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教者的特点

​阿訇(宣传者)必须克服的几点
​阿訇(宣传者)必须克服的几点

阿訇必须克服的几点


阿訇是穆斯林的楷模,圣人的代理者。伊斯兰的发展需要阿訇,穆斯林的兴盛离不开阿訇。新世纪穆斯林在企盼着阿訇勇往直前,替圣传教,替主扬法!阿訇的个人修养是继良好的宗教操守之后,体现阿訇个人魅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不论是言谈举止,思想心胸,穿衣打扮,行走坐卧乃至吃饭就餐,都得与自己的身份相符,中规中距,一点不能走板。穿衣得体,行为端庄,言谈大方,这一点一滴都是在树立阿訇的外在形象。而思想心胸则属于内练修养的范畴,这一点尤为重要。对于内心世界的修炼,就必须克服下列缺点:

一、克服虚荣

克服虚荣。就是在物质生活上不去跟社会上的人攀比。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高速增长,人们生活水平也跟着在不断地提高,社会上有很多人都富了起来,房子也住上了,车子也开上了,可是我们阿訇与他们相比还算一穷二白,面对外面经济大潮的冲击我们是不是开始抱怨了,是不是也在羡慕和垂涎那些人?阿訇不是一个谋生的工作,它是一项神圣的事业,它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奉献大于索取。只要我们选择了这项事业就注定选择了奉献。我们静静地想一想,我们有幸走进教门,并能服务于主道,又有那么多穆斯林和各级领导的拥戴和关怀,我们就心满意足了,这就叫有所失有所得。记得穆圣的一段圣训说,你们在教门上要看比自己强的,在物质上要看不如你们的。我看这段圣训堪称我们阿訇的座右铭。

二、克服浮躁

克服浮躁。阿訇这个职业不同于社会上的任何工作,它基本上是按照礼拜的作息时间运转的,如果是在过去一个寺里一个阿訇的话,那就基本上是24时工作了,这就是工作性质决定的,那没办法。所以,对这一点的承认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阿訇是否浮躁和踏实,如果阿訇爱这个岗位,愿意把自己的这份工作当成一种高尚的事业来做的话,就一定能踏实,一定能够坐得下来,好好地学点东西。相反,如果只是把阿訇作为一种谋生的职业,就会浮躁。什么叫职业?就是把阿訇只当做一个饭碗,一门心思地想着怎么进更多的钱,如果没有很多的事去了,没有事去打发时间,就干巴巴地呆在寺里能不烦,能不浮躁吗?但是如果把阿訇当作事业来干,那就不一样了,什么叫事业?就是通过自己钻研业务,提高执教能力,为社会牧化出高素质、高修养的穆斯林公民来。常言道,十年育,百年育人,这是一项育人的伟大工程,很不简单。要想干好这番事业,其基础是具有深厚的宗教学识和虔诚的宗教修养,即,所谓的言传身教。说某某阿訇念的经动听,""能打动人,那绝不是偶然的,那是艰苦学习和努力磨练的结果。因此自己认为在事业方面应保持一个""字,也就是能够在寺里坐得下来,能安贫乐道,寓学于乐。

三、克服骄傲

克服骄傲。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身上因为有了这样或那样的光环,不免有些骄傲的情绪。在学业方面,不论我们是在哪儿毕业的,拿到了什么学位,学习是没有毕业的,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要树立全面学习的观点。在事业方面,不论我们有多少成绩,有多少层光环,都证明那是过去发生的事情,昨天优秀不等于今天就一定也优秀,明天继续优秀。只有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向人取长补短才能会经常进步,所以说,社会是一所帮助我们成长的大学校,我们有取之不尽,学之不完的东西,要谦虚做人,虚心学习。常言道,人生也有涯,学而也无涯,我们目前所掌握的知识离阿訇这个神圣职业的要求还远着呢!我们身上有的各种光环也可能只是光环而已,还没有真正地为社会发光,因此,自己在各种成绩和荣誉面前一定要记住一个""字,就是时刻不能记住我们首先是一名阿訇,所有的光环都是戴在阿訇这个职位上的,光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阿訇这一职位而产生的,我们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常言道,皮子不存,毛将焉附啊!也就是说不好好地做阿訇,光环从何而来?因此,我们要踏踏实实地做阿訇,把阿訇做好,过去的成绩和荣誉就让它过去了,不管有什么荣誉,说到家我们还是阿訇,我们要把那些所谓的荣誉忘了,一切从头开始,从本职工作做起

塔哈维及其教义学思想
塔哈维及其教义学思想

塔哈维及其教义学思想


宁夏大学阿拉伯学院马占明
2013年1月11日

内容提要:公元9-10世 纪,伊斯兰世界出现了三位教义学家:埃及的塔哈威、伊拉克的艾什阿里和中亚的马图里迪。作为逊尼派主流思想,他们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人中艾 什阿里影响最大,马图里迪次之,塔哈维居第三。然而,艾马二氏的教义学思想遭到以'遵贤'著称的罕百里派以及今天的赛莱菲派的质疑,认为他们不同程度地受 穆阿太齐莱派思想的影响,有重理性轻经训之嫌。作为教义学家,塔哈威的影响虽然不及前两位,但其教义学思想却得到逊尼派穆斯林的一致认同。本文旨在对塔哈 威的生平加以简单介绍,对其教义思想进行简单梳理,以请教方家。

关键词:塔哈维教义学思想

作者简介:马占明,宁夏银川人,1966年生,哲学博士,现任宁夏大学阿拉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伊斯兰思想研究。

Abstract: During 9-10th century, there had been threeMuslim scholars of Islamic theology: At-Tahawi in Egypt,Al-Ashari in Iraq, andAl-Maturidi in Central Asia. As main stream ofSunni Muslims, their thoughts affected on Muslim world in late eras. Amongthree of them, Al-Ashari was most affective one and then Al-Maturidi. However,the theological thoughts of both Al-Ashari and Al-Maturidi were criticized byAl-Hambali school and today's Salafi scholars, saying that both of the tow menwere affected by Muatazila who pays importance on rationality more than that onQuranic verses and traditions of Prophet Muhammad. As a theologian, althoughAt-Tahawi's affect is less then them, but his theological thoughts were acceptedby all Suni Muslims in the world. This paper aims to brief introduction ofAt-Tahawi's life and to brief dressing of his theological thoughts in order to learnfrom experts of this field.

Key words: At-Tahawi Theology Thought

伊斯兰教是仅次于基督教的世界第二大宗教,信奉者已接近16亿,占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在伊斯兰教传播初期,特别是先知穆罕默德在世期间,穆斯林内部在思想认识和行为方式上高度统一,鲜有杂音。公元632年,先知穆罕默德逝世后,穆斯林社团(乌玛)内部就一些问题产生了分歧,那些分歧虽然当时解决了,但留下了隐患。公元656年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644-656年在位)遇刺身亡之后,第四任哈里发阿里(651-661年在位)和倭马亚王朝创始人穆阿威耶(661-680年在位)对有关问题意见相左,致使穆斯林内部产生了严重分歧,分歧导致分裂,于是出现了什叶派、[①] 哈瓦利吉派[②]、 穆尔吉亚[③] 和逊尼[④] 四大派别。后来随着阿拉伯帝国对外扩张的不断深入,让阿拉伯人接触到希腊哲学[⑤],催生了以理性思辨著称的穆阿太齐莱派。[⑥] 上述五派之间历来存在学术斗争,在大多数情况下逊尼派处于优势。

公元9-10世 纪,逊尼派中出现了三位颇具影响力的教义学家,他们是埃及的塔哈威、 伊拉克的艾什阿里和中亚的马图里迪。根据当时学术斗争的需要,他们采用不同的方式,对伊斯兰教基本信仰和一些关乎穆斯林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进行了阐述,成 为逊尼派教义学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天依然在影响着穆斯林世界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三人中以艾什阿里影响最大,当今世界近一 半逊尼派穆斯林信奉其教义学观点;其次是马图里迪,其教义学观点是近三分之一逊尼派穆斯林的'诚信'。[] 然而,艾、马二氏的教义学思想遭到以遵贤[] 著称的罕百里学派,特别是今天的赛莱菲派的质疑,认为他们不同程度地受穆阿太齐莱派思想的影响,有重理性、轻经训之嫌。塔哈威的影响虽然不及前两位,但其教义思想却得到各派的一致认同,使其在该领域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

一、塔哈威其人

(一)出生与成长

塔哈威是埃及人,出生于853年(伊历239年),卒于933年(伊历321年),全名叫艾哈迈德本穆罕默德本赛俩麦本赛勒麦本阿布杜麦里克艾兹迪哈哲尔米素尔;以'艾布哲尔法塔哈威'著称。

塔哈威生活在阿巴斯王朝(750-1258年)后期,当时巴格达哈里发已大权旁落,土耳其人掌控着国家大权,政局十分混乱,社会动荡不安。各地虽然名义上隶属于阿巴斯帝国(750-1258年),实际上已经独立。此时的埃及由土伦家族[⑨] 统治(868-906年),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裕,基础设施完备,社会风气良好,人们酷爱知识,尊重学者,学者们也积极投身于推动社会文明与进步的建设中。

塔哈威成长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一位擅长诗歌吟诵和传述的学者;母亲是沙菲尔(767-820年)[] 教长的弟子之一,经常出席沙氏的讲座;舅舅是伊玛目穆兹尼(791-878年),此人是沙菲尔教长(767-820年)最著名的弟子,也是沙氏学说的主要传播者。另外,塔哈威还曾请教过当时在埃及的大多数著名学者,其中包括时任埃及法官的艾哈迈德本艾比依木兰(卒于892年)和著名圣训学家艾哈迈德本阿里本舒艾布奈萨依(卒于915年)等;他曾到叙利亚大马士革旅行,期间向遇到的学者请教过许多学术问题。

塔哈威和六大部圣训集的作者们[11]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并和其中有些人共同传述过一些圣训。二十岁以前,他曾遵奉沙菲尔学派,后来改遵哈乃斐学派。[12]关于他改遵学派有几种说法,其中比较可信的是他看见舅舅经常阅读哈乃斐学派学者们的著作,于是自己也偷偷看,后来就索性放弃沙菲尔学派,改遵哈乃斐学派了。

(二)学者们的评价

在伊斯兰思想史上,未受到评论家批评的学者为数不多,塔哈威是其中一位,他受到所有为他写传记的人的赞扬。历史学家艾布赛义得本尤奴思(卒于959年)在《埃及学者的历史》一书中说:"塔哈威是一位可信、可靠的人,同时也是一位思维敏捷的法学家……"[13] 伊本奈迪目(卒于1000年)说:"在知识和淡薄名利方面,他是当代绝无仅有的。"宰海比(卒于公元1348年)在其《名人传》中称塔氏为:"著名的伊玛目,伟大的'哈菲兹',埃及的圣训学家和法学家。"[14] 伊本凯西尔(卒于1373年)在其《始与末》[15] 中称之为"哈乃斐学派的法学家,著有许多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作品,是一个可信、可靠的人和杰出的'哈菲兹'。"此类赞誉之词在相关文献中很多。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伊本哈哲尔(卒于1449年)说,很少有人兼通圣训学和教法学,他例举了五个人,其中包括塔哈威。早期的伊斯兰学者大多都是百科式学者,他们兼通多门学科,但各有所长。可以这么说,艾布哈尼法(699-767年)是伊斯兰法学方面的顶尖学者,布哈里(810-870年)是圣训学领域的领军人物,泰伯里(838-923年)是经注学泰斗,而塔哈威则以公认的教义学家闻名天下。沙菲尔学派的白海根(卒于1066年)和罕白里学派的伊本泰米耶(1263-1328年)曾对塔哈威略有微词,被当代学者舒艾布艾尔奈乌特[16]等予以驳斥与纠正。

(三)主要作品

塔哈威之所以享有如此高的声誉,与其涉猎广泛、著述丰硕、学识精深有关。塔氏的学术研究涉及伊斯兰教义学、《古兰经》诵读学、《古兰经》注释学、圣训学、教法学、历史学、文学、语言学等多个领域。其最著名的作品有:

1.《古兰经律法》(AhkamAl-Quran),据《圣训意解》印度版前言作者,该著作有二十册之多;[17]

2.《圣训释疑》,全16册,收集了约7千段圣训。塔氏对这些圣训中的疑难之处作了详细的解释。该书的一部分很久以前在印度出版,1994年,黎巴嫩贝鲁特使命出版社出版了全本。

3.《圣训意解》,凡四册,共收集圣训7千多段,以教法典籍的方式编排而成。作者介绍了法学家们对许多法学问题所持的观点,并对这些观点加以比较,对每一种观点进行分析,然后得出一个在他看来证据充足而且符合理性的结论。这本书曾经在印度、埃及和黎巴嫩等国出版发行过。

4.《逊尼派信仰纲领》,是塔哈威教长最著名的著作之一,该书篇幅虽然很短,内容却很丰富。作者在书中系统论述了伊斯兰教的六个基本信条、真主的属性、如何理解穆民在后世见真主、前定的不可预见性、穆罕默德的使者地位、登霄事件、[18]《古兰经》是否被造以及天堂与火狱等教义学命题;还阐述了逊尼派穆斯林对先知穆罕默德的家眷、后裔、圣门弟子特别是四大哈里发以及早期伊斯兰学者所持立场;对穆斯林当中表现好和表现差的人的态度;关于犯大罪者的归宿问题等。伊斯兰历史上有许多学者为该书做过注释。

二、塔哈威教义学思想

伊斯兰教教义内容不只论述关于真主和后世等宗教信仰问题,而且也涉及政治和社会现实问题。早期的'Fiqh'一词不单指以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式为目的的教法,而是指整个伊斯兰教的理解和阐释。[19] 因此,艾布哈尼法[20] 既 是著名教法学家,也是逊尼派教义学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曾多次与哈瓦利吉等派别进行过辩论。其教义学观点被弟子们记录下来,传给了后世。塔哈威教义学思想集 中反映在其《逊尼派信仰纲领》一书中,究其来源,除了《古兰经》和圣训外,主要得益于艾布哈尼法的教义学思想。塔哈威一开始就告诉读者,他所阐述的观点 是艾布哈尼法及其两位弟子所坚持的逊尼派观点,他说:"这是按照本教法学家艾布哈尼法库菲、艾布尤苏夫叶尔古柏安萨雷[21] 和穆罕默德本哈桑谢巴尼[22] 的观点,以及他们所诚信的宗教原理,和他们所信奉众世界主宰的思想基础,对逊尼派思想的论述。"塔哈威在概述中主要阐述了以下15个教义问题。

(一)基本信仰

1.真主及其尊名与属性

在 伊斯兰教看来,蒙昧时期的阿拉伯人在宗教方面存在的首要问题是崇拜多神。因此,在麦加传教期间,先知穆罕默德主要强调认主独一,批判多神崇拜。因此,认主 独一成为伊斯兰教信仰的核心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塔哈威说:"蒙真主的默助,关于真主独一,我们坚定不移地认为真主是独一的,他没有伙伴;任何事物都不像 他;万事万物都在其掌握中。除他以外,再没有值得崇拜的;他是固有的,无始的;永恒的,无终的;他不会消亡、泯灭;万事万物都是真主意志的体现;人类的思 维与想象达不到他,[23] 他 不像人类;他是永生的,他不会消亡;他是永立的,他无需睡眠;他是创造者,而无所需求;他是给养者,而毫无困难;他是使人死亡者,而无恐惧;他是使人复活 者,而不艰难。"塔氏不但阐释了真主独一,也提及了其'固有'、'永生'和'创造'等属性,强调了万事万物的发生与真主意志之间的关系,指出人类的思维和 想象无法达到真主的本质,也就是说,对真主属性的认知必须以启示为依归,这是逊尼派有别于其它派别的主要特点之一。

后 来,随着外来文化特别是希腊哲学的传入,真主的属性是新生还是固有成为争论的问题之一,穆阿太齐莱派提出真主的属性是新生的,认为属性固有说会导致多个固 有者存在,具有泛神论嫌疑。塔哈威阐述了逊尼派的观点,他说:"在创造万物之前,他和他的所有属性就已经存在,他没有因为万物的产生而增加任何以前没有的 属性;他和他的属性都是无始的,也是永恒的,不是自从创造了万物以后他才有了'创造者'(Al-Khaliq)这个名字;也不是自从造化了天地万物以后他才有了'造物主'(Al-Bari)这个名字。正如在还没有被主宰者的时候他就有了'主宰'(Ar-Rabbi) 这个属性那样,在还没有被造物的时候他就有了'创造'这个属性。正如在复活了生命之后他是"复活亡灵者",在复活他们之前他就拥有这个尊名,同样,在创造 他们之前他就享有'创造者'这个名字。因为他是万能的,万物都需要他;对他而言,万事都是容易的,他不需要任何事物,"任何事物都不像他,他是全聪的、全观的。"(《古兰经》42:11)"这段文字清楚地表达了逊尼派对属性问题的基本观点:真主的属性和他的本体一样,是固有的、无始的,而非新生的。

接 着,塔哈威论述了真主的意志,他说:"他有意识地创造了万物,并为他们做了规定,规定了他们的寿限。在造化他们之前他就洞悉一切;在造化之前他就知道他们 将要做什么;他要求他们顺从他,禁止他们违抗他。万事都在按照他的安排和意志发生,他的意志畅行无阻。人类的意志是他赋予的。所以,他意欲发生的事情就发 生了;他不意欲的事情没有发生。他指引他意欲的人走上正道,并加以保佑,使其健康,那是出于施恩;他使他意欲迷路的人踏上歧途,他遗弃他,使其受难,那是 出于公道;所有的人都在按照他的意志,在他的恩惠与公道之间翻转。他至高无上,没有匹敌和对手;他的裁决不可驳回,他的规定不可更改,他的命令不可违抗, 我们坚信这一切,深信这一切均来自他。万事万物都在按照真主的意志、意识、裁定和安排发生,他的意志强过一切意志,他的裁决胜过一切计谋;他为所欲为,他 绝不亏妄,他超然于伤亡,他清净无瑕,(他的行为不被审问,而他们要被审问)( 《古兰经》 21:23)"就是说,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与消亡,人类的生死病老与旦夕祸福都按真主的意志发生,都在其掌控之中,任何力量都无法改变。

作 为一种存在,真主是否受时空限制,是否需要方向和位置,是否有肢体?这些也是教义学家们讨论的重要命题。塔哈威说:"他至高无上,不受空间的制约,他不像 被造物,他不需要条件、肢体和工具;六个方向不能够容纳他。"真主至高无上,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高',而是真主独有的'高';因为他至高、至尊、至大, 方向是他所造,所以"六个方向不能够容纳他"。《古兰经》中有七处提到'伊斯太瓦'和'阿勒石',[24] 前者是动词,有'登上'的意思;后者是名词,有'宝座'的意思。根据经文的表面意思,真主在创造了世界以后登上了'宝座'。对此,塔哈威说:"'阿勒什'和'库勒什'[25] 是 真实的。真主无需'阿勒什'及其周围的;他包容万物并凌驾于它;他使人类无法洞察一切。" 塔氏没有正面回答真主是否登上'阿勒什'的问题,而是强调真主高于包括'阿勒什'在内的万物。关于这个问题,教义学家们大致有三种观点:一是根据经文表面 意思加以肯定,认为真主就像古代君王那样登上了宝座,此为'姆闪比海'(比拟派)的观点;[26] 二是为避免将真主拟人化,将经文中的动词'伊斯太瓦'解释为'伊斯讨俩',即'占据'、'征服'的意思,此为'赫莱夫'的主张;[27] 三 是肯定这个行为但排除任何具体形式,就是说,真主有'伊斯提瓦'这个行为,但不知道具体形式,此为'赛莱夫'的主张,塔哈威的观点属于后者。他强调真主的 属性不同于人类的属性:"凡是用人类的某一个属性描述真主的人,它已经叛逆。谁明白了这一点,他就会引以为戒,就不会说出类似叛逆者所说的话来,也就明白 真主及其属性不像人类。"

此外,塔哈威还强调了真主对世界的主宰以及人类对真主的需求:"真主应答各种祈祷,解决各种需求,掌握一切,不被任何物所掌握;[人类]一 瞬间都离不开真主。谁认为自己不需要真主,哪怕是一瞬间,他已经叛逆并沦为灭亡的人。"因为真主掌握着一切,所以人类离不开他,有求于他。既然有求于他, 就要顺从他的意志,照他的意志行事。而且,"真主会恼怒,也会喜悦,"谁做好事,他就会喜悦谁,会给谁赏赐;谁做坏事,他就会恼怒谁,会惩罚谁。真主虽然 有喜有怒,"但不像任何人的喜和怒,"他的喜怒是人类无法想象的。

2.先知穆罕默德及其使命

伊 斯兰教认为,真主曾经向每个民族派遣过许多先知,前后多达十二万四千有余,其中阿丹(亚当)是第一位,穆罕默德是最后一位。塔哈威说:"穆罕默德是他优秀 的仆人,他选中的先知,他满意的使者。"关于这位使者的地位与使命,他说:"他是最后一位先知,是敬畏者的楷模,是众使者的领袖,是众世界主宰所喜欢的 人。在他以后,凡自称先知的言论,都是邪恶与私欲。他是派给精灵和人类的使者,肩负着传播真理、指引正道、指明方向的使命。"这里有两点需要指出,第一, 塔哈威说穆圣是真主的'仆人',然后是'先知',然后才是'使者'。就是说,使者首先是人而不是神或者其它什么,然后是先知,最后才是使者;第二,穆圣是 '最后一位先知',这是伊斯兰教各派的观点。艾哈迈迪耶派[28] 认为其创始人艾哈迈德古俩姆(1835-1908年)也是先知,[29] 因而被世界伊斯兰大会判为异教。

根据有关圣训,先知穆罕默德有过一次奇特的经历:他被带着从麦加夜行到耶路撒冷,又从那儿被带到云霄,见过古代先知,看过天堂火狱,称为"登宵"。对此,塔哈威说:"登霄是真实的,先知被带着夜行,在清醒的状况下被带到天上,然后到了真主意欲的高处,真主用他意欲的东西款待了他,并启示给他一些经文,(心没有否定所看见的。)(《古兰经》53:11)"逊尼派相信这个经历是真实的,不是梦游,更不是虚构的;还相信真主特赐穆罕默德一个水池,到后世,当人们口渴的时候,他的追随者们可以到那里喝水;真主还特赐他求情的权利,届时,他可以为有罪之人说情。塔哈威说:"为了给他的'乌玛'[30]解渴,真主特赐他的池塘是真实的;就像圣训里所传述的那样;他为他们保留的求情权[31]也是真实的。"所以,人们应当追随穆罕默德,相信他所传教义,遵守他阐述的教法,学习他的高贵品德,仿效他的行为方式。[32] 只有这样,将来才能喝到那个池塘里的水,才会得到穆罕默德的求情,免去生前的罪过,脱离火狱,进入天堂。

3.关于《古兰经》是否被造

穆斯林各派都坚信《古兰经》是真主的语言。可是,真主是万物的创造者,那么,《古兰经》是否被造呢?穆阿太齐莱派认为是被造的。阿巴斯时期,该派曾一度得势,试图借助国家力量推广自己的学说,强迫人们接受《古兰经》被造说,不少逊尼派学者为此受过牢狱之灾。[33] 对此,塔哈威表达了逊尼派对这个问题所持态度,他说:"《古兰经》是真主的语言,它发自真主,[但不知道]发出时的情形;真主把它降示给他的使者。我们不争论《古兰经》,我们作证:《古兰经》是众世界主宰的语言,忠诚的灵魂[34] 把它传达了下来,然后教授给众使者的领袖穆罕默德……。"他明确表示:"《古兰经》是真主的语言,任何被造物的语言都无法与之相比,我们不认为它是被造的。"这是以艾布哈尼法、马利克(712-795年)、沙菲尔及罕百里(780-855年)为代表的逊尼派的观点。

 ​伊斯兰的特色 2
​伊斯兰的特色 2

伊斯兰的特色 2


6、伊斯兰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础,婚姻是家庭的基础。

因此,伊斯兰鼓励结婚,为此提供种种便利,通过教育和立法消除经济方面的障碍。反对使婚姻变得困难的恶风陋习,如高额聘金,铺张浪费,争富比阔等安拉和使者恼怒的事。

运用合法的途径来堵住非法的途径,如暴露的衣着,挑逗的言辞,黄色小说和影视等,特别是现在已走进千家万户﹑人们耳濡目染的媒体中的种种色情和淫秽。

夫妻关系的基础是彼此依恋、喜爱和怜悯,以及相互的权力、义务和善待。当夫妻关系完全破裂无法调解时,允许离婚,犹如药物治疗无效时不得不动手术一样。

父母必须使子女的物质、情感和精神得到充分满足。作为子女,也必须孝敬和善待父母。

社会必须照顾妇女儿童,特别是孤儿和无人收养的孩子。

伊斯兰扩大了家庭的范围,使其包括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接续亲属是主命,而断交是大罪。

7、伊斯兰重视教育,一如重视法律,甚至更重视

因为仅仅凭法律不能铸造社会,铸造社会要靠不断的教育,深刻的指导。一切复兴与改革的前提是建设有思想、有良知、有信仰、有理想和有道德的个人,有了优秀的个人才会有优秀的社会。

因此,必须最大程度的重视教育机构,从幼儿园到大学,让学生学习信仰和知识,道德和技能。

伊斯兰教育的最主要标志是:正确的信仰,认主独一,坚信后世,品行端正,说话诚实,兢兢业业,守信重诺,宣扬真理,反对虚假,忠于伊斯兰,用生命和财产为主道奋斗;用手、舌和心灵尽力制止罪恶;反对不义、强权。

8、伊斯兰将社会建立在兄弟友情的纽带之上

在穆斯林社会中,种族、宗教、阶级和派别冲突没有市场。所有的人都是兄弟,都是阿丹的后裔和安拉的仆人。正如穆罕默德胜任在辞朝演说中说:"你们的主是一个,你们的祖先也是一个"。(艾哈买德圣训实录)人们之间发生分歧是安拉的意欲,有其哲理,安拉将在复生日进行最后的判决。

伊斯兰也尊重非穆斯林,认为他们是安拉也是安拉的所造物,只要他们没有亵渎伊斯兰教,没有对穆斯林造成伤害和侵犯,就应当对他们保护、捍卫、善待,因为公正对待他人是一种善行和义务。伊斯兰维护非穆斯林的信仰自由,保护他们的生命、荣誉和财产,就像保护穆斯林的一样。保护他们免遭内部的压迫和外部的侵略。让他们享有和穆斯林一样的尊严和权力,并承担一定的责任,除了一些与宗教有关的特殊义务。

9、伊斯兰不承认占卜

在伊斯兰中不存在教士阶层来垄断宗教,控制人心,把守安拉的大门,发布生杀予夺的命令,或发售赎罪券。在伊斯兰中,所有的人都是宗教人士,人与安拉之间不需要中介。安拉对人来说比动脉还接近。宗教学者只是专业领域的专家,和其它学者一样起释疑解惑的作用。清高的安拉说:"没有任何人像彻知者那样告诉你"【古兰经35:14】,又说:"如果你们不知道,当询问有知识的人"【古兰经16:43】。

每个穆斯林都有可能通过学习成为宗教学者,而不是通过遗传、称号或服饰。在这一方面绝无任何垄断和限制。

10、伊斯兰肯定,在正义事业中必须服从领导

如果命令罪恶,则不得服从。对于违规者,应该进行忠告。伊斯兰教制度也并非西方人在中世纪所认识的宗教制度,它建立在缔约、协商和公正的基础上,以天启的法律为仲裁。领导不一定是宗教人士,而是所有既有能力,又忠实可靠的人,是那些古兰经描述的人:"当安拉使他们在大地上得势时,他们力行拜功,缴纳天课,命人行善,止人作恶。"【古兰经22:41】。

11、伊斯兰保护财产,认为财产是人们的生活支柱

没有财产,既无法建设现世,也无法发展教门。财产是应该感谢的恩典,也是应该守好的信托,同时也是安拉对人类的一种考验。因此,必须取之有道,用之有道。履行财产的义务,不得浪费,也不得吝啬,特别是公共财产,在伊斯兰中享有十分神圣的地位,如孤儿的财产。伊斯兰尊重私有财产,并制定了各种措施,防止被剥夺,通过立法和劝诫引导其服务于大众利益。同时,尽可能的发展经济,利用其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形成独特的经济体系,生产工农业领域所需的产品,以实现自足,不能依靠别人,特别是在生活必需品方面。伊斯兰认为,为现世而努力和奋斗是教门的组成部分,建设大地是功修,发展社会是主命,增强民族的整体实力是为主道奋斗,努力实现经济自足是最优越的近主功修。

因此,伊斯兰通过各种方式推动社会,让每个穆斯林发挥出自身的潜力,从而实现社会的繁荣和昌盛。

借对方的眼睛看自己的幸福
借对方的眼睛看自己的幸福


借对方的眼睛看自己的幸


穆圣*说:"穆民是穆民的一面镜子"。

艾布胡来勒的传述,穆圣*说:"(生活中)你们当看比你们低的人,不要看比你们高的人,这更能使你们不轻视安拉的恩典"。——两大圣训集。

萨迪诗人说:"我经常抱怨自己没有鞋穿,后来,我去了一个清真寺,在寺门外我看到一个没有双脚的人,从此我再也没有抱怨过没有鞋穿"。

我们常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生活中有坎坷,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困难,要不人总是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呢。每个人的心理都有阴暗的一面,每个人的眼睛都有看不到的事物,尤其是自己的幸福!因为人总是珍惜未得到的,而遗忘所拥有的。

怎样从这个迷局中跳出来呢?

其实,你眼中的不幸,在别人看来却是幸福。穷人老婆和富人老婆的经典对白会让你茅塞顿开!

穷人的老婆经常对丈夫说:"这日子怎么过啊!"。

富人的老婆经常对丈夫说:"这日子过得真无聊!"

清早起来,穷人的老婆看着仅剩下的一点米,想着孩子该交学费了,老父亲还在住院又该交钱了,电话费、水电费、收视费、煤气费也都该交了,昨天丈夫刚发的工资根本就不够这些项目开支。对着刚起床的丈夫哀叹,这日子怎么过啊,怎么瞎了眼找了你这样一个窝囊废,连老婆孩子都养不起。

清早起来,富人的老婆看着夹着公文包要外出的丈夫,想着饭他都不在家吃,夜里什么时候回来的也不知道,两个人一起过日子,一天连句完整话都说不上,吃穿是没有问题,钱倒有了,可这像个家吗!对着丈夫的背影哀叹,这日子过得真无聊啊,如果再让我重新选择,我宁肯找一个要饭的作丈夫。

穷人的老婆一分钱在手里攥出汗来!

富人的老婆不知道怎样把钱花出去!

穷人的老婆接过丈夫辛辛苦苦挣来的钱,眉开眼笑,数了一遍又一遍,只怕少数上一张,好像多数几遍就会多出几张似的,心里默默的盘算着这个月要多少钱才能过到月底,然后把钱分成两份,一份用于生活开支,一份存入银行,以备今后急需时使用,嘴里还不住的嘟囔,怎么这么少啊。

富人的老婆接过丈夫送上的大把钞票,眉头拧成了疙瘩,顺手扔到一边,简直是不屑一顾,好像钱对她根本就没有啥用,心里在骂丈夫就知道给这些没用的东西,让人看着就不痛快,人都见不着,光有钱有什么用,诅咒着丈夫的生意赶紧破产,嘴里嘟囔着,就不能给点别的吗,一点也不浪漫。

穷人的老婆羡慕住在大房子里的女人有福气。

富人的老婆羡慕住在破房子里的女人有本事。

穷人的老婆看着住在大房子里的女人就生气,老天怎么这样不公平啊,论长相、论能力哪一样我不比她强,怎么好事都让她一个人全包了,住着大房子、开着洋车、穿着名牌、吃饭到饭店,娱乐找牌友,我要能赶上她一半就知足了,她真是有福气啊。

富人的老婆看着有丈夫陪伴的女人就生气,老天怎么这样不公啊,看人家的丈夫英俊潇洒,出入陪着老婆,怎么就没让我碰上一个,如果我也有这样一个理解、体贴、关心的丈夫,就是天天让我喝西北风我也高兴,还是她有本事啊!

两只眼睛每天只盯着别人拥有的和自己失去的,怎么会幸福啊!其实,幸福不在于拥有的多,而是因为计较的少!

再看看下边这位怎样把失去的幸福找回来的:早晨起来,天气闷热。去洗澡,浴霸坏了。出去锻炼,楼上的老太太一步一跟,家长里短说个没完。回家后去上网,邮箱里编辑留言说这期的稿子没有通过。昨天买的股票今天跌了百分之四。妈妈打电话来,爸爸的老毛病又犯了……。

生活总是这样,外表是一袭华美的袍子,里面却爬满了虱子,缺憾和失意,让日子时时瘙痒,却无可抓挠。

正心灰意懒,忽然接到朋友的电话。朋友开口便连连叫苦:"昨晚只睡了三个小时,又失眠了,什么办法都不管用。真羡慕你,睡眠那么好,幸福啊!" 我,幸福吗?握着话筒,我有些发愣。幸福,好像很久没有这种感觉了,总觉得不快乐,不知道哪一天和幸福走散了,从此便越走越远。原来,在朋友眼里,每天晚上能美美地睡个觉,就是幸福。

我立刻又给另一位朋友打电话,问她:"你觉得我幸福吗?"她不假思索地回答我:"当然。你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不用朝九晚五地上班;你老公那么疼你,做饭洗衣都不用你管;你的房子多漂亮啊,窗外就是花园……"

放下电话,想了很多。在朋友眼里,我是一个幸福的人。不失眠,有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按自己想要的方式生活,家庭幸福美满。哎呀!原来我也很幸福!原来这就叫:'人在福中不知福啊'!

其实,在我的眼里,朋友们也是幸福的:第一位朋友家境优越,温婉可人,有一份人人羡慕的工作,有一个可爱的女儿;第二位朋友漂亮能干,自己开着三家连锁店,有车有房。但是,这都是别人眼睛里的幸福,我们自己,只看到了自己的不如意。

幸福在哪里?幸福就在别人的眼睛里。如果你觉得自己还不够幸福,不妨换个角度,借别人的眼睛,去看看自己的幸福吧!

幸福像掉到沙发下面的一粒纽扣,你刻意去找,怎么也找不到,等你把它淡忘了,它自己就滚出来了。

每一件事都要用多方面的角度来看它。我们缺少的不是幸福,而是缺少审视幸福的一双慧眼。懂得审视自己的幸福,才能加倍的快乐!

开发 midade.com

丝绸之路文明对话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