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伊斯兰教的疑问

以物配主的危险
以物配主的危险

最大的罪恶是以物配主,有两种,一种是为真主树立配偶,崇拜它物,如拜石头、太阳、树木、月亮、圣人、老人、星宿、天仙等。这些行为正是真主谆谆告诫的最大的罪恶。

真主说:真主必不赦宥以物配主的罪恶,他为自己所意欲的人赦宥比这差一等的罪过。"(妇女章116节)真主说:以物配主,确是大逆不道的。"(鲁格曼章13节)真主说:“谁以物配主,真主必禁止谁入乐园,他的归宿是火狱。"(筵席章72节)此类经文多不胜举。

《真本》圣训传,穆圣说:难道找不告诉你们最大的三样大罪吗?" 众弟子道:告诉我们,主的使者啊!" 他说:似物配主和忤逆父母," 然后他坐下靠好后又说:注意谎言,注意伪证。" 他反复说着,以至我们说:但愿他中止。"

另一种以物配主是以善功炫耀。正如真主说:故谁希望与他的生相会,就叫谁力行善功,叫谁不要以任何物与他的主受同样的崇拜。"(山洞章11节)其意是不以自己的善动向任何人炫耀。穆圣说:你们应提防小以物配主。" 弟子问:主的使者啊!什么是小以物配主?" 穆圣说:是炫耀,真主将在报应各人善恶之日" 说:你们到原来在世上以善功炫耀于他们那些人那里,看在那里能得到报酬吗?" 穆圣说:真主说:'谁干了一件善功,其中参杂了以物配主,那善功只属于他所配偶者,与我无干。'"穆圣说:沽名者,真主必令人揭破其五行;钓誉者,真主必令人暴露其污点。"

艾布,胡莱赖传;穆圣说:许多看来封斋者,实际没封,仅是饥饿与渴吭而已,许多看来礼拜者,实际没礼,仅是熬夜而已。" 其意思是当礼拜和封斋的目的不是为讨真主喜悦时,将毫无回赐。正如穆圣说:为炫耀和沽名钓誉而干善功者,如同以石块装满钱袋去市场买东西者,当他在售货员面前打开钱袋交钱时,里边全是石头,售货员用石块向其脸打去,而钱袋于他毫无用处,只是自受其辱罢了。同样,为炫耀、沽名钓誉而干善功者,真善功只能得到人们的夸赞,后世毫无回赐。"真主说:我将处理他们所行的善功,而使它变成飞扬的灰尘。"(准则章23节)此话是说所有不为真主喜悦而干的善功,真主将使其徒劳无功,如同阳光照射下显示的灰尘一般。阿迪··哈探·塔一传,穆圣说:在复生日,一伙人被邀至天堂,当他们渐渐临近天堂,闻到了其蓉香,看到了其仙宫及真主为其中人们所准备的种种恩惠享乐时,有人对他们唤道:'你们快离开这里。'皆因他们无此福分,于是他们垂头丧气地返回,前人与后人没有像他们这样返回的。他们说:'我们的主啊!假若在见到你为你的密友们所各的赏赐前,让我们入火狱,那对我们会易于接受的。'真主说:'这正是我所欲。你们曾经人前显谦恭之态,人后干大罪,以善功炫耀于人,而内心对我毫无敬意,畏人而不畏我,敬人而不敬我,为何人炫耀才放弃罪恶,而不是为我。今天我让你们尝我的痛苦刑罚,并严禁你们享受我的巨大赏赐。'"

有人问穆圣:什么是得救?" 穆圣说:就是不欺骗安拉。" 那人又说:怎样算欺骗安拉?" 穆圣说:就是你干真主和使者所命的一件善功,用它来换取真主所不喜悦之物。你应预防炫耀,因为那是小以物配主。确实,炫耀者在复生日在众人面前被称以四个名称:沽名钓誉者啊!背信弃义者啊!放荡者啊!折本者啊!善功已作废,报酬已无效,我这里没你任何报酬。骗子啊!到你曾为他而干善功的人那里去取工价吧!"

有人问一位哲人:什么样的人是虔诚者?"哲人答道:虔诚者是隐藏善功如隐藏罪恶一般。"又问:虔诚的极境是什么?"哲人答道:就是你不喜欢人们的颂扬。"

夫斋立··尔亚足说:为人放弃善功是炫耀,为人而干善功是小以物配主。虔诚就是真主使你从这两者中安然。主啊!。从此两者中护佑和原谅我们!"

回民为什么不吃猪肉
回民为什么不吃猪肉

回民为什么不吃猪肉

1951年3月20日,马坚在《人民日报》发表了《回民为什么不吃猪肉》一文,原文如下:

猪肉是中国人主要的肉食,回民也是中国人,而且在大部分地区与汉民杂居,他们却不吃猪肉。回民为什么不吃猪肉呢?汉民固然不知道,一般回民也说不出什么理由来。"疑思问",本是人之常情,故汉民常常向回民提出这个问题来。回民不能做圆满的答复,故不愿别人向他们提出这个问题。回民不吃猪肉,已经够奇怪了;不许别人问,更加奇怪,真令人觉得有几分神秘。

回汉同胞之间,因为这个问题,在反动统治的时代,曾发生了不少的摩擦和纠纷,曾影响了回汉同胞之间的团结和互助。在人民民主专政的时代,这个问题,我认为还有澄清的必要。

(一)古代各民族对于猪的看法

古代的埃及人认为猪是污秽的,牧猪的人不得入寺庙。希腊人和罗马人却以猪为赎罪的祭品。除巴比伦人外,闪族人都不吃猪肉。哈兰人(Harranians)平常不吃猪肉,但每年吃一次。

汉族的祖先是吃猪肉的,但他们祭天地的时候用牛,故牺牲二字从牛。礼记上说:"燔柴于泰坛,祭天也;瘗埋于泰折,祭天也:用骍犊。"(祭法)祭宗庙、山川或衅钟的时候,也大半用牛或用羊,如"告朔之饩羊",就是明显的例证。他们对于羊的观念是很好的,故"美"、"善"、"义"、"祥"等字,都从羊。他们认为牛羊是比猪高贵的,因此,礼记上说:"天子以牺牛,诸侯以肥牛,大夫以索牛,士以羊豕。"(曲礼)又说:"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王制)这大概是由于猪不爱清洁的缘故。易经睽卦:"上九,睽孤,见豕负涂。"程传说:"睽极无所不疑,其见三,如豕之污秽,而又背负泥涂,见其可恶之甚也。"说卦:"坎为豕"。周易大全说:"前后皆阴之污浊,而中心刚躁者,豕也。"李时珍说:"按许氏说文云:"豕字象毛足而后有尾形。"林氏小说云:"豕食不洁,故谓之豕。""坎为豕",水畜,而性趋下,喜秽也。"(本草纲目卷五十兽部)猪喜欢吃污秽,故古人把猪关在厕所里,因此,溷字有两个意义:(1)豕所居也(见苍颉篇),(2)厕也(见说文);厕字也有两个意义:(1)便所也,(2)以养豕溷也。由此可见,在古代的中国,猪通常是豢养在厕所里的,故地位很低。

(二)现在不吃猪肉的民族

大家都知道中国回民不吃猪肉,却不知道国内信仰伊斯兰教的各兄弟民族,以及全世界的伊斯兰教徒——包括苏联千百万的伊斯兰教徒——也都不吃猪肉。蒙民同胞大部分是不吃的。印度教徒,也是不吃的。日本人民,在明治维新以后(十九世纪末期),才开始吃猪肉。在马达加斯加岛和坡里尼西亚岛上,猪是禁忌。南非洲班图人的男子不吃猪肉。南非洲组鲁人的女儿们不吃猪肉,因为她们恐怕吃了猪肉之后,相貌会变得像猪那样的难看。南美洲北部的加利比人不吃猪肉,因为他们像大部分的原始民族一样,相信人的体格和性格大半与所吃的食物有密切的关系,所以,他们生怕吃了猪肉之后,眼睛会变得像猪眼那样的渺小。

(三)伊斯兰教为什么禁止吃猪肉呢?

伊斯兰教承认人类是世界的主人翁,是代理安拉(上帝)统治世界的,世界万物是供人利用的,供人享受的,故古兰经说:"他(指安拉)以你们为大地的代治者。"(六∶一六五)

"安拉为你们而制服海洋,以便船舶奉他的命令而航行,以便你们寻求他的恩惠,以便你们感谢。他为你们而制服天地万物,对于能思维的民众,其中确有许多迹象。"(四五∶一二,一三)

"他已为你们创造大地上的一切事物。"(二∶二九)

世界万物是供人利用和享受的,故伊斯兰教准许人吃各种合法的、佳美的食物。古兰经说:

"众人呀!你们可以吃大地上所有合法而且佳美的食物,你们不要随从恶魔的步伐,他确是你们的明敌。"(二∶一六八)

合法的食物,是以合法的手段取得的食物;佳美的食物,是纯洁的、可口的、富于营养的食物。随从恶魔的步伐,是指蒙昧时代的阿拉伯人因为封建迷信而戒除种种合法而且佳美的食物。

当日,他们不知道清洁卫生,常吃自死的牛羊骆驼和宰牲时流出的血液,也吃猪肉,故古兰经叙述穆罕默德的任务说:

"他命令他们行善,禁止他们作恶,准许他们吃佳美的食物,禁戒他吃不洁的食物。"(七∶一五六)

古兰经指出不洁的食物只有四种:(1)自死物,(2)流血,(3)猪肉,(4)奉偶像之名而宰的动物。

"他(指安拉)只禁止你们吃自死物、血液、猪肉,以及诵非安拉之名而宰的动物。"(二∶一七三)

"你说:在我所受的启示里,我不能发见任何人所不得吃的食物,除非自死物,或流血,或猪肉——因为它确是不洁的——或诵非安拉之名而宰的犯罪物。"(六∶一四五)

为什么禁止吃自死物,血液和诵非安拉之名而宰的动物,因为篇幅所限,不能在本文内加以解释。

猪是牲畜中最不爱清洁的东西,不像牛羊样选择食物,因此,一般的猪,常害各种疾病,故猪肉是益少害多的。

古代的中国医学家一致承认猪肉是许多疾病的根源,但他们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现代的医学家,借显微镜等科学仪器的帮助,进一步证明了猪肉中的寄生虫是许多疾病的根源。伊斯兰教禁止吃猪肉,正是从清洁卫生着眼的。

(四)批评和自我批评

南北各省,回汉杂居;汉民经常吃猪肉,回民却绝对不吃。汉民得不到正确的解释,就想出了种种穿凿附会的说法。

有些人说:"回教的经典上说:'勿食诸肉',回民不识汉字,所以不吃猪肉。"这是佛教徒的观点,是"想当然"的说法。回教的经典是回文的,不是汉文的,怎么会把"诸"字误解作"猪"字呢?

有些人说:"回民把猪当神灵,所以不敢吃猪肉。清真寺里还供奉着一个铜铸的猪头哩。"这简直是幻想和诬蔑。回教是绝对的一神教,除安拉(Allah)之外,什么都不崇拜,回民怎么会把猪当做神灵呢?

中国人民革命成功了,全国人民站起来了,我们少数民族在政治上有了平等的地位,在全国各民族的领袖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之下,绝没有人敢侮辱我们了。我们自己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无论要保持或要改革,我们都有绝对的自由,任何人不得强迫或干涉。这是我们应该感谢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的。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民族政策是完全正确的,是要全部实现的,毫无疑义。但有个别的工作人员,认识不够,不能把握政策,不知道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以致部分回民怀疑共同纲领,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据我所知,有一部分工作人员,对于不吃猪肉的回民干部和工作人员,加以冷嘲热讽,说他们封建迷信,思想有问题,使他们不能安心工作,甚至为环境所迫,不能不屈服或自动辞职。我认为这是一种左倾的幼稚病,是大汉族主义在下意识里作祟。这对于国内各民族的团结,是极端有害的。就回民干部和工作人员来说,吃了猪肉,思想未必进步;脱离回民群众,却是可以保证的。

据我看来,吃猪肉与否,并不关乎思想的进步。我们大家都知道马克思和爱因斯坦都是不吃猪肉的犹太人,但马克思发明了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爱因斯坦发明了相对论,对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都有划时代的伟大贡献。我们大家也都知道战犯白崇禧是随便吃猪肉的,他的思想却是那样的反动。由此可见,不吃猪肉的人,思想也能进步;吃猪肉的人,思想未必就没有问题。吃不吃猪肉绝对不是衡量思想的标准。

我们回民同胞对于猪肉问题认识不够,以致有种种不正确的观点和不正当的行为,形成了狭隘的民族主义,这也是应该加以深刻的检讨的。汉民同胞对于我们的种种误会和诬蔑,我们自己应该负一部分责任。

古兰经上关于戒食猪肉的明文,共计三条(第二章第一七三节,第五章第三节,第六章第一四五节),每条都有猪肉二字,但这两个字并没有染污了古兰经,大家讽诵那三条明文的时候,并没有什么表情。大家说汉语的时候,提到猪肉二字为什么要唾一口,表示厌恶的意思呢?我认为这是一种无谓的举动;在汉民同胞面前作这种表情,是不礼貌的。提到牛肉二字的时候,倘若有人唾一口,你们觉得怎么样呢?

一般回民都忌讳猪字,因此闹出许多笑话来。

东南的回民曾参加明太祖朱元璋的农民革命,立了汗马功劳,朱元璋为了奖励他们的勋劳,赐他们姓朱,在专制时代,这是无上的光荣。但现在有人问那些功臣的子孙姓什么的时候,他们觉得很难为情,他们认为朱元璋叫回民姓朱,是一件"缺德"的事情。据说有改姓黑的,不知确实否。

古兰经上(一八∶九四,二一∶九六)提及古代的两个民族雅朱者和马朱者,有无知的回民,曾提议把经文改为雅牛者和马羊者。

有些地方的回民,忌讳猪字,把猪肉叫做虎克肉,"虎克"是波斯语Khug的对音,翻译出来,是个肉字。中国的猪字,换成波斯的猪字,究竟有什么好处呢?

云南回民忌讳猪字,因为通常用"肉"字表示猪肉,故改称牛肉羊肉为牛菜羊菜。他们又忌讳肥字,故改称肥牛肥羊为壮牛壮羊。但阿訇讲经的时候仍然说:"割断骨肉使不得","应该宰肥胖的牲灵做古尔邦"。一般回民仍然说:"儿女是母亲身上掉下来的肉。"肥胖的回民,仍然承认他自己的脚太肥,不能穿太瘦的鞋子。

反动统治时代,是大汉族主义的时代,汉人自称大教,称回民为小教,这显然是轻视回民的意思,一般回民却承认了这个称呼。凡是与汉人有关的东西,他们都加一个大字,例如把猪肉叫做大肉(云南回民把猪肉叫做大菜),把猪油叫做大油。因此,有些回民不愿别人称他的比较大一点的油瓶为大油瓶,这是很无谓的。

在回民汉民杂居的地区,汉民携带猪肉通过回民居住的大街小巷,必须包藏起来;否则,就会挨打。赶着猪群通过回民村庄的人,猪和人都要遭无妄之灾。回民同胞不调查一下究竟他是有意给回民开玩笑的本地人呢?还是不知道回民风俗习惯的异乡人呢?不问青红皂白,动手打人,违背伊斯兰教和平宽容的精神,是应当改正的。

最后,我要告诉回民同胞们,猪肉并不是绝对不可以吃,因为伊斯兰教是实事求是的,伊斯兰教的教律不是呆板的,却是灵活的,到了逃灾躲难的时候,一切都可以变通。因此,古兰经每次戒食自死物、血液和猪肉之后,总要说明:"凡为势所迫,非出自愿,且不过分的人,(虽吃禁物),毫无罪过。"(二∶一七三,六∶一四五)或者说:"凡为饥荒所迫,而无意犯罪的,(虽吃禁物,毫无罪过),因为安拉确是至赦的,确是至慈的。"(五∶三)

(五)总结

我在本文中说明了回民不吃猪肉是由于爱好清洁,讲究卫生,不是由于封建迷信,思想落后;又说明了吃猪肉与否不关乎思想的进步,换句话说,吃猪肉的人,不一定是进步分子,不吃猪肉的人,思想不一定有问题。但是回民干部吃了猪肉,一定会脱离回民群众。回汉两族之间过去和现在因猪肉而引起的、莫须有的纷争和隔阂,只有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才能彻底澄清。

猪肉既然比较容易传疾病,汉族同胞也就应该化除成见,虚心地把这个问题研究一下。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和各省市县人民政府卫生部门,对于猪肉的检验,应该特别注意。再就回民同胞来说,也应该认识这不是一个单纯的宗教问题,而且是一个民族问题,政治问题。因此,回民也应该化除成见,学习政治,学习时事,认清环境,认清时代,同时,应该学教义,了解伊斯兰教和平宽容的教训,发扬穆罕默德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以达到加强各民族团结的目的。

附:

杰出的穆斯林学者马坚简介:

马坚先生(1906-1978),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现代杰出的穆斯林学者,阿拉伯语言学家和翻译家,回族,中国云南省个旧市沙甸村人。早年曾就读于云南省昆明明德中学,后到西北宁夏固原,师从著名经师虎嵩山学习伊斯兰典籍。

1929年到中国东南沿海最大的商埠和港口城市上海,入上海伊斯兰师范学校,专修阿拉伯语及经籍,兼学英语,1931年以品学兼优的成绩毕业。同年12月由中国回教学会选派,随中国首批留埃学生团赴开罗,1934年毕业于爱资哈尔大学预科,1939年毕业于开罗阿拉伯语高等师范学院。1939年至1946年期间辗转于上海、云南等地,从事伊斯兰文化教育,并潜心于《古兰经》的研究和翻译。1946年到北京大学工作,一直担任东方语言学系教授、阿拉伯语教研室主任。1949年曾作为中国穆斯林杰出人物,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从1954年到逝世前,连续当选为第一届至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马坚先生还是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的发起人之一,后任该会常务委员,此外,还曾担任中国亚非学会理事等职。

马坚先生通晓汉、阿两种语言文化,兼通波、英两种语言,学识渊博、治学严谨,毕生从事伊斯兰学术研究和阿拉伯语教学科研工作。穆斯林为什么不吃猪肉

1951年3月20日,马坚在《人民日报》发表了《回民为什么不吃猪肉》一文,原文如下:

猪肉是中国人主要的肉食,回民也是中国人,而且在大部分地区与汉民杂居,他们却不吃猪肉。回民为什么不吃猪肉呢?汉民固然不知道,一般回民也说不出什么理由来。"疑思问",本是人之常情,故汉民常常向回民提出这个问题来。回民不能做圆满的答复,故不愿别人向他们提出这个问题。回民不吃猪肉,已经够奇怪了;不许别人问,更加奇怪,真令人觉得有几分神秘。

回汉同胞之间,因为这个问题,在反动统治的时代,曾发生了不少的摩擦和纠纷,曾影响了回汉同胞之间的团结和互助。在人民民主专政的时代,这个问题,我认为还有澄清的必要。

(一)古代各民族对于猪的看法

古代的埃及人认为猪是污秽的,牧猪的人不得入寺庙。希腊人和罗马人却以猪为赎罪的祭品。除巴比伦人外,闪族人都不吃猪肉。哈兰人(Harranians)平常不吃猪肉,但每年吃一次。

汉族的祖先是吃猪肉的,但他们祭天地的时候用牛,故牺牲二字从牛。礼记上说:"燔柴于泰坛,祭天也;瘗埋于泰折,祭天也:用骍犊。"(祭法)祭宗庙、山川或衅钟的时候,也大半用牛或用羊,如"告朔之饩羊",就是明显的例证。他们对于羊的观念是很好的,故"美"、"善"、"义"、"祥"等字,都从羊。他们认为牛羊是比猪高贵的,因此,礼记上说:"天子以牺牛,诸侯以肥牛,大夫以索牛,士以羊豕。"(曲礼)又说:"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王制)这大概是由于猪不爱清洁的缘故。易经睽卦:"上九,睽孤,见豕负涂。"程传说:"睽极无所不疑,其见三,如豕之污秽,而又背负泥涂,见其可恶之甚也。"说卦:"坎为豕"。周易大全说:"前后皆阴之污浊,而中心刚躁者,豕也。"李时珍说:"按许氏说文云:"豕字象毛足而后有尾形。"林氏小说云:"豕食不洁,故谓之豕。""坎为豕",水畜,而性趋下,喜秽也。"(本草纲目卷五十兽部)猪喜欢吃污秽,故古人把猪关在厕所里,因此,溷字有两个意义:(1)豕所居也(见苍颉篇),(2)厕也(见说文);厕字也有两个意义:(1)便所也,(2)以养豕溷也。由此可见,在古代的中国,猪通常是豢养在厕所里的,故地位很低。

(二)现在不吃猪肉的民族

大家都知道中国回民不吃猪肉,却不知道国内信仰伊斯兰教的各兄弟民族,以及全世界的伊斯兰教徒——包括苏联千百万的伊斯兰教徒——也都不吃猪肉。蒙民同胞大部分是不吃的。印度教徒,也是不吃的。日本人民,在明治维新以后(十九世纪末期),才开始吃猪肉。在马达加斯加岛和坡里尼西亚岛上,猪是禁忌。南非洲班图人的男子不吃猪肉。南非洲组鲁人的女儿们不吃猪肉,因为她们恐怕吃了猪肉之后,相貌会变得像猪那样的难看。南美洲北部的加利比人不吃猪肉,因为他们像大部分的原始民族一样,相信人的体格和性格大半与所吃的食物有密切的关系,所以,他们生怕吃了猪肉之后,眼睛会变得像猪眼那样的渺小。

(三)伊斯兰教为什么禁止吃猪肉呢?

伊斯兰教承认人类是世界的主人翁,是代理安拉(上帝)统治世界的,世界万物是供人利用的,供人享受的,故古兰经说:"他(指安拉)以你们为大地的代治者。"(六∶一六五)

"安拉为你们而制服海洋,以便船舶奉他的命令而航行,以便你们寻求他的恩惠,以便你们感谢。他为你们而制服天地万物,对于能思维的民众,其中确有许多迹象。"(四五∶一二,一三)

"他已为你们创造大地上的一切事物。"(二∶二九)

世界万物是供人利用和享受的,故伊斯兰教准许人吃各种合法的、佳美的食物。古兰经说:

"众人呀!你们可以吃大地上所有合法而且佳美的食物,你们不要随从恶魔的步伐,他确是你们的明敌。"(二∶一六八)

合法的食物,是以合法的手段取得的食物;佳美的食物,是纯洁的、可口的、富于营养的食物。随从恶魔的步伐,是指蒙昧时代的阿拉伯人因为封建迷信而戒除种种合法而且佳美的食物。

当日,他们不知道清洁卫生,常吃自死的牛羊骆驼和宰牲时流出的血液,也吃猪肉,故古兰经叙述穆罕默德的任务说:

"他命令他们行善,禁止他们作恶,准许他们吃佳美的食物,禁戒他吃不洁的食物。"(七∶一五六)

古兰经指出不洁的食物只有四种:(1)自死物,(2)流血,(3)猪肉,(4)奉偶像之名而宰的动物。

"他(指安拉)只禁止你们吃自死物、血液、猪肉,以及诵非安拉之名而宰的动物。"(二∶一七三)

"你说:在我所受的启示里,我不能发见任何人所不得吃的食物,除非自死物,或流血,或猪肉——因为它确是不洁的——或诵非安拉之名而宰的犯罪物。"(六∶一四五)

为什么禁止吃自死物,血液和诵非安拉之名而宰的动物,因为篇幅所限,不能在本文内加以解释。

猪是牲畜中最不爱清洁的东西,不像牛羊样选择食物,因此,一般的猪,常害各种疾病,故猪肉是益少害多的。

古代的中国医学家一致承认猪肉是许多疾病的根源,但他们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现代的医学家,借显微镜等科学仪器的帮助,进一步证明了猪肉中的寄生虫是许多疾病的根源。伊斯兰教禁止吃猪肉,正是从清洁卫生着眼的。

(四)批评和自我批评

南北各省,回汉杂居;汉民经常吃猪肉,回民却绝对不吃。汉民得不到正确的解释,就想出了种种穿凿附会的说法。

有些人说:"回教的经典上说:'勿食诸肉',回民不识汉字,所以不吃猪肉。"这是佛教徒的观点,是"想当然"的说法。回教的经典是回文的,不是汉文的,怎么会把"诸"字误解作"猪"字呢?

有些人说:"回民把猪当神灵,所以不敢吃猪肉。清真寺里还供奉着一个铜铸的猪头哩。"这简直是幻想和诬蔑。回教是绝对的一神教,除安拉(Allah)之外,什么都不崇拜,回民怎么会把猪当做神灵呢?

中国人民革命成功了,全国人民站起来了,我们少数民族在政治上有了平等的地位,在全国各民族的领袖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之下,绝没有人敢侮辱我们了。我们自己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无论要保持或要改革,我们都有绝对的自由,任何人不得强迫或干涉。这是我们应该感谢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的。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民族政策是完全正确的,是要全部实现的,毫无疑义。但有个别的工作人员,认识不够,不能把握政策,不知道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以致部分回民怀疑共同纲领,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据我所知,有一部分工作人员,对于不吃猪肉的回民干部和工作人员,加以冷嘲热讽,说他们封建迷信,思想有问题,使他们不能安心工作,甚至为环境所迫,不能不屈服或自动辞职。我认为这是一种左倾的幼稚病,是大汉族主义在下意识里作祟。这对于国内各民族的团结,是极端有害的。就回民干部和工作人员来说,吃了猪肉,思想未必进步;脱离回民群众,却是可以保证的。

据我看来,吃猪肉与否,并不关乎思想的进步。我们大家都知道马克思和爱因斯坦都是不吃猪肉的犹太人,但马克思发明了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爱因斯坦发明了相对论,对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都有划时代的伟大贡献。我们大家也都知道战犯白崇禧是随便吃猪肉的,他的思想却是那样的反动。由此可见,不吃猪肉的人,思想也能进步;吃猪肉的人,思想未必就没有问题。吃不吃猪肉绝对不是衡量思想的标准。

我们回民同胞对于猪肉问题认识不够,以致有种种不正确的观点和不正当的行为,形成了狭隘的民族主义,这也是应该加以深刻的检讨的。汉民同胞对于我们的种种误会和诬蔑,我们自己应该负一部分责任。

古兰经上关于戒食猪肉的明文,共计三条(第二章第一七三节,第五章第三节,第六章第一四五节),每条都有猪肉二字,但这两个字并没有染污了古兰经,大家讽诵那三条明文的时候,并没有什么表情。大家说汉语的时候,提到猪肉二字为什么要唾一口,表示厌恶的意思呢?我认为这是一种无谓的举动;在汉民同胞面前作这种表情,是不礼貌的。提到牛肉二字的时候,倘若有人唾一口,你们觉得怎么样呢?

一般回民都忌讳猪字,因此闹出许多笑话来。

东南的回民曾参加明太祖朱元璋的农民革命,立了汗马功劳,朱元璋为了奖励他们的勋劳,赐他们姓朱,在专制时代,这是无上的光荣。但现在有人问那些功臣的子孙姓什么的时候,他们觉得很难为情,他们认为朱元璋叫回民姓朱,是一件"缺德"的事情。据说有改姓黑的,不知确实否。

古兰经上(一八∶九四,二一∶九六)提及古代的两个民族雅朱者和马朱者,有无知的回民,曾提议把经文改为雅牛者和马羊者。

有些地方的回民,忌讳猪字,把猪肉叫做虎克肉,"虎克"是波斯语Khug的对音,翻译出来,是个肉字。中国的猪字,换成波斯的猪字,究竟有什么好处呢?

云南回民忌讳猪字,因为通常用"肉"字表示猪肉,故改称牛肉羊肉为牛菜羊菜。他们又忌讳肥字,故改称肥牛肥羊为壮牛壮羊。但阿訇讲经的时候仍然说:"割断骨肉使不得","应该宰肥胖的牲灵做古尔邦"。一般回民仍然说:"儿女是母亲身上掉下来的肉。"肥胖的回民,仍然承认他自己的脚太肥,不能穿太瘦的鞋子。

反动统治时代,是大汉族主义的时代,汉人自称大教,称回民为小教,这显然是轻视回民的意思,一般回民却承认了这个称呼。凡是与汉人有关的东西,他们都加一个大字,例如把猪肉叫做大肉(云南回民把猪肉叫做大菜),把猪油叫做大油。因此,有些回民不愿别人称他的比较大一点的油瓶为大油瓶,这是很无谓的。

在回民汉民杂居的地区,汉民携带猪肉通过回民居住的大街小巷,必须包藏起来;否则,就会挨打。赶着猪群通过回民村庄的人,猪和人都要遭无妄之灾。回民同胞不调查一下究竟他是有意给回民开玩笑的本地人呢?还是不知道回民风俗习惯的异乡人呢?不问青红皂白,动手打人,违背伊斯兰教和平宽容的精神,是应当改正的。

最后,我要告诉回民同胞们,猪肉并不是绝对不可以吃,因为伊斯兰教是实事求是的,伊斯兰教的教律不是呆板的,却是灵活的,到了逃灾躲难的时候,一切都可以变通。因此,古兰经每次戒食自死物、血液和猪肉之后,总要说明:"凡为势所迫,非出自愿,且不过分的人,(虽吃禁物),毫无罪过。"(二∶一七三,六∶一四五)或者说:"凡为饥荒所迫,而无意犯罪的,(虽吃禁物,毫无罪过),因为安拉确是至赦的,确是至慈的。"(五∶三)

(五)总结

我在本文中说明了回民不吃猪肉是由于爱好清洁,讲究卫生,不是由于封建迷信,思想落后;又说明了吃猪肉与否不关乎思想的进步,换句话说,吃猪肉的人,不一定是进步分子,不吃猪肉的人,思想不一定有问题。但是回民干部吃了猪肉,一定会脱离回民群众。回汉两族之间过去和现在因猪肉而引起的、莫须有的纷争和隔阂,只有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才能彻底澄清。

猪肉既然比较容易传疾病,汉族同胞也就应该化除成见,虚心地把这个问题研究一下。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和各省市县人民政府卫生部门,对于猪肉的检验,应该特别注意。再就回民同胞来说,也应该认识这不是一个单纯的宗教问题,而且是一个民族问题,政治问题。因此,回民也应该化除成见,学习政治,学习时事,认清环境,认清时代,同时,应该学教义,了解伊斯兰教和平宽容的教训,发扬穆罕默德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以达到加强各民族团结的目的。

附:

杰出的穆斯林学者马坚简介:

马坚先生(1906-1978),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现代杰出的穆斯林学者,阿拉伯语言学家和翻译家,回族,中国云南省个旧市沙甸村人。早年曾就读于云南省昆明明德中学,后到西北宁夏固原,师从著名经师虎嵩山学习伊斯兰典籍。

1929年到中国东南沿海最大的商埠和港口城市上海,入上海伊斯兰师范学校,专修阿拉伯语及经籍,兼学英语,1931年以品学兼优的成绩毕业。同年12月由中国回教学会选派,随中国首批留埃学生团赴开罗,1934年毕业于爱资哈尔大学预科,1939年毕业于开罗阿拉伯语高等师范学院。1939年至1946年期间辗转于上海、云南等地,从事伊斯兰文化教育,并潜心于《古兰经》的研究和翻译。1946年到北京大学工作,一直担任东方语言学系教授、阿拉伯语教研室主任。1949年曾作为中国穆斯林杰出人物,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从1954年到逝世前,连续当选为第一届至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马坚先生还是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的发起人之一,后任该会常务委员,此外,还曾担任中国亚非学会理事等职。

马坚先生通晓汉、阿两种语言文化,兼通波、英两种语言,学识渊博、治学严谨,毕生从事伊斯兰学术研究和阿拉伯语教学科研工作。

​做一个信仰完美的穆斯林
​做一个信仰完美的穆斯林

做一个信仰完美的穆斯林

清高的安拉在尊贵的《古兰经》中说:"你说:他是安拉,是独一的主;安拉是万物所仰赖的;他没有生产,也没有被生产;没有任何物可以做他的匹敌。" (112:1-4)这一章四节经文是对 安拉独一性清楚明白的解释。穆斯林对安拉实有的信仰,是因为宇宙万物的存在,不是自然就能产生的,这是常理。抬眼星空,我们看到星辰围绕各自的轨道运行而 没有丝毫紊乱,如此浩瀚无边有条不紊的宇宙一定有创造它的主宰。这一切都给了人类太多的启示,信仰创造宇宙万物的独一的安拉是我们人类智慧的选择。

一个从内心深处认识到了安拉独一,并通过口舌宣告安拉存在的人他就成为了伊斯兰教义所认可的穆斯林。穆圣说过:"谁虔诚的发自内心诵念一次清真言,他必进乐园。"由此,一个承认安拉独一并口诵清真言的人,我们就要承认他是穆斯林。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我们的信仰不能只停留在口舌的承认上,要用实际宗教善功和社会善行来完善信仰。

"你们把自己的脸转向东方和西方,都不是正义。正义是信真主,信末日,信天神,信天经,信先知,并将所爱的财产施济亲戚、孤儿、贫民、旅客、乞丐和赎取奴隶,并谨守拜功,完纳天课,履行约言,忍受穷困、患难和战争。这等人,确是忠贞的;这等人,确是敬畏的。" (2:177)

这节古兰经文,明确了穆斯林信仰的基本所在,首先是对安拉理性的信仰,之后就是要用实际行动去履行宗教功修与社会善功,以此达到对安拉的完全敬畏。

一、"信仰"要求言语和思想统一

清真言是伊斯兰教信仰的总纲,当一个人口诵"清真言" (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诚信了安拉是创造宇宙的唯一主宰,承认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并且念"作证言"以证明其信仰。伊斯兰教认为,只要某人诚心诚意地念了"清真言""作证言",那么他就是一个"有信仰的人",便具有了"伊玛尼"。同时,对信仰的条件做出了具体规定,即六大信条。

①信仰真主。即信仰真主的独一性。 "认主独一"的信念并非始于穆圣,也不是始于穆萨(摩西)、尔萨(耶稣),他是从人祖阿丹圣人开始就有这种认主独一的思想,强调主宰的至高无上,唯一独尊,不可亵渎、冒犯,而阿丹之后的先知圣人,包括我们的穆圣都是奉主命传播了这一信仰。

②相信天使(天仙)。伊斯兰教认为,天使是被创造的一种妙体,无性别之分,纯洁无邪。他们是不折不扣地服从真主命令的,天使的数目繁多,但各司其职。天使奉安拉的命令,管理自然界和人类的事务。如下降启示的哲波伊赖天使。

③信仰真主降示的经典。为了让人们走正道,安拉不断的下降了经典,引导世人,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进步,先后下降了共计114部经典。比如降示给穆萨圣人的《讨拉特》 《旧约》),尔萨圣人的《引支勒》(《新约》)。降示给穆圣的是最后一部承袭了前辈圣人的所有经典,包罗了历代各部天经精华的《古兰经》。

④相信先知圣人。伊斯兰教认为,使者先知都是人,他们都是具有高尚品德的人,都奉主命行事。他 们共同的使命就是向人类传警示,报喜讯,信奉独一主宰,反对多神崇拜和偶像崇拜;告诫人们遵循正道,行善戒恶,善者以乐园报喜,恶者以火狱警告。我们穆斯 林不仅追随穆罕默德圣人,我们也承认前辈的所有先知圣人都是安拉委派给世人的,如尔萨圣人、穆萨圣人都是安拉派遣给人类的使者。

⑤相信前定。伊斯兰教认为,世间万物的存在皆由真主"前定",——定然、定律。我们可 以把定然看作是自然规律,这种定律是人的意志不可违抗的,比如太阳东起西落,昼夜更替,生命的生老病死都是无法逆转的定律。人类在生活中的一切言行,安拉 并没有加以强定,而是给了人智慧,智慧帮助人类区分善恶、辨别好坏。我们每一个人在现世里是行善,还是作恶都有自由选择的能力。所以,明智的人都会顺应"前定"。穆斯林相信前定可以使信仰者永远保持泰然自若的心态和遇事不惊、从容不迫的人生态度;可以使人摆脱内心的消极、宿命,激发进取心,向善心。

⑥相信后世。伊斯兰教认为,人类不仅仅只在现世短短几十年,死后在特定的时间里 必定会被安拉复活,接受审判,要么永久的接收乐园和享受,要么永久的接受火狱和惩罚。因此,提倡两世兼顾,号召穆斯林要在现世努力获取美满生活,同时也应 多做善功为后世乐园的归宿创造条件,两者相辅相成。

二、信仰要求实践的善功

一个穆斯林在伊斯兰教的功修和社会善功方面的多寡,可以成为是否蒙得真主喜悦的条件。如果某人因无知而没有完成念礼斋课朝,他也没有否认这些功课的主命性质,诚信这些功课是来自真主的规定,那么我们绝不能认为这个人没有"伊玛尼";对于没有做任何一样功修,并且公然否认这些功课的主命性质,那么,这样的人就没有"伊玛尼"了。所以我们应该尽量去完善伊斯兰教的各项功课,以及所有有益于社会的各种善功。安拉对于力行信仰要求的人,报酬如《古兰经》中所降示的"信道而且行善的人,他们的主将因他们的信仰而引导他们;他们将安居于下临诸河的幸福园中。" (10:9)

1.完成安拉在《古兰经》中要求的五大功修

穆斯林学者们将功修概括为"内心诚信,口舌招认、身体力行"。伊斯兰教的信仰要求信士"信仰真主"并能够"付诸实践",也就是说,伊斯兰教的信仰由"真心信仰""有效实践"两部分构成,即伊斯兰教要求每一个信仰者信仰真主独一,并能够做到履行功课且行 为端正。仅仅信仰而不去身体力行就不符合伊斯兰教的要求。在伊斯兰教信仰的基础上付诸实践的主要内容包括:力行念礼斋课朝的功修,我们只有时时赞念安拉, 每天完成五次礼拜;每年封赖麦丹月的斋戒;每年在资产超过一定的额度就要缴纳百分之二点五的天课;在道路畅通生活富裕的情况下应当朝觐天房。只有按照教义 的要求虔诚的完成念礼斋课朝,时刻遵从安拉的法度,害怕安拉的惩罚,才能使穆斯林的信仰得到完美,让道德得到完善。使信士在社会生活中成为有良知、有信义 的人。

2.积极投身社会善行

除了伊斯兰教的"五功"外,还应该包括:孝敬双亲、施济有需求者、履行约言、忍受穷困、患难和战争、调解争端、命人行善、止人做恶、积极进取和奋斗、和睦邻里、防止挥霍浪费、讲求信义等等。上述各项都是"伊玛尼"具体的行为表现,应该是每个穆斯林努力追求和履行的。安拉启示说:"你们是为世人被产生出的最优秀的民众,劝善戒恶、确信真主。" (3:110)安拉说穆斯林是从世 人中所选择的最优秀的民众,想要得到这一优秀的称号,就要命人行善、止人干歹,并信仰安拉。作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穆斯林,我们应该立足伊斯兰教信仰,以 信仰真主为核心,不断完善自己的人生。在生活中做一个宽恕、诚实、公正、忍让、排解纠纷、助人为乐、言语优美、重视礼节、见义勇为,有正义感的人。穆圣 说:"我的使命就是为了完美人类的道德。"这说明伊斯兰教的使命就在于树立人类的道德规范,唤醒人类的内心良知,提高人类的思想品德素质,造就社会需要的优秀人类群体。

在市场经济高速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对于金钱的追求越来越突出,在急剧变化的社会生活中,面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利己主义,我们每一位穆斯林身上应该体现出伊斯兰信仰的光芒。艾布赛尔代胡达力的传述,穆圣说:"你们谁看见罪恶,就应当用手去阻止它;如果不能够,可用喉舌去劝阻它;如果再不能够,可用心憎恨他。心的憎恨,便是最懦弱的信仰了。"

换句话说,即便用自己的言语、行为使所有穆斯林得以安宁者,也是"伊玛尼"的体现。伊斯兰教法 教义要求穆斯林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获得生活所需,远离黄赌毒的侵蚀;积极从事慈善公益事业,施舍自己干净的财物;孝敬父母,联系近亲,关爱弱者、疼慈孤儿; 在生意中不做奸商,买卖公道;维护社会正义、遵守国法教规,远离各种犯罪行为。曾经有人问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你和平庸的人有何不同?"他回答: "他们活着是为了吃饭,而我吃饭是为了活着。"对于我们穆斯林而言,活着是为了实现安拉所许诺给我们的那句:"你们是为世人被产生出的最优秀的民众。"因此,在这个需要道德典范的时代里,我们穆斯林大众更应该从伊斯兰教的道德范畴为世人做出模范,良好的道德和善行可以增强"伊玛尼"的光亮。

能够真正认识健全的信仰,用伊斯兰教的价值观来安定躁动不安的心灵,用伊斯兰教所要求的崇高人格规范自己的品德,通过不断的宗教功修,道德修养和善行维护赖以安身立命的伊斯兰信仰。

一切赞颂全归安拉!

塔哈维及其教义学思想
塔哈维及其教义学思想

塔哈维及其教义学思想


宁夏大学阿拉伯学院马占明
2013年1月11日

内容提要:公元9-10世 纪,伊斯兰世界出现了三位教义学家:埃及的塔哈威、伊拉克的艾什阿里和中亚的马图里迪。作为逊尼派主流思想,他们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人中艾 什阿里影响最大,马图里迪次之,塔哈维居第三。然而,艾马二氏的教义学思想遭到以'遵贤'著称的罕百里派以及今天的赛莱菲派的质疑,认为他们不同程度地受 穆阿太齐莱派思想的影响,有重理性轻经训之嫌。作为教义学家,塔哈威的影响虽然不及前两位,但其教义学思想却得到逊尼派穆斯林的一致认同。本文旨在对塔哈 威的生平加以简单介绍,对其教义思想进行简单梳理,以请教方家。

关键词:塔哈维教义学思想

作者简介:马占明,宁夏银川人,1966年生,哲学博士,现任宁夏大学阿拉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伊斯兰思想研究。

Abstract: During 9-10th century, there had been threeMuslim scholars of Islamic theology: At-Tahawi in Egypt,Al-Ashari in Iraq, andAl-Maturidi in Central Asia. As main stream ofSunni Muslims, their thoughts affected on Muslim world in late eras. Amongthree of them, Al-Ashari was most affective one and then Al-Maturidi. However,the theological thoughts of both Al-Ashari and Al-Maturidi were criticized byAl-Hambali school and today's Salafi scholars, saying that both of the tow menwere affected by Muatazila who pays importance on rationality more than that onQuranic verses and traditions of Prophet Muhammad. As a theologian, althoughAt-Tahawi's affect is less then them, but his theological thoughts were acceptedby all Suni Muslims in the world. This paper aims to brief introduction ofAt-Tahawi's life and to brief dressing of his theological thoughts in order to learnfrom experts of this field.

Key words: At-Tahawi Theology Thought

伊斯兰教是仅次于基督教的世界第二大宗教,信奉者已接近16亿,占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在伊斯兰教传播初期,特别是先知穆罕默德在世期间,穆斯林内部在思想认识和行为方式上高度统一,鲜有杂音。公元632年,先知穆罕默德逝世后,穆斯林社团(乌玛)内部就一些问题产生了分歧,那些分歧虽然当时解决了,但留下了隐患。公元656年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644-656年在位)遇刺身亡之后,第四任哈里发阿里(651-661年在位)和倭马亚王朝创始人穆阿威耶(661-680年在位)对有关问题意见相左,致使穆斯林内部产生了严重分歧,分歧导致分裂,于是出现了什叶派、[①] 哈瓦利吉派[②]、 穆尔吉亚[③] 和逊尼[④] 四大派别。后来随着阿拉伯帝国对外扩张的不断深入,让阿拉伯人接触到希腊哲学[⑤],催生了以理性思辨著称的穆阿太齐莱派。[⑥] 上述五派之间历来存在学术斗争,在大多数情况下逊尼派处于优势。

公元9-10世 纪,逊尼派中出现了三位颇具影响力的教义学家,他们是埃及的塔哈威、 伊拉克的艾什阿里和中亚的马图里迪。根据当时学术斗争的需要,他们采用不同的方式,对伊斯兰教基本信仰和一些关乎穆斯林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进行了阐述,成 为逊尼派教义学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天依然在影响着穆斯林世界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三人中以艾什阿里影响最大,当今世界近一 半逊尼派穆斯林信奉其教义学观点;其次是马图里迪,其教义学观点是近三分之一逊尼派穆斯林的'诚信'。[] 然而,艾、马二氏的教义学思想遭到以遵贤[] 著称的罕百里学派,特别是今天的赛莱菲派的质疑,认为他们不同程度地受穆阿太齐莱派思想的影响,有重理性、轻经训之嫌。塔哈威的影响虽然不及前两位,但其教义思想却得到各派的一致认同,使其在该领域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

一、塔哈威其人

(一)出生与成长

塔哈威是埃及人,出生于853年(伊历239年),卒于933年(伊历321年),全名叫艾哈迈德本穆罕默德本赛俩麦本赛勒麦本阿布杜麦里克艾兹迪哈哲尔米素尔;以'艾布哲尔法塔哈威'著称。

塔哈威生活在阿巴斯王朝(750-1258年)后期,当时巴格达哈里发已大权旁落,土耳其人掌控着国家大权,政局十分混乱,社会动荡不安。各地虽然名义上隶属于阿巴斯帝国(750-1258年),实际上已经独立。此时的埃及由土伦家族[⑨] 统治(868-906年),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裕,基础设施完备,社会风气良好,人们酷爱知识,尊重学者,学者们也积极投身于推动社会文明与进步的建设中。

塔哈威成长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一位擅长诗歌吟诵和传述的学者;母亲是沙菲尔(767-820年)[] 教长的弟子之一,经常出席沙氏的讲座;舅舅是伊玛目穆兹尼(791-878年),此人是沙菲尔教长(767-820年)最著名的弟子,也是沙氏学说的主要传播者。另外,塔哈威还曾请教过当时在埃及的大多数著名学者,其中包括时任埃及法官的艾哈迈德本艾比依木兰(卒于892年)和著名圣训学家艾哈迈德本阿里本舒艾布奈萨依(卒于915年)等;他曾到叙利亚大马士革旅行,期间向遇到的学者请教过许多学术问题。

塔哈威和六大部圣训集的作者们[11]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并和其中有些人共同传述过一些圣训。二十岁以前,他曾遵奉沙菲尔学派,后来改遵哈乃斐学派。[12]关于他改遵学派有几种说法,其中比较可信的是他看见舅舅经常阅读哈乃斐学派学者们的著作,于是自己也偷偷看,后来就索性放弃沙菲尔学派,改遵哈乃斐学派了。

(二)学者们的评价

在伊斯兰思想史上,未受到评论家批评的学者为数不多,塔哈威是其中一位,他受到所有为他写传记的人的赞扬。历史学家艾布赛义得本尤奴思(卒于959年)在《埃及学者的历史》一书中说:"塔哈威是一位可信、可靠的人,同时也是一位思维敏捷的法学家……"[13] 伊本奈迪目(卒于1000年)说:"在知识和淡薄名利方面,他是当代绝无仅有的。"宰海比(卒于公元1348年)在其《名人传》中称塔氏为:"著名的伊玛目,伟大的'哈菲兹',埃及的圣训学家和法学家。"[14] 伊本凯西尔(卒于1373年)在其《始与末》[15] 中称之为"哈乃斐学派的法学家,著有许多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作品,是一个可信、可靠的人和杰出的'哈菲兹'。"此类赞誉之词在相关文献中很多。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伊本哈哲尔(卒于1449年)说,很少有人兼通圣训学和教法学,他例举了五个人,其中包括塔哈威。早期的伊斯兰学者大多都是百科式学者,他们兼通多门学科,但各有所长。可以这么说,艾布哈尼法(699-767年)是伊斯兰法学方面的顶尖学者,布哈里(810-870年)是圣训学领域的领军人物,泰伯里(838-923年)是经注学泰斗,而塔哈威则以公认的教义学家闻名天下。沙菲尔学派的白海根(卒于1066年)和罕白里学派的伊本泰米耶(1263-1328年)曾对塔哈威略有微词,被当代学者舒艾布艾尔奈乌特[16]等予以驳斥与纠正。

(三)主要作品

塔哈威之所以享有如此高的声誉,与其涉猎广泛、著述丰硕、学识精深有关。塔氏的学术研究涉及伊斯兰教义学、《古兰经》诵读学、《古兰经》注释学、圣训学、教法学、历史学、文学、语言学等多个领域。其最著名的作品有:

1.《古兰经律法》(AhkamAl-Quran),据《圣训意解》印度版前言作者,该著作有二十册之多;[17]

2.《圣训释疑》,全16册,收集了约7千段圣训。塔氏对这些圣训中的疑难之处作了详细的解释。该书的一部分很久以前在印度出版,1994年,黎巴嫩贝鲁特使命出版社出版了全本。

3.《圣训意解》,凡四册,共收集圣训7千多段,以教法典籍的方式编排而成。作者介绍了法学家们对许多法学问题所持的观点,并对这些观点加以比较,对每一种观点进行分析,然后得出一个在他看来证据充足而且符合理性的结论。这本书曾经在印度、埃及和黎巴嫩等国出版发行过。

4.《逊尼派信仰纲领》,是塔哈威教长最著名的著作之一,该书篇幅虽然很短,内容却很丰富。作者在书中系统论述了伊斯兰教的六个基本信条、真主的属性、如何理解穆民在后世见真主、前定的不可预见性、穆罕默德的使者地位、登霄事件、[18]《古兰经》是否被造以及天堂与火狱等教义学命题;还阐述了逊尼派穆斯林对先知穆罕默德的家眷、后裔、圣门弟子特别是四大哈里发以及早期伊斯兰学者所持立场;对穆斯林当中表现好和表现差的人的态度;关于犯大罪者的归宿问题等。伊斯兰历史上有许多学者为该书做过注释。

二、塔哈威教义学思想

伊斯兰教教义内容不只论述关于真主和后世等宗教信仰问题,而且也涉及政治和社会现实问题。早期的'Fiqh'一词不单指以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式为目的的教法,而是指整个伊斯兰教的理解和阐释。[19] 因此,艾布哈尼法[20] 既 是著名教法学家,也是逊尼派教义学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曾多次与哈瓦利吉等派别进行过辩论。其教义学观点被弟子们记录下来,传给了后世。塔哈威教义学思想集 中反映在其《逊尼派信仰纲领》一书中,究其来源,除了《古兰经》和圣训外,主要得益于艾布哈尼法的教义学思想。塔哈威一开始就告诉读者,他所阐述的观点 是艾布哈尼法及其两位弟子所坚持的逊尼派观点,他说:"这是按照本教法学家艾布哈尼法库菲、艾布尤苏夫叶尔古柏安萨雷[21] 和穆罕默德本哈桑谢巴尼[22] 的观点,以及他们所诚信的宗教原理,和他们所信奉众世界主宰的思想基础,对逊尼派思想的论述。"塔哈威在概述中主要阐述了以下15个教义问题。

(一)基本信仰

1.真主及其尊名与属性

在 伊斯兰教看来,蒙昧时期的阿拉伯人在宗教方面存在的首要问题是崇拜多神。因此,在麦加传教期间,先知穆罕默德主要强调认主独一,批判多神崇拜。因此,认主 独一成为伊斯兰教信仰的核心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塔哈威说:"蒙真主的默助,关于真主独一,我们坚定不移地认为真主是独一的,他没有伙伴;任何事物都不像 他;万事万物都在其掌握中。除他以外,再没有值得崇拜的;他是固有的,无始的;永恒的,无终的;他不会消亡、泯灭;万事万物都是真主意志的体现;人类的思 维与想象达不到他,[23] 他 不像人类;他是永生的,他不会消亡;他是永立的,他无需睡眠;他是创造者,而无所需求;他是给养者,而毫无困难;他是使人死亡者,而无恐惧;他是使人复活 者,而不艰难。"塔氏不但阐释了真主独一,也提及了其'固有'、'永生'和'创造'等属性,强调了万事万物的发生与真主意志之间的关系,指出人类的思维和 想象无法达到真主的本质,也就是说,对真主属性的认知必须以启示为依归,这是逊尼派有别于其它派别的主要特点之一。

后 来,随着外来文化特别是希腊哲学的传入,真主的属性是新生还是固有成为争论的问题之一,穆阿太齐莱派提出真主的属性是新生的,认为属性固有说会导致多个固 有者存在,具有泛神论嫌疑。塔哈威阐述了逊尼派的观点,他说:"在创造万物之前,他和他的所有属性就已经存在,他没有因为万物的产生而增加任何以前没有的 属性;他和他的属性都是无始的,也是永恒的,不是自从创造了万物以后他才有了'创造者'(Al-Khaliq)这个名字;也不是自从造化了天地万物以后他才有了'造物主'(Al-Bari)这个名字。正如在还没有被主宰者的时候他就有了'主宰'(Ar-Rabbi) 这个属性那样,在还没有被造物的时候他就有了'创造'这个属性。正如在复活了生命之后他是"复活亡灵者",在复活他们之前他就拥有这个尊名,同样,在创造 他们之前他就享有'创造者'这个名字。因为他是万能的,万物都需要他;对他而言,万事都是容易的,他不需要任何事物,"任何事物都不像他,他是全聪的、全观的。"(《古兰经》42:11)"这段文字清楚地表达了逊尼派对属性问题的基本观点:真主的属性和他的本体一样,是固有的、无始的,而非新生的。

接 着,塔哈威论述了真主的意志,他说:"他有意识地创造了万物,并为他们做了规定,规定了他们的寿限。在造化他们之前他就洞悉一切;在造化之前他就知道他们 将要做什么;他要求他们顺从他,禁止他们违抗他。万事都在按照他的安排和意志发生,他的意志畅行无阻。人类的意志是他赋予的。所以,他意欲发生的事情就发 生了;他不意欲的事情没有发生。他指引他意欲的人走上正道,并加以保佑,使其健康,那是出于施恩;他使他意欲迷路的人踏上歧途,他遗弃他,使其受难,那是 出于公道;所有的人都在按照他的意志,在他的恩惠与公道之间翻转。他至高无上,没有匹敌和对手;他的裁决不可驳回,他的规定不可更改,他的命令不可违抗, 我们坚信这一切,深信这一切均来自他。万事万物都在按照真主的意志、意识、裁定和安排发生,他的意志强过一切意志,他的裁决胜过一切计谋;他为所欲为,他 绝不亏妄,他超然于伤亡,他清净无瑕,(他的行为不被审问,而他们要被审问)( 《古兰经》 21:23)"就是说,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与消亡,人类的生死病老与旦夕祸福都按真主的意志发生,都在其掌控之中,任何力量都无法改变。

作 为一种存在,真主是否受时空限制,是否需要方向和位置,是否有肢体?这些也是教义学家们讨论的重要命题。塔哈威说:"他至高无上,不受空间的制约,他不像 被造物,他不需要条件、肢体和工具;六个方向不能够容纳他。"真主至高无上,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高',而是真主独有的'高';因为他至高、至尊、至大, 方向是他所造,所以"六个方向不能够容纳他"。《古兰经》中有七处提到'伊斯太瓦'和'阿勒石',[24] 前者是动词,有'登上'的意思;后者是名词,有'宝座'的意思。根据经文的表面意思,真主在创造了世界以后登上了'宝座'。对此,塔哈威说:"'阿勒什'和'库勒什'[25] 是 真实的。真主无需'阿勒什'及其周围的;他包容万物并凌驾于它;他使人类无法洞察一切。" 塔氏没有正面回答真主是否登上'阿勒什'的问题,而是强调真主高于包括'阿勒什'在内的万物。关于这个问题,教义学家们大致有三种观点:一是根据经文表面 意思加以肯定,认为真主就像古代君王那样登上了宝座,此为'姆闪比海'(比拟派)的观点;[26] 二是为避免将真主拟人化,将经文中的动词'伊斯太瓦'解释为'伊斯讨俩',即'占据'、'征服'的意思,此为'赫莱夫'的主张;[27] 三 是肯定这个行为但排除任何具体形式,就是说,真主有'伊斯提瓦'这个行为,但不知道具体形式,此为'赛莱夫'的主张,塔哈威的观点属于后者。他强调真主的 属性不同于人类的属性:"凡是用人类的某一个属性描述真主的人,它已经叛逆。谁明白了这一点,他就会引以为戒,就不会说出类似叛逆者所说的话来,也就明白 真主及其属性不像人类。"

此外,塔哈威还强调了真主对世界的主宰以及人类对真主的需求:"真主应答各种祈祷,解决各种需求,掌握一切,不被任何物所掌握;[人类]一 瞬间都离不开真主。谁认为自己不需要真主,哪怕是一瞬间,他已经叛逆并沦为灭亡的人。"因为真主掌握着一切,所以人类离不开他,有求于他。既然有求于他, 就要顺从他的意志,照他的意志行事。而且,"真主会恼怒,也会喜悦,"谁做好事,他就会喜悦谁,会给谁赏赐;谁做坏事,他就会恼怒谁,会惩罚谁。真主虽然 有喜有怒,"但不像任何人的喜和怒,"他的喜怒是人类无法想象的。

2.先知穆罕默德及其使命

伊 斯兰教认为,真主曾经向每个民族派遣过许多先知,前后多达十二万四千有余,其中阿丹(亚当)是第一位,穆罕默德是最后一位。塔哈威说:"穆罕默德是他优秀 的仆人,他选中的先知,他满意的使者。"关于这位使者的地位与使命,他说:"他是最后一位先知,是敬畏者的楷模,是众使者的领袖,是众世界主宰所喜欢的 人。在他以后,凡自称先知的言论,都是邪恶与私欲。他是派给精灵和人类的使者,肩负着传播真理、指引正道、指明方向的使命。"这里有两点需要指出,第一, 塔哈威说穆圣是真主的'仆人',然后是'先知',然后才是'使者'。就是说,使者首先是人而不是神或者其它什么,然后是先知,最后才是使者;第二,穆圣是 '最后一位先知',这是伊斯兰教各派的观点。艾哈迈迪耶派[28] 认为其创始人艾哈迈德古俩姆(1835-1908年)也是先知,[29] 因而被世界伊斯兰大会判为异教。

根据有关圣训,先知穆罕默德有过一次奇特的经历:他被带着从麦加夜行到耶路撒冷,又从那儿被带到云霄,见过古代先知,看过天堂火狱,称为"登宵"。对此,塔哈威说:"登霄是真实的,先知被带着夜行,在清醒的状况下被带到天上,然后到了真主意欲的高处,真主用他意欲的东西款待了他,并启示给他一些经文,(心没有否定所看见的。)(《古兰经》53:11)"逊尼派相信这个经历是真实的,不是梦游,更不是虚构的;还相信真主特赐穆罕默德一个水池,到后世,当人们口渴的时候,他的追随者们可以到那里喝水;真主还特赐他求情的权利,届时,他可以为有罪之人说情。塔哈威说:"为了给他的'乌玛'[30]解渴,真主特赐他的池塘是真实的;就像圣训里所传述的那样;他为他们保留的求情权[31]也是真实的。"所以,人们应当追随穆罕默德,相信他所传教义,遵守他阐述的教法,学习他的高贵品德,仿效他的行为方式。[32] 只有这样,将来才能喝到那个池塘里的水,才会得到穆罕默德的求情,免去生前的罪过,脱离火狱,进入天堂。

3.关于《古兰经》是否被造

穆斯林各派都坚信《古兰经》是真主的语言。可是,真主是万物的创造者,那么,《古兰经》是否被造呢?穆阿太齐莱派认为是被造的。阿巴斯时期,该派曾一度得势,试图借助国家力量推广自己的学说,强迫人们接受《古兰经》被造说,不少逊尼派学者为此受过牢狱之灾。[33] 对此,塔哈威表达了逊尼派对这个问题所持态度,他说:"《古兰经》是真主的语言,它发自真主,[但不知道]发出时的情形;真主把它降示给他的使者。我们不争论《古兰经》,我们作证:《古兰经》是众世界主宰的语言,忠诚的灵魂[34] 把它传达了下来,然后教授给众使者的领袖穆罕默德……。"他明确表示:"《古兰经》是真主的语言,任何被造物的语言都无法与之相比,我们不认为它是被造的。"这是以艾布哈尼法、马利克(712-795年)、沙菲尔及罕百里(780-855年)为代表的逊尼派的观点。

​非穆斯林怎么谈论伊斯兰?
​非穆斯林怎么谈论伊斯兰?

非穆斯林怎么谈论伊斯兰?

ماذا يقول غير المسلمين

عن الإسلام؟


奉普慈特慈的真主之名

真主赐予穆罕默德(愿主赐福之,并使其平安)的伊斯兰,是前代各个天启宗教的延续,是道集大成的、至善至美的宗教,因此,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是全人类的信仰。事实胜于雄辩,伊斯兰在世界人类中的地位是有目共睹的。其一,它有纯正无误的《古兰经》,在现存的、蒙真主启示的宗教经典中,没有一部能像《古兰经》那样,其形式和内容完整如初地保存下来。其二,其它的宗教都不能给世世代代、各行各业的人提供令人信服的指引,而伊斯兰确是赋予全人类的信仰,它提供的基本指导能解决人世间的各种问题。伊斯兰经历了一千四百多年的考验,有着深厚的潜力为人类缔造理想的社会,正如他在真主的最后一位使者穆罕默德(愿主赐福之,并使其平安)昔日领导下所建立的社会一样。

先知穆罕默德(愿主赐福之,并使其平安)在物质条件极度贫乏的情况下,却能战胜最顽强的敌人,使他们皈信伊斯兰,这实在是个奇迹。偶像崇拜者、盲目地追随祖先的遗教者、挑拨部落间的冲突者、侮辱人性尊严和制造血腥仇杀者,在伊斯兰的先知穆罕默德(愿主赐福之,并使其平安)引导下,变成了最有秩序、最有道德的民族。伊斯兰开拓了人们的精神领域,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提高了人们的尊严,向世人展示:正义是检验功绩和荣誉的唯一标准。人性是不变的,伊斯兰以适合人性和任何时代的法律与原则为人类塑造了社会、文化、道德和商业活动。

遗憾的是,对于伊斯兰这种卓越的成就,西方的基督教不但不予以肯定,以诚恳的态度去理解,反而视伊斯兰为一种对立的宗教。在十字军东征的年代,这种倾向变本加厉,他们杜撰了大量的文章,用以诬蔑伊斯兰、丑化伊斯兰的形象,当今的学者们开始认识伊斯兰的真正本质,他们以客观的言论有力地反击了那些自称为"东方通"者对伊斯兰的妄加雌黄。

在此,我们仅引证部分非穆斯林学者对伊斯兰的客观评价,这些学者都是久负盛名的,本来真理无需对其多加辩护已昭著无疑,但是,长期以来伊斯兰都蒙受着恶毒的攻击,致使许多人对其是非不明,混淆不清。因此,我们希望下文所引证的评论,有助于促使人们对伊斯兰有一个明确而正当的了解。

Œ甘努泰勒于一八八七年十月七日在华盛顿教会一次会议上的演讲,本段是由艾诺引自《伊斯兰的传播》一书中的第七十一至七十二页。

"伊斯兰以勇敢刚毅取替了僧侣制度,它给努力带来了希望,给人类带来了兄弟般的友情,并对人们的基本权利予以肯定。"

沙路贞尼纳杜在讲授"伊斯兰的理想",见一九一八年在德拉斯出版的《沙路贞尼纳杜言论集》的一六七页。

{SaroJini naidu Lectures on "Theldeals of Islam"See Speeches and Writngs of sarojini}

"公义是伊斯兰最奇妙的理想之一,因为当我阅读《古兰经》时,我发现了充满活力的生活原则,那并非是些什么神秘莫测的教条,而是合乎人情道德的规范,适合于全人类的生活准则。"

Ž迪利斯奥拉利在其著作《十字路上的伊斯兰》——于一九三二年在伦敦出版——的第八页中说:

"然而,历史清楚地告诉我们,传说中的穆斯林疯狂地横扫世界,持着利剑强迫被征服者接受伊斯兰,这纯属无稽之谈,是部分历史学家的一种荒谬绝伦的论调。"

基比在其著作《伊斯兰何去何从?》——于一九三二年在伦敦出版——的第三七九页中说:

"当然伊斯兰对人类的贡献还不止此,它毕竟比欧洲更接近真正的东方,而且有一种优越的传统,那就是各族之间能够相互谅解与合作,在人类历史上,没有其它的社会能如此成功地融合众多不同背景的民族,使人们得到同等的地位和机会。伊斯兰就是这样,它有能力使一些明显的、互不相容的种族和传统和平共处、和衷共济。若想让东西方社会从对抗变为合作的话,必须由伊斯兰来出面周旋;欧洲东方关系的种种问题,伊斯兰都有恰当的解决办法。如果他们能团结起来,和平的希望便能大为增加,但如果欧洲拒绝与伊斯兰合作,无形中便把它让到对方的怀里,其结果对双方都是一种灾难。"

萧伯特在其著作《真正的伊斯兰》——81936号——的第一卷中说:

"我时常把穆罕默德的宗教置于最崇高的地位,因为它充满了活力,在千变万化的社会里,我总觉得伊斯兰是唯一具有同化力的宗教,因此,无论在什么年代,它都能使自己具有很大的魅力,吸引众多的人。我曾经仔细地研究过穆罕默德的生平,他确实是一位非凡的人物,以我个人的见解,他并不是耶稣的敌人,而是他的朋友,他实在应被称之为人类的救星,我相信如果能有一个像他那样的人,在当今世界执掌政权的话,他会成功地解决世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为人类带来人们急需的和平与快乐,我曾预言穆罕默德的宗教信仰,将会被欧洲人所接受。事实上,今日的欧洲已逐渐地开始接受了这个宗教。"

‘汤恩比在其著作《文明受考验》——于一九四八年在纽约出版——的第二零五页中说:

"穆斯林之间部分种族的态度,是伊斯兰的一项伟大的成就,事实上,当今世界正渴求着伊斯兰的这种优点传播。"

’史达德在其著作《伊斯兰——所有先知的宗教》——该书出版于巴基斯坦的卡拉奇——的第五十六页中说:

{A.M.L.Stoddard.quoted in Islam-The Religiom of Allprophets. P.56,Begum,Bawani Waqf. Karachi,Pakistan}

"在人类历史上,伊斯兰的兴起纯属一椿令人惊讶的盛事。伊斯兰在一个不为人注意的土地和民族中兴起,在一个世纪内,已传遍了半个地球,它推翻了诸帝国,瓦解了创立已久的宗教,重铸了各个种族的灵魂,建立了一个新世界——伊斯兰世界。

我们越研究伊斯兰的发展,就越觉得它是一个不寻常的宗教,其它的宗教都是慢慢地发展、痛苦地挣扎,后来还要依靠一些改信宗教的君主的强大力量的协助才能得到最后的胜利。基督教要依靠康斯但丁大帝,佛教要依靠阿育王,而拜火教要靠波斯王塞鲁士。每位君主都以他们世俗的权利扶持他们改信的宗教。而伊斯兰并非如此,它复兴于人烟稀少的沙漠,在一个历史上鲜为人知的游牧民族中发展起来,他没有强而有力的人物支持,但又要面对物质条件优厚的强敌,然而它却能奇迹般的胜利发展,在两三个世纪之间,伊斯兰绿色的新月形旗帜,由庇里牛斯山脉(在法西两国的边境)飘至喜马拉雅山脉,从中亚的沙漠飘至中非的沙漠。"

“本段由艾诺引自爱德华蒙达的著作《伊斯兰的传播》——一九一三年在伦敦出版——一书的第四十一至四十四页:

"广而言之,伊斯兰基本上是一个理性主义的宗教,从语源和历史的角度来说,所谓理想主义是指一种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宗教信仰必须基于合理的原则,而这些原则又能确切应用在这种制度上,无可否认,许多教义和神学制度、甚至许多迷信行为,例如崇拜圣人、以至使用念珠和护身符等都嫁接到穆斯林信条的主杆上。尽管穆罕默德的教导,后来发展得变化多端,但《古兰经》是基本出发点。穆斯林一种都以庄严、隆重和纯洁的态度,去宣誓'真主独一无二'这个教义,他们这种坚定不移的态度,是其它的宗教无法比拟的。伊斯兰的这个教义高度纯真,而解释它的方法又是那么自然简单,宣传者热切的信念,又能为它提出多方面的证据,凡此种种,都说明了穆罕默德的宣道者成就大业的原因。'真主独一无二'这一信条是那么的简洁,完全没有神学上晦涩难明的地方,因而一般都很容易明白、理解,预料这个信条将有神奇的力量,深入人们的心灵中,事实上,它亦已然具有了这种力量。"

”孟甘穆利维特在其著作《今天的伊斯兰与基督教》——一九八三年在伦敦出版——的第九页中说:S(W.Montgomcry Watt: Islam and Christianity. Tody London 1983P. IX)

"我不是一个穆斯林,虽然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降服真主的穆斯林',我深信在《古兰经》和伊斯兰的其它义理里,蕴藏着广阔的神的真理,那是我和其他西方人有很多需要学习的东西,在各种宗教的争鸣之下,伊斯兰是强大的对手,肯定能为明日的唯一宗教奠定基础构架。"

开发 midade.com

丝绸之路文明对话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