神论是普遍的真理吗?不正说明了真主给各个民族启示过这一真理吗?

各个民族都在用自己的语言呼唤着宇宙的主宰,英语中称他为"God"阿拉伯语中称他为安拉,希伯来语中称他为耶和华,波斯语中称他为胡达,蒙古语中称他为腾格尔,汉语中称他为真主、道、上天、上帝。

这些民族所指的都是真神造物主--真主。他们最初所信奉的启示都是伊斯兰,虽然他们并未宣称神就是安拉,也为宣称自己信奉的是伊斯兰,因为安拉、伊斯兰只是阿拉伯语的称呼,在先知穆罕默德还没有宣教之前,其他民族是不可能用阿拉伯语来称呼神的,神也不会那样的责成。因为《古兰经》说:

我不派遣一个使者则已,但派遣的时候,总是以他的宗族的语言(降示经典)。(14:4)

所以,各个民族的语言里都有对神的称呼,真主启示了每个民族,任何民族的宗教在其没有改变一神信仰之前都是伊斯兰教。伊斯兰绝不是产生于公元七世纪,由穆罕默德所创立的。穆罕默德是最后一位先知,他只不过是在复兴所有古代各民族先知的教导而已。

正所谓"千圣一心,万古一理。"穆罕默德所宣传的"除真主外绝无应受崇拜的"在各民族的文化中,也早有记载。《尚书》中指出"钦若昊天。"而犹太人所信奉的《旧约》摩西十诫中开头三条指出:

我是耶和华你的神,曾将你从埃及地为奴之家领出来。除了我之外,你不可有别的神。

(《圣经出埃及记》:20:1-3)

基督徒信奉的《新约》《约翰福音》中指出,耶稣说:

认识你独一的真神,并且认识你所差来的耶稣基督,这就是永生。

(《圣经约翰福音》:17:3)

这就非常明白的告诉我们真神是独一的,耶稣是神所差来的使者。其实亚当、诺亚、亚伯拉罕、约瑟、摩西、大卫、所罗门、约伯、耶稣、穆罕默德都是真主的先知,他们来到世间所宣传的真理只有一个:

除真主外,绝无应受崇拜者。

这是我的证据,我把它赏赐亚伯拉罕,以便他驳斥他的宗族,我将我所意欲的人提升若干级。你的主,确是至睿的,确是全知的。我赏赐他以撒和雅各,每个人我都加以引导。以前,我曾引导诺亚,还引导过他的后裔大卫、所罗门、约伯、约瑟、摩西、亚伦,我这样报酬行善的人。(我曾引导)撒迦利亚、约翰、耶稣和以利亚,他们都是善人。(我曾引导)以实玛利、以利沙、约拿和罗得,我曾使他们超越世人。(6:83-86)

《古兰经》上共提到了二十五位先知,他们分别是:

序号

英语译名

阿拉伯语译名

大致年代

1

亚当

阿丹

?-?

2

以诺

易德勒斯

?-?

3

诺亚

努哈

约公元前3900-2900

4

希伯

呼德

约公元前2500-2200

5

马士撒拉

萨里哈

约公元前2000-1900

6

亚伯拉罕

易卜拉欣

约公元前1861-1686

7

罗得

鲁特

约公元前1861-1686

8

以实马利

易司玛仪

约公元前1781-1638

9

以撒

易斯哈格

约公元前1761-1581

10

雅各

叶尔孤白

约公元前1800-1653

11

约瑟

优素福

约公元前1610-1500

12

叶太罗

舒阿卜

约公元前16-15世纪

13

约伯

艾优卜

约公元前16-15世纪

14

以赛亚

祖勒基福勒

约公元前16-15世纪

15

摩西

穆萨

约公元前1436-1316

16

亚伦

哈伦

约公元前1439-1417

17

大卫

达伍德

约公元前1043-973

18

所罗门

素莱曼

约公元前985-932

19

以利亚

易勒亚斯

约公元前9世纪

20

我到吉达是准备去麦地那,由那儿受戒 的,但被阻止前往麦地那,而从吉达受戒了
我到吉达是准备去麦地那,由那儿受戒 的,但被阻止前往麦地那,而从吉达受戒了

我到吉达是准备去麦地那,

由那儿受戒的,但被阻止前往麦地那,而从吉达受戒

:我和我妻子去年去朝觐的,我们没有穿戒衣到的吉达,因为我们打算先去麦地那,但吉达的警察因为朝觐的时间不允许我们去麦地那,那个时候是朝觐的前五天。我们原计划是从麦地那返回吉达前再穿戒衣的。请问像这种情况我们必须宰牲吗?我们如何从美国支付这两只宰牲的钱呢?

:一切赞颂全归真主!如果事情如你所说:你们没有受戒到的吉达,是因为你们计划先去麦地那,再由那里受戒,但警察不允许你们前往麦地那,所以你们才从吉达受的戒,故此你们对此没有任何责任。因为你们并不是打算做朝觐才先到吉达,所以在经过戒关时你们没有必要受戒,你们原打算从麦地那回来去朝觐,所以你们必须在麦地那的戒关(祖·候莱法)受戒。

有人问学者伊本·欧塞敏(愿真主慈悯他):“有个人来吉达时没有受戒,他先去麦地那谒见圣寺,而后由麦地那的戒关受的戒,这是正确的吗?"

答:“可以如此,也就是说:某人如果从他的家乡时就打算先去麦地那,到吉达后去的麦地那,然后由麦地那返回时在麦地那的戒关受戒的,这是可以的。"摘自《自由论谈》(121/29)如果无法去麦地那,你们又决计去朝觐,所以你们必须从你们所在的地方开始受戒(即吉达)。这是你们所做的——感赞真主——你们无需负任何责任。祈求真主接受我们的工作。

真主至知!

伊斯兰问答网站115121

马坚勤奋的一生
马坚勤奋的一生

马坚勤奋的一生

سيرة محمد مكين ما جيان

  • 马坚离开人世已将近25年了!他音容笑貌,孜孜不倦伏案写作的身影,开朗风趣的言谈,对年轻人循循善诱的教导,将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 追思马坚一生走过的道路,可以用现金句话来概括:学习勤奋认真,刻苦踏实;治学严谨苦干,锲而不舍。他几十年如一日,专心致志、兢兢业业从事文化教育事业,研究介绍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无论社会是动荡不安还是和平安定,无论是条件顺利还是身处逆境,他始终坚持苦干、实干,不改初衷。
  • 马坚传略
  • 马坚—字子实,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当代杰出的穆斯林学者,阿拉伯语言学家、翻译家、教育家。
  • 1906年6月6日生于云南个旧市沙甸村(回族聚居村)。1925年中学毕业后在家乡鱼峰小学任教。1928年到西北甘肃固原(今属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三营村师从著名经师虎嵩山阿訇学习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教经典。
  • 1929年考入上海伊斯兰师范学校继续专修阿拉伯语、伊斯兰经典教义。1931年以品学兼优成绩毕业,由上海回教学会选派参加中国首届留埃学生团赴埃及留学。先后在爱资哈尔大学和著名国立达尔艾勒欧鲁米阿拉伯语文学院(1946年并入开罗大学)共学习八年。对阿拉伯语言、文学、宗教、伊斯兰哲学、教义、教法、历法、历史和教育系统深入学习研究,造诣很深,深得埃及学者们的好评。回国前曾到过麦加朝觐。
  • 1939年学成归国后,潜心于《古兰经》和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研究翻译,并从事回族大众文化教育。为云南回族培养了不少阿拉伯语和宗教人才。1946年应聘到北京大学任教授。他参加组建东方语言文学系,亲自创立该系阿拉伯语专业。从此阿拉伯语在中国教育史上首次进入高等教育体制。后来,他一直担任职拉语教研室主任、北大校务委员会委员。他编写阿拉语教材,主编《阿拉伯语汉语词典》。为我国培养了一代代阿拉伯语人才,他奠定我国高等学校阿拉伯语专业的教学基础。
  • 马坚学识渊博,治学严谨,他翻译出版过《古兰经》、《回教哲学》、《回教真相》、《阿拉伯史通史》……等许多有关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学术名著,在国内外影响很大。他还将《论语》、《中国格言谚语》译成阿拉伯文在开罗出版,得到埃及学术界称赞。解放前后还发表过大量有关阿拉伯有关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文章。这些译著和文章对促进中阿文化交流和友谊作出巨大贡献。
  • 1949年马坚当选为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后又连续当选为第一届至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曾担任亚非学会理事。他是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发起人之一,后任该会常务委员,50年代他在报刊上发表的《穆罕默德的宝剑》、《对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的几点愿望》等许多篇文章对消除民族隔阂,促进民族间相互了解和友谊,加强民族团结,正确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作出突出贡献,因而受到中央领导好评,得到人们的尊崇,尤其得回民群众的尊敬和信任。
  • 学者的成长
  • 马坚出生于云南个旧市沙甸,这是一个回民聚居村,该村文化水平较高,十分注重伊斯兰文化教育。他幼年就读于紧邻沙甸的个旧市鸡街镇的一所六年制完全小学。从初小就开始学习阿拉伯和伊斯兰文化基础知识。他聪明好学,勤奋刻苦,各科成绩优异,《古兰经》背得最熟,阿拉伯语学得又快又好,小学高年级就开始自学古汉语和英语,深得老师和长辈的喜爱,说他一定会有出息。
  • 怀着强烈的求知欲,他决心在小学毕业后到昆明市明德中学(四年制中学)学习,为日后继续深造打好普通文化科学知识基础。在家乡一位关心地方教育的贤达人士白亮诚先生的资助下,他升入明德中学。他理解力强并善于独立思考,入学后成绩总是全班第一、二名,不但汉语、英语成绩出色,数理化也学得好。假期回乡还向通晓古书的白亮诚先生和当地学校语文教师学习古文并在他们指导下博览我国古文典籍。
  • 马坚少年老成,青少年时代就有理想、有抱负、经常思考回族社会、中国伊斯兰教和中国穆斯林中的一些问题。他渴望成为一名学者,立志到伊斯兰文化中心埃及去研究阿拉伯伊斯兰文化,通过自己对它全面研究和介绍,让教内外同胞正确了解伊斯兰教及其文化,让中国穆斯林本着伊斯兰教真精神,精诚团结,互助合作,为民众服务,为国家效劳。
  • 中学毕业后在故乡的两年教学生涯,使马坚深感教育的重要性。改革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文化常识教学的旧教材和旧方法的强烈愿望,更加坚定了他去埃及求学的决心,并开始为实现这一理想而积极创造条件。
  • 1928年,马坚约挚友马元卿同赴西北、上海投师。受白亮诚先生资助,他们离乡乘车经汉口、郑州、西安、平凉到甘肃固原,师从著名的虎嵩山学习经文。在平凉至固原途中,为节省路费,他俩共租乘一匹马,历尽艰辛,才到嵩山阿訇的故乡——固原三营村。嵩山阿訇学识渊博,思想开明,教授得法,指导他们学习经典教义和阿拉伯语。尽管生活条件极其艰苦,马坚却用不到一年时间就学完了侯赛因的《古兰经注》、《伟嘎业注》等多种经注,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文化知识水平均有长足进步。
  • 后因西北时局动乱,他们被迫转去上海,于1929年考入上海回教协会办的私立伊斯兰教师范学校,系统学习阿拉伯语、伊斯兰经典和英语。他短短三年就通读了阿拉伯文版和英文版的《古兰经》,学完了《穆宛塔圣训集》和各种重要的伊斯兰教经典,并能熟练阅读阿拉伯文书籍,能用阿文写作、会话。为出国深造打下了坚实基础。
  • 1931年12月,由上海回教学会选派,马坚作为我国文化史上第一届留埃学生团成员到达开罗,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开始了8年勤奋刻苦的攻读。首先进古老的宗教学校受资哈尔大学,其教学内容以宗教为主,设有法学、哲学、文学、《古兰经学》、《圣训学》等12门课程。马坚非常用功,除认真学好规定课程外,还认真研读埃及中学用的几本语法教材,做了全部练习题,请老师批改。在爱大学习期间,埃及著名大学者吉巴里教授是他热心的导师。马坚每周两次在万家灯火的晚上执经登门求教,坚持多年,风雨无阻;并在吉巴里教授指导下,着手在课余作《古兰经》汉文译注本的准备。
  • 1935年下半年马坚从容不迫受资哈尔大学预科毕业。为使自己有更高的阿拉伯语文水平,以便能更好地研究译介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他又转入埃及有名的国立达尔爱勒欧鲁米阿拉伯语文学院(1946年并入开罗大学)学习。该校设有高级阿拉伯语言、阿拉伯语言文学、历史和伊斯兰教研究等课程,曾培养出许多优秀学者。他在向校内专家、学者学习之余,仍经常去请教吉巴里教授,并注意向周围的埃及人学习活的语言,以增强阿拉伯语言感。
  • 1937年国内爆发抗日战争,马坚与留埃中国同学共同向阿拉伯朋友介绍中国人民抗日真相,揭穿敌伪散布的种种谎言。1939年2月留埃中国学生组团去麦加朝觐,马坚任副团长。一路上他们抓住一切时机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暴行,宣传抗日。在船上马坚发表演说,介绍中国穆斯林同全国人民一道英勇抗战的事迹,痛斥日机轰炸各省回民区域和清真寺的罪行,揭露日寇欺骗伊斯兰世界,妄图利用伊斯兰教为其侵华效劳的种种阴谋,呼吁各国人民支援中国人民正义的抗日战争。他激动人心的演讲,博得全船人的同情和支持。朝觐回到埃及不久马坚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欧鲁米阿拉伯语文学院。1939年秋返回祖国。
  • 马坚生活上十分俭朴,学习上则异常勤奋,分秒必争。在上海学习时虽身居繁结的大都市,却一直穿着家乡带来的粗衣布履,从不闲逛。只是终日埋头苦读,钻研业务。有一次卧病两周,他仍在病床上坚持学习。在埃及爱大期间,他三餐自煮,衣袜自补,靠学校每月发给的2埃镑奖学金,不仅解决了衣食住问题,还撙节出一部分买书钱。欧鲁米语言学院没有奖学金,他就靠上海伊斯兰师范学院董事马晋卿先生的资助,节俭维生。生活虽然清苦,但他开朗乐观感,把困难置之度外,每日生活有节,学习、工作安排得很紧。他回忆当年在开罗的学习生活时曾兴奋地说:"一只旧闹钟,是生活中的重要伴侣。我每天把它拨到四五点钟,只要铃声一响,一脚蹬开被子就起身,涮洗后开始学习。"每年漫长的3个月暑假,他总是排满读书、翻译、写作计划。夏天开罗天气炎热,有时高温达40多摄氏度,他经常是挥扇坚持著译。《回教哲学》、《回教真相》、《回教、基督教与学术文化》等学术名著就是在留埃期间利用暑假译成,寄回国内出版的;还把孔子的《论语》、《中国神州故事》、《中国格言谚语》译成阿拉伯文在开罗出版。
  • 为学术研究、中阿文化交流和友谊作贡献
  • 马坚曾表示,他一生要做两件事:一是要自己精通后在国内推广阿拉伯语,二是要译介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名著,特别是要做好《古兰经》汉译本的译、注工作。1939年回国时,国内正值抗战期,社会动荡,生活极不安定;但他不计个人前途与得失,不羡高官厚禄,婉拒当时在重庆的国民党大人物请他赴渝工作的邀请,毅然投身到研究介绍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和推进回民大众文化教育的事业。
  • 为了翻译和注释《古兰经》的汉译本,马坚倾注了毕生心血。回国后的最初几年,他辗转于上海、云南沙甸村和昆明市,潜心研究、翻译《古兰经》。在家乡沙甸村时,每日清晨5点钟就开始工作,晚上借着昏暗的植物油灯光一直工作到深夜。在昆明时日寇的飞机经常来轰炸,几乎每天昼夜都要疏散到郊外。但他不畏艰险,仍坚持坐野外埋头译经,敌机来了躲一躲,敌机走后继续干。1946年到北大执教后这一工作也未间断。1946年全部原文最后一次修订完毕开始注释,1949年前8卷注释完毕,并于同年由北京大学出版部出版了带有注释的汉译《古兰经》上册,1950年全部注释完成后再出版其余部分,但由于历史原因致使注释工作中断。粉碎"四人帮"后的1978年春,马坚以病弱之躯和微弱的视力重新整理幸存的译稿,一直工作到归真的前一天。但是原文译稿的其余部分直至他逝世都未能出版,使他抱恨终天。
  • 1981年,为了满足社会各界的需要,更为了珍惜马坚华的心血,我们本着认真负责的精神,把他确定下来的原译稿整理、誊清、校对后,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会性出版了不带注释的(为保持体例一致)《古兰经》全译本,发行约20万册后,又重印3次,并于1996年再版。1987年(回历1407年)经沙特阿拉伯王国朝觐义产部督导,出版了《古兰经》阿文、汉文对照本,发行到世界各地,成为迄今全球影响最大的《古兰经》汉译本。
  • 马坚严谨的治学态度,在译注《古兰经》的工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留埃同学、现任北京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教授的纳忠先生在《中国穆斯林》杂志1989年第1期的纪念文章中说:"马坚选择各家经注,对比研究。可是经注典籍浩如烟海,如何取舍,谈何容易。最后他选取了3部有代表性的经注。一是公元13世纪著名的《白达维经注》,二是有新见解的当代《召赫里经注》,三是拉希德里达的《光塔经注》。子实(马坚字子实)经过研读对比之后,选摘出他认为合适的资料。按章节顺序,边研读边抄写……"他对译文的一字一句都要反复推敲。他的一个学生回忆当时情景时说:"有时马先生为一些很细微的问题,如一个字念着有些拗口,或一个标点欠妥,都要聚精会神推敲。经过反复对比、锤炼,才最后决定下来。"他在一张张手稿上勾来圈去不断删改,有的甚至几经反复。他给自己确定的原则是:翻译力求"忠实、明白、流畅",注释不敢"牵强、附会、穿凿"。经过五次修润,对译文满意后才着手注释译文。
  • 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曾说:"马坚具有广泛的学术兴趣,他研究的范围包括了:阿拉伯的宗教、哲学、语言、文学、教育、历史、法律、医学、天文历法,以及中阿关系史等各方面。他在一些学术领域可以说是在国内开研究之先河,起到了填补学术空白和铺路石的作用。"这一评价马坚可谓是当之无愧的。
  • 1940年至1943年,马坚译出了《回教教育史》和《伊斯兰哲学史》,分别于1941年和1944年在渝出版。1951年,他编译的《回历纲要》问世。这是研究伊斯兰文化史和中西交通史的一本重要工具书。其中收入马坚关于伊斯兰教历的一篇论文,论述了伊斯兰教历的科学价值和计算方法,并对其自元朝时传入中国以后的影响作了考证。白寿彝教授认为,这篇论文"具有重要学术价值,解决了数百年来没有解决的问题"。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希提教授的《阿拉伯通史》英文版是一部颇有影响的阿拉伯史专著,应商务印书馆的切邀,马坚于1957年开始翻译这部70余万字的巨著,在繁重的教学和社会活动之暇,时作时辍,1965年脱稿后,又据原书1970年第10版再行增订。全书在1979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并于90年代再版,填补了我国在这方面的一项空白。这部阿拉伯史译著已成为我国有关人士研习阿拉伯史和中东问题的必备参考书。
  • 马坚在解放前后发表过重要学术论文数十篇,包括《阿拉伯文在国际政治上的地位》、《回回天文学对于中国天文学的影响》、《阿拉伯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伊斯兰哲学对于中世纪的时期欧洲经验哲学的影响》、《伊斯兰文化的光芒——纪念阿维森纳诞辰一千周年》、《中国与阿拉伯悠久的传统友谊关系》等,还撰写了《回教天文学史》(尚未出版)。其中《阿拉伯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一文论述了阿拉伯人在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和医学等方面曾经取得的重大成就,充分肯定了阿拉伯民族对世界文化作出的不可磨灭贡献。这篇论文马坚多年呕心沥血的研究成果,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后产生很大影响,获得各方面好评。当时埃及首任驻华大使专门向他致谢,并索取文章的阿拉伯译文寄回国发表。即使身处逆境,马坚也从没动摇自己介绍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决心。翻译《阿拉伯半岛》(1977年,北京人民出版社)《阿拉伯简史》(1973年,商务印书馆,内部发生)和《阿拉伯文学入门》(简史,未出版)的工作,就都是在处境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完成的。
  • 马坚分别为《回教教育史》和《伊斯兰哲学史》两书所写的译者序,实际上是两篇有关伊斯兰教育和伊斯兰哲学发展史的论文,是他在这两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 20世纪60年代初,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了让阿拉伯人民对新中国有所认识,他把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译成阿拉伯文由人民出版社出版。1954年参与制定我国第一部宪法后,又参加宪法阿拉伯语版的翻译工作。为了使中国人民了解新生的埃及共和国,他又翻译了《埃及共和国宪法》,由法律出版社出版。
  • 随着与我国建交的阿拉伯国家的日益增多,不少阿拉伯国家代表团来我国访问,马坚曾多次为毛主席、周总理和我国老一辈领导人当翻译。来华访问的阿拉伯国家代表团,只要访问北京大学,马坚向乎都要出面接待。1959年底马坚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出席亚非团结大会,来到了阔别近20年埃及。开会之余,他重访当年在开罗苦读时的旧居,探望旧友,大家畅叙别情,兴奋不已。1956年11月声援埃及人民反帝斗争和1958年声援黎巴嫩、约旦两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两次中国政府声明,也都是由马坚翻译并直接向阿拉伯国家广播的。
  • 北京大学为马坚诞辰90周年发表的纪念文章写道:"马坚为全面介绍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作出了开创性努力;也包括在新的历史时期向阿拉伯世界介绍中国的政治、法律、学术文化等方面的文献和著述,为现代中阿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不愧为这新时代中阿文化交流事业的先导。"对马坚一生的学术成就作了公正的评价。
  • 献身教育事业,开创中国阿拉伯语教学新时代
  • 马坚不仅自己勤奋好学,而且重视教育,热心培养人才。他教过小学、中学、大学,可以说一生都是与教育相伴而行的。他热爱教育事业,深知教育的重要意义。长期的教学实践使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
  • 马坚从昆明明德中学毕业回乡,适值地方上开办鱼峰小学(中阿学校)。在热心教育的白亮诚先生主持下,马坚受聘与王良弼、马元卿等到校任教,并兼教务主任。他坚持勤俭办学,身体力行,采标本、作模型、购置教具、建图书馆,为办学打下了良好基础。他在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进行爱国主义和劳动教育,除了要求学生认真读书外,还带领他们在课余植树修路,造福乡里,获得家长广泛好评。在马坚和其他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学生成绩进步很快,入学人数也大大增加,不久该校就由初级小学扩充为6年制完全小学。1928年马坚外出求学,遂结束了这段教学生涯。
  • 马坚从埃及回国后,1939年至1940年间曾应云南回教俱进会之请,任教于昆明私立回民明德中学负责教务。他除了认真办好明德中学之外,还利用暑假为在昆明求学的回民中学生办补习班,请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的回民大学生给他们讲课或座谈会等,对于团结在昆明的回民大中学生生起了积极作用。
  • 虽然马坚在从埃及回之后的最初几年是把主要精力倾注在翻译《古兰经》的工作上,但仍时刻不忘发展回民文化教育效力。他主编过《清真铎报》,在沙甸私立回民养正学校教授过阿拉伯语、《古兰经》、阿伯拉文选等。特别是在讲授《尔歌一德》原文时,他边讲译成汉文(即汉译本《教典诠释》),以加深同学对原文的理解。上述以及在昆明的其他一些教学活动,为云南培养了不少阿拉伯语人才和宗教人才。中央民族大学林松教授和云南文山—清真寺伊玛姆马云崇,就都是他当年的学生。马坚在中国率先采用新的科学方法教授阿拉伯语和宗教学。他在其译著《回教教育史》译者序中全面论述了中国穆斯林学习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文化的历史与现状,指出中国人学习阿拉伯语言学和伊斯兰宗教文化的正确途径。为了使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文化的学习摆脱陈旧落后的经堂教育,逐步走上科学的轨道,他身体力行,以亲身实践作了毕业不懈的努力。
  • 1946年马坚应聘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参加北大东方语言文学系的组建,并亲自在该系建立阿拉伯语专业。当时是既无教材,也无前例可循,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他肩负重任,独自一人给首批中国自己培养的阿拉伯语大学生开出了阿拉伯语、高级阿拉伯语、伊斯兰宗教史、伊斯兰教育史和《古兰经》研究这5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为专业的发展打开了局面。他重视教材建设,积极编写阿拉伯语教材,系统归纳了阿拉伯语语法规律。他所确立的一整套阿拉伯语语法概念和术语,一直为国内各高等院校阿语专业沿用至今。"他奠定了中国阿拉伯语教学的基础,开辟了中国阿拉伯误教学的新时代,使阿拉伯语在中国教育史上首次进入高等学校。"他还付出大量心血,主编了《阿拉伯语汉语词典》。甚至在糖尿病加重而住院治疗期间,仍然耐着盛夏酷暑,挥扇坚持工作,使医生、护士和病友为之感动。为了把住质量关,他在定稿时对每一个词条都要反复研究,博采众长,斟酌再三。经过多年的辛勤劳动,终于使这部具有重要意义的词典得以问世,为中国人学习使用阿拉伯语提供了最基本的工具书,也为以后编写各种类型的阿汉词典和汉阿词典奠定了基础。北大阿拉伯专业青年教师邬裕池在《平生风仪兼师友——忆马坚先生》一文中写道:"马坚先生对自己是勤奋刻苦,学而不厌;对学生是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尽可能地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年轻一代,直到他生命的最后阶段。虽然身染沉疴,长期缠绵病榻,然而只要有人前来请救,他总要挣扎着起来不辞辛苦地介绍有关资料,或反复思考作出详尽的答复。"又写道:"马坚先生在努力培养和造就大批大学生的同时,还非常重视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非常难能可贵的是他还用很大力气指导青年教师阅读原著,如语法原著《克里莱和笛木乃》和《一千零一夜》。"
  • 马坚从1946年到北大任教直到1978年病逝,共在北大工作了32个春秋。他以自己辛勤的工作开辟了中国阿拉伯语教学的新时代,迎来了中国阿拉伯语教学的巨大变革。他为我国外事、文教、出版、科研、宣传等部门培养了一代又一代阿拉伯语言文化人才,成为发展中阿关系和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研究事业的骨干力量,有的还是国家重要的领导干部。北大阿语教研室中,他的学生已是四世同堂,真可谓桃李满天下。
  • 马坚先生的杰出科研和教学成就,使他成为北京大学近半个世纪以来知名的教授之一,更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穆斯林学者。

开发 midade.com

丝绸之路文明对话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