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教者的特点

前犹太拉比麦沙 ·克里维特斯基
前犹太拉比麦沙 ·克里维特斯基

前犹太拉比麦沙·克里维特斯基

俄罗斯达吉斯坦自治共和国首都马哈奇卡拉,其犹太会堂的一位拉比也信仰了伊斯兰。每个人获得真理的方式都不尽相同。对于前拉比麦沙·克里维特斯基来说,他走向真理的方式自然也就有所不同。

他的曲折道路是法学院—犹太会堂—监狱,他的身份是准律师,然后成了拉比,然后信仰了伊斯兰,他是在监狱中找到自我的。

今天我们采访了麦沙先生。信仰伊斯兰后他改名为穆萨,现住在马哈奇卡拉市布里肯特山,看管主麻中心清真寺。

采访者:你好,穆萨先生。在开始谈话之前,你问我们要谈些什么。我说,还是谈谈你自己吧。

穆萨:你们对什么比较感兴趣呢?如果你们想知道的话,我就先从这里说起吧,我就住在这所清真寺里。

采访者:什么原因让你留下了呢?

穆萨:我只是顺便走走看看,然后就留下了。

采访者:你觉得走进伊斯兰容易吗?

穆萨:可以说非常困难。开始非常困难,现在也不容易。一旦你意识到伊斯兰的内涵,你就会发现这个宗教有多么的简单,但踏上这条路确实非常不容易。

跟以前一样,很多时候,人们是理解不了一个人是怎样从边缘踏入伊斯兰的,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边缘。伊斯兰无处不在,无论我们想到的地方还是想不到的地方,它都是存在的。采访者:可是,穆萨先生,我们确实看到这个事实了,非常惊讶,拉比是怎样成为穆斯林的呢?

穆萨:是的,很久没有人惊讶了,大概一年多了吧。开始对我来说也非常的陌生,但那并不是即兴选择,我信仰伊斯兰之前,阅读了很多关于伊斯兰的书籍,我已经被它吸引了。

采访者:在去犹太会堂之前你读完高中课程了吗?

穆萨:是的,我读完了牧师中学,毕业之后,我来到马哈奇卡拉,成为当地一名拉比。

采访者:你的家乡在哪里?

穆萨:我的家乡离这里很远,但现在我已经融入了达吉斯坦,成为名副其实的达吉斯坦人了。我在这里有很多朋友,无论是穆斯林还是非穆斯林,我们相处的都很融洽。

采访者:那让我们回顾一下你在犹太会堂的工作吧。

穆萨:当时的情况非常荒谬,犹太会堂旁边就是镇上的清真寺。 有时候犹太教朋友们来找我闲聊,有时候我也会亲自去清真寺,看看他们是怎么服务大众的。

我非常感兴趣,一来二去,我们就成了好邻居。有一年斋月期间,一位祖上是穆斯林的妇女带着《古兰经》来找我,让我谈谈克拉克夫斯基译成俄语的《古兰经》。

采访者:她带本《古兰经》来找你,一位拉比?!

穆萨:是的,她拿《古兰经》跟我交换《讨拉特》阅读。我就试着读读《古兰经》,先后有差不多十次。读起来确实非常困难,不过后来慢慢开始理解其中的意思了,也慢慢了解了伊斯兰的基本思想(这时,穆萨看着我朋友六岁的孩子艾哈迈德,躺在清真寺的院子里睡着了。穆萨说,把他抱进大殿里睡吧)。

后来那位妇女把《讨拉特》送了回来,她感觉阅读和理解它都非常困难,因为阅读宗教文献确实需要全神贯注才行。

采访者:穆萨,你阅读《古兰经》的译文时,一定拿它跟《讨拉特》比较了吧?

穆萨:是的,我在《古兰经》中找到了许多问题的答案。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的答案,它毕竟是译文,不是原文。但有些事情我开始明白了。

采访者:也就是说,有些问题你在犹太教中没有找到答案?

穆萨:我不知道,安拉意欲一切。很明显,在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时期成为穆斯林的犹太人,他们在犹太教中没有找到答案,而在伊斯兰中找到了。也许,他们是被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的人格、举止和交往方式所吸引了吧。那是一个重要话题。

采访者:你没有在犹太教中找到答案,究竟是什么问题呢?

穆萨:在了解伊斯兰之前,许多问题我都没有试着寻找过答案。也许这部分重要内容已经由南非学者艾哈迈德·迪达特在比较《古兰经》与《圣经》时所写的书中提到了。

熟知宗教问题的人都知道一句众所周知的话:跟随即将到来的先知。当我研究伊斯兰时,我明白了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是应该被跟随的真正先知。这不是我的原创,《讨拉特》和《圣经》其实早就告诉我了。

采访者:关于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讨拉特》说了什么?

穆萨:《讨拉特》没有提到穆罕默德这个名字,但可以根据关键词了解到说的就是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比如,我们知道历史上哪个人崇拜多神,哪个人崇拜独一的神。

而对于封印先知的惯用描述就是,他会崇拜独一的神——宇宙唯一的创造者,而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与这个描述非常吻合。当然了,还有其他方面的吻合之处。当了解这些之后,我对伊斯兰更加感兴趣了,而在这之前,我对伊斯兰并不了解。

之后,我决定深入研究这个问题,看看关于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的名字还有什么奇迹和迹象。《圣经》告诉我们,主为先知们降示了许多奇迹,以便使民众确信他的特殊使命。关于这个问题,我请教了一些学者,他们说,有可靠圣训提到了关于先知穆罕默德的奇迹。之后我了解到,先知穆罕默德总是说他之前有许多先知和使者。

我们可以在《讨拉特》和《圣经》找到这些先知和使者的名字。当我开始感兴趣的时候,又有一个声音让我徘徊了:“为何我要了解《古兰经》呢,为何要比较呢?"也许我应该立刻为这些不好的想法忏悔吧。应该说,是我的兴趣和努力让安拉引导我走向了伊斯兰。

来源:www.islamreligion.com

​《古兰经》在中国的翻译与传播
​《古兰经》在中国的翻译与传播

《古兰经》在中国的翻译与传播

《古兰经》在全世界已经拥有成百上千的译本,包括七、八十个大小语种。几乎凡有穆斯林聚居的国家或地区,只要有伊斯兰社团,有清真寺建筑,就会有。

用该地区通用的语言翻译的《古兰经》。有些大语种,如英语、法语,近、现代相继出现的以及当代争相竞译的版本很多,从十几种到几十种,而且,仍有新译本频频问世。限于时间和能力,我不准备把话题扯得太远,只侧重谈一谈我国翻译《古兰经》的概况,特别是汉译本的若干特色。众所周知,伊斯兰教很早就传入我国,早在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大食国"遣使朝贡",被多数史学家认为是第一批具有穆斯林身份的人前来我国,建议这一年为伊斯兰教传入我国的起点。这一年,距穆圣奉命在阿拉伯半岛传教才40 来年,离穆圣归真也只有19年。屈指一算,至今已有1356年。1300多年来,伊斯兰教在这历史悠久、地大物博的文明古国广泛传播,我们从唐、宋文献资料中,能够寻找到不少有关伊斯兰教的记载或介绍。然而,《古兰经》的翻译,却起步很晚。尽管伊斯兰教在我国的十个民族中有很大发展,而今已拥有穆斯林二千万人,但回顾历程,在千百年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古兰经》的传播,主要是依靠口传面授,阿訇讲解,群众聆听的方式进行,宣传条件简陋,宣讲范围有限。用文字翻译,虽然是广大穆斯林的迫切需要,却迟迟不能实现。明末清初,有些精通阿拉伯文和汉文修养很高的穆斯林学者如王岱舆、刘智、马注等,都有极其丰富的译著,但他们也不敢把翻译《古兰经》的计划列入议程。主要是由于这些学者态度特别严肃、认真、谨慎、虔诚,认为《古兰经》是真主的语言,是最有权威的最高经典,惟恐曲解误译,走样失真,表达不了原文的微言妙意,自己承担不了误己误人的重任。在他们的著述中,偶尔出现几句汉语转述《古兰经》的引文,译者也会感到诚惶诚恐。看来,穆斯林学者认真严肃、小心谨慎的态度,是《古兰经》全译本推迟到20世纪才陆续问世的主要原因。从1927年开始,才有《古兰经》汉文全译本的出现,迄今还到不到80年。即便如此,也并非穆斯林文人在试探摸索,勇开先河,才打开争先恐后、你追我赶翻译的局面。

回顾《古兰经》在我国翻译的历程,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主要概况是:
1.摘译阶段。即零零星星的片段摘译,出现在17-18世纪(明末清初)几位译著丰富的穆斯林学者如刘智、王岱舆、马注的著述中,其中最长的译文是刘智在《天方至圣实录》中翻译的"开端"章:
世赞归主,化育万物,普慈独慈,执掌公期。
吾唯拜主,唯主求助,导吾正路!
是夫人路,主福之者,非祸之者,亦非迷路。
译文仿效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体裁四言体,呕心沥血,字斟句酌,庄重严肃,音韵铿锵,节奏和谐,很有特色。可惜像刘智这样的大师,没给后人留下更多的《古兰经》译文。

2. 选译阶段。即若干中、短章和局部长章片段的选译,主要是根据在我们流传已数百年之久的一个被称为"海特姆古拉尼"的《古兰经》选本翻译,民间习惯称之为"孩提(或亥听)",又称"18个素来"(实际上有大亥听,小亥听两种选本,都不止18章)。其中最早的汉文译本出现于19世纪末叶,即清光绪25年(公元1899年)在昆明出版的马联元译本,以后,译本连续不断,直到目前还有新译本流传。在全国,这个译本的阿,汉文对照手抄本、木刻本、石印本、铅印本以至注音本有几十种,家喻户晓,影响深远,能朗读或背诵的穆斯林大有人在,他们常在宗教礼仪中"圆经"时集体轮流恭诵。它被翻译成许多汉文本,反映了穆斯林群众在不可能学习全部《古兰经》的情况下,对选本的迫切需要。

3.通译阶段。即自始至终、从头到尾,完完整整地翻译全部《古兰经》。穆斯林对通译的探索,大约在19世纪中叶,清代穆斯林著名学者马德新(公元 1794~1879年)及其得意门生马安礼曾经发愿举意,要翻译全部《古兰经》,并且已实际动笔尝试。据说已经按照顺序译成20卷(即全经的2/3),但保存下来的只有5卷,题为《宝命真经直解》。遗稿在马德新归真后将近50年,才在上海刊印了少量样本,目前已不容易搜集到。至于全文通译本,迟至20世纪才接二连三问世,从1927年到1996年约70年时间,包括港、台和海外,共有14个译文通译本出版,此外还有维吾尔文、哈萨克文全译本问世。按先后出版次序是:

汉译本名称 译者姓名 出版年代 出版处
1 可兰经铁铮1927年北平中华印刷厂铅印本
2 汉译古兰经姬觉弥 1931年上海光仓学窘线装本
3 古兰经译解王文清 1932年 北平中国回教俱进会铅印本
4 古兰经译解王静斋 1942年 宁夏石印线装本
5 可兰经汉译附传 刘锦标1943年 北平新民印刷局铅印本
6 古兰经译解王静斋 1946年 上海永祥印书馆铅印本
7 古兰经大义杨仲明 1947年 北平伊斯兰出版公司铅印本
8 古兰经国语译解 时子周 1958年 台北中华学术院回教研究所铅印本
9 古兰经马坚1981年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铅印本
10 古兰经韵律 林松1988年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阿汉对照本
11 对照详注古兰经 仝道章 1989年 南京译林出版社铅印本
12 古兰经 周仲羲 1990年 新加坡佳艺彩印公司铅印本
13 古兰经 马振武 1995年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影印本
14 清真溪流古兰经 沈瑕淮 1996年 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铅印本
新译
少数民族文字译本
维吾尔文《古兰经》译本 买买提赛来1986年 北京民族出版社
哈萨克文《古兰经》译本 哈再孜、马哈什 1990年 北京民族出版社
从译者的身份或经历看,这些汉文通译本的译者,最早摸索开路的是非穆斯林学者铁铮、姬觉弥。相继而起的回族学者中,有在经堂教学第一线的清真寺掌教王静斋(文清)、杨仲明、马振武;有在高等院校从事教学与科研的教授马坚、林松;有海外华裔仝道章、周仲羲;有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社会人士刘锦标、时子周、沈瑕淮。至于少数民族译文的译者, 买买提赛来是维吾尔族著名学者,哈再孜、马哈什是两位优秀的哈萨克译者。

从《古兰经》在我国的翻译主要是汉译本的概况看,似乎有几条规律:
1.穆斯林学者的翻译,是从零星摘译开始,发展到重点选译,往后才敢于顺序通译,有长期的小心翼翼的摸索过程。
2.全译本的完成,是教外人首先从非阿拉伯文转译,而后刺激并推动穆斯林学者从阿拉伯文原文直译。
3.初期,只刊印汉文单行本,逐渐发展到越来越多的注释。
从译文的体裁和风格看,可以说是丰富多采的,译者们作了种种尝试,大致说来,有4类文体:即一、文言体;二、白话体;三、经堂语;四、押韵体。
究竟那种体裁更好、更适宜呢?对不同的译者本人和读者群众来说,似乎不可笼统地一概而论,也许各有千秋,各有所长,也各有利弊,读者可以自己选择,或参照阅读。比如:
文言体--凝练古雅,给人以深奥含蓄之感,但用词过于艰涩冷僻,曲高和寡,不易理解;
白话文--通俗畅达,给人以明白易懂之便,但措辞接近口语过多,咀嚼不出经文古雅的韵味;
经堂语--结构独特,使习听耳熟的父老乡亲觉得亲切有味,但面临中年人及往下的后代对这种语言没有机会接触,恐怕人们会对它越来越陌生;
押韵体--顺口悦耳,使距离寺院较远的青年人增加阅读兴趣,但为了保持韵脚协调,用词有时就难免顾此失彼,因韵损意。

再从译本的质量和具体情况看,有有些问题值得探讨。应该怎样看待或评价这许许多多的译本呢?先说教外人的译本,以铁铮、姬觉弥为例,他们都有向国人介绍外国优秀名著的动机,都有弘扬人类文化遗产的善良愿望,不像早期西方学者那样不怀好意,声称要"批判"《古兰经》。铁铮很赞赏《古兰经》"经文简洁遒劲",表示要尽可能翻译得"存神,求真",姬觉弥郑重声明他对伊斯兰教的态度是"既重其道,复敬其经",他的译本"经再三修订,句求简练,文重雅驯",还特别邀请了李廷相、薛天辉两位精通伊斯兰教义的阿訇参证审查,态度十分友好。更何况他们勇于开拓,顾虑较少,率先翻译《古兰经》,对小心翼翼的穆斯林学者而言,客观上起到了促发、刺激、推动、鞭策的作用,使他们鼓起勇气,当仁不让,急起直追,担负起译经的重任。当然,教外人的译作,既是从日文、英文转译,难免会有隔膜,情感上对于经文的分量与重视,不可能像穆斯林那样贴近、深刻;他们又不太熟悉回回人的语汇和用词习惯,译文肯定不尽完善、到位,但也不宜苛求。
至于回族穆斯林的译本,正如马坚教授所说,"见仁见智,各有特色,亦各有价值",彼此之间总会有截长补短与交流、借鉴之处。其中特别强调的是王静斋阿訇的译本。他毕生孜孜不倦,发愤治学,著作等身,光是《古兰经》,就自始至终、从头到尾翻译过4遍,除第3部手稿在抗日战争期间被日寇飞机轰炸毁灭外,其余用古汉语、经堂语、白话文翻译成的3部天经,都前后出版,向广大穆斯林推出过,习惯上被大家分别称之为"甲种本、乙种本、丙种本"。 尤其是《古兰经译解》丙种本,久经锤炼,注解充实,引证丰富,措辞用句与穆斯林乡亲的习惯互相吻合,深受欢迎,海内外和民间纷纷再版、翻印,流传极广泛。
学术界推崇的马坚译本,是孕育过程甚长、准备阶段很久、公开发行量最多、社会影响面极广的一部。译者着说他"在翻译的时候,力求忠实、明白、流利;在注释的时候,不敢牵强、附会、穿凿",以译者精湛的阿、汉文造诣和海内外享有的威望,深得舆论好评,我国学者的论著中引用《古兰经》语句,大都以马坚译本为依据。沙特阿拉伯的法赫德国王古兰经印刷厂,已将《古兰经》的阿拉伯文原文和马坚译文一起,精印成对照本,馈赠前往麦加的朝觐者。
杨仲明(敬修)在北方著名阿訇中素有"杨才子"之美称,他译的《古兰经大义》,用文言体扣紧原文直译,典雅凝练,给人以古朴、庄重、严肃之感。可惜只有高度概括、提炼的本经译文,缺乏必要的注疏或解说,有如阳春白雪,不免曲高和寡,一般读者看不懂,望文生畏,汉文水平较低的阿訇们读起来也很费劲。
马振武译本的主要特色是全面整理并反映了几百年来经堂语教学的结晶,译文所用的全部是纯粹的、浓郁的"正宗"经堂语。长期习惯于听阿訇按照传统方式和特殊语言讲经的朵斯提乡老,会感到津津有味,倍加亲切。此外,译本中还使用了经堂教学中发明创造的一种汉语拼音符号"小儿锦"(借用阿拉伯文、波斯文字母拼写汉语),记录并保存了眼看逐渐消失、迟早可能废弃的宝贵资料,很有历史文献价值,值得永久珍藏。时子周的《古兰经国语译解》,参照尤素福阿里的英文译本翻译,其译文与王静斋的"丙种本"大同小异,但其释文却大不相同。释文达2117条,内容主要采自他认为"注释精辟、领域最多"的英译本,确实很丰富,有不少材料吸取了现代以至当代结合现实研究经文的新成果。
美籍华裔仝道章的《〈古兰经〉中阿文对照详释本》,是其在新加坡遭遇冤狱的年代,在牢房中着手翻译的,以穆马毕克滔氏英译本为蓝本,译文语言朴实,畅达明快,遣词造句,琅琅上口,每章有开篇提示,长章有段落提要。译本后附录的《古兰经引得及其注释》,是一份呕心沥血编成的详细索引,近8.3千行,约19万字,条分缕析,独具匠心,自有特色,查阅方便,一目了然,读者可以节省大量烦琐查资料的功夫。

林松的《古兰经韵译》,以带韵脚的散文体试译,读者有音韵铿锵、顺口悦耳、好记易懂的反映,能激发年轻人阅读的兴趣。
有一些在不同时空背景下或特殊境遇中活动的社会人士,他们翻译的《古兰经》,固然有其可取的、自身的、文笔流畅的特点,但如前所述,总会存在一些未见得与经文原意相符的情况。问题不一定表现在译文上,而是更多地暴露于注释中。态度端正严肃,阅读仔细用心,感觉灵敏迅速的一些穆斯林,多有强烈反映或反感。例如刘锦标的《可兰经汉译附传》是1943年在日寇占领下的北平出版的,他当时在敌伪统治下担任伪职,国难当头,严重失足,甘当奴才,在其译文的"附传"中,就夹杂着糟粕,散发他的个人牢骚与情绪,为其苟且偷安、媚敌求荣辩护,甚至为帝国主义企图搞所谓"大东亚共荣圈"张目,与《古兰经》分清敌友、爱憎分明、抵抗侵略的教诲背道而驰。又如周仲羲的译本译文、编排方面确实有很多优点,但在释文中却不时宣扬了"爱哈默底也"观点,特别是在注解第33章《联军》40节时,释文第1935条居然否认穆圣是最后一位先知,鼓吹继穆罕默德之后还会有先知,因而遭到穆斯林的抵制。再如沈遐淮在台湾出版的译本题为《清真溪流》,竟然将他自己乱七八糟的文章同尊贵神圣的《古兰经》并列,与译文装订成一本书。他的文章中还散布了敌视大陆的反动言论,借出版《古兰经》之机,放肆发泄,已经受到海峡两岸穆斯林舆论的谴责。

以上事例表明,虔诚的穆斯林学者翻译和宣传《古兰经》,必须首先参悟经文本身内涵的真谛,必须认真严肃地、不含任何偏见地领会《古兰经》的精髓,必须虚心倾听并接受穆斯林群众的正确批评,不断学习钻研,反复修改译文的错误、漏洞与不足,决不能掉以轻心,自以为是。

汉语,是全世界人口使用最多的大语种,宏观上看,全球普遍流行的、到处通用的似乎是英语,但确实不可忽略有13亿中国公民和众多海外侨胞、华裔都在使用汉语,因此,把《古兰经》翻译成汉译本,不仅仅是为中国上千万的操华语穆斯林服务,实际上也是把这部阿拉伯文尊贵的天经,推荐与传送给有十几亿人口能读懂它的国度。从这个角度看,《古兰经》的翻译,下笔落墨,更应该一丝不苟,慎之又慎。

对于任何语种翻译的《古兰经》,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无论是多么高明出众的译本,都不能取代阿拉伯原来的经典,都不能与原经相提并论,等量齐观,因为它们只是译者个人学习《古兰经》的心得体会,谁也不敢狂妄地认为自己的或他人的某种译本尽善尽美。因此,当我们听到对任何名家的译本有意见时,是正常现象,并不奇怪,而且,也不是对整个译本的否定或贬低。






我们现在已有十几种汉、维、哈3种文字的《古兰经》译本,值得欣慰,但对我们这样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来说,特别是与西方国家和大语种地区出版《古兰经》的数量相对而言,十几种译本不算太多。据我所知,目前还有不少专家学者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新译本的翻译,有的已经送到出版社、印刷厂,有的正陆续在期刊上连载,还有些穆斯林青年留学生也在国外努力翻译,这是令人鼓舞的信息。我们期待着、企盼着有数量更多,特别是质量更高的、尽可能吸取现、当代《古兰经》研究成果的新译本问世。使我们翻译《古兰经》的水平、质量迈上更高的台阶,与飞速发展中的祖国前进的步伐相适应,作出中国穆斯林应有的贡献!

斋戒的哲理
斋戒的哲理

斋戒的意义

阿卜杜勒、阿齐兹 马坚

信士们啊!定斋戒为你们的义务,如定斋戒为你们以前的人义务一样,以便你们敬畏。"《古兰经》2183

斋戒为伊斯兰教五功之一,但有人以为斋戒是不合卫生的,因为斋戒可以损伤身体,尤其是胃部,又斋戒者往往易动感情,且善发怒,其实这是错误的见解。因为他们所叙述的那些情形,与斋戒本身毫无关系,都是由于封斋时和开斋时吃得太多;终日斋戒胃中空空如也,到晚上开斋时,他们狼吞虎咽、风卷残云地大吃而特吃;早晨封斋时,本应吃得很少,因为饥饿并无什么妨害,可是他们尽量把胃囊填满,当然要发生上述情形。

医生常用斋戒的方法,去治疗各种疾病,且常用斋戒的方法去预防更多的疾病。还有许多的宗教仪式,其中所含的义理,迄今尚未彰明,将来科学愈进步,此类义理将愈明显。所以我觉得我应当把伊斯兰教里一些仪式所含的裨益,现在已被一般医生发现者,略略加以说明,并且把《古兰经》里的几节明文,加以解释。因为此类明文的精义,惟研究现代医者,方能理解之,现在让我先由斋戒说起。

斋戒的功

斋戒的功效分三个方面来:

一、精神方面的功效。这是最重要的功效,关于此点,让一般宗教学家负解释之责。

二、道德方面的功效。关于此点,让一般伦理学家负解释之责。但我们也能证明斋戒可以养成谨守纪律、服从领袖、忍耐知足、节制嗜欲、好善乐施等美德。

三、卫生方面的功效。这是比较不重要的功效。我们所要讨论的就是这一点。

斋戒可以治疗以下各症:

一、慢性肠炎兼蛋白质与淀粉质的发酵。在这种情况下,斋戒很有效;两餐相隔很久,并且两餐之间不饮水尤为有效。病人可依发酵程度,而采取相当的营养料。这种方法,是清肠的最有效方法。

二、肥胖病。此类因多吃少动而生,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斋戒。开斋时,宜节制饮食;封斋时,宜饮不宜食。

三、血压过高。养尊处优,易喜易怒的人,往往患高血压症。斋戒对于治疗这种病有特效,尤其是病人的体重较通常的体重增加时。

四、糖尿病。此种病的普遍性,与血压过高相仿佛,初患此病与将患此病者,大都体重增加,对于此病的有效治疗是斋戒,因为脂肪质减少,此病轻微时,饭后五分钟,则血液里的糖份将至自然的程度以下,饭后十分钟则其下降较诸自然的程度更底。对于此病的最重要的治疗,是一面斋戒一面注意营养料,发现岛精(Insulin)以后,斋戒仍为重要的治疗法,尤其是病人的体重超乎通常的重量时更为有效。在发现岛精以前,除斋戒外,无法治疗糖尿病。

五、剧烈的慢性肾脏炎,并且带有泄露与肿胀。

六、心脏病带肿胀。

七、慢性关节炎。尤其是肥胖的病人,例如四十岁以上的妇女们,往往患这种疾病。有许多病人服药、打针、电疗等新医疗法治疗过几年后,所得效果反应不如不用药和注射,仅仅斋戒一月还好。

上述各种疾病,都是逐步发生的,由什么时候开始,不能断定,病人和医生都不知道由那天患起,因为医学还没有进步到认识上述各种的病的原因及其程度,然而以斋戒的方法预防之,尤为妥当。在病症未明以前,预防十分有效。

据可靠的统计:太胖的人,最容易患糖尿病、高血压和慢性关节炎等病。愈瘦的人,愈不会患这些病症。人寿保险公司担保人的寿险是,人愈胖则公司所加的条件愈多,便是这个道理。每年斋戒一次,最能预防这些疾病

文明狱进步,则次类疾病愈普及;现在的欧洲人比以前的欧洲人更易于患此类疾病。又糖尿病与高血压病,几乎限于中上层阶级,而穷人患此类病者,廖若晨星

伊斯兰教重视斋戒,甚于以前的宗教,或许就是因为伊斯兰教是最后的一神教。伊斯兰教诞生时,人类的文明,已显有进步,故急需预防随文明而日愈增加的疾病

伊斯兰与知识
伊斯兰与知识

伊斯兰与知识

الإسلام والعلم


伊斯兰是科学的宗教,是文化知识的宗教。安拉说:"你说:有知识的人和无知识的人一样吗?"(39:9)

伊斯兰批评无知,批评无知而不学习之人。

安拉叙述穆萨圣人的话说:"我求安拉保护避免成为无知的人。

伊斯兰把知识分为绝对的主命知识和相对的主命知识。

绝对的主命知识是每个穆斯林必须学习和了解而不可缺少的宗教知识和生活知识,相对的主命知识是那些知识-----当一部分人学习或掌握之后,其余的人可免去责任的知识。

安拉没有命令他的圣人要求增加现世生活中的其它的东西,唯命令圣人要求安拉为他们增加知识。

安拉说:"你说:我的主啊!你给我增加知识吧。"(21:114)

伊斯兰命令人们尊重知识,尊重学者。

穆圣(祈求安拉赐福之)说:"不知尊重我们的年长者,不知慈爱我们的年幼者,不知对于学者应尽的义务之人,不是我的稳麦之一。"《艾罕默德圣训集》(第22807段)

伊斯兰给予了学者高尚的地位。穆圣(祈求安拉赐福之)说:"学者贵于修士就像我贵于你们中最平凡的人一样。"《铁尔密济圣训集》(第2685段)

伊斯兰传播知识,鼓励人求知。寻求知识,学习知识,教授知识,相当于为主道的圣战,相当于行走通往乐园之路。

穆圣(祈求安拉赐福之)说:"踏上求学之道的人,犹如为主道圣战,直到他返回家中。"《铁尔密济圣训集》(第2647段)

又说:"踏上求学之道的人,安拉已使他踏上了直达乐园的坦途了。行为落伍的人,即使高贵的门弟也不能使其进步。"《两大圣训实录补遗》(第299段)

伊斯兰不仅仅鼓励学习教律知识,而且也鼓励学习其它学科的知识和学问,并把学习这些学科的知识列为功课之一。

这就是我们前边所提到的相对主命的学科知识。

因为人类生活需要这些知识,安拉说:"你岂没有看到吗?安拉从云中降下雨水,然后我以之生长出颜色各异的果实,山上有白的,红的,各色的条纹,和漆黑的岩石。人类,野兽和牲畜中,也同样地有不同的种类。安拉的仆人中,只有学者敬畏他。安拉确是万能的,确是至赦的。"(35:27)

这段经文召唤人们思考和参悟,正确的思考,健全的理智会引导人认识到早晚主的存在,召唤人们享用安拉在宇宙中给人类寄放的各类宝藏,毫无怀疑。

在这段经文中指的学者不仅仅是宗教学者,它也包括了其它学科的有能力认识到化育主的存在的社会学者。

举例说:人们不了解云彩是怎样形成的,雨水是怎样降下的,只有知道了物理学,化学方面的知识才能认识清楚;人们不知道树木,果实,庄稼是怎样生成的,也只有了解了农业学知识的人才能知道;人们不了解山上和平原上的各种色彩是怎样不同的,只有了解地理学知识的人才能认识到;人们不了解人的秉性,人的性别,动物的性别,动物的特性,只有了解生物学知识的人才能够认识到。

优素福的故事
优素福的故事

优素福的故事

童年奇梦

先知叶尔孤柏共有十二个儿子。这些孩子,性格差异,兴趣悬殊。眼看已长大成熟的十个儿子——优素福的哥哥们,大都任性骄纵,狭隘自私。

使叶尔孤柏感到欣慰的是他的第十一子优素福。优素福聪慧、温厚、善良、英俊。求知欲很强烈的优素福,终日环绕在老父叶尔孤柏膝前,听到了许多新鲜知识,奇闻轶事,幼小的心灵好像装进了一个广阔无垠的世界。一天清晨,优素福从梦中惊醒,迫不及待地去求教自己的父亲:我梦见天上的十一颗星星,都向着我鞠躬,还有太阳啊、月亮啊,也都一起面对着我鞠躬致敬……"

想不到叶尔孤柏听了儿子的梦境,惊喜万分说:

“我的乖孩子!千万不要把你梦中所见的事告诉你的哥哥们,你如果把梦境泄露出去,就会招来危险。至于你所做的梦,确实是个吉祥的喜讯佳音。

暗算毒谋

事实证明,叶尔孤柏的预感决不是平白无故的猜疑多心,更不是杞人忧天人,庸人自扰。

优素福的十个哥哥,对老父亲喜欢优素福弟弟,一直愤愤不平。

特别是最近,父亲终日把优素福留在身边,寸步不离,似乎把整个亲子之爱、为父之情全部贯注于优素福一人,简直不能再忍受。他们便在背地里密谋,要陷害优素福。

一天,他们都来到父亲叶尔孤柏跟前,要求父亲允许他们带优素福外出游玩。

“父亲啊!我们跟您一样,很喜欢天真活泼的优素福弟弟,我们都希望能跟他一起玩耍游戏。"

“这怎么行呢!优素福年纪还小,而你们总是粗心大意,常出问题。叶尔孤柏环扫了一下十个儿子的神色。

“啊呀!老父亲!您就这样小看您的儿子们?"十个儿子看着父亲,等待他回答。

叶尔孤柏被他们纠缠不休,十分焦躁,不知怎样回答好,只说了一声:唉!你们……你们可要……可要小心谨慎啊!千万不可·…·不可疏忽麻痹!"。

被推落水井

郊游中优素福夹在动不动就对他喝斥谩骂的哥哥们的行列中,累得气喘吁吁。

“你明白吗?小东西!你在家娇生惯养,享够了清福,也该尝点儿苦头了!"

为什么穆斯林要封斋
为什么穆斯林要封斋

穆斯林为什么要封斋(2

1、抑欲层面

斋戒可以抑制性本能或性欲。现代媒体大肆鼓吹性开放,传播一些色情影视以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破坏伦理、推销这类的"产品。在这样一个花花世界,控制欲望确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尤其是风华正茂的青年人。斋戒可以降低人的性欲望,因为封斋者在斋戒时必须刻意回避任何引起欲望的刺激因素,以保持自己斋戒的纯洁性。因此安拉的使者说:

年轻人们啊!你们中间有能力结婚的人应该结婚,因为结婚能使其降低视线,保守贞洁。至于无能力结婚者则应当斋戒,斋戒确是他的保护牌。"(《布哈里圣训实录》)

有较强克制力的人通过自身的努力抑制自己的性欲是有可能的,但封斋者籍斋戒的力量更容易于克制自己的欲望,而不至于放纵欲望,犯下种种罪过。

2、情感层面

在人的大脑与灵魂深处往往有一些消极的情绪,斋戒可以防止人的情绪任意暴发。例如给人危害最大的消极情绪是愤怒,而斋戒有助于人控制这一情绪。对此安拉的使者说:

斋戒是一面盾牌,你们在封斋期间,既不可胡言乱语,又不可放荡无羁,遇人辱骂或殴打就说:'我是封斋的人啊!'"(《布哈里圣训实录》)

因此不管有什么样的消极情绪挑战封斋者,封斋者总能回避之。他必须远离低级下流的谈话、引起争辩从而引起仇恨的争论。如果人们之间一旦产生争执,封斋者即使自己在理,也应该主动避免争论,以保护自己的的斋戒不被争论中激起的愤怒所破坏。同样,封斋者在斋戒期间嫉妒性也随之减少,因为每一个封斋者都有克制欲望的目的,从这一目的上看去,谁也不落后于谁。

3、心理层面

从心理层面讲,斋戒能帮助封斋者控制邪恶的念头,从某种程度上锻炼他的意志,帮助他克服诸如吝啬、贪婪等恶习。安拉的使者说:

谁只戒绝饮食,而没有戒绝谎言和恶事,在安拉阙前,谁的斋戒是没有凭据的。"(《布哈里圣训实录》)

在这个人们惯于追求瞬间欢乐的时代,所有事物都被用来满足人们即时的各种需求和欲望。抑制这些欲望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技能。而忍耐是抑制欲望最重要的武器之一。封斋者通斋戒所培养和锻炼的基本品性、基本技能就是忍耐,忍耐又能使他获益终生。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在某种程度上人能够远离世俗的各种物欲享受,是一件好事,对人不无裨益。当然,追求和享受美好的生活也不是什么错误。人们就应该希望这样的生活,对于人来说最重要的是,他能使自己脱离纯粹的物欲享受,不要把物质看成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斋戒给人这样一个机会,摆脱现代生活中某些人们所倾向的物质享受,使自己有时间省察。对于许多人而言,美食只能提供一点物质上的舒适,精神上的欢愉。而封斋者通过斋戒,暂时摆脱美食,使自己获得心理上的教益,并从很大程度上明白,人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什么事。

4、精神层面

在这一层面上,封斋的人只为追求安拉的喜悦而封斋,这是最高等级、最高水平的斋戒。为实现这一层面的斋戒,安拉的使者每天更新封斋的举意。他还教导我们说:

谁在黎明前没有专心致志地举意封斋,谁的斋戒是无效的。"(《艾布达乌德圣训集》)

每天更新举意有利于巩固信仰、清洁心灵、加强虔诚的程度。只有动机虔诚的斋戒才有消减罪过的功能。对此安拉的使者说:

谁有信心而求赏地封赖买丹月的斋,谁便得到安拉的饶恕,一切过失,既往不咎。"(《布哈里圣训实录》、《穆斯林圣训集》)

他还说:

斋月自始至终都是罚赎罪行的时间。"

虔诚的斋戒使人更加接近安拉,从而获得特殊的报酬。安拉的使者告诉我们:天堂有一道门叫饱饮门",专为封斋者打开。他说:

当赖买丹月来到时,天堂的门开了……"(《布哈里圣训实录》)

天堂里有一道门,名叫饱饮门,到了后世,别人都不能进去,只有封斋的人能进……"((《布哈里圣训实录》、《穆斯林圣训集》))

在斋戒中,人与安拉之间的联系是最直接的,因为从表明上,我们无法判断谁是封斋的人,谁不是封斋的人,所以斋戒有密切主仆关系的功效。安拉通过使者之口说:

人类的各种功课,都归他们私人而有,只有斋戒例外,戒斋惟归我所有,我因斋戒而酬报人。"(《穆斯林圣训集》)

这一层面的斋戒,实际上已经包含了斋戒的上述几个层次,这种斋戒出自人的内心,在一个人回归信仰、强化信仰、从根本上改变个性与品格方面,会起到积极作用。这是斋戒者为安拉而封斋的最珍贵的回报。

当下一个月的新月出现时,斋月就结束了,人们用各种喜庆活动来庆祝开斋节,而此时最重要的第一个活动是出开斋捐",即有能力的穆斯林拿出一点粮食给穷人,帮助他们过节。第二个重要活动是人们淋浴净身后,穿上节日的盛装到清真寺或专设的广场举行会礼,之后宴请邻里、走亲访友。

一年之中除了斋月外,还可以在另外一些日子封斋。伊斯兰教律鼓励穆斯林在斋月之后的十月(Shawwal)封六天斋;在每周的星期一和星期四封斋;在伊历元月的初九、初十日或初十、十一日封斋(伊历元月的第十日叫“阿舒拉日"( Ashurah),是犹太人的“赎罪日",伊斯兰要求穆斯林若想在该日封斋,就应该与犹太人作出区别,所以除了该日封斋外,也要求在该日前一天或后一天也封斋。)

伊斯兰鼓励斋戒,但严厉谴责长年斋戒,犹如它谴责所谓的修道生活、独身等。教律禁止在两个节日开斋节和宰牲节以及宰牲节之后晒肉的三日等日子封斋。

开发 midade.com

丝绸之路文明对话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