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伊斯兰教的疑问

祈祷被应答的条件和因素
祈祷被应答的条件和因素



亲爱的穆斯林同胞们:

"如果我的仆人询问我的情状,你就告诉他们:我确是临近的,确是答应祈祷者的祈祷的,当他祈祷我的时候。教他们答应我,信仰我,以便他们遵循正道。"(2:186)穆圣(祈主福安)说:"祈祷(都啊)是功修的精髓。"又说:"祈祷就是功修。"

这节经文意义深刻,今天我们仅仅围绕这节经文所包含的内容之一——祈祷(都啊)展开学习。我们常说"我们向真主做都阿""请你给我做个好都阿",那么什么叫"都阿"?这个词是动词(دعا يدعو)的词根,"做都阿"是汉语和阿拉伯语的组合,这种情形在讲汉语的穆斯林中很普遍,比如"做都阿":"做"是汉语,"都阿"是阿拉伯语,再比如"举乜尔提":"举"是汉语,"乜尔提"是阿拉伯语。我们一般将"都阿"译为祈祷,即祈求真主,向真主祷告、仆人将内心的诉求和愿望向真主倾诉。

在一次外出中,一位游牧人问穆圣(祈主福安):"真主的使者啊!真主是临近的,还是遥远的?如果是临近的,我们会细声祈祷;如果是遥远的,我们将大声呼唤。"然后"如果我的仆人询问我的情状,你就告诉他们:我确是临近的。"这节经文降示了。真主以其疼慈和应答祈祷之迅速而临近众仆人。

"确是答应祈祷者的祈祷的",那么我们怎样做,祈祷才会被应答呢?我们总结为一个前提、三个条件和三个因素。

一个前提:饮食合法(海俩里)。穆圣(祈主福安)说:"一人蓬头垢面、张开双手向真主诉求道:'我的养主啊!我的养主啊!'而他吃的、喝的、穿的都是非法的,他的祈祷怎能被应答呢?"我们常在抱怨祈祷怎么没有被应答呢?最关键的是清查自己吃的、喝的、穿的是否是合法的。

非法(海拉姆)分为两种,其一:自因非法;比如酒、猪肉等,这些本身就是非法。现在有许多清真餐厅使用料酒,火锅城以猪肉卷冒充羊肉卷,前些年从甘肃武威发到青海的猪肉卷据说达70吨之多,还有作料,鸡精,香精等的原材料是否清真就不得而知了。我们青海牛羊屠宰方面很不错,尽管卫生方面做得还不太好,但起码没有注水牛肉(给即将屠宰的牛鼻中注水增加重量以牟取暴利),假如我们穆斯林吃了这些非清真或有嫌疑的食物,我们的祈祷能被应答吗?

其二:他因非法,即本身合法,但其来源非法。比如羊肉本身是合法的,但坑蒙拐骗来的、或者用非法钱财购买的羊则是非法。

大贤艾布伯克尔每当食物放在眼前,都要询问食物的来源,确定是合法的才肯进食。有一次,开斋的时候仆人端来食物,艾布伯克尔没有像往常一样询问便吃了,过后才问仆人食物的来源。仆人如实相告,买东西的钱是他还没有归信伊斯兰前,和别人打赌赢来的。艾布伯克尔赶忙用手抠嗓门,把刚刚吃下的东西全部吐了出来,有人不解为什么要吐成这样,艾布伯克尔回答道:"这样也比我吃非法食物要好。"

我们在与人交往时,不可斤斤计较,但饮食方面必须斤斤计较。不要让我们的下一代再吃垃圾食品,大多油炸食品是地沟油炸制的。地沟油充斥在我们身旁,谁敢说自己从没有吃到过地沟油?

三个条件:

一、虔诚为主。祈祷就像念、礼、课、斋、朝一样是功修,只能向真主做。除真主外,哪怕是天使、先知,都不能应受祈祷。我们做祈祷要像做一件精品一样用心,而不是念念有词,心却没有专注,因此,我们说"做都阿",而不说"念都阿"。

二、确信应答。做祈祷时一定要坚信真主会应答的,比如,应说:"主啊!求您恕饶我吧!"而不应说:"主啊!求您恕饶我吧,如果你意欲。"经云:祈祷不会落空。祈祷要么在今世实现,要么其回赐在后世积攒着。比如某人虔诚举意朝觐,结果有两种,要么实现举意,顺利朝觐;要么因故没有能够踏上朝觐之旅,但朝觐的回赐已积攒,后世将得以还报。也有可能,祈祷没有被应答,但由于祈祷的福分,某些灾难被挡回。

三、切勿奔忙。切不可说"我做了祈祷,但真主没有应答。"要审视自己,一定是自己哪方面没做到或者做得不够,所以祈祷没有被应答。

三个因素:

一、地点。选择最有可能应答祈祷的地方,最好的地方是"穆里泰则木"(天房黑石和金门之间)、阿拉法特平原、米那、穆兹岱里法等。

二、时间。莱麦丹月是做祈祷最好的月份,尤其是快开斋的时候,四大阿卜杜拉之一阿卜杜拉伊本阿穆尔每到开斋的时候,便叫家人都来向真主祈祷,因为他亲耳听到穆圣(祈主福安)说:"斋戒者有一个被应答的祈祷,直到开斋的时候。"开斋前是祈祷的时候,而不是侃侃而谈,甚至背谈别人的时候。

《古兰》黄牛章第183184185187节都是有关斋戒的,而第186节虽夹在中间,但跟斋戒无关,而是做祈祷。许多经注学家认为:这暗示着做祈祷最好的时间就是斋戒的时候。

三、善功之后。做了一件虔诚的善功之后,以善功的福分向真主祈祷,但这绝非表恩。

阿卜杜拉伊本欧麦尔本汉塔卜传述:他说:我听安拉的使者(祈主福安)说:从前有三个人旅行,路遇大雨,三个钻进一个山洞躲避。他们进洞之后,山上掉下一块岩石堵住洞口。大家商量说:今天只有用自己做过的善行向安拉祈求,否则无法挪动巨石,摆脱灾难。于是他们中一个人先说:我的养主啊!我有年迈的父母,我一向首先孝敬他们,然后再给妻儿家人供食。有一天我赶着羊群去远处,没有按时回来,直到二老已入睡。我为老人煮好奶,发现二老仍熟睡,我既不愿唤醒,又不愿在老人之前让家人先喝。于是我双手端着奶等待老人醒来。一直到黎明,孩子们饿得围在我脚前哭闹。安拉啊!如果我这样做只是为了求得您喜悦,就求您挪开堵住我们的这块岩石吧!石头果然挪动了一下,但仍不能出去。第二个又说:我的主啊!我有一个堂妹,她是我最喜欢的人,我一心想占有她,可她拒绝了我。有一年闹灾荒,她来求我,我就送给她一百二十个金币,并要她满足我的要求,她答应了。但当我得手之际,她说:你敬畏安拉,你别非法沾污一个人的贞洁。尽管我爱她,但我还是离开了她,没有毁坏她,也没有收回送给她的那一百二十个金币。主啊!如果我这样做只是为了求得您的喜悦,就求您让我们摆脱困境吧!石头果然又挪开了一点,但他们还是不能出去。第三个又说:主啊!我曾雇用了一些人,并如数付给大家工钱,唯有一个人没有领工钱就走了。我就将这笔钱投资经营,后来赚了很多钱。过了一段时间,他来找我说:安拉的仆人啊!请将我的工钱付给我吧!我说:你所看到的这些驼、牛、羊都是你的工钱。他说:你别嘲笑我。我说:我不是嘲笑你。于是他就赶上他的牲畜走了,一点没留。主啊!如果我这样做只是为了求得您的喜悦,就请您让我们摆脱困境吧!石头果然挪开了,三人走出山洞上路了。(两大圣训集)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做了善事之后向真主做的祈祷会被应答的。斋月是我们努力干善功的黄金月,穆圣(祈主福安)每到斋月如春风般为主道费用。祈求真主,赐予我们陶菲格,在这短暂的斋月多干善功,多做祈祷。

什么是至善
什么是至善

奉安拉的尊名,一切赞诵,全归安拉,祝福和平安降临于安拉的使者---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

伊斯兰律法(沙里阿)的各个领域里,均把至善(الاحسان)列为极高的位置。很多人认为至善就是给穷人、可怜者、有需要者等的施舍。所以,把经常向有需要者施舍财物的人称为"至善之士المحسنون"。但是,仅仅向穷人施舍并非至善的实质,更不是至善的全部。

至善(الاحسان)的真相是做好每一件事情,并跟踪和观察,直至确定其达到最佳效果。一段著名的圣训这样说:"…...至善就是你崇拜安拉,就如同你见到他一样,你不能见他,他却能见你"---《布哈里圣训集》第50段。

每当穆斯林敬拜安拉的时刻,满怀敬畏之心,犹如看见安拉一般,恭谨的崇拜,努力去完美拜功每一项主命、当然、圣行等细则。目的只是获得安拉的喜悦。而且他定会极为认真和诚恳的按时礼拜。在礼拜的时候,你看见他是幸福的,满脸喜庆的,他不会偷懒,更不会延迟时间。

任何一位穆斯林,想象自己干功修的时刻,可以看见安拉。那么他定会勤奋,丝毫不怠慢的去干这项功修。并在功修的过程中享受宁静、平和即温馨。先知(愿主福安之)对比拉力(愿主喜悦之)说:"比拉力啊!用拜功让我们舒心吧!"另一段圣训记载:"每当有事物使他(先知'愿主福安之')伤心时,他就去礼拜。"---《艾哈迈德圣训集》第23088段。

同样,如果穆斯林在礼拜中,丢失了御见安拉的(虔诚)品级,那么绝不会错过第二个等级,即安拉确实在看着他。这个等级是当礼拜者因知道安拉在看着自己,对此深感羞愧,便神贯注履行拜功,他坚信安拉在看着自己,做礼拜是不容忽视和慢待的。一段圣训这样说:"当穆斯林礼拜的时候,他是站在清高的仁慈在主面前,如果你左顾右盼,清高的养主问'你在顾盼谁呢?在顾盼比我更仁慈的吗?人啊!朝着我(认真礼拜)'我胜过你左顾右盼的。"---见(مسند البزار)第9332段。

正是因为如此,当再传弟子赛义德本木赛义卜(سعيد بن المسيب المخزومي القرشي)看到礼拜不认真的人时,就说:"如果这颗心敬畏了,(身体)其他部位也会敬畏。"---见伊本穆巴拉克(ابن المبارك伊历181年卒)的(الزهد)第1188段。

阿布胡赖拉说:"你们中礼拜的人,不要左右张望,因为他是在和他的养主交言诉己,他的养主就在他的面前对他说'你在顾盼谁呢?我比你顾盼的都优美'"---见(مصنف عبد الرزاق)第二册256页。

先知(愿主福安之)曾以此嘱咐圣门弟子。阿布祖尔(愿主喜悦之)传述的圣训,他说"我的挚友(愿主福安之)嘱咐我敬畏安拉,犹如我看见他一样,我无法看见他,而他却能看见我。"---《四十段》第2段。

阿卜杜拉本欧麦尔传述,他说,先知(愿主福安之)抓住我的身子说:"你崇拜安拉的时候,要像看见他一样,你活在今世要像个陌生人或过路人一样。"---《艾哈迈德圣训集》第6156段。

"你崇拜安拉,要(恭谨的)就像看见他那样"这句话已经成为了清廉者们劝告他人的座右铭。以为这句话阐明了经典倡导的"至善"的实质,并对实施者加以鼓励和肯定。在经文中多次提及"安拉喜爱行善者"。这是安拉对行善者的鼓励,鼓动他们加倍努力,争取进入被安拉喜爱之列。所以,穆斯林最应当追求的就是得到他的养主的喜悦。安拉对一个仆人的喜悦是所有的吉庆和祥运。圣洁的圣训说,安拉说:"……我的仆人一直通过副功接近我,直到我喜悦他,如果我喜悦了他,我就是他听从的听觉,观测的视觉,持取的手,行走的腿,他祈求我,我就赐予他,他求我护佑,我就护佑他……"---《布哈里圣训集》第6502段。安拉喜悦谁,谁 就在恩赐中畅游,赐予和吉庆围绕在他的左右。所有关于这段圣训的注释都是意义相近的表述,含义就是我们所提及的,即安拉将他的爱赐予这位仆人,得此恩赐 者,只能听见安拉意欲其听到的,看见安拉意欲其看到的,作为安拉喜悦他作为的,安拉赐予该仆人能力、援助、依靠,并保护他不听见、看见、行至安拉不喜悦 的。安拉会赐福他极高的等级和嘉奖。

真主喜欢洁净的人
真主喜欢洁净的人

"清洁"不光是指讲卫生,它还包括清白,洁净无尘等文明的表现。文明的人都是很讲卫生的,而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直接关系到人的身体健康。一个拥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的人,得病的机率就会减少。

《古兰经》说:"你说:'污秽的和清洁的,是不相等的,即使污秽的为数很多,使你赞叹。'有理智的人啊,你们当敬畏真主,以便你们成功。"5100)穆罕默德圣人说:"清洁是信仰的一半"可见伊斯兰对清洁的重视程度。在伊斯兰看来,清洁不光是指人身体表面的干净,还有内心纯洁,称为:"外清内洁"。这也就是穆斯林每日五次净身礼拜的原因之一。

清洁一个方面指的是 讲卫生,这是为了让我们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卫生习惯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表现为一点一滴的生活小事。比如,要保持个人清洁卫生,衣服要勤换洗,勤 洗澡,勤剪指甲;饭前便后要洗手;经常打扫环境卫生;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身体免疫力等等。这些习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全部做得到, 许多人都是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才逐步有了讲文明、讲卫生的好习惯。

清洁也包括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卫生。例如:捡起地上的垃圾放进垃圾箱,这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但可以折射出一个社会乃至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如果我们每个人平时都养成了讲文明、讲卫生的良好习惯,做好生活中的细节和各种小事,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就会有一个美好的环境。

清洁的另一方面是指一个人的品德方面,也就是古人所说的"清正廉洁"。廉洁一词最早出现在屈原的《楚辞招魂》里:"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尔未沫。"东汉著名学者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注释说:"不受曰廉,不污曰洁。"也就是说不接受他人馈赠的钱财礼物,不让自己清白的人品受到玷污,就是廉洁。所以今天我们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清正廉洁的传统美德的同时,也要提倡"廉洁自律,清白作人"的精神。

古时候,南北朝北齐 年间,苏琼受命担任清河郡太守,上任后就向全郡告示,不接受任何名目的馈赠。有一天,属下府丞给他一条鲜鱼,苏琼就把那条鱼悬挂在门边。府丞再送,苏琼仍 将鱼挂上,表示谢绝。后来,郡内有一位八十多岁的赵大爷,仗着自己年龄大威望高,又送来一条鲜鱼,苏琼仍将鱼挂在门梁上,始终不吃。之后,但凡有送礼者, 苏琼均以门梁的悬鱼相拒,以示不受之决心。从此以后,再也无人给他送礼了,整个郡内馈赠风气大为改观。

汉代华阴人杨震,风雅清正,志存高远,人称关西孔子。他曾推荐"贤人"王密做昌邑县县令。一次,杨震因公事路过昌邑县,下榻于馆驿。夜深人静之时,王密怀揣十金前往馆驿相赠,以谢杨震知遇之恩。杨震拒而不受。王密急切之下说"此时深夜,无人知矣。"杨震正声而说"岂可暗室亏心(暗地里做些亏心事),举头三尺有神明,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一时传为美谈。

对清洁的态度反映出 一个人的修养程度。清洁之人主喜人爱,因为他不说假话、谎话、脏话、挑拨离间的坏话;清洁的人不贪污受贿、不营私舞弊;清洁的人不赚昧良心的肮脏钱,不做 非法的生意;清洁的人不去肮脏的地方鬼混,保持肉体和灵魂的洁净;清洁的人常悔过自新,不骄傲自满;清洁的人在财务上公私很分明,生怕沾染不属于自己的一 分一厘……

清洁是人类文明的表 现。文明被广泛地解释为人类所创造的财富总和,特指精神财富。今天,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高度文明的时代,清洁不但能使我们身心健康,生活得愉快,也是彰显 我们自身文明的一个途径。保持身心清洁,坚守自己的信仰,拒绝一切藏污纳垢的行为,才不失为是当代的智者。

​《古兰经》在中国的翻译与传播
​《古兰经》在中国的翻译与传播

《古兰经》在中国的翻译与传播

《古兰经》在全世界已经拥有成百上千的译本,包括七、八十个大小语种。几乎凡有穆斯林聚居的国家或地区,只要有伊斯兰社团,有清真寺建筑,就会有。

用该地区通用的语言翻译的《古兰经》。有些大语种,如英语、法语,近、现代相继出现的以及当代争相竞译的版本很多,从十几种到几十种,而且,仍有新译本频频问世。限于时间和能力,我不准备把话题扯得太远,只侧重谈一谈我国翻译《古兰经》的概况,特别是汉译本的若干特色。众所周知,伊斯兰教很早就传入我国,早在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大食国"遣使朝贡",被多数史学家认为是第一批具有穆斯林身份的人前来我国,建议这一年为伊斯兰教传入我国的起点。这一年,距穆圣奉命在阿拉伯半岛传教才40 来年,离穆圣归真也只有19年。屈指一算,至今已有1356年。1300多年来,伊斯兰教在这历史悠久、地大物博的文明古国广泛传播,我们从唐、宋文献资料中,能够寻找到不少有关伊斯兰教的记载或介绍。然而,《古兰经》的翻译,却起步很晚。尽管伊斯兰教在我国的十个民族中有很大发展,而今已拥有穆斯林二千万人,但回顾历程,在千百年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古兰经》的传播,主要是依靠口传面授,阿訇讲解,群众聆听的方式进行,宣传条件简陋,宣讲范围有限。用文字翻译,虽然是广大穆斯林的迫切需要,却迟迟不能实现。明末清初,有些精通阿拉伯文和汉文修养很高的穆斯林学者如王岱舆、刘智、马注等,都有极其丰富的译著,但他们也不敢把翻译《古兰经》的计划列入议程。主要是由于这些学者态度特别严肃、认真、谨慎、虔诚,认为《古兰经》是真主的语言,是最有权威的最高经典,惟恐曲解误译,走样失真,表达不了原文的微言妙意,自己承担不了误己误人的重任。在他们的著述中,偶尔出现几句汉语转述《古兰经》的引文,译者也会感到诚惶诚恐。看来,穆斯林学者认真严肃、小心谨慎的态度,是《古兰经》全译本推迟到20世纪才陆续问世的主要原因。从1927年开始,才有《古兰经》汉文全译本的出现,迄今还到不到80年。即便如此,也并非穆斯林文人在试探摸索,勇开先河,才打开争先恐后、你追我赶翻译的局面。

回顾《古兰经》在我国翻译的历程,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主要概况是:
1.摘译阶段。即零零星星的片段摘译,出现在17-18世纪(明末清初)几位译著丰富的穆斯林学者如刘智、王岱舆、马注的著述中,其中最长的译文是刘智在《天方至圣实录》中翻译的"开端"章:
世赞归主,化育万物,普慈独慈,执掌公期。
吾唯拜主,唯主求助,导吾正路!
是夫人路,主福之者,非祸之者,亦非迷路。
译文仿效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体裁四言体,呕心沥血,字斟句酌,庄重严肃,音韵铿锵,节奏和谐,很有特色。可惜像刘智这样的大师,没给后人留下更多的《古兰经》译文。

2. 选译阶段。即若干中、短章和局部长章片段的选译,主要是根据在我们流传已数百年之久的一个被称为"海特姆古拉尼"的《古兰经》选本翻译,民间习惯称之为"孩提(或亥听)",又称"18个素来"(实际上有大亥听,小亥听两种选本,都不止18章)。其中最早的汉文译本出现于19世纪末叶,即清光绪25年(公元1899年)在昆明出版的马联元译本,以后,译本连续不断,直到目前还有新译本流传。在全国,这个译本的阿,汉文对照手抄本、木刻本、石印本、铅印本以至注音本有几十种,家喻户晓,影响深远,能朗读或背诵的穆斯林大有人在,他们常在宗教礼仪中"圆经"时集体轮流恭诵。它被翻译成许多汉文本,反映了穆斯林群众在不可能学习全部《古兰经》的情况下,对选本的迫切需要。

3.通译阶段。即自始至终、从头到尾,完完整整地翻译全部《古兰经》。穆斯林对通译的探索,大约在19世纪中叶,清代穆斯林著名学者马德新(公元 1794~1879年)及其得意门生马安礼曾经发愿举意,要翻译全部《古兰经》,并且已实际动笔尝试。据说已经按照顺序译成20卷(即全经的2/3),但保存下来的只有5卷,题为《宝命真经直解》。遗稿在马德新归真后将近50年,才在上海刊印了少量样本,目前已不容易搜集到。至于全文通译本,迟至20世纪才接二连三问世,从1927年到1996年约70年时间,包括港、台和海外,共有14个译文通译本出版,此外还有维吾尔文、哈萨克文全译本问世。按先后出版次序是:

汉译本名称 译者姓名 出版年代 出版处
1 可兰经铁铮1927年北平中华印刷厂铅印本
2 汉译古兰经姬觉弥 1931年上海光仓学窘线装本
3 古兰经译解王文清 1932年 北平中国回教俱进会铅印本
4 古兰经译解王静斋 1942年 宁夏石印线装本
5 可兰经汉译附传 刘锦标1943年 北平新民印刷局铅印本
6 古兰经译解王静斋 1946年 上海永祥印书馆铅印本
7 古兰经大义杨仲明 1947年 北平伊斯兰出版公司铅印本
8 古兰经国语译解 时子周 1958年 台北中华学术院回教研究所铅印本
9 古兰经马坚1981年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铅印本
10 古兰经韵律 林松1988年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阿汉对照本
11 对照详注古兰经 仝道章 1989年 南京译林出版社铅印本
12 古兰经 周仲羲 1990年 新加坡佳艺彩印公司铅印本
13 古兰经 马振武 1995年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影印本
14 清真溪流古兰经 沈瑕淮 1996年 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铅印本
新译
少数民族文字译本
维吾尔文《古兰经》译本 买买提赛来1986年 北京民族出版社
哈萨克文《古兰经》译本 哈再孜、马哈什 1990年 北京民族出版社
从译者的身份或经历看,这些汉文通译本的译者,最早摸索开路的是非穆斯林学者铁铮、姬觉弥。相继而起的回族学者中,有在经堂教学第一线的清真寺掌教王静斋(文清)、杨仲明、马振武;有在高等院校从事教学与科研的教授马坚、林松;有海外华裔仝道章、周仲羲;有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社会人士刘锦标、时子周、沈瑕淮。至于少数民族译文的译者, 买买提赛来是维吾尔族著名学者,哈再孜、马哈什是两位优秀的哈萨克译者。

从《古兰经》在我国的翻译主要是汉译本的概况看,似乎有几条规律:
1.穆斯林学者的翻译,是从零星摘译开始,发展到重点选译,往后才敢于顺序通译,有长期的小心翼翼的摸索过程。
2.全译本的完成,是教外人首先从非阿拉伯文转译,而后刺激并推动穆斯林学者从阿拉伯文原文直译。
3.初期,只刊印汉文单行本,逐渐发展到越来越多的注释。
从译文的体裁和风格看,可以说是丰富多采的,译者们作了种种尝试,大致说来,有4类文体:即一、文言体;二、白话体;三、经堂语;四、押韵体。
究竟那种体裁更好、更适宜呢?对不同的译者本人和读者群众来说,似乎不可笼统地一概而论,也许各有千秋,各有所长,也各有利弊,读者可以自己选择,或参照阅读。比如:
文言体--凝练古雅,给人以深奥含蓄之感,但用词过于艰涩冷僻,曲高和寡,不易理解;
白话文--通俗畅达,给人以明白易懂之便,但措辞接近口语过多,咀嚼不出经文古雅的韵味;
经堂语--结构独特,使习听耳熟的父老乡亲觉得亲切有味,但面临中年人及往下的后代对这种语言没有机会接触,恐怕人们会对它越来越陌生;
押韵体--顺口悦耳,使距离寺院较远的青年人增加阅读兴趣,但为了保持韵脚协调,用词有时就难免顾此失彼,因韵损意。

再从译本的质量和具体情况看,有有些问题值得探讨。应该怎样看待或评价这许许多多的译本呢?先说教外人的译本,以铁铮、姬觉弥为例,他们都有向国人介绍外国优秀名著的动机,都有弘扬人类文化遗产的善良愿望,不像早期西方学者那样不怀好意,声称要"批判"《古兰经》。铁铮很赞赏《古兰经》"经文简洁遒劲",表示要尽可能翻译得"存神,求真",姬觉弥郑重声明他对伊斯兰教的态度是"既重其道,复敬其经",他的译本"经再三修订,句求简练,文重雅驯",还特别邀请了李廷相、薛天辉两位精通伊斯兰教义的阿訇参证审查,态度十分友好。更何况他们勇于开拓,顾虑较少,率先翻译《古兰经》,对小心翼翼的穆斯林学者而言,客观上起到了促发、刺激、推动、鞭策的作用,使他们鼓起勇气,当仁不让,急起直追,担负起译经的重任。当然,教外人的译作,既是从日文、英文转译,难免会有隔膜,情感上对于经文的分量与重视,不可能像穆斯林那样贴近、深刻;他们又不太熟悉回回人的语汇和用词习惯,译文肯定不尽完善、到位,但也不宜苛求。
至于回族穆斯林的译本,正如马坚教授所说,"见仁见智,各有特色,亦各有价值",彼此之间总会有截长补短与交流、借鉴之处。其中特别强调的是王静斋阿訇的译本。他毕生孜孜不倦,发愤治学,著作等身,光是《古兰经》,就自始至终、从头到尾翻译过4遍,除第3部手稿在抗日战争期间被日寇飞机轰炸毁灭外,其余用古汉语、经堂语、白话文翻译成的3部天经,都前后出版,向广大穆斯林推出过,习惯上被大家分别称之为"甲种本、乙种本、丙种本"。 尤其是《古兰经译解》丙种本,久经锤炼,注解充实,引证丰富,措辞用句与穆斯林乡亲的习惯互相吻合,深受欢迎,海内外和民间纷纷再版、翻印,流传极广泛。
学术界推崇的马坚译本,是孕育过程甚长、准备阶段很久、公开发行量最多、社会影响面极广的一部。译者着说他"在翻译的时候,力求忠实、明白、流利;在注释的时候,不敢牵强、附会、穿凿",以译者精湛的阿、汉文造诣和海内外享有的威望,深得舆论好评,我国学者的论著中引用《古兰经》语句,大都以马坚译本为依据。沙特阿拉伯的法赫德国王古兰经印刷厂,已将《古兰经》的阿拉伯文原文和马坚译文一起,精印成对照本,馈赠前往麦加的朝觐者。
杨仲明(敬修)在北方著名阿訇中素有"杨才子"之美称,他译的《古兰经大义》,用文言体扣紧原文直译,典雅凝练,给人以古朴、庄重、严肃之感。可惜只有高度概括、提炼的本经译文,缺乏必要的注疏或解说,有如阳春白雪,不免曲高和寡,一般读者看不懂,望文生畏,汉文水平较低的阿訇们读起来也很费劲。
马振武译本的主要特色是全面整理并反映了几百年来经堂语教学的结晶,译文所用的全部是纯粹的、浓郁的"正宗"经堂语。长期习惯于听阿訇按照传统方式和特殊语言讲经的朵斯提乡老,会感到津津有味,倍加亲切。此外,译本中还使用了经堂教学中发明创造的一种汉语拼音符号"小儿锦"(借用阿拉伯文、波斯文字母拼写汉语),记录并保存了眼看逐渐消失、迟早可能废弃的宝贵资料,很有历史文献价值,值得永久珍藏。时子周的《古兰经国语译解》,参照尤素福阿里的英文译本翻译,其译文与王静斋的"丙种本"大同小异,但其释文却大不相同。释文达2117条,内容主要采自他认为"注释精辟、领域最多"的英译本,确实很丰富,有不少材料吸取了现代以至当代结合现实研究经文的新成果。
美籍华裔仝道章的《〈古兰经〉中阿文对照详释本》,是其在新加坡遭遇冤狱的年代,在牢房中着手翻译的,以穆马毕克滔氏英译本为蓝本,译文语言朴实,畅达明快,遣词造句,琅琅上口,每章有开篇提示,长章有段落提要。译本后附录的《古兰经引得及其注释》,是一份呕心沥血编成的详细索引,近8.3千行,约19万字,条分缕析,独具匠心,自有特色,查阅方便,一目了然,读者可以节省大量烦琐查资料的功夫。

林松的《古兰经韵译》,以带韵脚的散文体试译,读者有音韵铿锵、顺口悦耳、好记易懂的反映,能激发年轻人阅读的兴趣。
有一些在不同时空背景下或特殊境遇中活动的社会人士,他们翻译的《古兰经》,固然有其可取的、自身的、文笔流畅的特点,但如前所述,总会存在一些未见得与经文原意相符的情况。问题不一定表现在译文上,而是更多地暴露于注释中。态度端正严肃,阅读仔细用心,感觉灵敏迅速的一些穆斯林,多有强烈反映或反感。例如刘锦标的《可兰经汉译附传》是1943年在日寇占领下的北平出版的,他当时在敌伪统治下担任伪职,国难当头,严重失足,甘当奴才,在其译文的"附传"中,就夹杂着糟粕,散发他的个人牢骚与情绪,为其苟且偷安、媚敌求荣辩护,甚至为帝国主义企图搞所谓"大东亚共荣圈"张目,与《古兰经》分清敌友、爱憎分明、抵抗侵略的教诲背道而驰。又如周仲羲的译本译文、编排方面确实有很多优点,但在释文中却不时宣扬了"爱哈默底也"观点,特别是在注解第33章《联军》40节时,释文第1935条居然否认穆圣是最后一位先知,鼓吹继穆罕默德之后还会有先知,因而遭到穆斯林的抵制。再如沈遐淮在台湾出版的译本题为《清真溪流》,竟然将他自己乱七八糟的文章同尊贵神圣的《古兰经》并列,与译文装订成一本书。他的文章中还散布了敌视大陆的反动言论,借出版《古兰经》之机,放肆发泄,已经受到海峡两岸穆斯林舆论的谴责。

以上事例表明,虔诚的穆斯林学者翻译和宣传《古兰经》,必须首先参悟经文本身内涵的真谛,必须认真严肃地、不含任何偏见地领会《古兰经》的精髓,必须虚心倾听并接受穆斯林群众的正确批评,不断学习钻研,反复修改译文的错误、漏洞与不足,决不能掉以轻心,自以为是。

汉语,是全世界人口使用最多的大语种,宏观上看,全球普遍流行的、到处通用的似乎是英语,但确实不可忽略有13亿中国公民和众多海外侨胞、华裔都在使用汉语,因此,把《古兰经》翻译成汉译本,不仅仅是为中国上千万的操华语穆斯林服务,实际上也是把这部阿拉伯文尊贵的天经,推荐与传送给有十几亿人口能读懂它的国度。从这个角度看,《古兰经》的翻译,下笔落墨,更应该一丝不苟,慎之又慎。

对于任何语种翻译的《古兰经》,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无论是多么高明出众的译本,都不能取代阿拉伯原来的经典,都不能与原经相提并论,等量齐观,因为它们只是译者个人学习《古兰经》的心得体会,谁也不敢狂妄地认为自己的或他人的某种译本尽善尽美。因此,当我们听到对任何名家的译本有意见时,是正常现象,并不奇怪,而且,也不是对整个译本的否定或贬低。






我们现在已有十几种汉、维、哈3种文字的《古兰经》译本,值得欣慰,但对我们这样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来说,特别是与西方国家和大语种地区出版《古兰经》的数量相对而言,十几种译本不算太多。据我所知,目前还有不少专家学者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新译本的翻译,有的已经送到出版社、印刷厂,有的正陆续在期刊上连载,还有些穆斯林青年留学生也在国外努力翻译,这是令人鼓舞的信息。我们期待着、企盼着有数量更多,特别是质量更高的、尽可能吸取现、当代《古兰经》研究成果的新译本问世。使我们翻译《古兰经》的水平、质量迈上更高的台阶,与飞速发展中的祖国前进的步伐相适应,作出中国穆斯林应有的贡献!

开发 midade.com

丝绸之路文明对话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