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伊斯兰教的疑问

穆圣(愿主福安之)的环保举措
穆圣(愿主福安之)的环保举措

穆圣(愿主福安之)的环保举措

环境保护是指人类有意识地保护自然资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对受到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必须做好综合治理,以创造出适合于人类生活、工作的环境。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

——以上是现代专家学者们对“环境保护"一词所下的定义。

其实,凡学习过伊斯兰历史的人都知道,我们的先知穆罕默德早在一千四百多年前,也就是他刚刚迁徙到麦地那的那段时间里的许多言行和举措,足以说明伊斯兰教在环保问题上的观点态度,足以揭示伊斯兰文明对人类社会所作出的具有前瞻性的贡献之一。

在史学界,学者们历来认为,迁徙,是伊斯兰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改变了历史的进程,给摇篮中的伊斯兰提供了茁壮成长的契机;使在麦加受到残酷迫害、无情打击的穆斯林先贤们在麦地那——这个光辉的城市里得到了一个适合生存和发展的场所。

教历元年十月,在先知迁徙到麦地那的几个月后,圣妻阿依舍也在其兄阿卜杜拉和宰德•本•哈里赛、艾布拉菲尔和阿卜杜拉•本•乌莱盖图等圣门弟子的接应下,与多位圣眷以及艾布白克尔的家属一起抵达麦地那了。她如实陈述对麦地那的第一印象说:“我们到达了麦地那——真主的大地上热病最盛的地方,连(麦地那)布托哈努山谷里都流淌着变味的水。"圣妻的这段话是对当时麦地那城的真实描述。麦地那在先知与穆斯林们迁徙到达之前不仅是一个瘟疫和热病肆虐的地方,而且水资源匮乏、水质也不纯洁。

所以,初来乍到的圣门弟子中患病者很多,《布哈里圣训实录》里记录着艾布白克尔、毕俩里等圣门弟子病倒后的情形,说他们时而清醒时而昏迷,有的圣门弟子濒临死亡,甚至先知也曾一度染病在身。患病的圣门弟子往往站都站不起来,礼拜都是坐着礼,直到先知提醒他们“坐着礼拜的人只能得到站着礼拜者的一半回赐"时,他们才费力地站着礼拜,期望获得真主更多的回赐。

那么,生存环境的恶劣,卫生环境的不如意,先知穆罕默德对此的态度和举措是什么呢?

作为真主的使者,穆圣深知:这世间的一切都是真主的创造。穆斯林此次大举迁徙的目的地——麦地那,是全知全能的真主默示与他的。目前的一切艰难困苦都是暂时的!

笼罩在麦地那上空的瘟疫、疾病,以及匮乏的水资源等只是一些外象,其中人为因素居多。真主揭示说:“灾害因人们所犯的罪过而显现于陆地和海洋,以致真主使人们尝受他们行为的些许恶果,以便他们悔悟。"既然这些现象有它的“来龙",也必将会有它的“去脉"。

那么,它的“脉"是怎样“去"的呢?

换句话说,穆圣对此的举措究竟是什么呢?

1、 向真主祈祷。

《布哈里圣训实录》记载,当穆圣听到妻子阿依舍对患病的圣门弟子的情况汇报后,立即向真主祈祷说:“主啊!祈您使我们热爱麦地那就像热爱麦加一样,甚至更胜于热爱麦加!祈您使麦地那成为健康的!使麦地那的食物因为我们而成为多福祉的!祈您将麦地那的热病转到'祝哈法'去!"纵观穆圣生平,我们知道,穆圣从未只说不做。

相反,他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凡事从自己开始,也让每个穆斯林都从自己开始。穆圣深知:真主厌恶那些只说不做、夸夸其谈的人。真主说:“信道的人们哪!为什么你们说你们不做的事情呢?你们说你们所不做的,这在真主看来是可恨的。"因而,穆圣没有满足于只向真主祈祷而自己无所作为。

所以我们看到穆圣的第二举措是:

2、 重视清洁卫生,

将“外洁"与“内清"联系在一起。穆圣倡导清洁,把它提升到伊玛尼的高度,说:“清洁是信仰的一半。"据艾布•胡莱勒传述:穆圣说:“你们当竭尽所能地保持清洁。因为,清高的真主将伊斯兰建立在清洁之上,只有洁身自好的穆民才能进天堂。"这两段圣训充分说明伊斯兰教对清洁问题重视的程度。

为杜绝污染,保护环境,提高空气质量,穆圣命令说:“你们当清洁你们的院落。" “不要在果树下小便。"“你们当远离溪流、大路上和阴暗处——这三个易被诅咒之地——大小便。"不仅如此,穆圣还禁止人们迎风小便、禁止在死水里小便、禁止在少量的流动的水里小便;禁止人们在坟地里大小便。

与此同时,穆圣还把清洁问题与伊斯兰的信仰、功修联系起来,他说:“'你们告诉我:假设在你们中某人的门前有一条河,他每天在河里洗五次澡,你怎么说?他的身上还会有污垢吗?'

他们说:真主的使者啊!不会有了。穆圣说:'那就是五番拜功的比喻。真主以它来抹去罪孽。'"

3、 划定丢弃脏物、堆放垃圾的区域。

为根除生活污染源,穆圣禁止人们随意乱扔垃圾。据《伊斯兰的麦地那》一书记载:穆圣命令将脏物和垃圾丢放在远离人们住宿区域的被称作“麦纳遂尔"的垃圾专用区。这在一千四百多年前,无疑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壮举!

4、 重视水利开发、疏浚河流、广开水源。

麦地那布托哈努山谷的水不纯洁,这是圣妻阿依舍在前边的圣训中所肯定过的。这不洁的水,可能是导致该地热病流行的重要原因。所以,为确保麦地那居民——特别是穆斯林们的生命健康,远离疾病,就必须溯本清源,根除隐患、重视水利开发。

a——据《先知生平》记载:先知鼓励圣门弟子购买被犹太人垄断的——麦地那仅有的甜水井之一——“柔迈井"的所有权,先知的女婿奥斯曼响应号召,当场买下了它,并慷慨地把其所有权捐献给全体穆斯林。

b——先知还命令圣门弟子泰利哈•本•欧拜顿拉率人打了好多眼水井,每眼井跟前都派有专人看守、并助人汲水

c——泰利哈在先知的命令下利用新挖的甜水井的便利,开辟了水道,使麦地那有史以来第一次种上了小麦。

d——穆圣投入不少人力物力用于疏浚河流,溯本清源,没过多久,布托哈努山谷的水终于还原为清亮的甜水。圣妻阿依舍说:“我听到真主的使者说'布托哈努的确是天园中的一条运河。'"

5、关注麦地那的自然环境

禁止砍伐麦地那的树木,维护和保障可持续发展的态势。穆圣是真主的使者,他高瞻远瞩地将麦地那定为“禁城",禁止人们砍伐树木,使其植被得以恢复,强化了水土保持,保护了麦地那可持续发展的潜质,造福了人类。穆圣说:“易卜拉欣确已把麦加定为'禁城',我把麦地那也定为'禁城'",“禁城"里既“不允许砍伐树木,也不允许狩猎"。这样既保护了动物的生存安全,也保护了植物的生存空间。从而保障了人们安居乐业、团结互助的积极生活态度,使天、地、人、物都得以均衡、和谐地共存,有力地巩固了绿色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态势。

所有这一切,自始至终都仰赖真主的佑助。真主说:“难道你们没有看到吗?真主已为你们制服了天地间的一切,他博施你们表里的恩惠。有人争论真主的德性,但他们既无知识又无向导,且无灿烂的经典。"

穆圣早就告诫我们说:“你们中任何人的信仰都不完美,除非爱他人如爱自己者。"

伊斯兰认为:个人信仰的完美与否,取决于他是不是一个“想他人所想"、“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谦谦君子。而所谓“可持续发展"(正是对这段圣训意思的现代诠释)指的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

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综上所述,穆圣在迁入麦地那的初期,就匠心独具地对危害人的生命健康和安全的疾病和瘟疫等进行了大刀阔斧地综合治理,根除了生活污染和水污染,保护了绿色植被和动物生存空间,并把保持个人卫生和公共环境卫生提到信仰的高度。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在一千四百多年前发生的。这就更加说明伊斯兰的正确和它的前瞻性。即使在今天,伊斯兰环保精神仍然光芒四射,照耀着世人。

来源:安拉的使者网

​穆斯林的人生就是尽责
​穆斯林的人生就是尽责

穆斯林的人生就是尽责

作者:张金勇

穆斯林认为人生就是责任。真主启示:"我以你们成为大地上的代治者,以便我看你们怎样工作。"(10: 14)又说:"他曾创造了死生,以便他考验你们谁的作为是最优美的。"(67:2)可见,真主创造了人类,并赋予其代治的神圣使命。因此,代主治世是人类最为光荣的责任。人类应当为缩小社会差距,铲除世间不平,为建设和谐与公正、充满爱与奉献的人类社会而奋斗不息。

要担负起代治者的光荣责任,关键在于增强责任意识,端正自己的认识,确立正确的信仰,确认宇宙万物和人类自身被造的客观事实,根除自己的无知、狂妄和骄横,使自己的一言一行、一思一念都符合安拉的法度、博得真主的喜悦,使自己成为真正有责任意识的虔诚的穆斯林。

勇于承担责任的穆斯林将得到真主的默助和赏赐,以及世人的尊重。遵照古兰圣训的指引、善于履行责任的穆斯林,将会拥有光彩照人的幸福人生。真主启示:"你说:'真理是从你们的主降示的,谁愿信道就让他信吧,谁不愿信道,就让他不信吧。'我已为不义的人,预备了烈火,那烈火的烟幕将笼罩他们。如果他们(为干渴而)求救,就以一种水供他们解渴,那种水像沥青那样烧灼人面,那饮料真糟糕!那归宿真恶劣!信道而行善者,我必不使他们的善行徒劳无酬,这等人得享受常住的乐园,他们下临诸河,他们在乐园里,佩金质的手镯,穿绫罗锦缎的绿袍,靠在床上。那报酬,真优美!那归宿,真美好!"(18: 29-31)

一名穆斯林能否博得真主的喜悦,能否赢得穆斯林大众的尊敬,在于他对真主的虔信及其人格魅力;而一名穆斯林信仰是否虔诚,人格魅力是否足够,不仅在于其努力坚定信仰,具有诸多优秀品质,更在于在履行代主治世这一神圣使命的过程中,他是否担负起相应的责任——因为,责任感可以派生出许多宝贵品质,如虔诚、敬畏、诚信、秉持为主道奋斗的信念和穆民皆兄弟的情感。真主启示:"信士们皆为教胞,故你们应当排解教胞间的纷争,你们应当敬畏真主,以便你们蒙主的怜恤。"(49: 10)

一名穆斯林的责任感强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是否是一名合格的代治者,也决定着他的人际关系。因为在这世间,人与人是息息相关,相互影响的。穆圣(祈主福安之)教导我们说:"爱人如爱己方为真信士。"责任感强者通常更乐于爱护和关怀他人,令人感觉可靠可信,愿意与其交往,对自己言行负责的穆斯林也更容易赢得别人的好感和敬意,久而久之,就能建立起良好持久的人际关系。缺少责任感的人则难以做到这些,也就难以获得别人的爱戴与尊重。

真主启示:"每人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52: 21)因此,穆斯林应该努力成为对自己和他人负责的人。要看管好口舌,对自己的言谈负责,以免一语不慎伤害穆斯林弟兄,或因言而无信亏折了自己。要看管好双手,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否则,不但会给别人造成麻烦,也会为自己招来两世的灾祸。要看管好心灵,对自己的今后两世负责,一个心田杂草丛生、思想污秽不堪的人,绝不会拥有美好的人生,他在今世没有出路,在后世更无希望。真主启示:"谁敬畏真主,他将为谁辟一条出路。而且从他料想不到的地方供给他。"( 65:2-3)又说:"谁敬畏真主,他将使谁顺利。"(65:4)穆圣(祈主福安之)说:"穆斯林就是这样的人:人们从他的语言和行为上得到安全",就是说,以负责的态度正确履行代治者使命,用言行令他人获得愉快和平安,这才是一名真正的穆斯林应有的生活态度。

穆斯林的人生就是责任,责任感也是身为穆斯林的特征之一,因为它能反映穆斯林的道德水平,勇于承担责任能激发潜能、升华信仰、净化心灵、唤醒良知。勇于承担责任的穆斯林在代主治世过程中会获得真主的默助,赢得别人的好感和信任,在事业、财产、情感等人生各个方面得到丰厚的回报。纵观人类历史,信仰虔诚、事业有成、家庭幸福的穆斯林,无一不是极富有责任心的人。而背主背圣、亵慢神圣代治使命、毫无责任感的人,既得不到真主的默助和喜悦,也得不到人们的同情和帮助。旁人不屑与之为伍,甚至加之以躲避、排斥。因而这类人通常会游手好闲、遭人嫌恶、一事无成乃是锒铛入狱。这些恶果也可说是他们漠视真主赋予的神圣职责受到的惩罚。伟大的真主已经这样启示过我们:"行一个小蚂蚁重的善事者,将见其善报;作一个小蚂蚁重的恶事者,将见其恶报。"(99: 7-8)

在今世,我们穆斯林无论贫富尊卑,都应当承担起自己应担负的责任。穆圣(祈主福安之)说:"一个人的两脚不得移动,直到他被问了四件事:他的一生怎样度过?他的知识怎样利用?他的钱财从哪里获得,又用在了何处?"(铁尔密兹传述)穆圣(祈主福安之)说:"注意,你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是牧羊人,你们中的每一个都要对他的牧羊负责。官员是牧羊人,他要对他的百姓负责;男人是其家属的牧羊人,他应对其家属负责;女人是丈夫和孩子的牧羊人,她应对他们负责;仆人是其主人财产的牧羊人,他应对其负责。注意:你们全部都是牧羊人,你们中的每一个都要对他的牧羊负责。"(伊本欧麦尔传述)《古兰经》中有许多章节和圣训告诉我们:穆斯林的人生就是责任。所以,不要总是抱怨履行责任令自己感到痛苦,因为这些痛苦可能正是我们生命意义的体现。譬如:每个人都在母亲的痛苦呻吟中诞生,但这份痛苦既是为人母需要承担的责任之一,也因此衍生出另一些重要责任——《古兰经》和圣训都反复提及,父母为养育子女含辛受苦,所以孝敬父母是子女生而负有的责任。

任何人都不能轻视自己的责任。因为,它是真主赋予我们代治者光荣身份的具体体现。伟大的真主在《古兰经》中启示道:"他曾创造了死生,以便他考验你们谁的作为是最优美的。他是万能的,是至赦的"(67:2)。历代先知、圣门弟子、贤人、智者都是认真履行代治责任的楷模,穆斯林中的英雄。他们不因追求潇洒而轻视责任,不因推卸责任而感觉畅快,而是为成为合格的代治者和穆斯林而努力奋斗、尽职尽责,终于不负主恩、功德圆满。真主这样启示:"每人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52: 21)

每一名穆斯林都肩负着代主治世这一神圣使命和光荣责任。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要尽责任——要对自己负责,还要对别人负责,对伊斯兰教负责,对回回民族负责。以负责的态度和正确的行为树立起穆斯林的良好形象,这也是最好的宣教。对于勇于承担责任的穆斯林,伟大的真主必定会应答他们的祈求:"我们的主啊!求你在今世赏赐我们美好的(生活),在后世也赏赐我们美好的(生活),求你保护我们,免受火狱的刑罚。"(2: 201)使他们的人格更具魅力,生命更加精彩,生活幸福美满,获得两世吉庆。

【作者:大理市伊斯兰教协会会长】

感谢浏览伊斯兰之光(norislam.com)资讯,欢迎转载并注明出处。

穆圣爱祖国爱家乡
穆圣爱祖国爱家乡

穆圣爱祖国爱家乡

爱国是信仰的一部分",爱国是伊斯兰教的优良传统,是穆斯林应尽的义务。

穆圣不仅努力宣传伊斯兰教,而且教导穆斯林要爱国。他通过自己的言行为广大穆斯林做出了榜样。他爱麦加,爱麦地那,爱阿拉伯半岛。当年,穆圣受到迫害,被迫离开家乡麦加,迁往麦地那。

在离开麦加这块养育了自己多年的土地时,穆圣满怀深情地说:“指主发誓!的确你(麦加)是近主跟前最受喜爱的,也是我最热爱的土地,若不是他们驱逐我,那么,我绝不会离开你。"(艾哈迈德、铁力米兹、奈萨伊、伊本·马哲传自哈姆拉祖赫里)

穆圣曾向真主祈祷:“主啊!求你使我们的麦地那繁荣吧!主啊!求你使我们丰衣足食吧!主啊!求你把两倍于麦加的吉庆赐予麦地那吧!"

据伊本·欧麦尔传述:我们同穆圣一起旅行,途经一村庄,穆圣欲进入时念三遍:“主啊!求你在此地给我们吉祥。主啊!求你赐给我们此地的丰硕果实。求你使我们与善良的村民之间彼此友好。"(塔布拉尼传自伊本·欧麦尔,见塞伊德·萨比格《伊斯兰教法》)

据阿依舍传述:穆圣每临近一城,欲进入时念:“主啊!我向你恳求这里的吉祥与恩泽。我求你护佑,勿使这里遭受害处及各方面的不幸。主啊!求你赐给我们这里果实,求你护佑我们免遭瘟疫。求你使我们与这里的善良者彼此友爱。"(伊本·逊尼传自阿依舍,见散伊德·萨比格《伊斯兰教法》)

穆圣对阿拉伯半岛的爱,对半岛各地的祝福溢于言表。我们穆斯林应以穆圣爱祖国爱家乡的光辉榜样时时激励自己。

回民为什么不吃猪肉
回民为什么不吃猪肉

回民为什么不吃猪肉

1951年3月20日,马坚在《人民日报》发表了《回民为什么不吃猪肉》一文,原文如下:

猪肉是中国人主要的肉食,回民也是中国人,而且在大部分地区与汉民杂居,他们却不吃猪肉。回民为什么不吃猪肉呢?汉民固然不知道,一般回民也说不出什么理由来。"疑思问",本是人之常情,故汉民常常向回民提出这个问题来。回民不能做圆满的答复,故不愿别人向他们提出这个问题。回民不吃猪肉,已经够奇怪了;不许别人问,更加奇怪,真令人觉得有几分神秘。

回汉同胞之间,因为这个问题,在反动统治的时代,曾发生了不少的摩擦和纠纷,曾影响了回汉同胞之间的团结和互助。在人民民主专政的时代,这个问题,我认为还有澄清的必要。

(一)古代各民族对于猪的看法

古代的埃及人认为猪是污秽的,牧猪的人不得入寺庙。希腊人和罗马人却以猪为赎罪的祭品。除巴比伦人外,闪族人都不吃猪肉。哈兰人(Harranians)平常不吃猪肉,但每年吃一次。

汉族的祖先是吃猪肉的,但他们祭天地的时候用牛,故牺牲二字从牛。礼记上说:"燔柴于泰坛,祭天也;瘗埋于泰折,祭天也:用骍犊。"(祭法)祭宗庙、山川或衅钟的时候,也大半用牛或用羊,如"告朔之饩羊",就是明显的例证。他们对于羊的观念是很好的,故"美"、"善"、"义"、"祥"等字,都从羊。他们认为牛羊是比猪高贵的,因此,礼记上说:"天子以牺牛,诸侯以肥牛,大夫以索牛,士以羊豕。"(曲礼)又说:"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王制)这大概是由于猪不爱清洁的缘故。易经睽卦:"上九,睽孤,见豕负涂。"程传说:"睽极无所不疑,其见三,如豕之污秽,而又背负泥涂,见其可恶之甚也。"说卦:"坎为豕"。周易大全说:"前后皆阴之污浊,而中心刚躁者,豕也。"李时珍说:"按许氏说文云:"豕字象毛足而后有尾形。"林氏小说云:"豕食不洁,故谓之豕。""坎为豕",水畜,而性趋下,喜秽也。"(本草纲目卷五十兽部)猪喜欢吃污秽,故古人把猪关在厕所里,因此,溷字有两个意义:(1)豕所居也(见苍颉篇),(2)厕也(见说文);厕字也有两个意义:(1)便所也,(2)以养豕溷也。由此可见,在古代的中国,猪通常是豢养在厕所里的,故地位很低。

(二)现在不吃猪肉的民族

大家都知道中国回民不吃猪肉,却不知道国内信仰伊斯兰教的各兄弟民族,以及全世界的伊斯兰教徒——包括苏联千百万的伊斯兰教徒——也都不吃猪肉。蒙民同胞大部分是不吃的。印度教徒,也是不吃的。日本人民,在明治维新以后(十九世纪末期),才开始吃猪肉。在马达加斯加岛和坡里尼西亚岛上,猪是禁忌。南非洲班图人的男子不吃猪肉。南非洲组鲁人的女儿们不吃猪肉,因为她们恐怕吃了猪肉之后,相貌会变得像猪那样的难看。南美洲北部的加利比人不吃猪肉,因为他们像大部分的原始民族一样,相信人的体格和性格大半与所吃的食物有密切的关系,所以,他们生怕吃了猪肉之后,眼睛会变得像猪眼那样的渺小。

(三)伊斯兰教为什么禁止吃猪肉呢?

伊斯兰教承认人类是世界的主人翁,是代理安拉(上帝)统治世界的,世界万物是供人利用的,供人享受的,故古兰经说:"他(指安拉)以你们为大地的代治者。"(六∶一六五)

"安拉为你们而制服海洋,以便船舶奉他的命令而航行,以便你们寻求他的恩惠,以便你们感谢。他为你们而制服天地万物,对于能思维的民众,其中确有许多迹象。"(四五∶一二,一三)

"他已为你们创造大地上的一切事物。"(二∶二九)

世界万物是供人利用和享受的,故伊斯兰教准许人吃各种合法的、佳美的食物。古兰经说:

"众人呀!你们可以吃大地上所有合法而且佳美的食物,你们不要随从恶魔的步伐,他确是你们的明敌。"(二∶一六八)

合法的食物,是以合法的手段取得的食物;佳美的食物,是纯洁的、可口的、富于营养的食物。随从恶魔的步伐,是指蒙昧时代的阿拉伯人因为封建迷信而戒除种种合法而且佳美的食物。

当日,他们不知道清洁卫生,常吃自死的牛羊骆驼和宰牲时流出的血液,也吃猪肉,故古兰经叙述穆罕默德的任务说:

"他命令他们行善,禁止他们作恶,准许他们吃佳美的食物,禁戒他吃不洁的食物。"(七∶一五六)

古兰经指出不洁的食物只有四种:(1)自死物,(2)流血,(3)猪肉,(4)奉偶像之名而宰的动物。

"他(指安拉)只禁止你们吃自死物、血液、猪肉,以及诵非安拉之名而宰的动物。"(二∶一七三)

"你说:在我所受的启示里,我不能发见任何人所不得吃的食物,除非自死物,或流血,或猪肉——因为它确是不洁的——或诵非安拉之名而宰的犯罪物。"(六∶一四五)

为什么禁止吃自死物,血液和诵非安拉之名而宰的动物,因为篇幅所限,不能在本文内加以解释。

猪是牲畜中最不爱清洁的东西,不像牛羊样选择食物,因此,一般的猪,常害各种疾病,故猪肉是益少害多的。

古代的中国医学家一致承认猪肉是许多疾病的根源,但他们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现代的医学家,借显微镜等科学仪器的帮助,进一步证明了猪肉中的寄生虫是许多疾病的根源。伊斯兰教禁止吃猪肉,正是从清洁卫生着眼的。

(四)批评和自我批评

南北各省,回汉杂居;汉民经常吃猪肉,回民却绝对不吃。汉民得不到正确的解释,就想出了种种穿凿附会的说法。

有些人说:"回教的经典上说:'勿食诸肉',回民不识汉字,所以不吃猪肉。"这是佛教徒的观点,是"想当然"的说法。回教的经典是回文的,不是汉文的,怎么会把"诸"字误解作"猪"字呢?

有些人说:"回民把猪当神灵,所以不敢吃猪肉。清真寺里还供奉着一个铜铸的猪头哩。"这简直是幻想和诬蔑。回教是绝对的一神教,除安拉(Allah)之外,什么都不崇拜,回民怎么会把猪当做神灵呢?

中国人民革命成功了,全国人民站起来了,我们少数民族在政治上有了平等的地位,在全国各民族的领袖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之下,绝没有人敢侮辱我们了。我们自己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无论要保持或要改革,我们都有绝对的自由,任何人不得强迫或干涉。这是我们应该感谢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的。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民族政策是完全正确的,是要全部实现的,毫无疑义。但有个别的工作人员,认识不够,不能把握政策,不知道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以致部分回民怀疑共同纲领,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据我所知,有一部分工作人员,对于不吃猪肉的回民干部和工作人员,加以冷嘲热讽,说他们封建迷信,思想有问题,使他们不能安心工作,甚至为环境所迫,不能不屈服或自动辞职。我认为这是一种左倾的幼稚病,是大汉族主义在下意识里作祟。这对于国内各民族的团结,是极端有害的。就回民干部和工作人员来说,吃了猪肉,思想未必进步;脱离回民群众,却是可以保证的。

据我看来,吃猪肉与否,并不关乎思想的进步。我们大家都知道马克思和爱因斯坦都是不吃猪肉的犹太人,但马克思发明了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爱因斯坦发明了相对论,对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都有划时代的伟大贡献。我们大家也都知道战犯白崇禧是随便吃猪肉的,他的思想却是那样的反动。由此可见,不吃猪肉的人,思想也能进步;吃猪肉的人,思想未必就没有问题。吃不吃猪肉绝对不是衡量思想的标准。

我们回民同胞对于猪肉问题认识不够,以致有种种不正确的观点和不正当的行为,形成了狭隘的民族主义,这也是应该加以深刻的检讨的。汉民同胞对于我们的种种误会和诬蔑,我们自己应该负一部分责任。

古兰经上关于戒食猪肉的明文,共计三条(第二章第一七三节,第五章第三节,第六章第一四五节),每条都有猪肉二字,但这两个字并没有染污了古兰经,大家讽诵那三条明文的时候,并没有什么表情。大家说汉语的时候,提到猪肉二字为什么要唾一口,表示厌恶的意思呢?我认为这是一种无谓的举动;在汉民同胞面前作这种表情,是不礼貌的。提到牛肉二字的时候,倘若有人唾一口,你们觉得怎么样呢?

一般回民都忌讳猪字,因此闹出许多笑话来。

东南的回民曾参加明太祖朱元璋的农民革命,立了汗马功劳,朱元璋为了奖励他们的勋劳,赐他们姓朱,在专制时代,这是无上的光荣。但现在有人问那些功臣的子孙姓什么的时候,他们觉得很难为情,他们认为朱元璋叫回民姓朱,是一件"缺德"的事情。据说有改姓黑的,不知确实否。

古兰经上(一八∶九四,二一∶九六)提及古代的两个民族雅朱者和马朱者,有无知的回民,曾提议把经文改为雅牛者和马羊者。

有些地方的回民,忌讳猪字,把猪肉叫做虎克肉,"虎克"是波斯语Khug的对音,翻译出来,是个肉字。中国的猪字,换成波斯的猪字,究竟有什么好处呢?

云南回民忌讳猪字,因为通常用"肉"字表示猪肉,故改称牛肉羊肉为牛菜羊菜。他们又忌讳肥字,故改称肥牛肥羊为壮牛壮羊。但阿訇讲经的时候仍然说:"割断骨肉使不得","应该宰肥胖的牲灵做古尔邦"。一般回民仍然说:"儿女是母亲身上掉下来的肉。"肥胖的回民,仍然承认他自己的脚太肥,不能穿太瘦的鞋子。

反动统治时代,是大汉族主义的时代,汉人自称大教,称回民为小教,这显然是轻视回民的意思,一般回民却承认了这个称呼。凡是与汉人有关的东西,他们都加一个大字,例如把猪肉叫做大肉(云南回民把猪肉叫做大菜),把猪油叫做大油。因此,有些回民不愿别人称他的比较大一点的油瓶为大油瓶,这是很无谓的。

在回民汉民杂居的地区,汉民携带猪肉通过回民居住的大街小巷,必须包藏起来;否则,就会挨打。赶着猪群通过回民村庄的人,猪和人都要遭无妄之灾。回民同胞不调查一下究竟他是有意给回民开玩笑的本地人呢?还是不知道回民风俗习惯的异乡人呢?不问青红皂白,动手打人,违背伊斯兰教和平宽容的精神,是应当改正的。

最后,我要告诉回民同胞们,猪肉并不是绝对不可以吃,因为伊斯兰教是实事求是的,伊斯兰教的教律不是呆板的,却是灵活的,到了逃灾躲难的时候,一切都可以变通。因此,古兰经每次戒食自死物、血液和猪肉之后,总要说明:"凡为势所迫,非出自愿,且不过分的人,(虽吃禁物),毫无罪过。"(二∶一七三,六∶一四五)或者说:"凡为饥荒所迫,而无意犯罪的,(虽吃禁物,毫无罪过),因为安拉确是至赦的,确是至慈的。"(五∶三)

(五)总结

我在本文中说明了回民不吃猪肉是由于爱好清洁,讲究卫生,不是由于封建迷信,思想落后;又说明了吃猪肉与否不关乎思想的进步,换句话说,吃猪肉的人,不一定是进步分子,不吃猪肉的人,思想不一定有问题。但是回民干部吃了猪肉,一定会脱离回民群众。回汉两族之间过去和现在因猪肉而引起的、莫须有的纷争和隔阂,只有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才能彻底澄清。

猪肉既然比较容易传疾病,汉族同胞也就应该化除成见,虚心地把这个问题研究一下。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和各省市县人民政府卫生部门,对于猪肉的检验,应该特别注意。再就回民同胞来说,也应该认识这不是一个单纯的宗教问题,而且是一个民族问题,政治问题。因此,回民也应该化除成见,学习政治,学习时事,认清环境,认清时代,同时,应该学教义,了解伊斯兰教和平宽容的教训,发扬穆罕默德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以达到加强各民族团结的目的。

附:

杰出的穆斯林学者马坚简介:

马坚先生(1906-1978),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现代杰出的穆斯林学者,阿拉伯语言学家和翻译家,回族,中国云南省个旧市沙甸村人。早年曾就读于云南省昆明明德中学,后到西北宁夏固原,师从著名经师虎嵩山学习伊斯兰典籍。

1929年到中国东南沿海最大的商埠和港口城市上海,入上海伊斯兰师范学校,专修阿拉伯语及经籍,兼学英语,1931年以品学兼优的成绩毕业。同年12月由中国回教学会选派,随中国首批留埃学生团赴开罗,1934年毕业于爱资哈尔大学预科,1939年毕业于开罗阿拉伯语高等师范学院。1939年至1946年期间辗转于上海、云南等地,从事伊斯兰文化教育,并潜心于《古兰经》的研究和翻译。1946年到北京大学工作,一直担任东方语言学系教授、阿拉伯语教研室主任。1949年曾作为中国穆斯林杰出人物,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从1954年到逝世前,连续当选为第一届至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马坚先生还是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的发起人之一,后任该会常务委员,此外,还曾担任中国亚非学会理事等职。

马坚先生通晓汉、阿两种语言文化,兼通波、英两种语言,学识渊博、治学严谨,毕生从事伊斯兰学术研究和阿拉伯语教学科研工作。穆斯林为什么不吃猪肉

1951年3月20日,马坚在《人民日报》发表了《回民为什么不吃猪肉》一文,原文如下:

猪肉是中国人主要的肉食,回民也是中国人,而且在大部分地区与汉民杂居,他们却不吃猪肉。回民为什么不吃猪肉呢?汉民固然不知道,一般回民也说不出什么理由来。"疑思问",本是人之常情,故汉民常常向回民提出这个问题来。回民不能做圆满的答复,故不愿别人向他们提出这个问题。回民不吃猪肉,已经够奇怪了;不许别人问,更加奇怪,真令人觉得有几分神秘。

回汉同胞之间,因为这个问题,在反动统治的时代,曾发生了不少的摩擦和纠纷,曾影响了回汉同胞之间的团结和互助。在人民民主专政的时代,这个问题,我认为还有澄清的必要。

(一)古代各民族对于猪的看法

古代的埃及人认为猪是污秽的,牧猪的人不得入寺庙。希腊人和罗马人却以猪为赎罪的祭品。除巴比伦人外,闪族人都不吃猪肉。哈兰人(Harranians)平常不吃猪肉,但每年吃一次。

汉族的祖先是吃猪肉的,但他们祭天地的时候用牛,故牺牲二字从牛。礼记上说:"燔柴于泰坛,祭天也;瘗埋于泰折,祭天也:用骍犊。"(祭法)祭宗庙、山川或衅钟的时候,也大半用牛或用羊,如"告朔之饩羊",就是明显的例证。他们对于羊的观念是很好的,故"美"、"善"、"义"、"祥"等字,都从羊。他们认为牛羊是比猪高贵的,因此,礼记上说:"天子以牺牛,诸侯以肥牛,大夫以索牛,士以羊豕。"(曲礼)又说:"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王制)这大概是由于猪不爱清洁的缘故。易经睽卦:"上九,睽孤,见豕负涂。"程传说:"睽极无所不疑,其见三,如豕之污秽,而又背负泥涂,见其可恶之甚也。"说卦:"坎为豕"。周易大全说:"前后皆阴之污浊,而中心刚躁者,豕也。"李时珍说:"按许氏说文云:"豕字象毛足而后有尾形。"林氏小说云:"豕食不洁,故谓之豕。""坎为豕",水畜,而性趋下,喜秽也。"(本草纲目卷五十兽部)猪喜欢吃污秽,故古人把猪关在厕所里,因此,溷字有两个意义:(1)豕所居也(见苍颉篇),(2)厕也(见说文);厕字也有两个意义:(1)便所也,(2)以养豕溷也。由此可见,在古代的中国,猪通常是豢养在厕所里的,故地位很低。

(二)现在不吃猪肉的民族

大家都知道中国回民不吃猪肉,却不知道国内信仰伊斯兰教的各兄弟民族,以及全世界的伊斯兰教徒——包括苏联千百万的伊斯兰教徒——也都不吃猪肉。蒙民同胞大部分是不吃的。印度教徒,也是不吃的。日本人民,在明治维新以后(十九世纪末期),才开始吃猪肉。在马达加斯加岛和坡里尼西亚岛上,猪是禁忌。南非洲班图人的男子不吃猪肉。南非洲组鲁人的女儿们不吃猪肉,因为她们恐怕吃了猪肉之后,相貌会变得像猪那样的难看。南美洲北部的加利比人不吃猪肉,因为他们像大部分的原始民族一样,相信人的体格和性格大半与所吃的食物有密切的关系,所以,他们生怕吃了猪肉之后,眼睛会变得像猪眼那样的渺小。

(三)伊斯兰教为什么禁止吃猪肉呢?

伊斯兰教承认人类是世界的主人翁,是代理安拉(上帝)统治世界的,世界万物是供人利用的,供人享受的,故古兰经说:"他(指安拉)以你们为大地的代治者。"(六∶一六五)

"安拉为你们而制服海洋,以便船舶奉他的命令而航行,以便你们寻求他的恩惠,以便你们感谢。他为你们而制服天地万物,对于能思维的民众,其中确有许多迹象。"(四五∶一二,一三)

"他已为你们创造大地上的一切事物。"(二∶二九)

世界万物是供人利用和享受的,故伊斯兰教准许人吃各种合法的、佳美的食物。古兰经说:

"众人呀!你们可以吃大地上所有合法而且佳美的食物,你们不要随从恶魔的步伐,他确是你们的明敌。"(二∶一六八)

合法的食物,是以合法的手段取得的食物;佳美的食物,是纯洁的、可口的、富于营养的食物。随从恶魔的步伐,是指蒙昧时代的阿拉伯人因为封建迷信而戒除种种合法而且佳美的食物。

当日,他们不知道清洁卫生,常吃自死的牛羊骆驼和宰牲时流出的血液,也吃猪肉,故古兰经叙述穆罕默德的任务说:

"他命令他们行善,禁止他们作恶,准许他们吃佳美的食物,禁戒他吃不洁的食物。"(七∶一五六)

古兰经指出不洁的食物只有四种:(1)自死物,(2)流血,(3)猪肉,(4)奉偶像之名而宰的动物。

"他(指安拉)只禁止你们吃自死物、血液、猪肉,以及诵非安拉之名而宰的动物。"(二∶一七三)

"你说:在我所受的启示里,我不能发见任何人所不得吃的食物,除非自死物,或流血,或猪肉——因为它确是不洁的——或诵非安拉之名而宰的犯罪物。"(六∶一四五)

为什么禁止吃自死物,血液和诵非安拉之名而宰的动物,因为篇幅所限,不能在本文内加以解释。

猪是牲畜中最不爱清洁的东西,不像牛羊样选择食物,因此,一般的猪,常害各种疾病,故猪肉是益少害多的。

古代的中国医学家一致承认猪肉是许多疾病的根源,但他们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现代的医学家,借显微镜等科学仪器的帮助,进一步证明了猪肉中的寄生虫是许多疾病的根源。伊斯兰教禁止吃猪肉,正是从清洁卫生着眼的。

(四)批评和自我批评

南北各省,回汉杂居;汉民经常吃猪肉,回民却绝对不吃。汉民得不到正确的解释,就想出了种种穿凿附会的说法。

有些人说:"回教的经典上说:'勿食诸肉',回民不识汉字,所以不吃猪肉。"这是佛教徒的观点,是"想当然"的说法。回教的经典是回文的,不是汉文的,怎么会把"诸"字误解作"猪"字呢?

有些人说:"回民把猪当神灵,所以不敢吃猪肉。清真寺里还供奉着一个铜铸的猪头哩。"这简直是幻想和诬蔑。回教是绝对的一神教,除安拉(Allah)之外,什么都不崇拜,回民怎么会把猪当做神灵呢?

中国人民革命成功了,全国人民站起来了,我们少数民族在政治上有了平等的地位,在全国各民族的领袖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之下,绝没有人敢侮辱我们了。我们自己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无论要保持或要改革,我们都有绝对的自由,任何人不得强迫或干涉。这是我们应该感谢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的。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民族政策是完全正确的,是要全部实现的,毫无疑义。但有个别的工作人员,认识不够,不能把握政策,不知道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以致部分回民怀疑共同纲领,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据我所知,有一部分工作人员,对于不吃猪肉的回民干部和工作人员,加以冷嘲热讽,说他们封建迷信,思想有问题,使他们不能安心工作,甚至为环境所迫,不能不屈服或自动辞职。我认为这是一种左倾的幼稚病,是大汉族主义在下意识里作祟。这对于国内各民族的团结,是极端有害的。就回民干部和工作人员来说,吃了猪肉,思想未必进步;脱离回民群众,却是可以保证的。

据我看来,吃猪肉与否,并不关乎思想的进步。我们大家都知道马克思和爱因斯坦都是不吃猪肉的犹太人,但马克思发明了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爱因斯坦发明了相对论,对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都有划时代的伟大贡献。我们大家也都知道战犯白崇禧是随便吃猪肉的,他的思想却是那样的反动。由此可见,不吃猪肉的人,思想也能进步;吃猪肉的人,思想未必就没有问题。吃不吃猪肉绝对不是衡量思想的标准。

我们回民同胞对于猪肉问题认识不够,以致有种种不正确的观点和不正当的行为,形成了狭隘的民族主义,这也是应该加以深刻的检讨的。汉民同胞对于我们的种种误会和诬蔑,我们自己应该负一部分责任。

古兰经上关于戒食猪肉的明文,共计三条(第二章第一七三节,第五章第三节,第六章第一四五节),每条都有猪肉二字,但这两个字并没有染污了古兰经,大家讽诵那三条明文的时候,并没有什么表情。大家说汉语的时候,提到猪肉二字为什么要唾一口,表示厌恶的意思呢?我认为这是一种无谓的举动;在汉民同胞面前作这种表情,是不礼貌的。提到牛肉二字的时候,倘若有人唾一口,你们觉得怎么样呢?

一般回民都忌讳猪字,因此闹出许多笑话来。

东南的回民曾参加明太祖朱元璋的农民革命,立了汗马功劳,朱元璋为了奖励他们的勋劳,赐他们姓朱,在专制时代,这是无上的光荣。但现在有人问那些功臣的子孙姓什么的时候,他们觉得很难为情,他们认为朱元璋叫回民姓朱,是一件"缺德"的事情。据说有改姓黑的,不知确实否。

古兰经上(一八∶九四,二一∶九六)提及古代的两个民族雅朱者和马朱者,有无知的回民,曾提议把经文改为雅牛者和马羊者。

有些地方的回民,忌讳猪字,把猪肉叫做虎克肉,"虎克"是波斯语Khug的对音,翻译出来,是个肉字。中国的猪字,换成波斯的猪字,究竟有什么好处呢?

云南回民忌讳猪字,因为通常用"肉"字表示猪肉,故改称牛肉羊肉为牛菜羊菜。他们又忌讳肥字,故改称肥牛肥羊为壮牛壮羊。但阿訇讲经的时候仍然说:"割断骨肉使不得","应该宰肥胖的牲灵做古尔邦"。一般回民仍然说:"儿女是母亲身上掉下来的肉。"肥胖的回民,仍然承认他自己的脚太肥,不能穿太瘦的鞋子。

反动统治时代,是大汉族主义的时代,汉人自称大教,称回民为小教,这显然是轻视回民的意思,一般回民却承认了这个称呼。凡是与汉人有关的东西,他们都加一个大字,例如把猪肉叫做大肉(云南回民把猪肉叫做大菜),把猪油叫做大油。因此,有些回民不愿别人称他的比较大一点的油瓶为大油瓶,这是很无谓的。

在回民汉民杂居的地区,汉民携带猪肉通过回民居住的大街小巷,必须包藏起来;否则,就会挨打。赶着猪群通过回民村庄的人,猪和人都要遭无妄之灾。回民同胞不调查一下究竟他是有意给回民开玩笑的本地人呢?还是不知道回民风俗习惯的异乡人呢?不问青红皂白,动手打人,违背伊斯兰教和平宽容的精神,是应当改正的。

最后,我要告诉回民同胞们,猪肉并不是绝对不可以吃,因为伊斯兰教是实事求是的,伊斯兰教的教律不是呆板的,却是灵活的,到了逃灾躲难的时候,一切都可以变通。因此,古兰经每次戒食自死物、血液和猪肉之后,总要说明:"凡为势所迫,非出自愿,且不过分的人,(虽吃禁物),毫无罪过。"(二∶一七三,六∶一四五)或者说:"凡为饥荒所迫,而无意犯罪的,(虽吃禁物,毫无罪过),因为安拉确是至赦的,确是至慈的。"(五∶三)

(五)总结

我在本文中说明了回民不吃猪肉是由于爱好清洁,讲究卫生,不是由于封建迷信,思想落后;又说明了吃猪肉与否不关乎思想的进步,换句话说,吃猪肉的人,不一定是进步分子,不吃猪肉的人,思想不一定有问题。但是回民干部吃了猪肉,一定会脱离回民群众。回汉两族之间过去和现在因猪肉而引起的、莫须有的纷争和隔阂,只有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才能彻底澄清。

猪肉既然比较容易传疾病,汉族同胞也就应该化除成见,虚心地把这个问题研究一下。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和各省市县人民政府卫生部门,对于猪肉的检验,应该特别注意。再就回民同胞来说,也应该认识这不是一个单纯的宗教问题,而且是一个民族问题,政治问题。因此,回民也应该化除成见,学习政治,学习时事,认清环境,认清时代,同时,应该学教义,了解伊斯兰教和平宽容的教训,发扬穆罕默德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以达到加强各民族团结的目的。

附:

杰出的穆斯林学者马坚简介:

马坚先生(1906-1978),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现代杰出的穆斯林学者,阿拉伯语言学家和翻译家,回族,中国云南省个旧市沙甸村人。早年曾就读于云南省昆明明德中学,后到西北宁夏固原,师从著名经师虎嵩山学习伊斯兰典籍。

1929年到中国东南沿海最大的商埠和港口城市上海,入上海伊斯兰师范学校,专修阿拉伯语及经籍,兼学英语,1931年以品学兼优的成绩毕业。同年12月由中国回教学会选派,随中国首批留埃学生团赴开罗,1934年毕业于爱资哈尔大学预科,1939年毕业于开罗阿拉伯语高等师范学院。1939年至1946年期间辗转于上海、云南等地,从事伊斯兰文化教育,并潜心于《古兰经》的研究和翻译。1946年到北京大学工作,一直担任东方语言学系教授、阿拉伯语教研室主任。1949年曾作为中国穆斯林杰出人物,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从1954年到逝世前,连续当选为第一届至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马坚先生还是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的发起人之一,后任该会常务委员,此外,还曾担任中国亚非学会理事等职。

马坚先生通晓汉、阿两种语言文化,兼通波、英两种语言,学识渊博、治学严谨,毕生从事伊斯兰学术研究和阿拉伯语教学科研工作。

阿舒拉日的优越
阿舒拉日的优越

阿舒拉日的优越


一切赞颂全归真主,真主说:""依真主的判断,月数确是十二个月,真主创造天地之日,已记录在天经中。其中有四个禁月,这确是正教。故你们在禁月里不要自欺。以物配主的人群起而进攻你们,你们也就应当群起而抵抗他们。你们应当知道,真主是和敬畏者在一起的"。(忏悔章36节)

愿真主将祝福与平安赐于我们的使者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使者说:"一年有十二个月,其中有四个禁月;三个月是连续的;祖尔格尔德(伊历十一月)、祖尔哈吉(伊历十二月)、穆罕勒姆(伊历一月份),还有就是在伊历六月与伊历八月之间的莱吉布(伊历七月)。——(布哈里圣训辑录2958段)

赞主赞圣人后。我们说:"行善的季节有很多,每日的、每周的、每月的、每年的。这些季节包括 应当多封斋的穆罕勒姆月(伊历一月份)"。

我们的使者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曾说:"莱麦丹(伊历九月)之后最高贵的斋戒就是穆罕拉姆(伊历一月)的斋戒"。——(穆斯林圣训辑录1982段)

阿舒拉日的高贵


传自于伊本-阿巴斯(愿主喜悦之)的圣训:真主的使者(愿主福安之)到达麦地那的时候发现当地的犹太人在封阿舒拉日的斋,便问他们:"你们所封今天的斋戒是什么斋呢?他们回答说:"今天是个伟大的日子,真主在今天把以色列人从他们的敌人手中拯救了出来。穆萨圣人封了今天的斋戒。使者说:"我们比你们更适合、更接近穆萨",然后使者就封了阿舒拉日的斋,并命令人们封这一天的斋戒。——(布哈里正确圣训辑录2004段)

阿舒拉日的优越

伊本-阿巴斯(愿主喜悦之)传述的圣训,他说:"我没有见过使者(愿主福安之)让今天(即阿舒拉日)胜过于其它的日子,让这个月(即莱麦丹月)胜过于其它的月份。——(布哈里正确圣训辑录2006段)。

先知(愿主福安之)说:"阿舒拉日的斋戒,我希冀真主宽恕上一年的罪过"。——穆斯林正确圣训辑录(1162段)。希冀即斋戒阿舒拉日而渴望得到回赐。

因此,亲爱的穆斯林兄弟!选择这高贵的日子斋戒,便能罚赎一整年的错误。感谢真主的恩惠。

何为"阿舒拉"、"塔苏尔"?

伊玛目脑威-(祈主慈悯之)-在汇聚一书中曾说:"'阿舒拉'及'塔素尔'是两个美好的名字。这在语言书中已经众所周知了。我们的同伴说:'阿舒拉'是伊历一月的第十日,而'塔素尔'是伊历一月的第九日。众学者也是这样主张的。这是圣训明文表面的意思。这在语言学家看来已经众所周知了。阿舒拉是一个伊斯兰名称,蒙昧时代是不为人知的。——(顺服者解密-斋戒穆罕拉姆月篇第二册)
因此,斋戒'塔素尔'(伊历一月九日)与'阿舒拉'(伊历一月十日)已成为了可嘉的圣训。因为有传述自阿卜杜拉-本-阿巴斯的圣训,他说:"当使者斋戒了阿舒拉日的斋并命令人们也封之的时候。人们问他:'使者啊!这一天是犹太教徒和基督教徒所崇奉的日子啊'!使者回答道:印沙安拉!来年的话,我们一定要封九号的斋戒"。伊本-阿巴斯说:"还没有等到来年,使者就奉命归真了。——(穆斯林正确圣训辑录1916段)


阿舒拉日的异端


有人曾问伊斯兰学者伊本-泰叶密(祈主慈悯之)关于阿舒拉日人们的行为如:画眼线、沐浴、用海纳、相互握手、烹饪美食、兴高采烈等行为有没有依据?

回答如下:感赞真主!众世界的养育者!在正确圣训辑录中、先辈先贤的箴言集中是无证可考的。也没有任何伊斯兰学者、四家法学派代表均没有把这些行为定为嘉行。也没有任何可靠著作对此有所传述。没有任何圣训、圣门弟子及再传弟子箴言录传述过正确或非正确的记载。但是,部份后辈学者对此传述过相关的圣训,如:"谁在阿舒拉日用眼药水,他在这年不会发眼病";"谁在阿舒拉日沐浴那他在那年不会生病"等诸如此类的圣训。还有其它一些杜撰的圣训,如:"谁要是在阿舒拉日给家人改善生活,那真主这一年的其他时间让他宽裕。像如此这样的圣训均是圣使者的一种抵毁及捏造。
随后伊斯兰学者伊本-泰叶密(祈主慈悯之)简明扼要地提述了关于这个民族早期经历的部份考验、事件及侯赛因(愿主喜悦之)被杀等一系列事件,及这些团体如此做法的真正原因。他说:"这个团体已经走上迷误、无知的道路,要么是因为不信及伪信;要么是因为无知与迷信。把他们的领导人及圣人家族抬高到主宰位置;把阿舒拉日当作悲伤、疯狂之日,在这一日他们做着种种蒙昧时代陋习,如:打脸颊、自残、哭嚎、作悲伤之诗、传述一些杜撰的圣训、这种忠诚只会给他们带来新的悲伤与自恃、挑起纷争与战火、在伊斯兰团体之间制造矛盾、并借此而谩骂先辈。这些人对整个伊斯兰团体的影响那是不言而语的。他们所呈现出的行为要么是因为他们中的激进分子对候赛因及圣人家族的过分崇奉,要么是因为无知者的以恶制恶,以诈生诈,以异端行异端。并在这天(即阿舒拉日)打着狂欢、吉庆的旗子进行而大肆宣扬。如在阿舒拉日这天用眼药、上指甲油、对亲戚施舍、烹饪各种新奇食品等,一如节日期间人们所做的一样。因此这些人就把阿舒拉日当作了一个节日来庆祝了。而另一些人则在这日选择一个广场来进行泄愤及狂欢。这两伙人都已经违背了圣训的指导,走向了错误的途径。——(伊本-泰叶密法律释译大全)

开发 midade.com

丝绸之路文明对话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