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教角

​英国科学教授归信伊斯兰谈心得
​英国科学教授归信伊斯兰谈心得

英国科学教授归信伊斯兰谈心得

إسلام أستاذ علوم البريطاني

亚瑟艾里森(Arthur Alison)


伊斯兰国际通讯社(IINA)2月15日发自英国的消息:伦敦大学电子工程系系主任亚瑟艾里森(Arthur Alison),通过自学和研究,归信伊斯兰,成为穆斯林。

艾里森教授对媒体记者说,他从多年的研究和比较中得出结论,伊斯兰是真理的宗教,是造物主对人类的天启真理,表现了人类被造化的本性,因此他最后决心皈依正道。 他心悦诚服地跟随伊玛目诵读了《作证词》:"除真主外绝无应受崇拜的主;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

面对一位阿拉伯文月刊记者,艾里森教授讲述了他学习和归信伊斯兰的过程。 他说:"作为英国心理学与精神文明研究学会的会长,我必须熟悉世界上的各种宗教,这个职责迫使我敲开各种宗教知识的大门。 我研究过古代和现代的各种宗教,例如印度教、佛教等等。 学习和研究伊斯兰是在最近, 很自然,我对这些宗教进行了比较。"

他说:"我有一次参加了一场宗教学术研讨会,内容是:《古兰经》经文中包含的医药知识。 会上听到许多专家的研究报告,使我顿时开悟,醍醐灌顶。 我开始对伊斯兰深信不疑,认识到这确实是天启的教诲,天人合一的真理,宇宙是个整体,真主是万能的造物主,主宰天地万物。 我的本职专业是科学,懂得许多现代科学原理,以我有限的科学知识来检验今天所理解的伊斯兰,处处吻合,天衣无缝,充分证明这个宗教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完美性。 真主造化了天地万物,并且向人类传授了认识大自然和人类自己的真理,就是我们看到的《古兰经》,这是再合理不过的简单道理,妇孺皆知。 后来,我在一位德高望重学者面前诵读作证词,成为穆斯林。 当我诵读了作证词之后,霎那间,轻松的感觉贯通全身,异常愉悦,不可名状,感受上下求索最终找到真理的兴奋和快感。"

"真主造化了每一个人,并且注定了他的生与死。 当死亡来临之时,灵魂被招回到真主那里;世上所有死亡过的人都没有完全消失,他们的灵魂被储存在一个地方,等待着真主最后审判的日子"死后复活"。 这些事实应当是对每个人显示的迹象,要人们领悟真主存在的真理,对于有信仰、有知识和有理智的人,都是深刻的教育。"

​造物主存在吗?
​造物主存在吗?

造物主存在吗?

造物主存在吗?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代伟人在感叹唐宗宋祖,一代天骄俱往矣,而那数风流的人物,也早已如他感叹的那些人一样,俱往矣!面对生死,面对短暂的生命,文学家朱自清在《匆匆》之中说到:"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当我们正视生命时,都会发出这样的感到?为何白走一遭?是啊,如果我们找不到造物主,认识不到造物主的存在,生命的虚妄感是断然不能消解的。因为,生死间太短暂,生死全不由我们,我们毫无缘由的来到世界,由生不由己的离开,为何呢?造物主存在吗?

古诗文写道"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参悟万物的神奇,我们也会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因为太过神奇,我们的天性都将它归结为"神"的杰作,虽然是比喻,也反映了人们的天性,自然界的伟大神奇,是"神"的杰作。

但人们对他人的恶行发出警告时也会说:"举头三尺有神明","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只不过,我们不再去进一步的想,如果冥冥之中有果报,有神明,究竟是哪个神明在掌握果报呢?

我们也会感叹,命运的不公,或者在危难的绝境中无助的向上天或者冥冥之中的神力祈求,为什么?因为,这是我们人类天性的爆发,在这样无助的时刻,我们的天性才战胜了以往的自大和自以为是,承认自己的软弱无能,本能的向"神"祈求,这也就是世间有很多宗教的原因所在,因为人被赋予了信仰"神"的天性,但是在人们没有找到真正的"神"的时候,就去崇拜了错误的神。

那么,究竟创造宇宙万物,掌握我们生死,能惩善罚恶,掌握我们命运的"神"究竟是谁?

毫无疑问,这就是造物主,人类的天性早就认识到造物主的存在,宇宙神奇的创造,绝不是偶然的存在,而是"神工",宇宙的浩瀚伟大,井然有序证明了宇宙万物来自万能伟大的造物主的创造,当今科学提出了宇宙大爆炸理论,正如《古兰经》中所说,造物主安拉创造万物说有就有,说有就是突然间的出现,安拉从无到有的创造了宇宙万物,并使之井然有序,自然界让我们感叹的一切神奇创造,是有超绝意志的造物主的杰作,而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

而说到命运,这也是因为造物主赋予了人类前定,人们在造物主的前定中来到世间,我们的生死,出生等等完全不由我们自己掌控,当然造物主赋予了我们一定的自由意志和能动性,赋予了人类理智,我们有选择作恶行善的自由,同样行为的结果由我们自己承受。

安拉是奖善惩恶的主宰,在今世我们会得到我们行为的一部分结果,但是终极的公平造物主安拉留到了后世的审判里,因为今世是考验场也是安拉制定的今世的常道,安拉只给一部分的结果显示他的公正,死亡之后,世界末日之后的复活之后才有终极的公平,以及中级的结果,天堂和火狱。

所以,今世生活只是我们生命中很短暂的一个部分,不是我们生命的全部,我们在今世耕耘,收获部分的结果,而在后世将看到我们行为全部的结果,安拉说"唯有信仰安拉并且行善的人"得享永恒恩典的天堂。那么我们的人生才不是白白的走一遭,我们的生命来自造物主的赐予,我们接受今世的考验,在今世去认识造物主,崇拜安拉,接受安拉的指导,努力耕耘,行善,后世永恒的天堂将是我们终极的归宿,如此说来,谁有觉得生命是白白走一遭?我们又怎么不积极努力的去度过每一天?

伊历元月——安拉的月份
伊历元月——安拉的月份

穆哈热木月安拉的月


穆哈热木月是吉庆尊贵的月份,它是伊斯兰历法中的第一个月,是禁月之

一,清高的安拉说:""依安拉的判断,月数确是十二个月,安拉创造天地之日

已记录在天经中。其中有四个禁月,这确是正教。故你们在禁月里不要自

欺。"(讨白章,36节)

据艾布.白克尔(求主喜悦他)的传述,安拉的使者(求主福安之)说:"时间

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安拉初创天地时,便是如此,一年有十二个月,其中

四个月份是禁月,而禁月中的三个月份是相连的,分别是伊历的十一月、十二

月、一月,以及六月和八月间的穆达尔人的七月。(布哈里圣训集第4662段,

穆斯林圣训集第1679段。)"故你们在禁月里不要自欺"这段经文中专门提及禁

月旨在表明这几个月的尊贵,尽管任何时候都禁止不义的行为。摘自《古兰律

例》。 命名为安拉的月份的哲理是什么? 苏有提在《奈萨仪圣训注解》中提

到:哈菲兹.艾布.弗多勒在《铁密集圣训注释》中说:"所有的月份都属于安

拉,那把这个月命名为安拉的月份的哲理何在?答案可能是:它是安拉禁止杀

戮的禁月之一,他是一年中唯一被使者称为安拉的月份的一个月,此外其他月

份不能被这样称呼。" 在穆哈热木月多封副功斋的尊贵: 艾布.胡莱勒的传述:

安拉的先知(求主福安之)说:"莱曼丹月的斋戒外最好的斋戒是安拉的月份穆

哈热木月的斋戒"。(穆斯林圣训第1163段)。"莱曼丹月的斋戒外最好的斋戒

是安拉的月份穆哈热木月的斋戒"这句话直接表明穆哈热木月的副功斋是最尊贵

的,但是先知(求主福安之)在伊历八月份封的副功斋最多,有可能是因为以

下两个方面的原因导致的: 一方面:使者在其生命的最后才知道穆哈热木月副

功斋戒的尊贵。 另一方面:可能由于生病或者旅行等的原因,未能在穆哈热木

月多斋戒。正如在《艾布.达乌达圣训集注释》中所说的。 阿舒拉日和这一天斋

戒的尊贵: 这一天安拉拯救穆萨没有被大海淹没,正如在伊本.阿巴斯传述的圣

训提到的:"当先知(求主福安之)到达麦地那的时候,发现犹太人在阿舒拉日

斋戒,他们说:'这是伟大的一天,这一天安拉拯救了穆萨,淹没了法老及其随

从,所以这一天穆萨为了感谢安拉而斋戒',使者边说:'我们比你们更应该追随

穆萨'使者便在这天斋戒,也命令人们在这天斋戒"。 脑威在《圣训总集》中

说:"'阿舒拉'(伊历一月十日)和'塔苏阿'(伊历一月九日)是两个延尾名词,

这在阿语书籍中众所周知,据说是艾布.阿穆尔.筛巴尼做的缩写。我们说:'阿

舒拉是穆哈热木月的第十天,塔苏阿是穆哈热木月的第九天,这是我们的主

张,大众学者也这样主张'。伊本.阿巴斯说:'阿舒拉是穆哈热木月的第九天'这

来自《穆斯林圣训集》,并解释道,所谓的第九日,是根据阿拉伯语给骆驼饮

水的习惯,阿拉伯人把饮水日的第五日,称为(ribua(源于自数字四),剩下的

日子以此类推,以此为序,那第九日就是ershiri(源于数字十) 。但正确的是大

众学者的主张,圣训中显而易见阿舒拉就是第十天,语言学家也如此使用。至

于说阿舒拉日是来自饮驼习惯的主张不正确,在《穆斯林圣训集》中,伊本.阿

巴斯传述的圣训提到,先知(求主福安之)曾阿舒拉日斋戒,有人说犹太人和

基督徒也在这天斋戒,所以先知(求主福安之)说:'如果来年我还健在,一定

要在第九日斋戒'。这明确说明了先知并没有在第九日斋戒,而是在第十日斋戒

了,我们和其他人都主张第九日和第十日都斋戒是可嘉的圣行'"。摘自《注解大

全》 伊本.阿巴斯说:"我从未见过先知(求主福安之)像重视阿舒拉日的斋戒

一般重视其他日子的斋戒,也没有像重视莱曼丹月的斋戒一样重视其他月份的

斋戒"。(布哈里圣训集,2006段)。 艾布.格塔德的传述:"为了安拉的喜悦而

在阿舒拉日斋戒的人,安拉将饶恕他过去一年的罪过"(穆斯了圣训集,1162

段)。脑威在《圣训总集》中提到:"两禁寺的伊玛目朱外尼说:'在圣训中提到

的能被善功消除的罪过都是指小罪,而不是大罪',这是他说的,有正确的圣训

支持这一说法,由奥斯曼传述的圣训,他听安拉的使者(求主福安之)说'只要

一个穆斯林,做好小净,虔诚敬意的鞠躬礼拜了,安拉就会饶恕他除了大罪外

的所有罪过,终身都是如此'。(穆斯了圣训集辑录)。艾布.胡莱勒的传述,安

拉的使者(求主福安之)说:'五番礼拜和聚礼能消除期间的罪过,除非是大

罪'(穆斯了圣训集辑录)。 我说这些的圣训包含以下两个方面含义: 第一:

小罪过被消除的条件是,没有犯下大罪,一个犯下大罪的人,他的小罪和大罪

都不会被消除。 第二:也是更为正确的一种主张,所有的小罪过都能被消除,

即:就是除了大罪外的小罪都能被饶恕。 法官艾亚德(求主怜悯他)说:'如圣


训所说:小罪能被饶恕,大罪则不能,是正统派学者的主张,而大罪只能用忏

悔和安拉怜悯被消除。' 就这段圣训和其他圣训中的语句的意思看来,如果小净

能消除小罪,那么礼拜能消除什么?如果礼拜消除了小罪,那么聚礼和莱曼丹

月的斋戒能消除什么?同样还有:阿拉法日的斋戒能消除两年的罪过,阿舒拉

日的斋戒能消除一年的罪过,若你们的求准词与天使念的重合,就能饶恕你们

以前的一切罪过。 学者们的答案是:所提到的每一项善功都能消除罪过,在做

下善功的时候,犯下了小罪,就会消除它们,如果没有犯下小罪就会给他们记

录下善功,提高他们的品级,如先知和清廉者以及小孩的的礼拜、斋戒和小净

等的功修。如果犯下了大罪而不是小罪,我们希望善功能减轻大罪的惩罚。".

斋戒第九日和第十日是可嘉的行为 这样说是因为先知(求主福安之)在曾在第

十日斋戒,并举意在第九日斋戒。由阿布杜拉.本.阿巴斯的圣训,安拉的使者

(求主福安之)说:'如果来年,我依然健在,定会在第九日斋戒'。(穆斯林圣

训集第1134段)"。 脑威在《圣训总集》中提到:"我们的学者们和其他人提指

出伊历一月第九天斋戒为可嘉的原因是: 首先:是为了有别于犹太人,因为他

们只在第十天斋戒,正如伊马目艾哈迈德.本.罕百里传自伊本.阿巴斯的圣训,

安拉的使者(求主福安之)说:'你们在第十日斋戒,并要有别于犹太人,在这

天之前一天和之后一天都斋戒。' 第二种观点认为:以便和第十天连续斋戒,就

如禁止专门在星期五一天斋戒一样,这是罕塔比和其他人的提到的。 第三种观

点认为:以便弥补观看新月有误带来的欠损,因为第九天有可能已经是第十

天"。 兄弟静下心来,想想看:时间流逝的多么快,不久前我们还在迎接莱曼

丹月的到来,很快斋月就过去了,然后我们迎接组里.哈吉月以及阿拉法特日,

还未来得及明白阿拉法特日的意义它就逝去了,接来下迎接了安拉的月份穆哈

热木月以及阿舒拉日,匆匆忙忙,已逝今朝……赶紧多多忏悔,诚心面向安

拉。亲爱的朋友,努力让自己服从安拉的命令,坚持功修,今世的确太短暂

了。 你要知道,信士的双脚踏上天堂的乐土前,他的心不能得到安静,他的理

智也不会得到平静……那么赶紧为进入宽如天地的天堂,脱离只有薄命者进入

的火狱,为了这一切而做准备吧,你应该看看这段圣训:艾布.胡莱勒的传述,

使者说:"故你们当适中工作,你们当中庸,你们不能凭借各自的工作进入天

堂,安拉最喜欢的工作是持之以恒的工作,即便是很少也罢"。(布哈里圣训

集,6464段,穆斯林圣训集2818段)。 主啊,求您使我们坚守信仰,坚持善

功,给我们美好的生活,使我们追随清廉者的步伐。主啊,求您接受我们的工

作,您的确是全听的,全知的;主啊,求您饶恕我和我的双亲以及全体穆斯林

同胞。 我们最后的祈祷是:一切赞颂全归安拉,全世界的养主

马坚勤奋的一生
马坚勤奋的一生

马坚勤奋的一生

سيرة محمد مكين ما جيان

  • 马坚离开人世已将近25年了!他音容笑貌,孜孜不倦伏案写作的身影,开朗风趣的言谈,对年轻人循循善诱的教导,将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 追思马坚一生走过的道路,可以用现金句话来概括:学习勤奋认真,刻苦踏实;治学严谨苦干,锲而不舍。他几十年如一日,专心致志、兢兢业业从事文化教育事业,研究介绍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无论社会是动荡不安还是和平安定,无论是条件顺利还是身处逆境,他始终坚持苦干、实干,不改初衷。
  • 马坚传略
  • 马坚—字子实,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当代杰出的穆斯林学者,阿拉伯语言学家、翻译家、教育家。
  • 1906年6月6日生于云南个旧市沙甸村(回族聚居村)。1925年中学毕业后在家乡鱼峰小学任教。1928年到西北甘肃固原(今属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三营村师从著名经师虎嵩山阿訇学习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教经典。
  • 1929年考入上海伊斯兰师范学校继续专修阿拉伯语、伊斯兰经典教义。1931年以品学兼优成绩毕业,由上海回教学会选派参加中国首届留埃学生团赴埃及留学。先后在爱资哈尔大学和著名国立达尔艾勒欧鲁米阿拉伯语文学院(1946年并入开罗大学)共学习八年。对阿拉伯语言、文学、宗教、伊斯兰哲学、教义、教法、历法、历史和教育系统深入学习研究,造诣很深,深得埃及学者们的好评。回国前曾到过麦加朝觐。
  • 1939年学成归国后,潜心于《古兰经》和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研究翻译,并从事回族大众文化教育。为云南回族培养了不少阿拉伯语和宗教人才。1946年应聘到北京大学任教授。他参加组建东方语言文学系,亲自创立该系阿拉伯语专业。从此阿拉伯语在中国教育史上首次进入高等教育体制。后来,他一直担任职拉语教研室主任、北大校务委员会委员。他编写阿拉语教材,主编《阿拉伯语汉语词典》。为我国培养了一代代阿拉伯语人才,他奠定我国高等学校阿拉伯语专业的教学基础。
  • 马坚学识渊博,治学严谨,他翻译出版过《古兰经》、《回教哲学》、《回教真相》、《阿拉伯史通史》……等许多有关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学术名著,在国内外影响很大。他还将《论语》、《中国格言谚语》译成阿拉伯文在开罗出版,得到埃及学术界称赞。解放前后还发表过大量有关阿拉伯有关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文章。这些译著和文章对促进中阿文化交流和友谊作出巨大贡献。
  • 1949年马坚当选为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后又连续当选为第一届至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曾担任亚非学会理事。他是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发起人之一,后任该会常务委员,50年代他在报刊上发表的《穆罕默德的宝剑》、《对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的几点愿望》等许多篇文章对消除民族隔阂,促进民族间相互了解和友谊,加强民族团结,正确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作出突出贡献,因而受到中央领导好评,得到人们的尊崇,尤其得回民群众的尊敬和信任。
  • 学者的成长
  • 马坚出生于云南个旧市沙甸,这是一个回民聚居村,该村文化水平较高,十分注重伊斯兰文化教育。他幼年就读于紧邻沙甸的个旧市鸡街镇的一所六年制完全小学。从初小就开始学习阿拉伯和伊斯兰文化基础知识。他聪明好学,勤奋刻苦,各科成绩优异,《古兰经》背得最熟,阿拉伯语学得又快又好,小学高年级就开始自学古汉语和英语,深得老师和长辈的喜爱,说他一定会有出息。
  • 怀着强烈的求知欲,他决心在小学毕业后到昆明市明德中学(四年制中学)学习,为日后继续深造打好普通文化科学知识基础。在家乡一位关心地方教育的贤达人士白亮诚先生的资助下,他升入明德中学。他理解力强并善于独立思考,入学后成绩总是全班第一、二名,不但汉语、英语成绩出色,数理化也学得好。假期回乡还向通晓古书的白亮诚先生和当地学校语文教师学习古文并在他们指导下博览我国古文典籍。
  • 马坚少年老成,青少年时代就有理想、有抱负、经常思考回族社会、中国伊斯兰教和中国穆斯林中的一些问题。他渴望成为一名学者,立志到伊斯兰文化中心埃及去研究阿拉伯伊斯兰文化,通过自己对它全面研究和介绍,让教内外同胞正确了解伊斯兰教及其文化,让中国穆斯林本着伊斯兰教真精神,精诚团结,互助合作,为民众服务,为国家效劳。
  • 中学毕业后在故乡的两年教学生涯,使马坚深感教育的重要性。改革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文化常识教学的旧教材和旧方法的强烈愿望,更加坚定了他去埃及求学的决心,并开始为实现这一理想而积极创造条件。
  • 1928年,马坚约挚友马元卿同赴西北、上海投师。受白亮诚先生资助,他们离乡乘车经汉口、郑州、西安、平凉到甘肃固原,师从著名的虎嵩山学习经文。在平凉至固原途中,为节省路费,他俩共租乘一匹马,历尽艰辛,才到嵩山阿訇的故乡——固原三营村。嵩山阿訇学识渊博,思想开明,教授得法,指导他们学习经典教义和阿拉伯语。尽管生活条件极其艰苦,马坚却用不到一年时间就学完了侯赛因的《古兰经注》、《伟嘎业注》等多种经注,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文化知识水平均有长足进步。
  • 后因西北时局动乱,他们被迫转去上海,于1929年考入上海回教协会办的私立伊斯兰教师范学校,系统学习阿拉伯语、伊斯兰经典和英语。他短短三年就通读了阿拉伯文版和英文版的《古兰经》,学完了《穆宛塔圣训集》和各种重要的伊斯兰教经典,并能熟练阅读阿拉伯文书籍,能用阿文写作、会话。为出国深造打下了坚实基础。
  • 1931年12月,由上海回教学会选派,马坚作为我国文化史上第一届留埃学生团成员到达开罗,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开始了8年勤奋刻苦的攻读。首先进古老的宗教学校受资哈尔大学,其教学内容以宗教为主,设有法学、哲学、文学、《古兰经学》、《圣训学》等12门课程。马坚非常用功,除认真学好规定课程外,还认真研读埃及中学用的几本语法教材,做了全部练习题,请老师批改。在爱大学习期间,埃及著名大学者吉巴里教授是他热心的导师。马坚每周两次在万家灯火的晚上执经登门求教,坚持多年,风雨无阻;并在吉巴里教授指导下,着手在课余作《古兰经》汉文译注本的准备。
  • 1935年下半年马坚从容不迫受资哈尔大学预科毕业。为使自己有更高的阿拉伯语文水平,以便能更好地研究译介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他又转入埃及有名的国立达尔爱勒欧鲁米阿拉伯语文学院(1946年并入开罗大学)学习。该校设有高级阿拉伯语言、阿拉伯语言文学、历史和伊斯兰教研究等课程,曾培养出许多优秀学者。他在向校内专家、学者学习之余,仍经常去请教吉巴里教授,并注意向周围的埃及人学习活的语言,以增强阿拉伯语言感。
  • 1937年国内爆发抗日战争,马坚与留埃中国同学共同向阿拉伯朋友介绍中国人民抗日真相,揭穿敌伪散布的种种谎言。1939年2月留埃中国学生组团去麦加朝觐,马坚任副团长。一路上他们抓住一切时机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暴行,宣传抗日。在船上马坚发表演说,介绍中国穆斯林同全国人民一道英勇抗战的事迹,痛斥日机轰炸各省回民区域和清真寺的罪行,揭露日寇欺骗伊斯兰世界,妄图利用伊斯兰教为其侵华效劳的种种阴谋,呼吁各国人民支援中国人民正义的抗日战争。他激动人心的演讲,博得全船人的同情和支持。朝觐回到埃及不久马坚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欧鲁米阿拉伯语文学院。1939年秋返回祖国。
  • 马坚生活上十分俭朴,学习上则异常勤奋,分秒必争。在上海学习时虽身居繁结的大都市,却一直穿着家乡带来的粗衣布履,从不闲逛。只是终日埋头苦读,钻研业务。有一次卧病两周,他仍在病床上坚持学习。在埃及爱大期间,他三餐自煮,衣袜自补,靠学校每月发给的2埃镑奖学金,不仅解决了衣食住问题,还撙节出一部分买书钱。欧鲁米语言学院没有奖学金,他就靠上海伊斯兰师范学院董事马晋卿先生的资助,节俭维生。生活虽然清苦,但他开朗乐观感,把困难置之度外,每日生活有节,学习、工作安排得很紧。他回忆当年在开罗的学习生活时曾兴奋地说:"一只旧闹钟,是生活中的重要伴侣。我每天把它拨到四五点钟,只要铃声一响,一脚蹬开被子就起身,涮洗后开始学习。"每年漫长的3个月暑假,他总是排满读书、翻译、写作计划。夏天开罗天气炎热,有时高温达40多摄氏度,他经常是挥扇坚持著译。《回教哲学》、《回教真相》、《回教、基督教与学术文化》等学术名著就是在留埃期间利用暑假译成,寄回国内出版的;还把孔子的《论语》、《中国神州故事》、《中国格言谚语》译成阿拉伯文在开罗出版。
  • 为学术研究、中阿文化交流和友谊作贡献
  • 马坚曾表示,他一生要做两件事:一是要自己精通后在国内推广阿拉伯语,二是要译介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名著,特别是要做好《古兰经》汉译本的译、注工作。1939年回国时,国内正值抗战期,社会动荡,生活极不安定;但他不计个人前途与得失,不羡高官厚禄,婉拒当时在重庆的国民党大人物请他赴渝工作的邀请,毅然投身到研究介绍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和推进回民大众文化教育的事业。
  • 为了翻译和注释《古兰经》的汉译本,马坚倾注了毕生心血。回国后的最初几年,他辗转于上海、云南沙甸村和昆明市,潜心研究、翻译《古兰经》。在家乡沙甸村时,每日清晨5点钟就开始工作,晚上借着昏暗的植物油灯光一直工作到深夜。在昆明时日寇的飞机经常来轰炸,几乎每天昼夜都要疏散到郊外。但他不畏艰险,仍坚持坐野外埋头译经,敌机来了躲一躲,敌机走后继续干。1946年到北大执教后这一工作也未间断。1946年全部原文最后一次修订完毕开始注释,1949年前8卷注释完毕,并于同年由北京大学出版部出版了带有注释的汉译《古兰经》上册,1950年全部注释完成后再出版其余部分,但由于历史原因致使注释工作中断。粉碎"四人帮"后的1978年春,马坚以病弱之躯和微弱的视力重新整理幸存的译稿,一直工作到归真的前一天。但是原文译稿的其余部分直至他逝世都未能出版,使他抱恨终天。
  • 1981年,为了满足社会各界的需要,更为了珍惜马坚华的心血,我们本着认真负责的精神,把他确定下来的原译稿整理、誊清、校对后,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会性出版了不带注释的(为保持体例一致)《古兰经》全译本,发行约20万册后,又重印3次,并于1996年再版。1987年(回历1407年)经沙特阿拉伯王国朝觐义产部督导,出版了《古兰经》阿文、汉文对照本,发行到世界各地,成为迄今全球影响最大的《古兰经》汉译本。
  • 马坚严谨的治学态度,在译注《古兰经》的工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留埃同学、现任北京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教授的纳忠先生在《中国穆斯林》杂志1989年第1期的纪念文章中说:"马坚选择各家经注,对比研究。可是经注典籍浩如烟海,如何取舍,谈何容易。最后他选取了3部有代表性的经注。一是公元13世纪著名的《白达维经注》,二是有新见解的当代《召赫里经注》,三是拉希德里达的《光塔经注》。子实(马坚字子实)经过研读对比之后,选摘出他认为合适的资料。按章节顺序,边研读边抄写……"他对译文的一字一句都要反复推敲。他的一个学生回忆当时情景时说:"有时马先生为一些很细微的问题,如一个字念着有些拗口,或一个标点欠妥,都要聚精会神推敲。经过反复对比、锤炼,才最后决定下来。"他在一张张手稿上勾来圈去不断删改,有的甚至几经反复。他给自己确定的原则是:翻译力求"忠实、明白、流畅",注释不敢"牵强、附会、穿凿"。经过五次修润,对译文满意后才着手注释译文。
  • 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曾说:"马坚具有广泛的学术兴趣,他研究的范围包括了:阿拉伯的宗教、哲学、语言、文学、教育、历史、法律、医学、天文历法,以及中阿关系史等各方面。他在一些学术领域可以说是在国内开研究之先河,起到了填补学术空白和铺路石的作用。"这一评价马坚可谓是当之无愧的。
  • 1940年至1943年,马坚译出了《回教教育史》和《伊斯兰哲学史》,分别于1941年和1944年在渝出版。1951年,他编译的《回历纲要》问世。这是研究伊斯兰文化史和中西交通史的一本重要工具书。其中收入马坚关于伊斯兰教历的一篇论文,论述了伊斯兰教历的科学价值和计算方法,并对其自元朝时传入中国以后的影响作了考证。白寿彝教授认为,这篇论文"具有重要学术价值,解决了数百年来没有解决的问题"。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希提教授的《阿拉伯通史》英文版是一部颇有影响的阿拉伯史专著,应商务印书馆的切邀,马坚于1957年开始翻译这部70余万字的巨著,在繁重的教学和社会活动之暇,时作时辍,1965年脱稿后,又据原书1970年第10版再行增订。全书在1979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并于90年代再版,填补了我国在这方面的一项空白。这部阿拉伯史译著已成为我国有关人士研习阿拉伯史和中东问题的必备参考书。
  • 马坚在解放前后发表过重要学术论文数十篇,包括《阿拉伯文在国际政治上的地位》、《回回天文学对于中国天文学的影响》、《阿拉伯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伊斯兰哲学对于中世纪的时期欧洲经验哲学的影响》、《伊斯兰文化的光芒——纪念阿维森纳诞辰一千周年》、《中国与阿拉伯悠久的传统友谊关系》等,还撰写了《回教天文学史》(尚未出版)。其中《阿拉伯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一文论述了阿拉伯人在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和医学等方面曾经取得的重大成就,充分肯定了阿拉伯民族对世界文化作出的不可磨灭贡献。这篇论文马坚多年呕心沥血的研究成果,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后产生很大影响,获得各方面好评。当时埃及首任驻华大使专门向他致谢,并索取文章的阿拉伯译文寄回国发表。即使身处逆境,马坚也从没动摇自己介绍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决心。翻译《阿拉伯半岛》(1977年,北京人民出版社)《阿拉伯简史》(1973年,商务印书馆,内部发生)和《阿拉伯文学入门》(简史,未出版)的工作,就都是在处境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完成的。
  • 马坚分别为《回教教育史》和《伊斯兰哲学史》两书所写的译者序,实际上是两篇有关伊斯兰教育和伊斯兰哲学发展史的论文,是他在这两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 20世纪60年代初,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了让阿拉伯人民对新中国有所认识,他把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译成阿拉伯文由人民出版社出版。1954年参与制定我国第一部宪法后,又参加宪法阿拉伯语版的翻译工作。为了使中国人民了解新生的埃及共和国,他又翻译了《埃及共和国宪法》,由法律出版社出版。
  • 随着与我国建交的阿拉伯国家的日益增多,不少阿拉伯国家代表团来我国访问,马坚曾多次为毛主席、周总理和我国老一辈领导人当翻译。来华访问的阿拉伯国家代表团,只要访问北京大学,马坚向乎都要出面接待。1959年底马坚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出席亚非团结大会,来到了阔别近20年埃及。开会之余,他重访当年在开罗苦读时的旧居,探望旧友,大家畅叙别情,兴奋不已。1956年11月声援埃及人民反帝斗争和1958年声援黎巴嫩、约旦两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两次中国政府声明,也都是由马坚翻译并直接向阿拉伯国家广播的。
  • 北京大学为马坚诞辰90周年发表的纪念文章写道:"马坚为全面介绍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作出了开创性努力;也包括在新的历史时期向阿拉伯世界介绍中国的政治、法律、学术文化等方面的文献和著述,为现代中阿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不愧为这新时代中阿文化交流事业的先导。"对马坚一生的学术成就作了公正的评价。
  • 献身教育事业,开创中国阿拉伯语教学新时代
  • 马坚不仅自己勤奋好学,而且重视教育,热心培养人才。他教过小学、中学、大学,可以说一生都是与教育相伴而行的。他热爱教育事业,深知教育的重要意义。长期的教学实践使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
  • 马坚从昆明明德中学毕业回乡,适值地方上开办鱼峰小学(中阿学校)。在热心教育的白亮诚先生主持下,马坚受聘与王良弼、马元卿等到校任教,并兼教务主任。他坚持勤俭办学,身体力行,采标本、作模型、购置教具、建图书馆,为办学打下了良好基础。他在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进行爱国主义和劳动教育,除了要求学生认真读书外,还带领他们在课余植树修路,造福乡里,获得家长广泛好评。在马坚和其他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学生成绩进步很快,入学人数也大大增加,不久该校就由初级小学扩充为6年制完全小学。1928年马坚外出求学,遂结束了这段教学生涯。
  • 马坚从埃及回国后,1939年至1940年间曾应云南回教俱进会之请,任教于昆明私立回民明德中学负责教务。他除了认真办好明德中学之外,还利用暑假为在昆明求学的回民中学生办补习班,请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的回民大学生给他们讲课或座谈会等,对于团结在昆明的回民大中学生生起了积极作用。
  • 虽然马坚在从埃及回之后的最初几年是把主要精力倾注在翻译《古兰经》的工作上,但仍时刻不忘发展回民文化教育效力。他主编过《清真铎报》,在沙甸私立回民养正学校教授过阿拉伯语、《古兰经》、阿伯拉文选等。特别是在讲授《尔歌一德》原文时,他边讲译成汉文(即汉译本《教典诠释》),以加深同学对原文的理解。上述以及在昆明的其他一些教学活动,为云南培养了不少阿拉伯语人才和宗教人才。中央民族大学林松教授和云南文山—清真寺伊玛姆马云崇,就都是他当年的学生。马坚在中国率先采用新的科学方法教授阿拉伯语和宗教学。他在其译著《回教教育史》译者序中全面论述了中国穆斯林学习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文化的历史与现状,指出中国人学习阿拉伯语言学和伊斯兰宗教文化的正确途径。为了使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文化的学习摆脱陈旧落后的经堂教育,逐步走上科学的轨道,他身体力行,以亲身实践作了毕业不懈的努力。
  • 1946年马坚应聘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参加北大东方语言文学系的组建,并亲自在该系建立阿拉伯语专业。当时是既无教材,也无前例可循,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他肩负重任,独自一人给首批中国自己培养的阿拉伯语大学生开出了阿拉伯语、高级阿拉伯语、伊斯兰宗教史、伊斯兰教育史和《古兰经》研究这5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为专业的发展打开了局面。他重视教材建设,积极编写阿拉伯语教材,系统归纳了阿拉伯语语法规律。他所确立的一整套阿拉伯语语法概念和术语,一直为国内各高等院校阿语专业沿用至今。"他奠定了中国阿拉伯语教学的基础,开辟了中国阿拉伯误教学的新时代,使阿拉伯语在中国教育史上首次进入高等学校。"他还付出大量心血,主编了《阿拉伯语汉语词典》。甚至在糖尿病加重而住院治疗期间,仍然耐着盛夏酷暑,挥扇坚持工作,使医生、护士和病友为之感动。为了把住质量关,他在定稿时对每一个词条都要反复研究,博采众长,斟酌再三。经过多年的辛勤劳动,终于使这部具有重要意义的词典得以问世,为中国人学习使用阿拉伯语提供了最基本的工具书,也为以后编写各种类型的阿汉词典和汉阿词典奠定了基础。北大阿拉伯专业青年教师邬裕池在《平生风仪兼师友——忆马坚先生》一文中写道:"马坚先生对自己是勤奋刻苦,学而不厌;对学生是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尽可能地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年轻一代,直到他生命的最后阶段。虽然身染沉疴,长期缠绵病榻,然而只要有人前来请救,他总要挣扎着起来不辞辛苦地介绍有关资料,或反复思考作出详尽的答复。"又写道:"马坚先生在努力培养和造就大批大学生的同时,还非常重视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非常难能可贵的是他还用很大力气指导青年教师阅读原著,如语法原著《克里莱和笛木乃》和《一千零一夜》。"
  • 马坚从1946年到北大任教直到1978年病逝,共在北大工作了32个春秋。他以自己辛勤的工作开辟了中国阿拉伯语教学的新时代,迎来了中国阿拉伯语教学的巨大变革。他为我国外事、文教、出版、科研、宣传等部门培养了一代又一代阿拉伯语言文化人才,成为发展中阿关系和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研究事业的骨干力量,有的还是国家重要的领导干部。北大阿语教研室中,他的学生已是四世同堂,真可谓桃李满天下。
  • 马坚先生的杰出科研和教学成就,使他成为北京大学近半个世纪以来知名的教授之一,更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穆斯林学者。

六大部圣训中关于穆哈热木月斋戒的传述系统以及正文
六大部圣训中关于穆哈热木月斋戒的传述系统以及正文

六大部圣训中关于穆哈热木月斋戒的传述系统以及正文

奉至仁至慈的安拉之尊名


一切赞颂全归于我们的养主,我作证除安拉外绝无应受崇拜的主宰,独一无偶,我又作证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仆人和使者,祈求安拉赐福于他和他的家属。
本文的汇集了六大部圣训中关于在安拉的月份穆哈热木月(伊历一月)斋戒的相关圣训,但并不专指第九天,或者第十天(阿舒拉日),因为有文章已经专门介绍过这些天的斋戒,并且指出了部分圣训的性质是羸弱的圣训,还是怪癖的圣训;也提到的部分圣训中所收获的益处或者和圣训相关的短文,最后本文以所传述的圣训的益处来结尾,祈求安拉使我们从中获益。

第一:从圣训传述以及正文来看:

把圣训从以下两方面来进行分类:

1:被布哈里和穆斯林同时辑录,或者一方辑录,以及被其他圣训学家辑录的圣训。

2:被除上述两位圣训泰斗之外的其他圣训学家所辑录的圣训。

第一:布哈里和穆斯林同时辑录,或者一方辑录,以及被其他圣训学家辑录:

1:艾布.艾瓦乃传自艾比.白舍勒传自哈米德.本.阿布杜.拉哈曼哈密乐传自艾比.胡莱勒(求主喜悦他)的圣训,安拉的使者(求主福安之)说:"除莱曼丹月的斋戒外最好的斋戒是安拉的月份穆哈热木月的斋戒,除主命拜之外,最尊贵的礼拜是夜间拜"。
出自《穆斯林圣训集》(斋戒章1982段);《铁密集圣训集》(礼拜卷,夜间拜的优越性章438段,优良健全的圣训);《奈萨仪圣训集》(礼拜卷,夜间拜的优越性章,1614段)了;《艾布.达乌德圣训集》(斋戒卷,穆哈热木月的斋戒章,2429段),传述渠道则是通过古太白.本.赛义德。

《穆斯林圣训集》(斋戒卷1983段)传自阿布杜.马里克.本.阿米勒传自穆罕默德.本.蒙特赦勒传哈米德,传自者雷勒的渠道,匝以德传自他;《伊本.马哲圣训集》(斋戒卷,禁月的斋戒章,1742段)传自匝以德的渠道。

也有缺尾圣训,传自沙阿布传自阿比艾瓦乃传自艾比.白舍勒传自哈米德.本.阿布杜.拉哈曼传自先知(求主福安之),辑录在《奈萨仪圣训集》(礼拜卷,夜间拜的优越性章1614段)尼萨依说沙阿布.本.罕扎者将这段圣训缺尾辑录,即没有圣门弟子的传述人。
该段圣训有时被连续传述,有时被缺尾传述,那么它是否被正确传述了?

就此圣训伊马目艾勒里问他同时代的达勒盖塔尼:(摘自《艾勒里》第一卷89-91页)他回答:"对此圣训有多人传述,多条传述渠道但总之艾布.哈特姆说哈米德传自艾布.胡莱勒传自先知(求主福安之)是正确的。"引用这段文字的目的就在此"。所以说这段圣训是的传述人是连续的,如果说这是缺尾圣训,那么伊本.盖伊姆对此圣训的评论中提到:达勒盖塔尼并没有断定说这段圣训是缺尾圣训,因为他说这段圣训是正确的普通圣训。



和此圣训相关的轶闻以及圣训意义:

1:在《穆斯林圣训集》中哈米德.本.阿布杜.拉哈曼哈密乐传自艾比.胡莱勒(求主喜悦他)的圣训只有这一段。
2:所有提到的从艾布.胡莱勒传述圣训的哈米德.本.阿布杜.拉哈曼是指哈米德.本.阿布杜.拉哈曼.泽海类,只在这段圣训中是指哈米德.本.阿布杜.拉哈曼.哈密乐。哈密迪在《两大圣训集汇总》(第三卷,322页)中说:"哈米德.本.阿布杜.拉哈曼.哈密乐在《穆斯林圣训集》中只从艾布.胡莱勒传述了这一段圣训,在《布哈里圣训集》中没有他传述的圣训"。

3:艾布.白舍勒的名字为贾尔法热.本.艾比.瓦哈时耶。正如在艾布.艾萨.铁尔米兹在《总集》中传述圣训后提到这点。

4:在六大部圣训外,这段圣训有来自展德拜.本.苏福杨(求主喜悦他)的传述,他们传述自阿布杜拉.本.阿迈卢。对此达尔盖塔你和艾布.哈特姆都有提及。

5:《奈萨仪圣训集》中称哈米德.本.阿布杜.拉哈曼.哈密乐是伊本.奥夫.泽海类,这是不对的,哈菲兹在《乃凯特.作勒夫》中说:"出伊本.笋尼外有人传述了本段圣训,但伊本.奥夫并没有说,穆斯林将之纳入黑姆耶尔的传述。"

第二:除了布穆之外的其他圣训学家所辑录的相关圣训:

1:阿布杜.拉哈曼.本.伊斯哈格传自奴阿曼.本.萨阿德传自阿里(求主喜悦他),有人问他:"除了莱曼丹月之外,还命令我们在哪个月斋戒?"说到:"当我坐着的时候,我听到有一个男子问使者(求主福安之):'安拉的使者啊,在这莱曼丹月之后,你命令我们在哪个月份斋戒?'使者说:'如果在莱曼丹月之后你还要斋戒的话,就在安拉的月份穆哈热木月斋戒吧,因为这个月安拉饶恕了一些民众并将要饶恕另一些民众'"。.

《铁密集圣训总集》辑录(斋戒卷,穆哈热木月的斋戒章,741段,优良单传圣训)传自阿里.本.哈者勒传自阿里.本.穆斯黑勒。
这是六大部圣训集中,唯独被艾布.艾萨.铁尔米兹辑录的一段圣训,是羸弱的圣训,在这段圣训的传述系统中,传述人阿布杜.拉哈曼.本.伊斯哈格.瓦遂为羸弱的。

2:耶兹德.本.阿布杜拉.本.吴萨麦.本.哈迪传自穆罕默德.本.伊布拉欣,吴萨麦.本.耶兹德在禁月里面斋戒,安拉的使者(求主福安之)对他说:"你在闪瓦里月斋戒",他放弃禁月的斋戒,一直在闪瓦里月斋戒,直到去世。《伊本.马哲圣训集》辑录,(斋戒卷,禁月的斋戒章,1744段)传自穆罕默德.本.算巴哈传自阿布杜.阿齐兹.德拉吴历迪。
在这里提到这段圣训是因为吴萨麦(求主喜悦他)在禁月斋戒,而禁月是指:组里.嘎阿德、组里.哈志、穆哈热木、热者布四个月,穆哈热木月月包含在禁月之内。
这是六大部圣训中只在《伊本.马哲圣训集》中辑录的圣训,伊本.马哲很少单独辑录健全的圣训,这段圣训是羸弱的中断圣训,因为穆罕默德.本.伊布拉欣.本.哈雷斯.泰米密没有听吴萨麦讲述。摘自《修订之修订》,布遂类在《匝瓦依德》中提及。

3:者雷勒传自艾比.塞利里传自穆吉布.巴海里传自她的父亲或她的叔叔,因为他来到使者(求主福安之)跟前,然后离开了,一年后又来到使者跟前,但是他的情况和外表有所改变,他问使者:"安拉的使者啊,你不认识我吗?"使者说:"你是哪位?"答道:"我是巴海里,去年来过你跟前。"使者说:"是什么让你大有不同?你去年的样子更好些"。答道"自从我们分别之后,我只吃一些清粥度日。"安拉的使者(求主福安之)说:"你为什么要折磨自己呢?"然后接着说:"你在忍耐的月份斋戒,然后在每个月斋戒一天";他说"再增加一点吧"使者说:"每个月斋戒两天",他说:"再增加一点吧"使者说:"每个月斋戒三天";他说"再增加一点吧"使者说:"在禁月斋戒,然后放弃斋戒,在禁月斋戒然后放弃斋戒,在禁月斋戒,然后放弃斋戒"并用他的三个指头比划。
《艾布.达乌德圣训集》(斋戒卷,禁月的斋戒章2428段)由穆萨.本.伊斯玛伊勒传自罕马德。《伊本.马哲圣训集》(斋戒卷,禁月的斋戒章1741段)由艾比.白克尔.本.艾比.晒布传自沃克阿传自苏福杨传自艾比.穆吉布.巴海里传自其父亲或叔叔。
这是被艾布.达乌德辑录的圣训,被谢赫阿布杜.阿齐兹.托勒菲收集在《两卷》里面。.
这段圣训为羸弱圣训,因为穆吉布.巴海里身份不明,有人说是女圣门弟子,有人说是艾布.穆吉布.巴海里,圣训传述人发生冲突。

题外话:这段圣训中把莱曼丹月称为坚韧之月,尽管传述系统羸弱但是表达的内容是正确的。

第二:圣训意义:

这是《穆斯林圣训集》中艾布.胡莱勒传述的圣训的圣训意义:

1:其中说明了在安拉的月份穆哈热木月斋戒的优越性,以穆斯林为代表的学者在斋戒卷中记录了这段圣训,证明了这一优越性,伊玛目脑威撰文指出莱曼丹月之后最尊贵的斋戒就是穆哈热木月的斋戒。

2:这段圣训也证明了夜间拜的优越性,在礼拜卷中学者们也记录了圣训,证明了夜间拜的尊贵。


3:针对穆哈热木月被命名为安拉的月份之事,苏由退在《尼萨依圣训注释》中提到哈菲兹.艾比.费萨里.伊拉克的观点:"尽管所有的月份都属于安拉,但是这个月之所以被命名为安拉的月份是因为它是禁止杀戮的禁月之一,并且是一年之首,这是一种专属的称谓,除了穆哈热木月外,使者(求主福安之)没有把其他的月份称为安拉的月份"。

4:"主命拜之后最尊贵的礼拜是夜间拜"这句话脑威在他的注解《曼海之》中提到艾布.伊斯哈格(属于沙菲伊学派)把这段圣训作为夜间拜优越于主命拜前后的圣行拜的证据,但是其他沙菲伊学派的学者并不赞同这一观点,脑威说:"第一种观点更正确,更接近圣训意义"。脑威提到学者们一致认为夜晚的副功功修优越于白天的副功。

5:问题:既然莱曼丹月之后最尊贵的斋戒是穆哈热木月的斋戒,那么先知(求主福安之)为什么在筛阿巴尼月的多加斋戒,而没有在穆哈热木月多多斋戒呢?
脑威在《曼海之》中说:"可能使者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光才知道穆哈热木月斋戒的优越性,也有可能因为旅行、生病等的原因未能在穆哈热木月多加斋戒"。但我听到部分学者说筛阿巴尼月的斋戒在主命之前,就如主命拜前后的圣行拜一样,是和主命功修紧密相关的斋戒,而穆哈热木月的斋戒只是一种纯粹的副功。

6:哪一个副功斋戒更为优越:穆哈热木月的斋戒还是筛阿巴尼月的斋戒?
安拉的月份穆哈热木月斋戒的优越性有明确的圣训为据,但是筛阿巴尼月的斋戒有使者(求主福安之)的行为为凭,那么是行为优先还是语言优先?这是属于原理学研究的范畴,表面来讲语言优先于行为,因为语言是为全体民众制定律法,而行为有时是使者专属的,从这方面来看安拉的月份穆哈热木月的斋戒更为优越是正确的。

穆斯林为什么不吃猪肉
穆斯林为什么不吃猪肉

穆斯林为什么不吃猪肉

提到穆斯林,很多人都知道的就是他们不吃猪肉,至于穆斯林为什么不吃猪肉,却不是很多人所了解的。要想彻底的明白这个问题,就要知道一个概念,那就是界限感,这是时下很流行的一个词语,凡事要有界限,要有规矩,这是人人都信奉的原则,俗话说,要有所为,有所不为,那么在穆斯林看来,凡事都有"为"和"不为",凡事都有"界限",生活中大到对造物主的崇拜认识,小到吃喝拉撒,都是有规矩,有界限,有原则。不吃猪肉,就是穆斯林在饮食方面的一个界限,一个规则,伟大安拉在古兰经中说 :"他(指安拉)只禁止你们吃自死物、血液、猪肉,以及诵非安拉之名而宰的动物。"(二章∶一七三节)。

这段经文,就是这个界限的来源,安拉告诉我们不能吃猪肉,这是一种界限,一种考验,一个人信仰伊斯兰,就要付诸于实践,怎么表明你信仰了?那就是是否按照造物主的指导生活,造物主对饮食方面的指导就是,不能吃猪肉,自死物,血液,这是穆斯林不吃猪肉的根源,那就是接受安拉的指导,接受安拉指导的规定。

人们在世间一定要遵守一定的界限,没有人是没有界限的,有人吃猪肉,吃很多东西,那么吃"婴儿汤"肯定就难以接受了,这是人为自己制定的规则,但是穆斯林看来,人是安拉创造的,应该遵循安拉制定的最符合人性的规则,很多时候安拉制定的规则里面是富含智慧的,尽管这种智慧每个时代的人能够认识到,感受到的程度大不相同。

很多人往往将不吃猪肉解释为猪肉很脏,的确猪肉 猪是牲畜中最不爱清洁的东西,不像牛羊样选择食物,因此,一般的猪,常害各种疾病,故猪肉是益少害多的。古代的中国医学家一致承认猪肉是许多疾病的根源,但他们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现代的医学家,借显微镜等科学仪器的帮助,进一步证明了猪肉中的寄生虫是许多疾病的根源。伊斯兰教禁止吃猪肉,有着清洁卫生含义,因为伊斯兰立法的一个前提是维护人类的利益,安拉禁止的事项当然是对人类有益的,是为了人类的利益而去禁止,比如禁止饮酒、赌博都是如此。但这绝不是安拉这项命令的全部奥义所在。

或许有人质疑,为什么我们祖祖辈辈吃猪肉还那么长寿?高温消毒后的猪肉不就可以吃了吗?之所以有这样的质疑,是因为没有深层的理解这一原则背后的含义,那就是人活着要有界限,要有规则,世界有很多规则,没有人可以逃离规则而生存,那么我们在世间生活,不能离开人类制定的规则,那么造物主制定的规则是更需要遵循的,当然这个的前提就是我们认识到造物主的存在,创造我们的造物主,最了解人类,也制定了最符合人类的规则。宇宙不是徒然的存在,而是来自于造物主的创造,创造物主创造了万物,人类也来自于造物主的创造,同时造物主给了我们生活的指导,其中的指导之一就是不吃猪肉。所以穆斯林不吃猪肉。

开发 midade.com

丝绸之路文明对话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