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教角

 ​伊斯兰在世界
​伊斯兰在世界

伊斯兰在世界

信仰伊斯兰的国家及伊斯兰在亚洲、非洲和欧洲的状况

众所周知,伊斯兰自默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传播,迄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它作为一种宗教信仰、意识形态和一种文化体系,传入世界各地后,与当地传统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对许多国家和民族的社会发展、政治结构、经济形态、文化风尚、伦理道德、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据统计,全世界穆斯林有十三亿人,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有五十七个伊斯兰国家,其中在三十多个国家中,伊斯兰教被定为国教。

伊斯兰在亚洲

伊斯兰教虽然发源于阿拉伯半岛,而且至今在整个中东和部分北非国家占主要地位,但它已经传到了印度,从印度又传到了马来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南部,并经由中亚传到了中国北部。

大约从十八世纪起,印度尼西亚实际上已经至少在名义上(因为那里还有很多非穆斯林居民)成为世界最大的穆斯林国家,排在它后面的是印度(穆斯林人数很多,但仍然是少数派)、孟加拉国和巴基斯坦,中东的任何国家反而相形见绌。阿富汗以东地区的穆斯林人数远多于世界其他地方所有穆斯林的总和。

伊斯兰在欧洲

二十世纪以来,在西欧、北美和南美一些地区也有不同程度的传播和发展。美国现有穆斯林一千万人,是1970年的十倍。随着中东移民的流入,欧洲大陆现有穆斯林一千二百万人至一千五百万人。法国穆斯林从1945年的数千人增长到现在的五百万人,几乎占法国总人口的10%,清真寺有三千多座。英国有三百多万穆斯林,清真寺有两千座左右。德国有四百万穆斯林,二战前清真寺还不到十座,现在已超过两百座。

伊斯兰教的世界性组织有世界伊斯兰大会、阿拉伯国家联盟、伊斯兰会议组织、伊斯兰世界联盟和穆斯林联盟等国际性和地区性组织

伊斯兰在非洲

伊斯兰教传入之前,非洲居民大多信奉原始宗教或基督教。后来伊斯兰教在非洲的传播取得较大的成功,这是有历史和社会原因的。现在,伊斯兰教在非洲宗教中占有特殊地位。非洲居民主要信奉伊斯兰教、基督教和当地传统宗教(即原始宗教),其中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口最多。据统计,全非共计二亿三千多万穆斯林,占人口总数的41%左右。

这是对世界伊斯兰的一个概括介绍。

​莱麦丹月的优越
​莱麦丹月的优越

莱麦丹月的优越

穆斯林近日正在迎接一项美丽的馈赠。

那是信仰的心扉盼望着,纯洁的心灵期待着,美好愿望为之储备着的馈赠。

那是安拉使其贵重,并赐予最高品级的月份,安拉在其中安置了恩泽和尊贵。

使其成为了善功的季节,信士们为清廉善行而争先恐后的季节。

以安拉的尊严和大能,教法和戒律在这个月零星起降,向世人宣告为安拉而喜爱莱麦丹月。

这个月也许只要付出一点点,就能得到无穷无尽的回赐和恩典。假若你了解了它的能力,为迎接它做好了充分准备,月份里又款待了它的客人,你已经收获了接近安拉的果实,安拉定升高你的品级。

这是安拉降示引导世人、阐明真伪的《古兰经》的莱麦丹斋月。

它是月份之首。

也是最尊贵的月份。

它是《古兰经》的月份,是斋戒的月份,是功修的月份。

安拉制定莱麦丹月的封斋是主命,夜里的攻修是回赐极大的副功。

在这个月里,天堂的大门敞开,火狱大门关闭,恶魔和精灵被关了起来。

这是饶恕和慈闵的月份,是免遭火狱的月份,是坚忍和和谐的月份,是互助和互相怜悯的月份,是互爱互助的月份,是征服和胜利的月份,是品级升高,回赐加倍,消除过错的月份。

那比一千个月还要贵重的夜晚就在这个月份里,没有得到斋月赐福的人,终将是无福之人。

向穆斯林大众送上莱麦丹月的祝福!祝福你们在斋戒和功修的月份活得完美的幸福。

向控制私欲,全心顺从安拉的人报喜!安拉说:"为我奋斗的人,我必定指引他们我的道路,安拉确是与善人同在一起的。"(《古兰经》2969)。

先知(愿主福安之)曾在这吉庆的月份来临时向弟子们报喜,并为他们讲述其中的恩泽。

以便弟子们全神贯注的做好准备去获取机会。

艾布•胡莱赖(求主喜悦他)传述说:"先知(愿主福安之)说,斋月来临,那是吉庆的月份,安拉命令你们在该月封斋。斋月诸天门均被打开,火狱诸门都被关闭,恶魔被套上枷锁,期间有一夜胜过一千个月,失去它的人是无福者。"。

这段圣训说明了以莱麦丹月报喜的律法,人们应当互相间以此祝贺。

先知说:"犯罪者何不以火狱诸门关闭而欢喜呢?智者有怎能不因恶魔被套上枷锁而欢欣呢?什么时候和这个时候一样呢?"

这个尊贵的月份优越之处和特殊之点在于:


一:期间天堂门均被打开,火狱诸门都被关闭。

因为在这个月里可以干很多能进入天堂的善功。

而进入火狱的逆反和违背之事极少。

天堂门均被打开是鼓舞人们争先行善。这是努力进取的时刻。

穆斯林可预见自己的主宰。安拉使成功者成功,使亏损者亏损。

火狱诸门都被关闭,是鼓舞那些犯罪的人们,赶紧向安拉忏悔,回归安拉。

弃恶从善。

善功可以抵消罪恶。

抹去心灵中恶的印迹。

善功可以驱除丑行,光明可以赶走黑暗,病疫以相反的得医。


二:斋月里恶魔被套上枷锁,他们无法到达其他月份可以到达的地方。也无法像平时一样诱惑和迷误安拉的仆人。

因此,进入莱麦丹月的第一步起,伊斯兰社会整体就进入了清亮和纯洁、敬畏和信仰、喜悦善功、到处是优越和善行。邪恶悄悄离去。

这是安拉对仆人的恩典和慈爱。是对他们的爱护和保佑,保佑他们不受恶魔和精灵的戳所。

有些邪恶的灵魂,其恶性根深蒂固,充满荒谬言论,偏爱败坏之事,任由恶魔摆布。

恶魔使其远离美德,违背正义。

牵着他走向邪恶和低贱。

他们不晓得该月的禁令,不注重其地位和优越性,不遵守安拉的法律,也不敬畏安拉之尊严!甚至有人比恶魔还邪恶。

我们听说有的人在斋月的白天公开吃喝,也任由家属们随意开斋。也有的对廉耻之事毫无忌讳和遮掩。

令人发指的是他们在莱麦丹月最后尊贵的十天里----那可是比人的一生都尊贵的几夜----沉溺于玩乐之中,饮酒、行奸。

我们祈求安拉护佑我们平安和富裕,护佑我们的心不要迷茫,眼不要缭乱。

这等人主要有以下几种:

  • 1、他们对抗安拉和使者,藐视经文、教法即禁令。

笑封斋之人,称其为落后和保守:"他们信口开河地说这句荒谬绝伦的话。"(《古兰经》185)其实真正愚昧者、迷误者、落后者、无福的人正是他们自身。

  • 2、他们中有的是两面三刀的伪信士。

表面上是遵守的善辈,用甜言蜜语欺骗大家。但是遇到安拉禁令之事物时,他毫无羞愧之感,立刻投身于其中,心无恐惧和愧对于安拉的任何感觉:"他们想期满安拉和信士。其实,他们只是自欺,却不觉悟。他们的心理有病,故安拉增加了他们的病症;他们将为说谎而遭受重大的刑罚。"(《古兰经》29-10)。

  • 3、他们中有反对安拉律法之人。

他们不学习也不作为,而是丢弃后世,毕生精力忙碌于今生。所有时间都花费在对今生享受和物质的追求中。相似动物一样生活吃饮。他们更相似徒劳的,或自生自灭的被造物。

  • 4、他们中有的是无恶不作的十足恶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善,所追随的仅仅是欲望的,所要满足的也只是欲望。

这等人安拉形容他们是:"你听任他们吃喝玩乐吧!你听任他们受希望的诱惑吧!因为他们不久就知道了。"(《古兰经》153)、"悖逆而且选择今世生活的人,火狱必为他们的归宿。"(《古兰经》7937)


三:斋月是从火狱得救的最佳时刻。

先知(愿主福安之)说:"安拉从火狱释放赎回者,(斋月的)每夜如此。"


四:斋月里有比一千个月还贵重的盖德尔夜。

先知(愿主福安之)说:"斋月已经来临,其间有胜过一千个月的吉庆之夜,每夜得到其福分之人,将不会有福分,不会有福分就是被禁止有福的。"。

一部分学者认为一千个月等于83年零4个月。而这吉庆之夜的功修比83年的功修还多。仅仅是十小时不到的一夜就等于这么多!以虔诚的拜功和念词,以施舍和行善、和诵读《古兰经》等功修复活此夜者,就像是干了83年还多的善功。

这的多么大的恩典啊!是满载的回赐!除被禁止者外,均将得到其吉庆。


五:斋月是祈祷受应答的最佳时机。

圣训说:"斋月里,每位穆斯林都有被应答的一个阿都(祈祷)。"。

另一段圣训说:"每个白天,每个夜间,每位穆斯林都有被应答的一个阿都(祈祷)。"

当这个祈祷是在封斋时间内,尤其是每日开斋前,定会得到应答和接受。先知(愿主福安之)说:"三种人的祈祷是被接受的;公正的伊玛目、封斋者直到他开斋、被欺压者。"(《铁里密济圣训集》、《伊本马哲圣训集》)。又说:"斋戒者在开斋时分的祈求是受应答的。"《伊本马哲圣训集》等。


六:莱麦丹月是《古兰经》的月份。

期间降示了《古兰经》,期间确定了其章节的顺序和读法,期间确立了以《古兰经》作为最终标准:"赖买丹月中开始降示《古兰经》,指导世人,昭示明证。以便遵循正道,分别真伪。" (《古兰经》2185)。

下降《古兰经》指的是从被保护的牌匾上下降到今世天上。

然后按照发生的事件,依次零星下降给先知(愿主福安之)。

《古兰经》首次下降就在斋月的盖德尔夜。


七:这个尊贵月份的特性还有先知(愿主福安之)的圣训:"因为信仰和追求回赐在莱麦丹月封斋的人,他以往的罪过已被饶恕。因为信仰和追求回赐在盖德尔夜礼拜的人,他以往的罪过已被饶恕。"(公认)。


八:斋月的小朝其回赐等于大朝。

先知(愿主福安之)说:"斋月的小朝等于一次大朝"有传述是"...等于和我的大朝。"


九:对条件允许的所有人,封该月斋是必定的(瓦哲布)。即穆斯林、成年、能力、定居、不在经期或产后恢复期。

斋月封斋是伊斯兰五大纲领之一。

是伟大的主命功修之一。不承认其是应该的人,即被视为叛道者(卡菲尔)。

因为对斋戒的否认,等于对其经典其他节文和圣训的否认。

否认《古兰经》任何一节经文,即是否认《古兰经》整体。那怕是否认《古兰经》的一节经文,均被视为的判教者。

上述就是这个月份的部分特性和优越。每位穆斯林都因其的来临而欢欣鼓舞,并能很好的迎接它。

在这个月里争先恐后的行善,并对自己的过错和罪行做虔诚的忏悔,因为斋月的忏悔是被接受的,也是随时随地穆斯林的义务之一,而在这尊贵的时刻更是应该的。

行善和忏悔在这最贵的时候相连在一起,这便是成功的钥匙。安拉说:"悔罪信道,并且力行善功,永循正道者,我对于他,确是至赦的。"(《古兰经》2082)。

清廉的前三辈(愿安拉怜悯他们)在莱麦丹月来临前六个多月就开始做都阿(祈求),知道斋月来临,因为他们知道期间的吉庆和善行、顺从和接近。

我祈求伟大的安拉赐福我们完美莱麦丹月的斋戒,并赐闽我们的斋戒和功修,使我们能在行善中竞争,已获得高的等级。

祈求安拉饶恕我们,及我们的父母和所有穆斯林。

阿敏!

​伊斯兰的今世和后世
​伊斯兰的今世和后世

伊斯兰的今世和后世

"你们应当知道,今世的生活,只是游戏、娱乐、点缀、矜夸,以财产和子孙的富庶相争胜;譬如时雨,使田苗滋长,农夫见了非常高兴,嗣后,田苗枯槁,你看它变成黄色的,继而零落。在后世,有严厉的刑罚,也有从安拉发出的赦宥和喜悦;今世生活,只是欺骗人的享受。"(铁章:20)

"凡你们所受赐的,无论什么,都是今世生活的享受。在安拉那里的报酬,是更优美的,是更长久的,那是归于信道而只信托安拉者,也归于远离大罪和丑事,且在发怒时能赦宥者…"(协商章:36)

以上两段经文告诉我们:

1.安拉给我们揭示了今世的实质,告诉我们今世是短暂的,是终究要毁灭的。
2.今世是通向永久后世的驿站,后世的播种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亲爱的朋友们,很高兴今天与大家一起学习探讨,后世的幸福生活只属于那些安拉喜悦的虔诚之士。在我们的周围的所有生命迹象,其终点是死亡。所有的生命都逃不脱这一命运。
安拉说:"凡在大地上的,都要毁灭。唯有你的主的本体,具有尊严与大德,将永恒存在。"(至仁主章:26-27)我们无论做出怎样的工作,采取怎样的措施,都无法使死亡提前,也无法使其退后。安拉说:"当他们的期限来临的时候,他们不能耽延一会儿;[当其未来临的时候,]他们不能提前的一会儿。"(优努斯章:49)其实有很多人,在当死到临头或看见死亡的时候,他们都相信了造物主的存在,然而,时不我与,他们没有机会再回到今世去忏悔和行善了。只有安拉知道每一个人死亡的时间和地点,这是安拉独具的知识。

安拉说:"在安拉那里,的确有关于复活时的知识,他常降及时雨,他知道子宫内(胎儿)的一切;而任何人都不知道自己明日将做什么事,任何人都不知道自己将死在什么地方。安拉确是全知的,确是彻知的。"(鲁格曼:34)

人死后下一站就是复活。安拉说:"这是因为安拉是真宰,他能使死者复生, 他对于万事是全能的。复活确是要来临的,毫无疑义,安拉要使坟墓里的人复活起来。"(朝觐章:6-7)

自古至今,有很多人否认死后的复生,所以,否认复生已不是新鲜的事情。他们认为生死是一种自然现象,因此,他们将生与死归于自然的权柄,他们不知道大自然和他们一样,也是懦弱的被造物。 在复生日,安拉将复活所有的被造物。

安拉说:"创造你们和复活你们,只象创造一个人和复活一个人一样。安拉确是全聪的,确是全明的。"(鲁格曼章: 28)
在古兰经中出现了很多关于复生日的场景。

在那一日,他将集合所有的人类,从人祖阿丹至世界末日的最后一人,将无一遗漏地来到安拉的集合场。在那一日,安拉将清算包括人类、精灵在内的所有众生,然后进行公正的判决,然后进行明确的赏罚。安拉说:"在那日,人人都要发现自己所作善恶的记录陈列在自己面前。人人都要希望在自己和那日之间,有很远的距离。安拉使你们防备他自己,安拉是仁爱众仆的。"(仪姆兰家属章:30)

人类所有的工作是被记录在案的,都被统计地一清二楚。安拉说:"在那日, 安拉将使他们统统都复活,而将他们生前的行为告诉他们。安拉曾记录那些行为,他们却忘了它。安拉是见证万物的。"(辩诉者章:6)

在那个惊恐万状的时刻,人们将逃离自己的至亲和至爱,唯恐连累自己。安拉说:"当震耳欲聋的轰声来临的时候,在那日,各人将逃避自己的弟兄、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妻子儿女;在那日,各人将自顾不暇„„"(皱眉章:33-37)

在那惊恐万状的时刻,当罪大恶极者亲眼见到自己刑罚后,甚至幻想用自己的至亲、至爱来赎取自身免遭那残酷的刑罚。安拉说:"罪人愿意赎取那日的刑罚,即使牺牲他的儿女、他的妻子、他的弟兄,和那收容他的血族,以及大地上所有的人,但愿那能拯救自己。"(天梯章:11-14)

那一日,唯一可接受的,唯一有益于他们的,只有他们清廉的善功。安拉说:"你们的财产、你们的儿子,都不能使你们稍稍地亲近我;但信道而且行善的人们,将因他们的行为而受加倍的报酬,他们将安居于楼上。"(赛伯邑章: 37)

他们唯一能带走的就是在今世中所干的工作,无论是善行还是恶行。安拉说:"在那日,人们将纷纷地离散,以便他们得见自己行为的报应。行一个小蚂蚁重的善事者,将见其善报;作一个小蚂蚁重的恶事者,将见其恶报。"(地震章:6-8)

人类被复生后起来以后,被带到审判场上,站在公正的、丝毫不亏待任何人的安拉御前,接受他的裁决。安拉说:"在复活日,我将设置公道的天秤,任何人都不受一点儿冤枉;他的行为虽微如芥子,我也要报酬他;我足为清算者。"(众先知章:47)

那些信仰并归顺了安拉和使者,用一生来追求了安拉的喜悦,奉行了安拉的命令,远离了安拉的禁令的人,这等人,他们的归所是永恒不朽、充满恩典的乐园。他们将永居其中。

安拉说:"敬畏者必定要住在安全的地方——住在乐园之中,住在泉源之滨,穿着绫罗绸缎,相向而坐。结局是这样的:我将以白皙的、美目的女子,做他们的伴侣。他们在乐园中,将安全地索取各种水果。他们在乐园中,除初次的死亡外不再尝死的滋味。安拉将使他们得免于火狱的刑罚。那是由于你的主的恩典,那确是伟大的成功。"(烟雾章:51-57)

马坚勤奋的一生
马坚勤奋的一生

马坚勤奋的一生

سيرة محمد مكين ما جيان

  • 马坚离开人世已将近25年了!他音容笑貌,孜孜不倦伏案写作的身影,开朗风趣的言谈,对年轻人循循善诱的教导,将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 追思马坚一生走过的道路,可以用现金句话来概括:学习勤奋认真,刻苦踏实;治学严谨苦干,锲而不舍。他几十年如一日,专心致志、兢兢业业从事文化教育事业,研究介绍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无论社会是动荡不安还是和平安定,无论是条件顺利还是身处逆境,他始终坚持苦干、实干,不改初衷。
  • 马坚传略
  • 马坚—字子实,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当代杰出的穆斯林学者,阿拉伯语言学家、翻译家、教育家。
  • 1906年6月6日生于云南个旧市沙甸村(回族聚居村)。1925年中学毕业后在家乡鱼峰小学任教。1928年到西北甘肃固原(今属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三营村师从著名经师虎嵩山阿訇学习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教经典。
  • 1929年考入上海伊斯兰师范学校继续专修阿拉伯语、伊斯兰经典教义。1931年以品学兼优成绩毕业,由上海回教学会选派参加中国首届留埃学生团赴埃及留学。先后在爱资哈尔大学和著名国立达尔艾勒欧鲁米阿拉伯语文学院(1946年并入开罗大学)共学习八年。对阿拉伯语言、文学、宗教、伊斯兰哲学、教义、教法、历法、历史和教育系统深入学习研究,造诣很深,深得埃及学者们的好评。回国前曾到过麦加朝觐。
  • 1939年学成归国后,潜心于《古兰经》和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研究翻译,并从事回族大众文化教育。为云南回族培养了不少阿拉伯语和宗教人才。1946年应聘到北京大学任教授。他参加组建东方语言文学系,亲自创立该系阿拉伯语专业。从此阿拉伯语在中国教育史上首次进入高等教育体制。后来,他一直担任职拉语教研室主任、北大校务委员会委员。他编写阿拉语教材,主编《阿拉伯语汉语词典》。为我国培养了一代代阿拉伯语人才,他奠定我国高等学校阿拉伯语专业的教学基础。
  • 马坚学识渊博,治学严谨,他翻译出版过《古兰经》、《回教哲学》、《回教真相》、《阿拉伯史通史》……等许多有关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学术名著,在国内外影响很大。他还将《论语》、《中国格言谚语》译成阿拉伯文在开罗出版,得到埃及学术界称赞。解放前后还发表过大量有关阿拉伯有关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文章。这些译著和文章对促进中阿文化交流和友谊作出巨大贡献。
  • 1949年马坚当选为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后又连续当选为第一届至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曾担任亚非学会理事。他是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发起人之一,后任该会常务委员,50年代他在报刊上发表的《穆罕默德的宝剑》、《对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的几点愿望》等许多篇文章对消除民族隔阂,促进民族间相互了解和友谊,加强民族团结,正确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作出突出贡献,因而受到中央领导好评,得到人们的尊崇,尤其得回民群众的尊敬和信任。
  • 学者的成长
  • 马坚出生于云南个旧市沙甸,这是一个回民聚居村,该村文化水平较高,十分注重伊斯兰文化教育。他幼年就读于紧邻沙甸的个旧市鸡街镇的一所六年制完全小学。从初小就开始学习阿拉伯和伊斯兰文化基础知识。他聪明好学,勤奋刻苦,各科成绩优异,《古兰经》背得最熟,阿拉伯语学得又快又好,小学高年级就开始自学古汉语和英语,深得老师和长辈的喜爱,说他一定会有出息。
  • 怀着强烈的求知欲,他决心在小学毕业后到昆明市明德中学(四年制中学)学习,为日后继续深造打好普通文化科学知识基础。在家乡一位关心地方教育的贤达人士白亮诚先生的资助下,他升入明德中学。他理解力强并善于独立思考,入学后成绩总是全班第一、二名,不但汉语、英语成绩出色,数理化也学得好。假期回乡还向通晓古书的白亮诚先生和当地学校语文教师学习古文并在他们指导下博览我国古文典籍。
  • 马坚少年老成,青少年时代就有理想、有抱负、经常思考回族社会、中国伊斯兰教和中国穆斯林中的一些问题。他渴望成为一名学者,立志到伊斯兰文化中心埃及去研究阿拉伯伊斯兰文化,通过自己对它全面研究和介绍,让教内外同胞正确了解伊斯兰教及其文化,让中国穆斯林本着伊斯兰教真精神,精诚团结,互助合作,为民众服务,为国家效劳。
  • 中学毕业后在故乡的两年教学生涯,使马坚深感教育的重要性。改革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文化常识教学的旧教材和旧方法的强烈愿望,更加坚定了他去埃及求学的决心,并开始为实现这一理想而积极创造条件。
  • 1928年,马坚约挚友马元卿同赴西北、上海投师。受白亮诚先生资助,他们离乡乘车经汉口、郑州、西安、平凉到甘肃固原,师从著名的虎嵩山学习经文。在平凉至固原途中,为节省路费,他俩共租乘一匹马,历尽艰辛,才到嵩山阿訇的故乡——固原三营村。嵩山阿訇学识渊博,思想开明,教授得法,指导他们学习经典教义和阿拉伯语。尽管生活条件极其艰苦,马坚却用不到一年时间就学完了侯赛因的《古兰经注》、《伟嘎业注》等多种经注,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文化知识水平均有长足进步。
  • 后因西北时局动乱,他们被迫转去上海,于1929年考入上海回教协会办的私立伊斯兰教师范学校,系统学习阿拉伯语、伊斯兰经典和英语。他短短三年就通读了阿拉伯文版和英文版的《古兰经》,学完了《穆宛塔圣训集》和各种重要的伊斯兰教经典,并能熟练阅读阿拉伯文书籍,能用阿文写作、会话。为出国深造打下了坚实基础。
  • 1931年12月,由上海回教学会选派,马坚作为我国文化史上第一届留埃学生团成员到达开罗,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开始了8年勤奋刻苦的攻读。首先进古老的宗教学校受资哈尔大学,其教学内容以宗教为主,设有法学、哲学、文学、《古兰经学》、《圣训学》等12门课程。马坚非常用功,除认真学好规定课程外,还认真研读埃及中学用的几本语法教材,做了全部练习题,请老师批改。在爱大学习期间,埃及著名大学者吉巴里教授是他热心的导师。马坚每周两次在万家灯火的晚上执经登门求教,坚持多年,风雨无阻;并在吉巴里教授指导下,着手在课余作《古兰经》汉文译注本的准备。
  • 1935年下半年马坚从容不迫受资哈尔大学预科毕业。为使自己有更高的阿拉伯语文水平,以便能更好地研究译介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他又转入埃及有名的国立达尔爱勒欧鲁米阿拉伯语文学院(1946年并入开罗大学)学习。该校设有高级阿拉伯语言、阿拉伯语言文学、历史和伊斯兰教研究等课程,曾培养出许多优秀学者。他在向校内专家、学者学习之余,仍经常去请教吉巴里教授,并注意向周围的埃及人学习活的语言,以增强阿拉伯语言感。
  • 1937年国内爆发抗日战争,马坚与留埃中国同学共同向阿拉伯朋友介绍中国人民抗日真相,揭穿敌伪散布的种种谎言。1939年2月留埃中国学生组团去麦加朝觐,马坚任副团长。一路上他们抓住一切时机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暴行,宣传抗日。在船上马坚发表演说,介绍中国穆斯林同全国人民一道英勇抗战的事迹,痛斥日机轰炸各省回民区域和清真寺的罪行,揭露日寇欺骗伊斯兰世界,妄图利用伊斯兰教为其侵华效劳的种种阴谋,呼吁各国人民支援中国人民正义的抗日战争。他激动人心的演讲,博得全船人的同情和支持。朝觐回到埃及不久马坚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欧鲁米阿拉伯语文学院。1939年秋返回祖国。
  • 马坚生活上十分俭朴,学习上则异常勤奋,分秒必争。在上海学习时虽身居繁结的大都市,却一直穿着家乡带来的粗衣布履,从不闲逛。只是终日埋头苦读,钻研业务。有一次卧病两周,他仍在病床上坚持学习。在埃及爱大期间,他三餐自煮,衣袜自补,靠学校每月发给的2埃镑奖学金,不仅解决了衣食住问题,还撙节出一部分买书钱。欧鲁米语言学院没有奖学金,他就靠上海伊斯兰师范学院董事马晋卿先生的资助,节俭维生。生活虽然清苦,但他开朗乐观感,把困难置之度外,每日生活有节,学习、工作安排得很紧。他回忆当年在开罗的学习生活时曾兴奋地说:"一只旧闹钟,是生活中的重要伴侣。我每天把它拨到四五点钟,只要铃声一响,一脚蹬开被子就起身,涮洗后开始学习。"每年漫长的3个月暑假,他总是排满读书、翻译、写作计划。夏天开罗天气炎热,有时高温达40多摄氏度,他经常是挥扇坚持著译。《回教哲学》、《回教真相》、《回教、基督教与学术文化》等学术名著就是在留埃期间利用暑假译成,寄回国内出版的;还把孔子的《论语》、《中国神州故事》、《中国格言谚语》译成阿拉伯文在开罗出版。
  • 为学术研究、中阿文化交流和友谊作贡献
  • 马坚曾表示,他一生要做两件事:一是要自己精通后在国内推广阿拉伯语,二是要译介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名著,特别是要做好《古兰经》汉译本的译、注工作。1939年回国时,国内正值抗战期,社会动荡,生活极不安定;但他不计个人前途与得失,不羡高官厚禄,婉拒当时在重庆的国民党大人物请他赴渝工作的邀请,毅然投身到研究介绍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和推进回民大众文化教育的事业。
  • 为了翻译和注释《古兰经》的汉译本,马坚倾注了毕生心血。回国后的最初几年,他辗转于上海、云南沙甸村和昆明市,潜心研究、翻译《古兰经》。在家乡沙甸村时,每日清晨5点钟就开始工作,晚上借着昏暗的植物油灯光一直工作到深夜。在昆明时日寇的飞机经常来轰炸,几乎每天昼夜都要疏散到郊外。但他不畏艰险,仍坚持坐野外埋头译经,敌机来了躲一躲,敌机走后继续干。1946年到北大执教后这一工作也未间断。1946年全部原文最后一次修订完毕开始注释,1949年前8卷注释完毕,并于同年由北京大学出版部出版了带有注释的汉译《古兰经》上册,1950年全部注释完成后再出版其余部分,但由于历史原因致使注释工作中断。粉碎"四人帮"后的1978年春,马坚以病弱之躯和微弱的视力重新整理幸存的译稿,一直工作到归真的前一天。但是原文译稿的其余部分直至他逝世都未能出版,使他抱恨终天。
  • 1981年,为了满足社会各界的需要,更为了珍惜马坚华的心血,我们本着认真负责的精神,把他确定下来的原译稿整理、誊清、校对后,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会性出版了不带注释的(为保持体例一致)《古兰经》全译本,发行约20万册后,又重印3次,并于1996年再版。1987年(回历1407年)经沙特阿拉伯王国朝觐义产部督导,出版了《古兰经》阿文、汉文对照本,发行到世界各地,成为迄今全球影响最大的《古兰经》汉译本。
  • 马坚严谨的治学态度,在译注《古兰经》的工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留埃同学、现任北京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教授的纳忠先生在《中国穆斯林》杂志1989年第1期的纪念文章中说:"马坚选择各家经注,对比研究。可是经注典籍浩如烟海,如何取舍,谈何容易。最后他选取了3部有代表性的经注。一是公元13世纪著名的《白达维经注》,二是有新见解的当代《召赫里经注》,三是拉希德里达的《光塔经注》。子实(马坚字子实)经过研读对比之后,选摘出他认为合适的资料。按章节顺序,边研读边抄写……"他对译文的一字一句都要反复推敲。他的一个学生回忆当时情景时说:"有时马先生为一些很细微的问题,如一个字念着有些拗口,或一个标点欠妥,都要聚精会神推敲。经过反复对比、锤炼,才最后决定下来。"他在一张张手稿上勾来圈去不断删改,有的甚至几经反复。他给自己确定的原则是:翻译力求"忠实、明白、流畅",注释不敢"牵强、附会、穿凿"。经过五次修润,对译文满意后才着手注释译文。
  • 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曾说:"马坚具有广泛的学术兴趣,他研究的范围包括了:阿拉伯的宗教、哲学、语言、文学、教育、历史、法律、医学、天文历法,以及中阿关系史等各方面。他在一些学术领域可以说是在国内开研究之先河,起到了填补学术空白和铺路石的作用。"这一评价马坚可谓是当之无愧的。
  • 1940年至1943年,马坚译出了《回教教育史》和《伊斯兰哲学史》,分别于1941年和1944年在渝出版。1951年,他编译的《回历纲要》问世。这是研究伊斯兰文化史和中西交通史的一本重要工具书。其中收入马坚关于伊斯兰教历的一篇论文,论述了伊斯兰教历的科学价值和计算方法,并对其自元朝时传入中国以后的影响作了考证。白寿彝教授认为,这篇论文"具有重要学术价值,解决了数百年来没有解决的问题"。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希提教授的《阿拉伯通史》英文版是一部颇有影响的阿拉伯史专著,应商务印书馆的切邀,马坚于1957年开始翻译这部70余万字的巨著,在繁重的教学和社会活动之暇,时作时辍,1965年脱稿后,又据原书1970年第10版再行增订。全书在1979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并于90年代再版,填补了我国在这方面的一项空白。这部阿拉伯史译著已成为我国有关人士研习阿拉伯史和中东问题的必备参考书。
  • 马坚在解放前后发表过重要学术论文数十篇,包括《阿拉伯文在国际政治上的地位》、《回回天文学对于中国天文学的影响》、《阿拉伯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伊斯兰哲学对于中世纪的时期欧洲经验哲学的影响》、《伊斯兰文化的光芒——纪念阿维森纳诞辰一千周年》、《中国与阿拉伯悠久的传统友谊关系》等,还撰写了《回教天文学史》(尚未出版)。其中《阿拉伯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一文论述了阿拉伯人在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和医学等方面曾经取得的重大成就,充分肯定了阿拉伯民族对世界文化作出的不可磨灭贡献。这篇论文马坚多年呕心沥血的研究成果,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后产生很大影响,获得各方面好评。当时埃及首任驻华大使专门向他致谢,并索取文章的阿拉伯译文寄回国发表。即使身处逆境,马坚也从没动摇自己介绍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决心。翻译《阿拉伯半岛》(1977年,北京人民出版社)《阿拉伯简史》(1973年,商务印书馆,内部发生)和《阿拉伯文学入门》(简史,未出版)的工作,就都是在处境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完成的。
  • 马坚分别为《回教教育史》和《伊斯兰哲学史》两书所写的译者序,实际上是两篇有关伊斯兰教育和伊斯兰哲学发展史的论文,是他在这两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 20世纪60年代初,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了让阿拉伯人民对新中国有所认识,他把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译成阿拉伯文由人民出版社出版。1954年参与制定我国第一部宪法后,又参加宪法阿拉伯语版的翻译工作。为了使中国人民了解新生的埃及共和国,他又翻译了《埃及共和国宪法》,由法律出版社出版。
  • 随着与我国建交的阿拉伯国家的日益增多,不少阿拉伯国家代表团来我国访问,马坚曾多次为毛主席、周总理和我国老一辈领导人当翻译。来华访问的阿拉伯国家代表团,只要访问北京大学,马坚向乎都要出面接待。1959年底马坚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出席亚非团结大会,来到了阔别近20年埃及。开会之余,他重访当年在开罗苦读时的旧居,探望旧友,大家畅叙别情,兴奋不已。1956年11月声援埃及人民反帝斗争和1958年声援黎巴嫩、约旦两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两次中国政府声明,也都是由马坚翻译并直接向阿拉伯国家广播的。
  • 北京大学为马坚诞辰90周年发表的纪念文章写道:"马坚为全面介绍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作出了开创性努力;也包括在新的历史时期向阿拉伯世界介绍中国的政治、法律、学术文化等方面的文献和著述,为现代中阿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不愧为这新时代中阿文化交流事业的先导。"对马坚一生的学术成就作了公正的评价。
  • 献身教育事业,开创中国阿拉伯语教学新时代
  • 马坚不仅自己勤奋好学,而且重视教育,热心培养人才。他教过小学、中学、大学,可以说一生都是与教育相伴而行的。他热爱教育事业,深知教育的重要意义。长期的教学实践使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
  • 马坚从昆明明德中学毕业回乡,适值地方上开办鱼峰小学(中阿学校)。在热心教育的白亮诚先生主持下,马坚受聘与王良弼、马元卿等到校任教,并兼教务主任。他坚持勤俭办学,身体力行,采标本、作模型、购置教具、建图书馆,为办学打下了良好基础。他在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进行爱国主义和劳动教育,除了要求学生认真读书外,还带领他们在课余植树修路,造福乡里,获得家长广泛好评。在马坚和其他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学生成绩进步很快,入学人数也大大增加,不久该校就由初级小学扩充为6年制完全小学。1928年马坚外出求学,遂结束了这段教学生涯。
  • 马坚从埃及回国后,1939年至1940年间曾应云南回教俱进会之请,任教于昆明私立回民明德中学负责教务。他除了认真办好明德中学之外,还利用暑假为在昆明求学的回民中学生办补习班,请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的回民大学生给他们讲课或座谈会等,对于团结在昆明的回民大中学生生起了积极作用。
  • 虽然马坚在从埃及回之后的最初几年是把主要精力倾注在翻译《古兰经》的工作上,但仍时刻不忘发展回民文化教育效力。他主编过《清真铎报》,在沙甸私立回民养正学校教授过阿拉伯语、《古兰经》、阿伯拉文选等。特别是在讲授《尔歌一德》原文时,他边讲译成汉文(即汉译本《教典诠释》),以加深同学对原文的理解。上述以及在昆明的其他一些教学活动,为云南培养了不少阿拉伯语人才和宗教人才。中央民族大学林松教授和云南文山—清真寺伊玛姆马云崇,就都是他当年的学生。马坚在中国率先采用新的科学方法教授阿拉伯语和宗教学。他在其译著《回教教育史》译者序中全面论述了中国穆斯林学习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文化的历史与现状,指出中国人学习阿拉伯语言学和伊斯兰宗教文化的正确途径。为了使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文化的学习摆脱陈旧落后的经堂教育,逐步走上科学的轨道,他身体力行,以亲身实践作了毕业不懈的努力。
  • 1946年马坚应聘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参加北大东方语言文学系的组建,并亲自在该系建立阿拉伯语专业。当时是既无教材,也无前例可循,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他肩负重任,独自一人给首批中国自己培养的阿拉伯语大学生开出了阿拉伯语、高级阿拉伯语、伊斯兰宗教史、伊斯兰教育史和《古兰经》研究这5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为专业的发展打开了局面。他重视教材建设,积极编写阿拉伯语教材,系统归纳了阿拉伯语语法规律。他所确立的一整套阿拉伯语语法概念和术语,一直为国内各高等院校阿语专业沿用至今。"他奠定了中国阿拉伯语教学的基础,开辟了中国阿拉伯误教学的新时代,使阿拉伯语在中国教育史上首次进入高等学校。"他还付出大量心血,主编了《阿拉伯语汉语词典》。甚至在糖尿病加重而住院治疗期间,仍然耐着盛夏酷暑,挥扇坚持工作,使医生、护士和病友为之感动。为了把住质量关,他在定稿时对每一个词条都要反复研究,博采众长,斟酌再三。经过多年的辛勤劳动,终于使这部具有重要意义的词典得以问世,为中国人学习使用阿拉伯语提供了最基本的工具书,也为以后编写各种类型的阿汉词典和汉阿词典奠定了基础。北大阿拉伯专业青年教师邬裕池在《平生风仪兼师友——忆马坚先生》一文中写道:"马坚先生对自己是勤奋刻苦,学而不厌;对学生是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尽可能地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年轻一代,直到他生命的最后阶段。虽然身染沉疴,长期缠绵病榻,然而只要有人前来请救,他总要挣扎着起来不辞辛苦地介绍有关资料,或反复思考作出详尽的答复。"又写道:"马坚先生在努力培养和造就大批大学生的同时,还非常重视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非常难能可贵的是他还用很大力气指导青年教师阅读原著,如语法原著《克里莱和笛木乃》和《一千零一夜》。"
  • 马坚从1946年到北大任教直到1978年病逝,共在北大工作了32个春秋。他以自己辛勤的工作开辟了中国阿拉伯语教学的新时代,迎来了中国阿拉伯语教学的巨大变革。他为我国外事、文教、出版、科研、宣传等部门培养了一代又一代阿拉伯语言文化人才,成为发展中阿关系和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研究事业的骨干力量,有的还是国家重要的领导干部。北大阿语教研室中,他的学生已是四世同堂,真可谓桃李满天下。
  • 马坚先生的杰出科研和教学成就,使他成为北京大学近半个世纪以来知名的教授之一,更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穆斯林学者。

开发 midade.com

丝绸之路文明对话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