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伊斯兰教的疑问

不讲正信 必搞迷信
不讲正信 必搞迷信

不讲正信 必搞迷信

自离开祖国,我来阿拉伯国家从事宣教工作已有九年了。无论在科威特还是在阿联酋,相比其它国家的侨民而言,我发现对中国人宣教比较困难。我曾接待过一位美国学者,这位博士在美国宣教多年,并为基督教徒编辑了一套伊斯兰教程,吸引了不少人。我问他有没有针对十五亿中国人编一套类似的教程,他说他们尝试过,但后来放弃了,因为他们发现中国人的信仰观念太复杂,难以让他们专心侍奉一个造物主。中国人什么信仰都可以接受,但也只是象征性地意思一下而已,并没有信仰诚信可言。听罢此言,我深有同感。

中国虽说是个无神论国家,但无论走到哪里都能见到迷信活动。由于全国人民视为最神圣的哲学主义,被那些标榜为最虔诚的信仰者歪曲宣传和愚蠢地践行后,其公信力已普遍受到怀疑,如今对它的承认多数被看作是时尚的政治标签,而与信仰无关。尤其当这种被信仰"的主义恰恰又排斥宗教时,中国人基本上就变成了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这不是指没有信仰的形式。相反,在传统迷信思想的影响下,人们由什么都不信的无神论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多神论和泛神论。中国人又开始什么都信了,而且信的东西太多太杂,最后又导致什么都不诚信。大多数中国人心中没有永恒的神的位置,也就是没有终极性的精神信仰追求,这也与其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有关。

中华文明虽有五千年历史,但以儒家为主流的中国汉文化因缺乏宗教正信思想,导致其传统信仰迷信色彩十分浓厚。孔子对鬼神敬而远之"的态度,以及民众平常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的功利主义观念,就是中国人传统宗教意识及信仰心理的真实写照,这也决定了中国人不可能有一个出自本土的世界性宗教。世界三大宗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先后以不同的形式传入了中国,但是中国人在对待这三大宗教时,也是持利用改造的功利主义态度。

佛教在道教出现前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它原本是个注重修身成佛的无神论宗教,佛祖释迦牟尼并未允许人们进行偶像崇拜,他活着的时候也未被时人神化,然而不具有神性的佛陀很难赢得中国人的青睐,于是为了迎合人们的信仰心理,僧人们特意神化了释迦牟尼,他的尸骨(舍利)也受到了具有迷信死者传统的汉民族的敬奉。佛教为了能与中国的本土道教争宠,遂改变其原来的教义彻底搞起偶像崇拜来,虽曾一度被奉为国教,但也难免遭受国人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式的嘲弄。

基督教在唐代和明代的两次传教都因不同原因而中断,后来借鸦片战争之机闯入近代中国,这一次与以往不同,由于它进行了宗教改革,具有了包容性甚至允许过去看来是异端邪说的存在,比如利用中国人信则灵"的迷信心态大搞信主治病",使得它刚一进入中国就像流行音乐一样风靡全国。洪秀全这个儒家弟子改信基督创立拜上帝会"就是一例。基督教虽然是一神论宗教,但是先知耶稣被人神化后称作神的儿子,这有点类似中国天子"的味道,而上帝道成肉身"的说法又与中国人的下凡"相仿。基督教的圣像也很直观,让中国人对"有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感觉,很符合中国人固有的人格神迷信模式。即使如此,国人还是很随意地把顾客称作上帝",其功利思想由此可见一斑。

伊斯兰教在唐朝永徽年间,沿着古丝绸之路,以遣使经商的和平方式进入中华大地。尽管伊斯兰教的伦理道德与儒家思想很接近,而且有过很好的结合,穆斯林也曾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但是伊斯兰教所崇拜的造物主——安拉,超绝万物不可想象,不像其它宗教所崇拜的神像那样看得见摸得着。所以伊斯兰的认主独一论信仰,令那些缺乏形而上思维,只具有眼见为实"认识层次的人感到不可思议。再加上伊斯兰严格的饮食文化,令信奉以食为天"的中国人难以接受,所以伊斯兰至今尚未成为中国的主流信仰。

虽然世界三大宗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的文化色彩,但中国人的宗教意识仍很淡薄,而且信仰内容也很杂乱,许多人平时什么宗教功修都不做,却在遇到困难时既信佛又信道也信上帝。由于没有统一的宗教信仰,中国人的迷信思想显得特别庞杂。他们的迷信对象有老天爷、财神爷、灶王爷、释伽牟尼、观音菩萨、关公、妈祖、自然、祖先等,迷信方式有抽签、算卦、烧香、拜佛、看手相、看风水等,迷信风俗则体现在各种恶风陋俗和生活忌讳上,此外还迷信龙、气功、特异功能、星座、血型、属相、数字、吉祥物等。对于这些五花八门的迷信,许多中国人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几头讨好谁都不得罪,始终没有一个明确肯定的信仰。

毫无疑问,迷信是中国人的文化糟粕和精神毒瘤,它不仅扼杀理性和亵渎正信,同时也是产生各种邪教的思想根源和罪魁祸首。因此,要想改变这种信仰模式,就得大力破除迷信思想,全面进行正教宣传,使人们树立一个正确的信仰。其实,正信与迷信,只是一念之差:正信所崇拜的对象是无限和绝对存在的造物主,而迷信所崇拜的对象则是有限和相对存在的被造物,即人类和万物。

伊斯兰认主独一论,反对任何形式的迷信思想,主张任何人或物都不具有神性,凡是有限和相对的事物都不值得人类去崇拜。先知穆罕默德只是一个接受造物主启示的凡人,他以身作则从不神化自己,他的使命就是带领人类只崇拜独一无二的造物主——安拉。也正因为如此,邪教无法在伊斯兰教中找到滋生的土壤,从而使得伊斯兰能够在中华大地上,独树一帜地高举认主独一的正信大旗。


作者:一卅柯·韩文成

中国各地清真寺一览
中国各地清真寺一览

伊斯兰教最初是阿拉伯人的宗教,唐代时传入中国并发展起来。中国最早的清真寺建於唐朝。清真寺不但是穆斯林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穆斯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中国的清真寺从建筑风格看有两类:一类是圆柱拱顶的阿拉伯式建筑,另一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宫殿式建筑。

广州怀圣寺

怀圣寺又称光塔寺、怀圣光塔寺,位于广州市光塔路。是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最早兴建的清真寺。因寺园内种有凤眼果树和龙眼树,又被称为龙凤寺。相传唐高祖武德年间(618-626),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曾派门徒4人来华传教。其中的艾比·宛葛素于唐贞观初年从波斯湾到达广州,建造了怀圣寺(627年)。现寺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修建的。怀圣寺坐北向南,占地面积2966平方米,在主轴线上依次建有三道门、看月楼、礼拜殿和藏经阁。光塔在寺西南角,还有回廊和碑亭。光塔始建于唐代,高36.3米,青砖砌筑,塔身圆筒形,向上有收分,表层涂抹灰砂,塔身开长方形采光小孔,塔内设二螺旋形楼梯,双梯绕塔心盘旋而上,各自直通塔顶。塔顶原有金鸡,可随风旋转以示风向,明初为飓风所坠。顶部用砖牙叠砌出线脚,上砌尖形顶,为1934年重修。此塔为国内现存伊斯兰教建筑最早最具特色的古迹之一。当年建造怀圣寺的艾比·苑葛素归真后,葬于桂花岗的先贤古墓地。现存有40多方元代至民国时期的中、阿文碑匾。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杭州凤凰寺

凤凰寺原名真教寺,俗称礼拜寺,位于杭州中山中路与西湖大道接口,因原建筑群状似凤凰,故名。始建于唐武德年间(618-626),元延年间阿老丁重建。明清以来,历经重修,1953年曾全面修整。现存大殿是元代遗物,总面积约为2600平方米,砖拱结构,面宽3间,不用梁架,四壁上端转角处作菱角牙子叠涩收缩,上覆半球形顶。外观起攒尖顶3座,筒瓦板垅,翼角起翘。殿内的须弥座,两侧刻竹节望柱,束腰刻花草,构图洗练,刀法遒劲,当是元代以前旧物。木制"经函",雕刻精致,可能是明景泰二年(1451)重修时设置。寺左建有碑廊,存放碑刻墓志。名播海外。与广州的狮子寺、泉州的麒麟寺、扬州的仙鹤寺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清真寺。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扬州仙鹤寺

仙鹤寺原名礼拜寺,位于扬州市区南门街北段西侧。始建于南宋德祐元年(1275年),由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第十六世裔孙阿拉伯人普哈丁来扬州传教时募款建造。在兴建此寺时就按鹤的形体布局。大门对面原有照壁墙为“鹤嘴"。寺门是仿唐建筑,翘角牌楼,犹如鹤首昂起。从寺门至大殿,是一条狭长弯曲的甬道,形似鹤颈。大殿相当于鹤身。大殿南北两侧有飞檐起翘的半亭,如同鹤翼。大殿后左右两侧庭院,有古柏两株,谓之鹤足。殿后原临河,遍植竹篁,形如鹤尾。大殿前左右两侧,各有水井一眼视为鹤目。寺大门两旁有双面雕刻的抱鼓石,系明代遗物。此寺运用中国传统设计手法,形成几个封闭的院落,缀以花木,山石,使寺院环境更为生色。建筑组合主次分明,协调对称,严格遵循伊斯兰教的礼仪制度,设计构思十分巧妙。仙鹤寺与广州怀圣寺、泉州清净寺、杭州凤凰寺齐名,同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伊斯兰教的四大名寺。

福建泉州清真寺

泉州清真寺又称“艾苏哈卜清真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内涂门街,是仿叙利亚大马士革伊斯兰教礼拜堂形式建造的,始建于回历400年,即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元至正十年(1350)及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均曾重修。至今,主要的建筑部分如寺门、奉天坛等,依然保存着原来的规制。寺门为圆形穹顶尖拱门,高20米,宽从5米,用辉绿岩和花岗石砌筑。分外中内三重。大门的楣上横嵌着两方古体阿拉伯石刻,提供了这座清真寺的建筑年代。大门的屋顶作平台,名叫“望月台",是伊斯兰教徒望月决定斋月起斋日期之处。望月台三面围筑“回"字形垛子,有如城堞。清净寺的礼拜大殿,又称为奉天坛,占地面积约六百平方米。大殿门楣部分,雕刻着阿拉伯文《古兰经》。大殿四壁用花岗岩石砌成,巨大的窗户遍布各墙,增加殿内采光。东增辟一尖拱形正门。西墙中部向外凸出,形成一坛,称讲学坛。南墙外壁及坛内大小壁龛皆嵌有古阿拉伯女的“古兰经"石刻经句,现保存完好。泉州清真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代伊斯兰教清真寺之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南京净觉寺

净觉寺位于南京三山街口西北角的净觉寺。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一年(1368),系南京最早的一座清真寺。由回族著名航海家郑和奏请敕建。弘治年间作了修葺,嘉靖年间世宗皇帝赐礼拜寺以“净觉寺"的碑额,从此铜作坊(即今三山街一带)的礼拜寺称为净觉寺。净觉寺的方位与一般建筑不同。大殿坐西朝东,临街之门从南入。礼拜殿坐西朝东(全国如此),当人们进入寺门,向西拐到大殿祈祷时,都是在朝“麦加"。进入寺门,迎面所见为一座“四柱三间三牌楼"式样的门楼,可惜已毁去。现存建筑有院落四进,有望月楼、正殿、后殿、阿訇斋及南北讲堂等。礼拜堂后有高墙一座,相传为明代所建,为南京寺庙中最高的墙壁。明清以来,刘智、王岱舆、伍遵契等对中国伊斯兰教起过重大影响的学者都在此进行著书立说等学术活动。如今,净觉寺仍是穆斯林们进行伊斯兰教活动的地方。


西安化觉巷清真寺

化觉巷清真寺原名清修寺,俗称东大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化觉巷内。该寺创建于唐朝(618907)时期,以后历代王朝又多次重修。现存建筑主要是明朝(13681644)时修建,到清朝(16441911)时又进行了扩建。该寺占地面积13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整个布局呈长方形,为传统四合院式布局,沿中轴线布置五进院落。主要建筑有牌坊、大殿、省心楼、经堂、阿訇宿舍、沐浴室、碑亭等。中心建筑是能够容纳2000人礼拜的大殿,大殿前方是规模很大的亮月台。该寺保存有大量汉文、阿拉伯文、波斯文等内容的碑文、牌匾、对联,以及香炉、经匣、绘画、挂灯等珍贵文物;据说还珍藏着元朝(12061368)著名的穆斯林贵族赛典赤亲自抄写的一部《古兰经》。历史上该寺还曾经开设经文大学,是中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中“陕西学派"的中心。


西安大学习巷清真寺

大学习巷清真寺位于西安大学习巷路西,因处化觉巷清真寺之西又称西大寺。据寺内现存石碑记载,该寺创建于唐神龙元年(705),是西安最古老清真寺之一。寺院建筑形式,略同化觉巷清真大寺,唯规模较小,而寺内亭、台、殿、阁布局得当。寺门对面有砖雕纹饰大照壁一座,门外临街有四柱三间石牌坊“敕建陆次"石额,镌于牌坊门楣。省心阁是该寺主要建筑之一,相传建于宋代。明郑和四下西洋回来后重建为四角形式建筑,三层三重檐。后面是南北碑亭,南碑亭内是著名的“郑和碑",既《重修清净寺碑》,大殿前为一宽大月台,周围环以石栏。大殿门首悬挂慈禧手书“派衍天方"牌匾,殿内前中为窑殿,上方写有古兰经原文,是著名“土耳其"书法,右边是阿訇演讲台。大殿面积500多平方米,可容纳500人同时做礼拜,墙壁四周有花草图案,套刻《古兰经》和阿拉伯文。整座寺院,庄严肃穆,紧凑和谐。明永乐十二年(1413年)郑和第四次出使西洋,曾到该寺邀请掌教哈三随往任翻译。


北京牛街清真寺

牛街清真寺又名牛街礼拜寺,位于北京宣武区牛街。建于辽统和十四年(996年),明正统七年(1442年)重修,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时,又按原样进行大修。该寺面积不大,但建筑集中对称。主要建筑有礼拜殿、梆歌楼、望月楼、碑亭等。礼拜寺的建筑,采用了中国木结构的传统形式,但在主要建筑物的细部装饰上,带有伊斯兰教建筑的阿拉伯装饰风格。礼拜殿为全寺主要建筑。有三层屋顶,殿顶衔接处有一道垂直的半弧形影壁,成为殿顶的一个特殊装饰。最前面的是一座六角攒尖亭式建筑,俗称窑殿。窑殿正面壁龛上,满雕精巧的阿拉伯文和花朵。殿内普相仿和天花板上,施以“博古"、“花齐"等彩绘。“博古"和“花卉"都是礼拜寺壁画常用的题材。礼拜殿内悬挂着用玻璃串珠、彩色玻璃灯罩组成的各式大吊灯。牛街礼拜寺是我国伊斯兰文物宝库之一。寺内两座筛海坟,是元朝初年徒阿拉伯国家前来讲学的伊斯兰长老之墓。墓碑镌刻阿拉伯文字,苍劲有力,年代久远,为国内少有的文物。

北京东四清真寺

东四清真寺又名法明寺,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南大街13号。元至正六年(1356年)建成,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重修,并在1920年改建。寺坐西朝东,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大门3间,具有典型的明代建筑特点。主要组成供礼拜用的大殿、南北讲堂、水房和图书馆。大殿金碧辉煌,雕梁画栋,3座拱门刻有《古兰经》经文,殿内可容纳500多人同时做礼拜。院南北各有保存明代建筑风格的5间配殿和3间配房,均带前廊。在南配殿的资料室里,存有各种版本的《古兰经》,最为珍贵的是一本元代手妙本,文字精美,保存完好,还有埃及国王赠送的图书等珍宝。殿后的窑殿为无梁的穹窿顶结构,抬头仰望,高深幽远,玄奥神秘。东四清真寺现在是北京市伊斯兰教协会驻地,也是穆斯林做礼拜的所在。

河南开封东大寺

东大寺位于河南省开封市清平南北街路西,是河南规模最大的清真寺。始建于明代,清道光二十六年重修。该寺坐西朝东,占地面积6600平方米,院分三进,庭院开阔,整个寺院青砖碧瓦,建筑宏伟,错落有致,风格古朴。大门明三暗五,前立门狮,脊顶七孔仙桥装饰别具有特色,门楣镶刻的“护国清真"、“护国佑民"题词,使人们联想起东大寺回民助清堵水的传说。二门三间,两侧廊房与二院南北讲堂走廊向西环绕到大殿陪殿。1995年新增建的高大月台360平方米,由青石栏杆围绕,把翻修后的大殿衬托得更加宏伟。大殿勾心斗角,雕梁画栋,上立宝瓶。殿高三丈有余,宽六丈,深七丈二尺,能容纳600多人礼拜。殿内装修设施别致,富丽堂皇,壮严肃穆,下铺地毯,采光充足,格外明洁。南北陪殿为东大寺伊玛目和阿訇的住室。后院为东大寺伊光旅社和民族浴池。北侧水房宽敞明洁,设施齐备,沐浴方便。该寺保存着大量珍贵的文物,主要是一些碑刻。

山东济宁东大寺

东大寺位于山东省济宁中区古运河西岸,始建于明洪武(1368)年间,天顺三年(1459年)重修,清康熙年间大行扩建,乾隆年间钦赐重修,始具今日规模。“其气魄位列全国清真寺木构建筑之冠",是一座“龙首"式样的中国宫殿式伊斯兰教建筑群。主要建筑由东西轴线排列,依次为序寺、大殿、望月楼三大部分,建筑面积共4184平方米。序寺包括木栅门、石坊、大门、班克楼和南北讲堂,门额镌刻“清真寺"。班克楼是斋月期间专为宣读《古兰经》及召唤穆斯林礼拜之用。大殿,阿语称“麦思直代",是寺的主体建筑。大殿面阔28米,进深40米,最高点约30米,由卷棚、正殿、后殿组成。殿内可容纳2000余人进行“礼拜"活动。望月楼,即大殿后约6米的空间,为穆斯林斋月登高望月的地方。该寺大门为明代遗留构件,大殿等其他建筑多为清康熙年间所建。布局严谨,设计精巧,营造高超,集伊斯兰和我国建筑艺术为一体。

青海东关清真大寺

西宁东关清真大寺位于青海省西宁市繁华的东关大街南侧的闹市区,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总面积11940平方米,礼拜堂面积1102平方米。寺院坐西面东,具有我国古典建筑和民族风格的建筑特点,画梁雕栋,玲珑精致。。大寺的原正门,即“前三门",座南朝北,是一大两小的绿色西式大门,高十米,宽为十五米,门顶横幅匾额上镶有金光闪闪的“西宁东关清真大寺"八个大字。大殿为主体建筑,墙壁用青砖砌成,面宽5间,单檐歇山顶,高大的单体建筑矗立在突起的台基上,屋面装饰彩色硫璃瓦,立于大殿殿脊中央的三个镏金经筒和宣礼塔六角顶上安装的两个镏金经筒,遥遥相对,相映成辉,在整体建筑群的碧绿色琉璃瓦的映衬下,越发显出独有的气韵,有如天造地设一般。殿前左右有邦克楼和望月楼,均为3层,再前为西式大门、二门。寺院宽敞,平时可容3000名教徒礼拜,最多达万人,是我国西北地区伊斯兰教的教育中心和最高学府,与西安化觉寺、兰州桥门寺、新疆喀什艾提卡尔清真寺并称为西北四大清真寺。

甘肃西关清真大寺

西关清真大寺位于甘肃省兰州市西关街西端,创建于明万历年间,重建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雍正年间曾有扩建。大寺占地面积4800多平方米。原寺包括外院大照壁、沐浴室;内院帮克楼、礼拜大殿;北院学房、宿舍等三部分。大门、帮克楼、礼拜大殿均为中国宫殿式建筑,都是飞檐翘角,其特点是大殿与帮克楼和二门之间以穿廊相连,四层六檐,十六、七米高的帮克楼与宏伟庄重,造型奇巧,可容千人礼拜的大殿相配衬,显得气势恢弘,是兰州市清真寺中的佼佼者。现存的是在1990年重修后的建筑,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总高度约37米,共分四层。底层高3.9米,设有办公室、讲经堂、宿舍、贮藏室、沐浴室,还辟有一间供妇女用的小礼拜殿。上部三层为礼拜大殿,大殿由2O个高17米的圆拱门紧紧围绕,中心有一直径约25米的扁圆壳。可容纳3000多人。跑马廊平面内还设有藏经室、广播室、休息室。在装饰方面大量使用了穹顶和拱门及大面积的装饰图案。西关大寺目前藏经书2OOO多册,还有一部1OO多年前的手抄本《古兰经》。

新疆艾提尕清真寺

艾提尕清真寺又称艾提卡尔清真寺,位于新疆自治区喀什市解放路。艾提尕,为阿拉伯语与波斯语复合词,意为“节日礼拜场所"。始建于回历846年(1426年),后另经重修扩建,现存建筑奠基于18世纪中叶。该寺占地约25亩,主要由门楼,礼拜大殿,宣礼塔,寺院用房,人工湖等组成。正门东向,门前为以寺命名的艾提卡尔广场。全寺由礼拜殿、教经堂两部分组成,礼拜大殿面积2600平方米,可供4000人同时礼拜。廊檐十分宽敞,有100多根雕花木柱支撑,顶棚上面是精美的木雕和彩绘的花卉图案。正殿正中墙上开了一个深龛,龛内放置一个有台阶的宝座。礼拜时,大毛拉就站在龛内领经,礼拜五或“古尔邦节",大毛拉站在台阶上宣教。教徒们进殿后,依次排列先殿内,后殿外,面向西做礼拜。全寺布局合理,建筑工艺精细,装饰古朴典雅,是中国阿拉伯式伊斯兰教清真寺建筑的典范。清真寺是新疆最大的礼拜寺和全疆伊斯兰教活动中心。又是古尔邦节、肉孜节群众游乐歌舞的主要场所。在古代,它还是传播伊斯兰文化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学府,许多的有影响的诗人、文学家、史学家和翻译家早年也在此受过严格的学业培训。

宁夏同心清真大寺

同心清真大寺位于宁夏同心县西北角。始建于元末,明万历年间、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重修扩建。同心清真寺是一座把我国传统木结构和伊斯兰木雕刻、砖雕装饰艺术溶为一体的独特建筑,该寺外形与内地的不一样,它像是一座城楼,其实是寺院的主体建筑(礼拜大殿、邦克楼等),建造在一个高为10米、面积3500平方米的砖砌台座上。台座东向为寺院大门,门前有精致的砖雕“月挂松柏"照壁,大门上面台基上,耸立着轻巧秀丽的二层四角攒尖顶的邦克楼。礼拜大殿坐西向东,由前两座殿字和门前的抱厦相互勾连而成,体态宏大。抱厦进深两间,面阔五间,除稍间有低矮、透空的栏杆外,全部是空廊形式,柱访间装饰了云纹挂落,庄重浑厚。其斗拱挑檐鳞次栉比,参差有序,拱板被雕镂成植物和阿文图案。屋顶为卷棚歇山顶,起翘和翼出很突出,显得华美明快,富丽洁净。前殿进深五间,面阔七间,大殿只用四根柱子支撑,运用斜梁搭接巧妙地解决了木构架的承重结构问题,使殿后的视线遮挡减少到最低限度。前后两殿勾连,扩大内部空间,可容纳8001000人礼拜。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宁夏银川南关清真寺

南关清真寺位于宁夏自治区银川市老城东南隅,是宁夏最大的清真寺之一。始建于明朝末年。现在的南关清真寺为1980年重建,占地2074平方米,具有明显的伊斯兰建筑风格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整个清真寺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礼拜大殿,高26米,可容1300余人同时作礼拜。殿绿色穹顶,浑厚饱满,居中的大穹顶直径9.5米,四角配制有相应的小穹顶,彼此呼应。大穹顶顶端高悬月灯,宛如初升的新月,构成一幅具有伊斯兰宗教色彩的图画。据说大穹顶象征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其余4个穹顶分别象征伊斯兰教的四大伊玛目(导师之意)哈乃非、马立克、沙飞仪、罕伯里。室内用汉白玉镶嵌成多圆心的复叶形券壁龛“米哈拉布"窑(即礼拜者面向的地方),上刻古兰经文,简洁精致。整座建筑造型优美,轮廓丰满,色调鲜明。下层设沐浴室、小礼拜殿、女礼拜殿、阿拉伯语学校阿訇卧室、会客厅等。楼顶正中耸立一大四小绿色穹隆顶,顶端高悬着新月标志。大殿前两侧分别建有30米高的“宣礼塔",中部设了一座直径15米的喷水池。整个建筑布局严谨,装饰华丽,精致典雅,宏伟壮观。南关清真寺在宁夏回族人民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


宁夏纳家户清真大寺

纳家户清真寺坐落在宁夏自治区银川市南的永宁县城西1.5公里处,始建于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能容纳近千人礼拜,是宁夏历史较久,规模较大的清真寺之一。纳家户清真寺坐西朝东,占地三十多亩,呈长方形,由门楼、礼拜大殿、厢房和沐浴室组成,形成典型的中国古代四合院建造布局,是一座传统的汉式建筑寺院。门楼为过洞式,上面壁部是一组仿古结构的挑檐,横向的栏额、斗拱,纵向的荷花柱和反映伊斯兰风格的精美砖雕,增加了壁面的光泽。上部正中为三层歇山顶邦克楼,楼两侧陪立着阿拉伯式的二层四角圆尖顶的望月楼。整个布局严谨、规整,显示了大寺雄壮气势。寺院正中是礼拜大殿,殿前为面阔5间的歇山顶抱厦,抱厦外侧栏额立柱、飞檐斗拱,典雅壮观。连接抱厦的是一脊歇山顶三拱棚顶交错勾连的礼拜大殿,殿内宽敞宏大,四壁无华,能容千人做礼拜。大殿两边改建有天经院、厢房等,均为起脊出檐的大瓦房,翠瓦飞檐、古色古香。是我国西北地区著名的清真寺。

​朝觐的目的
​朝觐的目的

穆斯林的大聚会

伊斯兰提倡人与人之间关爱和团结,朝觐期间来自世界各地的穆斯林在朝觐期间相遇,他们相互认识,相亲相爱。在那里人与人之间没有任何的隔阂,没有贫富的差别,没有种族、肤色、语言的分别,穆斯林们在人类最大的盛会上口径一致,所有同伴的言语都是鼓励崇拜和敬畏,都是以真理相勉,以忍耐相瞩。他们最大的目的就是将主的命令体现在日常生活之中,朝觐将全世界的穆斯林紧紧联系在一起。

想起后世

朝觐让穆斯林想起后世。当哈知穿上戒衣,念起响应词,当他站在阿拉法特山看到很多人穿着类似于"开凡"(裹尸布)的戒衣,立即就会联想到自己去世之后。联想起复生日的情形,这一点会使哈知们为死亡而准备,为见主之前应该拿上自己的"旅费"——善功而准备。表现出认主独一。一切言语、行为的崇拜只为真主。哈知的标志就是念"响应词","响应你,主啊!响应你!响应你,你独一无二;响应你,一切的赞颂、福泽和权柄都归于你,你独一 无偶。"认主独一很明显体现在朝觐的所有功课,所有言语和行为中。朝觐中付出身体的辛劳,财产这一切的奉献让人们更加接近安拉。

朝觐怎么改变我们的生活

使者穆罕默德告诉我们:纯洁的朝觐带来的报酬是天堂,朝觐结束后,如果安拉意欲接受朝觐功课了的话,那么,这个人就像新生儿一样纯洁,所有的罪过被饶恕了,这种朝觐的恩典和回报会让一个虔诚的朝觐者加倍的去珍惜去保持这种纯洁的无罪的状态,从而会使人极力的去做安拉喜欢的事情,远离罪恶的事情。所以朝觐会使人们更加的接近安拉,更加的虔诚,从而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努力实现伊斯兰的教导,做个虔诚优秀的人。

经过朝觐的洗礼,会使一个人感受到在伟大安拉面前人人平等,全人类都是安拉被造物,人与人之间不应该有肤色、人种、国籍不同而产生歧视和仇恨,人类都来自同一个祖先,都将归于伟大安拉,会让人学会博爱和谦虚,这就是朝觐带给我们的改变。

我的皈依之路
我的皈依之路

mso-bidi-font-family:Arial;color:#434343;mso-font-kerning:0pt">我于1991920日皈信伊斯兰。

回想起来,安拉的细微的、持续不断的引导使我走上了这条道路。很难说清到底是什么因素使我皈信伊斯兰,因为这本身是一个过程,一次历时3年的旅程。

这三年的时间让人感到既兴奋、又疲惫。在此期间,我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发生戏剧性的变化,一些信念坚守下来,而另一些则被遗弃。有时,我害怕失去"自我",而另一些时候,我又认为这条道路就是我的目标,我要拥有这种信仰。慢慢地,我的学习研究使我皈信了伊斯兰。

在接触伊斯兰之前,我在生活中有许多精神追求,但到那时为止,我还没真正地接受什么,我从小接受世俗教育,并被培养成一个人文主义学者。尽管道德情操也受到重视,但从来被认为是精神或神圣的东西。

在我的国家占主导地位的基督教,似乎又使每个人负担了太多的罪孽,我对其他的宗教信仰一无所知,我希望能有种宗教来填补我的精神空白。

因此,后来,我开始从事一项精神追求活动——深入地对多种宗教进行研究。我来自一个充满爱意的家庭,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支持,甚为和睦,我有许多非常有趣的朋友,他们都非常支持我,我的大学生活过得非常愉快,并在学业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相反,和一些穆斯林的偶然结识,引起了我研究伊斯兰的兴趣。

谢里夫是最先引起我兴趣的穆斯林之一,他较我年长,工作在教育岗位,从事着值得肯定的工作, 我当时也参加其中一些活动。尽管收入微薄,但他认为最重要的是可以从教授学生知识中获得了回报。他讲起话来温和且坦诚,他的举止比他的言语更能吸引我。当时我就在想:"但愿自己到他的年纪时,能拥有他现在拥有的心灵的安宁。"当时是1987年。

随着我遇到的穆斯林越来越多,我不仅为他们内心的平静而感动,而且为他们信仰的坚定所折服。这些温和典雅的品格与印象中伊斯兰的暴力、色情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后来,我遇到了伊姆兰,我哥哥的穆斯林朋友,在与他结识不久后,我就意识到他就是我愿以身相许的那种人。他聪明、诚实、自立并且内心安宁。

等我们有意要结婚时,我开始仔细地研究伊斯兰。起初,我并不想成为穆斯林,我只希望了解他的信仰,因为他曾明确表态,要把自己的孩子抚养成穆斯林,我对此的看法是:"只要孩子们以后能象他一样诚实、友善,生活得安宁,我无所谓。但我的确感觉有必要首先对伊斯兰有所了解。"

现在想来,我发现,正是因为我缺乏内心的安宁和坚定的信仰,我才被这种安宁的心灵所吸引,学术上的成就和人际关系方面的成功并不能完全填补一个人内心的空虚。尽管如此,但当时我还认为我并不是为了自身来学习伊斯兰,相反,我觉得这是一种知识的追求,这或许与我严谨的、搞学术的生活方式有关。

因为我自认为是一个无神论者,我早期的有关伊斯兰的读物主要围绕着妇女,我认为伊斯兰压迫妇女,在我的"妇女研究"课上,我曾了解到穆斯林妇女不准离家外出,并被迫围上头巾,我也想当然的把头巾看成了男人强加给女人的一种压迫工具,而不是一种自尊的表达。

通过以后的阅读,我惊奇地发现,伊斯兰不仅没有压迫妇女,反而解放了妇女。在公元6世纪就赋予了她们我国妇女在这个世纪才获得的权利:财产拥有权;婚后有权坚持自己的姓名;表决权;离婚的权利。

得出这些结论并不容易,每一步都伴有反抗,但结果总是我的疑虑得到了解答。为什么又会出现多配偶的现象呢? 这必须以男人要公平地对待四个女人,即使在婚姻关系解除以后为前提的,并只有这样的历史时期才被允许:当社会上女人比男人多时,尤其在战乱时期,目的是让一些妇女不被剥夺拥有性关系和孩子的权利。

并且,这要远远的优于这里正在盛行的情人关系,因为,当一个女人有了孩子后,她有权得到资助。这只是众多问题中的一个。这种解答最终向我证明了一点:伊斯兰给予了具有社会性的女性更为全面的权益。

然而,这些发现并没有减轻我内心的恐惧,接下来的一年我的思想处于急剧的感情混乱时期,1989年春天,在结束了拉美研究课程后,我决定花一年时间代课,这可以使我有大量的时间来研究伊斯兰,我读到的许多有关伊斯兰的读物,讲的很有道理。

然而,它与我的世界观相抵触,我过去一直认为宗教是精神鸦片,但宗教是真实的吗?难道宗教不引起悲观情绪和世界大战吗?我当时又是如何考虑嫁给这样信仰宗教的人的呢?每个星期我都可以从新闻、收音机或报纸上了解到一个新的关于穆斯林妇女受压迫的故事。

我一个无神论者,真的要考虑嫁给这个群体中的人吗?人们在背后用担心的语调谈论着我,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我24年的坚固的生活信念颠倒了,我不再知晓错对、辨黑白。

但有种东西始终驱使继续研究,这比嫁给伊姆兰的愿望强烈得多,在整个过程中,我随时都有可能离开研究伊斯兰的旅程,重新成为一个无神论者,并可以获得家庭成员的爱,然而家人和朋友从未放弃对我的教育,他们缠住我并力图影响我,他们的言语和思想使我感到焦虑。尤其因为我经常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所以我把自己隔离起来,仅和那些对我不作出任何评论的人们进行交流,除此之外我只有读书。

这不再是一种充满乐趣的伊斯兰研究活动,而是一种为了自己的信仰进行的一场斗争,到那时为止,我发表了许多学期论文并取得了成功,我清楚知道,怎样搞研究,如何论证自己的论点,但我第一次认识到过去自己一直在为取悦别人进行写作,现在我为了自己的精神需求而学习,这让人感到有些惧怕。

尽管我也认识到家人和朋友都很喜欢我,但他们不能为我解除疑惑,我不想再依赖别人,虽然伊姆兰经常为我排忧解难,我也欣赏他的耐心和认为一切都会好的信念,我也不想太依赖于他,这是因为我担心自己所做的一切是为一个男人而不是为我自己,因而我感到无依无靠,独自一人,心里充满惧怕和疑惑,我继续着我的研究。

在研究伊斯兰妇女之后,我开始阅读一些有关穆罕默德的生平的书籍和《古兰》。随着我对穆圣的了解,我开始对自己最初的观点——穆圣仅是位杰出的领袖提出质疑。他所表现出来的诚实、友善、精明以及他对现实世界及未来世界的洞察力,这一切使得我对自己最初的前提提出质疑,他在逆境中表现出来的坚韧,以及后来在他取得巨大的成功之后表现出来的谦卑,似乎有些违背人性,即使在他最成功时,当他享有巨大物质财富的时候,他仍拥有很多贫穷的穆斯林兄弟。

慢慢地,我开始比较深入地钻研《古兰》,我问自己:"一个人能写出这样一本微妙的、遥不可及的书吗?况且,其中的有些章节是专门用于引导圣人自己的。

在研究《古兰》的过程上慢慢地前进着,这与其说是一种知识分子的追求,倒不如说是一种个人的思想斗争,曾有段日子,我拒绝《古兰》的每一个词句,试图找出它的不合理性,总是在这些时候,我就会碰巧看到《古兰》的一些章节来指引我,这首次发生在我内心混乱时期,我阅读了《古兰》的第二章的末尾的一节"安拉只依个人能力而加以责成"。尽管那时我还未表明信仰安拉,但当我读这些句子时,我感到好象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随着对伊斯兰的学习,我仍然有很多想法,如果我成为一个穆斯林,我能继续和家人保持接近吗?我是否会卷入一种压抑的婚姻生活中去?我是否依然能够"思想开放"呢?当时我还认为世俗的人文主义是思想最开放的生活方式。

逐渐地,我开始意识到,现世人文主义同伊斯兰一样都属于意识形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意识:我必须作出理智的选择,必须依靠自己的智力作出适合自己的决定——我不应被那些"思想开放"、"富有进取心"的朋友的负面效应所左右,在这段时间里,我开始更多地考虑自我,思想上比以前任何时候更为自由活跃。

经过了两年半的时间,我读完了《古兰》,非常乐道于其中对自然的描述,其中的智慧时常使我消除疑虑。我了解了穆圣非凡的一生,为伊斯兰中坚持的男女虽不同但平等而惊喜;我发现,伊斯兰不仅给予男女真正的平等,而且给予任何民族、社会阶级平等,我开始对自己的决定变得自信起来。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遇到了最后一个,也是最关键的一个问题:"我相信神吗?"这是做为穆斯林的基础,在了解伊斯兰的规定和历史事件后,我最终面对了这一本质核心问题,这好象又重新走回去。我可以把信仰建立在造物主身上吗?我能放弃我的世俗人文主义研究生活吗?

曾有两次我决定念作证言,但都在第二天就改变主意了。有一天下午,我跪在地上,就象经常看见穆斯林做礼拜时的样子,祈求引导,这种姿势,使我感到非常平静,也许当时,我在心底已是一个穆斯林,但等我站起来时,我还没准备好正式念作证言。

就这样又过了几个星期,我开始新的工作——在高中教书。日子过得很快,每天我忙于教书、管教孩子、批阅作业。我不想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前来压抑自己对安拉的信仰,我深知,穆圣一生和《古兰》中列举的事实是真实的不能否认,在这时,我从心理上已作好准备来接受伊斯兰,我用了毕生精力都在寻求一种符合自己思想的真理,言行一致,理智和情感相结合,伊斯兰使我的渴望满足了,在我念了作证言以后的一些日子里,我最终在伊斯兰中发现了我的思想和直觉得到了证实.。

通过研究和接受伊斯兰,我找到了通往精神和思想自由大门。

开发 midade.com

丝绸之路文明对话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