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伊斯兰教的疑问

对信仰的认知
对信仰的认知

对信仰的认知

使者(愿主福安之)说:"安拉喜爱某人时,就会赐予他对信仰的认知。" 【布哈里】

解读:

知识(对信仰的认知)是接近安拉的最佳捷径,行走于认知之路的人能够通过这种最佳捷径接近安拉与乐园。这种认知也能清除路途中的黑暗、无知、疑惑与质疑。

这世上只存在两种知识:一种在口中,一种在心中。第二种是能够让我们受益的知识,它将提升我们的品级,它属于用心获得并被正确使用的知识。口中的知识总被人轻视,即:知识的拥有者或他人都没有依照这种知识而行事,而它在审判日也是毫无益处的。

对信仰的认知是安拉赐予他所喜爱之人心灵的礼物。

相关古兰经文:

你说:「你们更有知识呢?还是真主更有知识呢?自己手中有从真主降示的证据, 而加以隐讳的人,有谁比他还不义呢?真主绝不忽视你们的行为。」(2:140)

他以智慧赋予他所意欲的人;谁禀赋智 能,谁确已获得许多福利。惟有理智的人,才会觉悟。(2:269)

他降示你这部经典,其中有许多明确的节文,是全经的基本;还有别的许多隐微的节文。心存邪念的人,遵从隐微的节文, 企图淆惑人心,探求经义的究竟。只有真主和学问精通的人,才知道经义的究竟。 (3:7)

你说:「有知识的与无知识的相等吗?惟有理智的人能觉悟。」(39:9)

朝觐的哲理1
朝觐的哲理1

一年一度的盛大朝觐,世界各地数百万虔诚的穆斯林云集圣城麦加,共同完成安拉为人类规定的朝觐仪式。朝觐包含着深奥的哲理,它不仅使朝觐者本人的精神得到升华,而且也体现了伊斯兰教的伟大和团结。

朝觐是安拉的命令每年的朝觐,世界各地数百万穆斯林遵循安拉的命令,抱着共同的目标和愿望,来到这块天启的故乡麦加,完成朝觐。究竟是什么力量促使那么多的人们云集一起?究竟是什么动因促使亿万穆斯林向往麦加圣城?回答是:是安拉的命令,伊斯兰教的感召力,信仰的力量。



朝觐是伊斯兰的感召力伊斯兰教是为人类谋求今后两世幸福的宗教,伊斯兰教的一切规定都是为了人类在今后两世的幸福生活。在伊斯兰教中,凡是阻止人类获取幸福、妨碍人的思想和精神发展的都是禁止的。凡是对人类有利的、能促使精神升华的都是伊斯兰教所鼓励的。



安拉的大能与我的渺小朝觐包含有很多哲理,其中之一就是进一步认识安拉和认识自我。当朝觐者站在天房面前,虔诚地祈求安拉时,他的身心全部倾向于安拉,他的内心除了安拉外,什么也没有。此时此刻,他亲身感受到了安拉的伟大,除安拉外,一切都是渺小的。



从贪婪中惊醒忏悔朝觐的每一个仪式都蕴藏着无限的哲理,都能够使人从今世贪婪的沉睡中醒来,认识到安拉的伟大,认识到生活的真谛。朝觐的精神意义就更大了,据《圣训》传述,安拉饶恕朝觐者的所有罪过,朝觐者返回家时,犹如初生的婴儿,纯洁无染。



铲除私欲的最好途径朝觐是精神和意志的锻炼,它能赋予人们克服私欲,战胜困难的力量。人往往或多或少会有一些不良的习性,如贪婪、自私、嫉妒、傲慢等,这些不良习性对人的道德和人生都会产生负面影响,而朝觐则是铲除这些不良习性的最好途径。



意义重在虔诚忠诚当然只有朝觐者全神贯注、全心敬意地履行朝觐仪式,并充分体会朝觐的真正含意的情况下,朝觐才对他的精神产生深远的影响。否则如果随波逐流,心不在焉地跟着朝觐人流履行朝觐功修,那么虽然完成了朝觐仪式,但意义不大。



自我反省忏悔奉献余生在朝觐期间,朝觐者须暂时放弃尘世间的一切物质享受,专心致志地崇拜安拉,记念安拉,认主独一,拜主独一,同时反省自己的过去,祈求安拉饶恕自己以往的一切罪恶,展望未来,祈求安拉佑助和引导,把自己的余生奉献在伊斯兰教事业上。



抛弃名利返璞归真朝觐者在未到圣城麦加之前,就必须在规定的戒关受戒,即用两块白色且没有缝过的布,一块围下身,一块披在上身。其意义是回归到人本来纯洁的天性中去,抛弃尘世的一切享受和牵挂,放弃一切名利和地位,用一颗纯洁的心去天房,虔诚地祈求安拉饶恕罪过,去接受安拉给朝觐者赋予的光亮

拜功的条件
拜功的条件

第一节 礼拜者必须具备下列条件缺一不可

1、肯定礼拜的准时。肯定拜时已到便可礼拜。无论这个肯定来自可靠人的通知、推算,或是宣礼员的宣礼,或个人的推算,或通过某种足以了解时间的方法。

2、做大、小净。真主说:(信道的人们啊!当你们起身去礼拜时候,你们当洗脸和手,洗至于两肘,当摩头,当洗脚,洗至两踝。如果你们是不洁的,你们就当洗周身)(《古兰经》五:6)。伊本·欧玛的传述:穆圣说:真主不接受无小净者的拜功,不接受由贪污而来的施济。"

3、清除身体、衣服和拜所上的污秽物。何时能够,何时清除。若难于清除污迹时,可以带着污迹礼拜,拜后不必重礼。

清洁身体。艾奈斯的传述:穆圣说:你们当清洁小便,因为坟墓中的惩罚大部分与此有关。"阿里的传述:我是一个多欢水的人,因我是穆圣的门婿,难以启齿。所以,我委托人向穆圣请教此事。穆圣说:你做小净,并清洗生殖器。"阿依舍的传述:穆圣对一个有病血的女人说:你要清洗血迹,尔后才能礼拜。"

清洁衣服。真主说:(你当洗涤你的衣服)(《古兰经》七四:4)。赛姆勒之子扎比尔的传述:我听一人问穆圣:我能穿着与妻子性交过的衣服做礼拜吗?穆圣说:可以。但你见到污迹时,就要清洁它。"穆阿威耶的传述:我问了温姆哈比白:穆圣穿着睡衣做过礼拜吗?她说:是的。衣服上没有污秽物时,可以礼拜。艾布赛义德的传述:穆圣正带着他的众门弟子礼拜,在拜内他脱下两鞋,大家也脱了鞋。穆圣礼完拜就问:你们为什么要脱鞋呢?"大家齐声说:我们见你脱了鞋,所以,我们也脱了鞋。穆圣说:颉伯勒莱天使降临了,他告诉我说:我的两鞋有污秽物。如果你们到礼拜殿做礼拜时,首先,检查一下两鞋,谁发现自己的鞋上有污秽物,就应当用土把它擦掉。然后,穿着它礼拜。"这段圣训说明,礼拜者带着污秽物,而不知道染有污秽物或忘记污秽物入了拜,而在拜中记起时,应该先去清除污秽,然后,接着礼拜,不必重礼。

清洁礼拜场所。艾布胡勒的传述:一个乡下人在清真寺里小便,大家站起想呵斥他,穆圣说:你们不要制止他,他小便后,你们可用一桶水把他的尿刷洗一下就好了。你们的使命只是给人方便,不能强人所难。"邵卡尼说:上述圣训说明清洁衣服为当然,谁的衣服染上污秽物而礼拜,谁就负于抛弃一件当然"功课的职责,其拜功是成功的。众学者主张:必须清洁衣服、身体、礼拜场所。部分学者主张:这是礼拜成功的条件。部分学者主张:这是圣行,其实是'当然'。谁有意带着污秽礼拜,谁就撇了当然",其拜功是不成功的。

4、遮盖羞体。真主说:(阿丹的子孙啊!每逢礼拜,你们必须穿着服饰)(《古兰经》七:31)。即每逢礼拜时,你们必须遮住羞体。艾克沃尔之子赛里麦的传述:我问穆圣,主的使者啊!我可以穿着长衣礼拜吗?穆圣说:是的,你应系上钮扣,即使用刺也要串住。"

男人羞体的界限

男人礼拜时,应遮住前、后窍。因前、后窍属羞体。除前、后窍外,大腿、脐眼、膝盖是否属羞体方面众学者众说纷纭。这是由于很多遗训的不同而不同,一说是羞体,另一说不是羞体。

主张上述三窍不是羞体的人以下面的圣训为依据

1)阿依舍的传述:穆圣露着大腿坐着。艾布伯克尔和欧玛先后进来谈话,穆圣均未遮住大腿。后来奥斯曼来了,穆圣连忙整衣。他们走后,我问:真主的使者啊!前两人进来时,你毫无介意,奥斯曼一来,你却连忙整衣,这是什么道理?穆圣说:誓于真主!连天使都为他害羞的人,我怎能对其不害羞呢?"

2)艾奈斯的传述:海白尔之战,穆圣卷起裤子,露出大腿。致使我见到他白皙的大腿。伊本·哈兹姆主张:千真万确,大腿不是羞体。倘若大腿是羞体,那么,真主不让内净外洁,受天使保护的使者在为圣后露出羞体。更不会让马立克之子艾奈斯等人看见他的大腿。尽管穆圣在孩提时代,为圣前露过一次羞体,从那以后再未露过羞体。扎比尔的传述:穆圣同他们一道为修筑克尔白"搬运石头,他穿着裤子。他的叔叔安巴斯对他说:侄子啊!你脱下裤子,放在肩膀上,以免石头损伤肩膀。然后,穆圣脱下裤子,放在肩膀上。突然,他晕倒了。从那以后,任何人再没见过穆圣露出过羞体。

3)艾布阿里耶的传述:萨米特之子阿布顿拉说:我去见艾布赞勒,他拍打我的大腿。并说,穆圣像我拍打你的大腿一样,拍打了我的大腿。并对我说:你当按时礼拜。"伊本·哈兹姆说:假设大腿是羞体,穆圣绝不会用圣洁的手,触摸艾布赞勒的大腿。假设艾布赞勒认为大腿是羞体,那么,他也绝不拍打萨米特之子阿布顿拉的大腿。任何一个穆斯林不应该用手去拍打他人的前、后窍。更不应该用手去拍打外妇人的身体,那怕她穿着衣服也不行。伊本·哈兹姆说:胡外勒斯之子朱白尔见到艾布伯克尔露着大腿。马立克之子艾奈斯来见闪玛斯之子盖斯时,他露着大腿。

主张大腿是羞体的人以下面两段圣训为依据

1)哲哈什之子穆罕默德的传述:穆圣经过穆阿麦勒,见他露着两大腿时说:穆阿麦勒啊!你应该遮住大腿。因为大腿是羞体。"

2)朱尔海吉的传述:穆圣路过见我穿着斗蓬,露着大腿时,便说:你遮住大腿,因为大腿是羞体。"

综上所述,都是两派学者各自的依据。做为穆斯林有权选择以上任何一派的主见。但是为了小心起见,礼拜者应尽量遮盖脐眼与膝盖之间的部位。

女人羞体的界限

女人除两手和面容外全身都是羞体,必须遮住。真主说:(你对信女们说,叫她们降低视线,遮蔽下身,莫露出首饰,除非自然露出的)(《古兰经》二四:31)。即她们不要露出装饰的部位,除面容和两手外。阿依舍的传述:穆圣说:真主不接受不带面纱(盖头)的成年女人的礼拜。"温姆赛莱麦的传述:我问穆圣:女人只穿一件长衣、戴一顶面纱(盖头),不穿裤子可以礼拜吗?穆圣说:可以,不过长衫必须长而宽,遮住脚面。"阿依舍的传述:有人问我:女人做礼拜时,应穿几件衣服?我说:你去请教艾布塔里布之子阿里,然后,你回来告诉我。那人去问阿里,他说:应戴面纱(盖头),穿宽大而遮住脚面的大衣。尔后,那人回来告诉了我。我说:阿里说的正确。

礼拜者应穿的衣服及最佳服饰

凡礼拜者必须穿能遮盖羞体的衣服,即使衣服又窄又小,刚能遮住羞体。若衣服质地薄而透明,甚至能看清肤色时,决不能穿着这种衣服礼拜。

可以只穿一件衣服做礼拜。艾布胡勒的传述:有人问穆圣,可以穿一件衣服礼拜吗?穆圣说:难道你们人人都有两件衣服吗?"

穿两件或多于两件的衣服,尽量修饰,穿着整洁地礼拜为可佳。伊本·欧玛的传述:穆圣说:当你们的一个人要礼拜时,他应该穿上两件衣服,他更应该为真主而修饰。若他没有两件衣服可穿,而要礼拜时,他可以只穿一条裤子。但千万不要像犹太教徒那样披着衣服礼拜。"阿布都兰咱格的传述:对此问题吴班耶和伊本·麦赛吴德有争议,吴班耶说:穿一件衣服礼拜不为可憎。伊本·麦赛吴德说:穿一件衣服礼拜为可憎。但只有一件衣服者则不然。欧玛在演讲台上总结两种主张说:他俩说的都有道理,真主给人宽裕的时候,你们就 当宽用,衣服多的人,他可以有时穿一条裤子和一件上衫礼拜;有时穿一条裤子和一件大衣礼拜;有时穿一条裤子和一件上衣礼拜;有时穿一条裙子和一件上衫礼拜;有时穿一条裙子和一件大衣礼拜;有时穿一条裙子和一件上衣礼拜;有时穿一条短裤和一件披风礼拜。布热德的传述:穆圣禁止男人披一件斗蓬或只穿裙子不穿斗蓬礼拜。阿里之子哈桑的传述:当我立站拜功时,便穿着最好的衣服,有人问我时,我说:真主是俊美的,他喜欢俊美。所以,我为我的养主修饰。我便引证经文(阿丹的子孙啊!每逢礼拜,你们必须穿着服饰)(《古兰经》七:31)。

可否光着头礼拜

伊本·安巴斯的传述:穆圣有时摘下他的帽子,放在他的前面做遮挡物。哈奈菲派主张:男人光着头礼拜为认可,但为了表示虔诚光着头礼拜为可佳。无任何证据说明戴帽礼拜为可贵。

5、朝向天房。众学者公决:礼拜者必须面向禁寺(天房)礼拜,真主说:(你应当把你的脸转向禁寺。你们无论在那里,都应当把你们的脸转向禁寺)(《古兰经》二:144)。白拉依的传述:我们同穆圣朝向巴勒斯坦圣殿礼拜,历时十六、七个月,后来我们改向天房礼拜。

亲眼目睹天房和未见天房者应怎样朝向

亲眼见到天房者,应面向其房体。未见者应面向其方位。这是根据各人力所能及而言。真主对每个人只按能力责成。艾布胡勒的传述:穆圣说:东方和西方之间的地方都是礼拜的朝方。"这是指麦地纳、叙利亚、伊拉克及美索布达米亚的北方人;埃及人的朝方在东南方之间;也门人的朝方是北方;中国人、印度人的朝方是西方。

怎样了解朝向

每个国家都有了解朝向特定的标志。如在清真寺里所修建的壁龛和指南针,都是辨别朝向的标志。

辨不清朝向者的律例

因天阴或黑暗或别的原因而辨不清朝向时,必须向人请教。若找不到请教者时,自己推断,凭推断的方向礼拜,其拜功是成功的。即使拜后知道朝向错位,也不必重礼。若拜中知道朝向错位时,就在拜中转向朝向,切不可中断拜功。伊本·欧玛的传述:人们在古巴邑清真寺正做晨拜,这时候来了一个人,他说:穆圣昨天夜里得到启示:真主命令他朝向天房礼拜。"故你们应该朝向天房礼拜。大家本来都是面向叙利亚礼拜的,现在统统转向天房礼拜。

若以推断的方向礼了一番拜后,想再做另一番拜时,必须再次推断。若推断有新的改变时,就执行新的推断结果,而不必重礼第一次推断的拜功。

什么情况下不朝向天房

朝向天房是主命。但在下列情况下可以不朝向天房

1)骑乘者礼副功拜时,可以在骑乘物上礼拜,他要指点鞠躬、叩头,但叩头要低于鞠躬。骑乘物走向那里,那里便是他的朝向。热比尔之子阿密尔的传述:我见穆圣在骑乘物上照着骑乘物行走的方向礼副功拜,并用头指点。但主命拜没有这样做过。《艾哈默德圣训集》中有:穆圣从麦加来到麦地纳时,在骑乘物上礼拜,骑乘物走向那里,他就朝向那里。故降示了这段经文:(无论你们转向哪方,那里就是真主的方向)(《古兰经》二:115)。伊布拉欣说:我们原来在骑乘物上礼拜时,骑乘物走向那里,我们就朝向那里。伊本·哈兹姆说:根据圣门弟子、再传弟子的传述,居家者和旅行者都可以执行这种律例。

2)受强迫者、病人、恐惧者礼拜时,怎样朝向

上述三种人无能朝向天房礼拜时,可以不朝向天房。穆圣说:我凡命令你们做的一件工作,你们要尽力遵之。"真主说:(如果你们有所畏惧,那么,可以步行着或骑乘着做礼拜)(《古兰经》二:239)。伊本·欧玛说:如果你们害怕时,可以朝向,也可以不朝向的礼拜。

天课在社会中的作用
天课在社会中的作用

"天课"(Zakat)是伊斯兰信仰的第四基柱。这是安拉(Allah)对那些丰衣足食的穆斯林规定的义务,指令他()们把其每年盈余财富的一部份用作帮助贫民和有需要的人。"天课"是在每年底之前抽收的。有关其评估、分配和征收办法是根据穆罕默德圣人(求主赐福他)的训令而制定,容后详述。

"天课"的字义是廉洁。穆圣(求主赐福他)说:"真主规定天课,为主命,纯粹是使我们的盈余得以涤净。" 这主命不同于其它的善举如:施舍、救济金、或赈济品等措词都无法完全表示出天课的真义。天课既不是政府征收的税款,亦不是随意捐助的赠金,而是人类最能获得真主喜悦的天职,亦是敬拜真主的一种行为。天课在古兰里中常与礼拜同时被提及,且看第二章二七七节:
"的确,归信、并作善事、守拜功、施天课的人们,可在主处获得报偿,他们将无惧无忧。"
"这是智能之经典的道理,为善之人的领导与慈悯,他们守拜功,施天课,并且坚信后世。这些人是守主的领导,这些人均是胜利的。"
(古兰经第卅一章二至五节)
由此,我们知道"礼拜"是一种通过行动和言词来崇拜真主,而天课则是藉看自己的财富向主表示虔诚。若我们缺乏对主的归顺和敬爱,则两者都毫无精神和道义上的意义。
从实际观点来看,伊斯兰国家是有责任去向每一有能力的穆斯林搜集天课的。第一位掌理人艾布伯克曾向那些拒绝缴纳天课的部落宣战,虽然他们都自称是伊斯兰的信徒,也有立拜功。他解释为伊斯兰律法(Shari'ah)是一体的,我们不能只遵守一部份而忽略了其它。不过,在非伊斯兰国的穆民可凭自觉去履行这责任,并要提醒其它教胞遵守这主命。

二、缴纳天课的精神
在古兰经中,财富被视为真主给予人类的恩惠。真主,既是宇宙的创造者、调养者,当然亦是万物的主宰了,包括一切人类所享有的。
"是那造化诸天与地,并为你们由云降水而用以发生美丽的园林的主呢?那园里的树不是你们能使它生长的。....."(古兰经第廿七章六十节)
既然安拉是万物之主宰,而我们祇是其受托人,因此,我们应该按主的旨意去支配和运用祂赐予的财富。金钱固然不应浪费在毫无意义的用途上,更不可用作掠夺权势,欺压民主的工具。古兰经和圣训都很清楚地告诉我们任何用不正当手段得来的不义之财就是对主的不忠。换句话说,除了对主的信仰专一外,最能获主喜悦的德行便是对人施予、仁爱、慈悲、买想和容忍。
"那般人他们在富有与困窘的时候施舍的,且是抑怒饶人的,安拉喜爱为善的人。"(古兰经第三章一三四节)
主命令我们要在祂及祂的爱民跟前谦逊、礼让和慷慨。我们不应对主的给养过份苛求,应抑止对物质的非份欲念。祂更嘱咐我们不能骄傲、蔑视他人、放纵自己、任性、贪心和重视名利。因此,我们要时常立拜功来洁净心宁,斋戒来压止食欲.施天课来制胜贪念。我们之有这种种的德育皆因我们归顺了主而得到的恩宠.有赖祂的宽大和仁慈。
因此,那些有条件去施天课的穆斯林更应感谢主对他们特别的恩典,使他们有能力去帮助他人。须知道,施天课是对主的一种责任,并不是对受惠者的施舍,因为这是施者和受者的义务和权利。像其它侍奉主的行为一样,在施与爱天课的时候,彼此都要纯洁和诚恳。



三、天课的裨益
从道德和实际的角度来看,天课的好处都很明显。施天课者可以克服其自私心和对物质享受的贪慕,建立其对贫困者的同情心,而受天课者不但可避免对其较富裕的教胞妒忌和仇视,相反可产生好感。
因此,一个穆民,无论贫与富,都应视其在世上的生活为主对他们的考验,富者要慷慨和慈悲,要与其它教胞分享主赐予的恩泽,而贫者亦要容忍,发奋向上和免除嫉妒"古兰经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财富和地位并不能代表他的人格,而是他对主的自觉、他的品行及如何处理主所赐予的给养,才能在最后审判中决定他的命运。圣人曾道:"慷慨的人接近主,接近天堂,接近人类,远离地狱,但吝啬的人却远离主,远离天堂,远离人类.接近地狱。当然,一个愚昧但慷慨的人比一个吝啬而守拜功者更能得到主的欢心。"
伊斯兰的经济观是公平和人道的,正如古兰经第五十九章七节记载:
".....以免那财产周流在你们的富人之间。......"
伊斯兰反对累积和不断大量谋取暴利,同时亦不赞成绝对的共产,因两者皆不公平。它鼓励我们要在合法、诚实和从事生产的原则下谋生,并提倡社会和劳资三方面都要平等地共享成果。社会的经济来源大部份是取自法定的天课和各善长自愿的奉捐。若天课是有效地彻底执行,社会民生便会避免有阶级区别,敌对,猜疑,甚至腐败。它使人民互爱互敬,关心别人的幸福。
施天课并不是一种可夸耀的事。正如"礼拜"一样,是一种对主表示感谢和皈依的行动,并求主饶恕。



四、征收天课的范畴
"天课"是征自现金、牲口和五谷的。每一种类的立例有异,尤以后两者的计算更为复杂,其详细可参考其它有关伊斯兰法律的书籍。
现金的最低征收率是百分之二点五,以其每年的盈余作计算,即除了合理开支外剩下来的金钱。百分之二点五祇是一个最低率而非最高限额。天课是无最高限额,祇要在非剥夺自己及其从属的合理生活条件下,施的天课愈多,对施及受者皆获益愈多。



五、天课的受惠者
古兰经有提及可接受天课的人群。
"救济品惟归给穷困的、赤贫的、为此工作的、其心可得安定的、用以赎身的、拖欠外债的、用于安拉之道上、与旅客。这是安拉的规定,安拉是深知的、明哲的。"(古兰经第九章六十节)
天课各类的受惠者早已在一千四百年前订定,至今仍适用。
1.贫人~那些不能工作或没法养活自己及其家属的人,或那些为主道工作而无瑕顾及生计的人。那些没有要求帮助的,则应优先受惠。
2.有急需要的人~那些受灾难而失去财物的人可接受天课。
3.天课的收集人~这些人的薪金可取自天课。据某些学者的解释,在伊斯兰国家里,天课可用作支付财政部,甚至整个政府顾员的薪金。公款的管理人,也在此列。
4.改信伊斯兰教的人~那些因归信伊斯兰教而丧失其财富的人应得到帮助,以使其能安定过日。
5.不自由的人~此类包括付出赎金去换取穆斯林的人质或战俘的自由。
6.欠债人~是指那些因支付合理的必需品而举债的人。那些因婚礼铺张或其它过度放纵,奢侈浪费而蒙受债务缠身的人,不入此类。
7.旅客~那些因某种合法的原因要离开其家园,而在异国无依靠的人,例如去宣扬伊斯兰、去求学、公干等。也可将天课拨给专为帮助这类人而设的福利机构。
8.用于主道上~这类包括一般社会公益,可分成下列各种:
甲、宣扬主道者的报酬。
乙、学生、学者和研究工作者的津贴和薪俸。
丙、推广社会公益的费用,例如建设医院、教育机构、图书馆等,或捐助为伊斯兰服务的团体。



六、天课的法则
I﹒施天课者所供养的亲属不能受他的天课。
2﹒不能给予超过受者需要的金钱。另一方面,受者也不能接受超出其需要的金钱。
3﹒付给政府的税项并不包括在天课内。
4﹒施天课的人不能因执行了这天职而感自豪和骄傲,但若提及其姓名能有鼓勘他人施天课之作用,则可公布其姓名。
5.施赠天课时,不需告诉受者他接受的是天课。对有些值得帮助而又不肯接受天课的人,我们可不必说出金钱的来源,但施者付出的仍是天课。
6,天课可直接给予个人或团体,祇要符合条件。施者可凭其最佳的判断去找出那些是最适当的受惠者。从前,在伊斯兰组织的国度里,天课走出官方正式搜集的,而分配也由政府一部门专责执行。今天,特别是在非伊斯兰国家,天课是一种个人的义务。每个成年的穆斯林每年一定要自己实行。在这些国家,穆斯林可以直接给予那些值得帮助的人(相信每个国家都有很多这类人)
,或者他可拨给某些伊斯兰团体,用以帮助我们的教胞组织青年营和训练中心,去教育穆斯林儿童,发展伊斯兰工作,支助他们建立穆斯林教育中心和医院,或其它有关伊斯兰的事业。

开斋捐
开斋捐

开斋捐

开斋捐是在开斋节会礼前,生活富足的家庭为全家成员交纳的法定性施舍,赈济贫困者。交纳的价值以半升小麦或一升大麦为准,足以供给一名贫苦人一天的伙食,可以兑换成其他施舍的物质或现金,富足的家庭必须按时交纳开斋捐,此系斋戒完美不可缺少的条件。

    1、谁有责任交纳开斋捐?

  这个捐只限于有能力负担的穆斯林。在家庭成员中,他们自己有足够经济能力承担开斋捐者,就应当由他们自己交纳,不要替他们代交,如儿女或亲戚,因为开斋捐的实际意义是净化个人斋戒中不纯洁的部分。即使妻子自己有财产,丈夫也要为妻子交纳开斋捐;如果女儿已经订亲而没有过门出嫁,仍旧是父亲的责任,替女儿交纳此捐;如果儿子有收入,经济独立,父亲就没有责任为他代交。如果夫妻已经离婚,但离婚后的妻子仍在待婚期(未到改嫁的时间),原来的丈夫有责任为她交纳开斋捐。有经济能力的儿子没有责任替父亲的妻子交纳开斋捐,那是他父亲的责任。在莱麦丹月最后一天的日落前出生的婴儿或娶进的新娘,在最后一天日落后死亡的家人,都有交纳开斋捐的责任;莱麦丹月最后一天日落后出生的婴儿或娶进的新娘就没有纳捐的责任。尚在母亲体内的胎儿没有纳捐的责任,但家长可以为胎儿出散自愿的施舍。

  当一家之长为家人交纳开斋捐举意时,由近向远伸延,先为自己举意,然后是妻子,儿女,以及同居一室经济有依赖的老人或亲戚,根据遗产分配法的亲疏关系排列先后。如果在那一天,应当交纳开斋捐的人死亡,应从他的遗产中替他交纳;如果为亡人承担纳捐的人也死了,那么,可以免交。

    2、开斋捐的数量应当是多少?

  开斋捐最初的规定是以一升食物为标准,如果是制成的食物,例如面包或米饭,以使用粮食的一升原料为标准。如果用现金来代替,也是这个原则,每个人应交纳的开斋捐款相当于用来购买一升主食原料的价值。

  3、交纳开斋捐的时间有什么规定?

  交纳开斋捐的时间必须在开斋节的会礼之前,先知穆圣说:必须在人们出门去参加会礼之前(交纳则卡特·费特勒)"《布哈里圣训集》根据圣行的传统,交纳开斋捐的最佳时间是在开斋节那一天的一大早,因此,有些地方故意把会礼时间推迟,以便大家都把开斋捐交清;而举行宰牲节会礼的时间提前,以便尽早屠宰牲畜,把新鲜肉分给大家。

  交纳开斋捐被许可的时间是提前一、两天。开斋捐目的是在开斋节那一天,生活富足的人家交纳一部分捐助,让贫苦的家庭也能过好开斋节,构成穆斯林社会皆大欢喜的普天同庆局面,而且许多贫困的家庭在那一天期盼着穆斯林弟兄们对他们提供帮助。如果有人不按照规定的原则,任意拖延时间交纳捐助,这样就破坏了开斋捐的本来意义和目的,构成了个人的罪过,以后要做忏悔和补救。

  4、谁有资格接受这个施舍?

  根据教法规定,有八种人有资格获得赈济的施舍,适用于则卡特(天课)的分配对象,根据是《古兰经》的启示:赈款只归于贫穷者、赤贫者、管理赈务者、心被团结者、无力赎身者、不能还债者、为主道工作者,途中穷困者;这是真主的定制。"(960)

  开斋捐虽然属于天课的性质,因为是服从真主命令的定制,但与正式的天课则卡特"的区别之处在于它的方式和目的,开斋捐只是富裕的人家每人负担一份口粮的小额施舍,而且时间性很强,以便使受惠者参加全民欢庆的节日。如果当地的经济发达,人人生活富裕,没有贫穷者和赤贫户,开斋捐仍旧必须支付,因为这是每个穆斯林遵照真主命令的考验和功修,是属于真主的权利。这份物质或财产是根据真主的命令支付出去,享受的权利属于贫困的穆斯林,这是伊斯兰的社会、经济和法律制度。伊斯兰的赈济原则是,经济富裕的人帮助贫困的人,经济发达的地区支援落后的地方,不能反其道而行之,譬如不允许从贫苦的乡村收集捐款支持城市的宾馆楼堂建设。

  开斋捐可以由纳捐人直接向受惠的贫困人施舍,也可以交给收捐人作总体规划和处理.  

开发 midade.com

丝绸之路文明对话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