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伊斯兰教

施舍
施舍

伊斯兰是一个天启的完美的生活方式,主要宗旨是敬主爱人。

捐献施舍是穆斯林的一项重要的功修,它是真主给穆斯林的一项重要义务,其目的是合理的运用自己手中的钱财既利于自己又造福于他人。所以合理的捐献施舍方式能最大发挥信仰的价值和社会效益。因此《古兰经》给与充分的肯定:"行一件善事将获得十倍的回赐。"(6:160)又说:"为主道而施舍钱财的人譬如【一个农夫播下】一粒种子,发出七个穗,每一穗结一百颗谷粒。真主加倍的报酬他所意欲的人,真主是宽大的,是全知的。"(2:261)穆圣说:"慷慨好比一棵树,它的根是在天堂里,它的枝叶伸在顿亚(今世)中,谁抓住了它,它就把谁引向天堂;吝啬也好比一棵树,其根是在火狱中,它的枝叶伸在顿亚中,抓住它的人会坠入火狱。
所以伊斯兰教义规定了正确的施舍方式,要想获得真主的喜悦又不伤害接受人、同时虔心敬意不带有任何私心杂念的做好这项工作获得完美的报酬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虔心敬意为主,《古兰经》:"施舍钱财以寻求真主的喜悦,并确定自身信仰的人譬如高原上的园圃,它得到大雨,便结出加倍的果实;如得不到大雨,小雨也足以滋润。真主是明察众仆的。"(2:265)又说:"你们所施舍的任何美物都是利于你们自己的,你们只可以为真主的喜悦而施舍,你们所施舍的任何美物都将获得完美的报酬,你们不受亏枉。"(2:272)
二:费用自己心爱的东西,《古兰经》说:"你们把自己的脸转向东方或西方都不是正义。正义是信真主、信末日、信天仙、信经典、信先知,并将自己心爱的财产施济亲戚、孤儿、贫民、旅客、乞丐、、、、、、(2:177)与之相反,拿着不好的东西或者自己该扔的东西用之施舍不但起不到作用,而且引起人们对他反感,真主也不喜欢,也不会获得任何报酬。《古兰经》云:"有正信的人们啊!你们当分舍自己所获得的美品和我为你们从地下出产的物品用以施舍。你们不要用那除非闭着眼睛连自己也不愿收的劣质物品用以施舍。你们当知道安拉是无求的主,是可颂的。"(2:265)尤其是现在的穆斯林群体对于施舍有很大问题,清真寺收供养(麦子),往往出一些最差的,捐献东西往往是自己该扔掉的来美其名曰用以施舍,所以我们真的应该反省了。
三:不计报酬,真正捐献施舍者是不图别人的回报,只寻求主的喜悦,也不是礼尚往来的报答。《古兰经》:"敬畏者得免于火狱,他虔诚施舍他的钱财,他没有受过任何人应报的恩德,但他的施舍只是为了寻求真主的喜悦,他自己将来必定喜悦。"(93:17——21)又说:"我们只为爱戴真主而赈济你们,我们不望你们的报酬和感谢。"(76:9)。
四:不待人求,捐献者的目的是让真正有需要的人的需求得到解决,而自己的捐献施舍能够发挥最大效益。尤其是一些虔诚的为主道服务的人,轻易不愿张口求别人援助,实际他们的生活非常困难。《古兰经》:"施舍应归于那些贫民,他们献身于主道,不能到远方去谋生,不明他们真相的人,以为他们是富足的,因为他们不肯向人乞讨。你从他们的外表可以认识他们,他们不会呶呶不休的向人乞讨。你们所施舍任何美物真主都是知道的。"(2:273)
五:不使人蒙羞,有些人稍微捐献一点,就说一些刺挠难听话,让受施者难堪和蒙羞,或者让受施人表白他的恩惠,
这是真主所不允许的。《古兰经》:"为主道费用自己钱财,施舍后不示惠受施人,也不损害他们,,这等人在他们主那里享受他们的报酬,他们将来没有恐惧也没有忧愁。"(2:261)又说:"与其在施舍后损害受施人,不如婉言谢绝,并原谅他的烦扰。真主是自足的,是至容的。"(2:262)
六:不沽名钓誉,真主说:"有信仰的人们啊!你们不要对受施人示惠和损害他而使你们的施舍变得无效。犹如为沽名钓誉而施舍的人,并不信真主和后世一样,譬如一个光滑石头,上面有一层浮土,一阵大雨过后,使它变得又硬又滑。他们不能够获得他们所施舍的报酬,真主是不引导没正信的民众。"(2:264)又说:"他们中有沽名钓誉而施舍钱财的人,他们不信真主,也不信末日。谁以恶魔为伴侣,谁的伴侣真恶劣。"(4:38)从这两段经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凡作善而专给人看,他的信仰就有很大的问题。但我们应明白:如果捐献施舍只是为真主,内心不是为了沽名钓誉或者炫耀,而是起到带头作用,或者是寺内公布名单,或者是你施舍后别人知道后夸赞你都不属于沽名钓誉的范畴。毕竟暗藏的要贵过名扬的价值。真主说:"如果你们公开的施舍,这是很好的;如果你们秘密的施济贫民这对于你们是更好的。这能消除你们的一部分罪恶。真主是彻知你们的行为的。"(2:271)
七:不是贿赂性的,有一段经文我们必须注意,就是二十七章二十节至三十六节因为这段文字太长,其大意如下:当年苏莱曼得到消息有个"塞拜"小国非常富有,本国女王和臣民不拜真主而拜太阳,苏莱曼就写了一封信劝她归信。女王见信后差人送来了许多礼物来试探苏莱曼。苏莱曼对那送礼的差人说,你们用钱财来资助我的吗?真主赐给我的强过赐给你们的。你们以为礼品可以解决问题吗?你回去吧,我必定率军队前去攻打你们,直到你们信仰真主,或者在卑贱的状态下离开那块土地。苏莱曼接了礼物为什么发怒而率军队征讨呢?就因为其带有贿赂性。因此真正的捐献不能是为了某一种利益,如公务员对长官、商家对公务员送的礼品,或者回扣诉讼人对法官、纳税人对税吏、老百姓为办事便利对有权人所送的礼物均属贿赂,这一段经文是告诉我们真正施舍不是贿赂性的。
八:不要怕穷,要有克己利人的精神,真主说:"恶魔以贫穷恐吓你们,以丑事命令你们,而真主应许你们的是恕饶和恩典,真主是宽大的,是全知的。"(2:268)又说:"在他们之前,安居故乡确信正道的人们,他们对于那些教胞所获得的赏赐不怀怨恨,他们虽有急需也愿把自己所有的让给那些教胞。能戒除自身贪吝者才是成功者。"(59:9)
以上是根据经典的指示正确捐献施舍的方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捐献施舍价值既利己又利人,同时又能获得真主的喜悦。这才叫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幸福的四个阶梯
幸福的四个阶梯

幸福的四个阶梯

安拉说:以时光盟誓,一切人确是在亏折之中,惟信道且行善,并以真理相劝,以坚忍相勉的人则不然。" (《古兰经》103章)

这章经文中阐述了穆斯林的四种特性,分别是:信仰、行善、以真理相劝、以坚忍相勉。我把这四个特性比做人类幸福的四个阶梯,而这四个阶梯连起来就如同一座完美大厦"

信仰安拉及其使者带来的一切讯息,就是其第一个阶梯,它如同完美大厦"的基础。它是成为穆斯林最基本的要素,更是伊斯兰人活着追求的终极目标。伊斯兰 认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除了需要延续生命的资料一一食物和水之外,更有超越物质之外的直达灵魂的高级生活追求。这种生活存在于今世和后世,今世得到 的是心理与灵魂的安宁,后世将获得的是永久的乐园享受,而为了达到后世的完美生活,人类必须遵循安拉为人类制定的生活方式一一伊斯兰,人类必须承担安拉所 赋予的一切权力与义务一一艾玛奈"

行善,是人类幸福的第二个阶梯,它如同完美大厦"的支柱。伊斯兰是一个完美的生活体系,它要求穆斯林心口如一,即内心的信仰要通 过实际行为来表达。要求穆斯林在生活中要做到敬畏真主、虔诚信仰、忠诚可靠、正心诚意、安贫守道、记念真主、知恩知德、唯真主是指望和托靠;个人思维和能 力的一切自由只能用于主道事业,对人善良、同情、怜悯、帮助;生活俭朴、思想坚定、善良仁爱,己所不欲不施于人;忍耐克制,不斜视,不邪思,不听嬉言,行 为谨慎, 自觉自律;出言不伤人,不背谈,不说谎,语言优美,态度温和;勤奋努力,工作认 真,挣钱有道,消费正当,坚守正义,宁死不屈。不参与阴谋诡计,不玩弄虚心假意,不对人施加暴力;对邪恶不妥协,对压迫不屈服,对权贵不弯腰,为维护真理 和正义不惜代价和生命。做一个胸怀坦荡,无所畏惧,堂堂正正的伊斯兰人。

以真理相劝,是人类幸福的第三个阶梯,它如同完美大厦"的四壁。安拉说:众人啊!我确已从一男一女创造你们,我使你们成为许多民族和宗族,以便你们互相认识。在真主看来,你们中最尊贵者,是你们中最敬畏者。真主确是全知的,确是彻知的。" (《古兰》49:13)说明人类自被造以来是以群居方式繁衍生息的,因为安拉赐予了人类阿格来" (理智),人类以此 优越于其它物种而成为自然界的统治者,自然也站在了食物链的最顶端。人的思想感情需要沟通交流,从而使大脑更活跃,使感情更丰富。如果人类之间没有了沟 通,那么人类文明就无法继往开来。然而,人性是脆弱的,如没有人经常以正确的价值观(真理)给予互助互勉,那么人的感情或低落,或崩溃,或膨胀,或歪斜……所以,信士之间经常以真理互助互勉,才能自我生成思想防腐剂",抵御外来思想的冲击和侵蚀。

以坚忍相勉,是人类幸福的第四个阶梯,它如同完美大厦"的封顶。安拉说:信道的人们啊!你们当借坚忍和拜功,而求佑助。真主确是与坚忍者同在的。"(《古兰经》2153)坚忍,这一高贵的品质源自安拉的属性,是万事成功之母。穆圣说最好的功修就是持之以恒的工作,哪怕(工作量)少许也罢。"须知,人是有惰性,要战胜自己的惰性并非易事。有许许多多的人在迈向成功的途中总是半途而废,前功尽弃,其主要原因就是惰性使然。就像如今的全民健身运动一样,国内所有城市几乎处处可见广场舞,总有一群人在一起锻炼,寒来署往持之以恒,其主要原因就是群众的惯性"的作用,这个群众的惯性"就是互助坚持,互勉坚忍。所以,在为主道工作,迈向永久幸福的道路上,如果你身边总有那么几个主道兄弟,不断的以真理相劝,以坚忍相勉,那么,你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马坚勤奋的一生
马坚勤奋的一生

马坚勤奋的一生

سيرة محمد مكين ما جيان

  • 马坚离开人世已将近25年了!他音容笑貌,孜孜不倦伏案写作的身影,开朗风趣的言谈,对年轻人循循善诱的教导,将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 追思马坚一生走过的道路,可以用现金句话来概括:学习勤奋认真,刻苦踏实;治学严谨苦干,锲而不舍。他几十年如一日,专心致志、兢兢业业从事文化教育事业,研究介绍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无论社会是动荡不安还是和平安定,无论是条件顺利还是身处逆境,他始终坚持苦干、实干,不改初衷。
  • 马坚传略
  • 马坚—字子实,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当代杰出的穆斯林学者,阿拉伯语言学家、翻译家、教育家。
  • 1906年6月6日生于云南个旧市沙甸村(回族聚居村)。1925年中学毕业后在家乡鱼峰小学任教。1928年到西北甘肃固原(今属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三营村师从著名经师虎嵩山阿訇学习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教经典。
  • 1929年考入上海伊斯兰师范学校继续专修阿拉伯语、伊斯兰经典教义。1931年以品学兼优成绩毕业,由上海回教学会选派参加中国首届留埃学生团赴埃及留学。先后在爱资哈尔大学和著名国立达尔艾勒欧鲁米阿拉伯语文学院(1946年并入开罗大学)共学习八年。对阿拉伯语言、文学、宗教、伊斯兰哲学、教义、教法、历法、历史和教育系统深入学习研究,造诣很深,深得埃及学者们的好评。回国前曾到过麦加朝觐。
  • 1939年学成归国后,潜心于《古兰经》和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研究翻译,并从事回族大众文化教育。为云南回族培养了不少阿拉伯语和宗教人才。1946年应聘到北京大学任教授。他参加组建东方语言文学系,亲自创立该系阿拉伯语专业。从此阿拉伯语在中国教育史上首次进入高等教育体制。后来,他一直担任职拉语教研室主任、北大校务委员会委员。他编写阿拉语教材,主编《阿拉伯语汉语词典》。为我国培养了一代代阿拉伯语人才,他奠定我国高等学校阿拉伯语专业的教学基础。
  • 马坚学识渊博,治学严谨,他翻译出版过《古兰经》、《回教哲学》、《回教真相》、《阿拉伯史通史》……等许多有关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学术名著,在国内外影响很大。他还将《论语》、《中国格言谚语》译成阿拉伯文在开罗出版,得到埃及学术界称赞。解放前后还发表过大量有关阿拉伯有关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文章。这些译著和文章对促进中阿文化交流和友谊作出巨大贡献。
  • 1949年马坚当选为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后又连续当选为第一届至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曾担任亚非学会理事。他是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发起人之一,后任该会常务委员,50年代他在报刊上发表的《穆罕默德的宝剑》、《对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的几点愿望》等许多篇文章对消除民族隔阂,促进民族间相互了解和友谊,加强民族团结,正确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作出突出贡献,因而受到中央领导好评,得到人们的尊崇,尤其得回民群众的尊敬和信任。
  • 学者的成长
  • 马坚出生于云南个旧市沙甸,这是一个回民聚居村,该村文化水平较高,十分注重伊斯兰文化教育。他幼年就读于紧邻沙甸的个旧市鸡街镇的一所六年制完全小学。从初小就开始学习阿拉伯和伊斯兰文化基础知识。他聪明好学,勤奋刻苦,各科成绩优异,《古兰经》背得最熟,阿拉伯语学得又快又好,小学高年级就开始自学古汉语和英语,深得老师和长辈的喜爱,说他一定会有出息。
  • 怀着强烈的求知欲,他决心在小学毕业后到昆明市明德中学(四年制中学)学习,为日后继续深造打好普通文化科学知识基础。在家乡一位关心地方教育的贤达人士白亮诚先生的资助下,他升入明德中学。他理解力强并善于独立思考,入学后成绩总是全班第一、二名,不但汉语、英语成绩出色,数理化也学得好。假期回乡还向通晓古书的白亮诚先生和当地学校语文教师学习古文并在他们指导下博览我国古文典籍。
  • 马坚少年老成,青少年时代就有理想、有抱负、经常思考回族社会、中国伊斯兰教和中国穆斯林中的一些问题。他渴望成为一名学者,立志到伊斯兰文化中心埃及去研究阿拉伯伊斯兰文化,通过自己对它全面研究和介绍,让教内外同胞正确了解伊斯兰教及其文化,让中国穆斯林本着伊斯兰教真精神,精诚团结,互助合作,为民众服务,为国家效劳。
  • 中学毕业后在故乡的两年教学生涯,使马坚深感教育的重要性。改革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文化常识教学的旧教材和旧方法的强烈愿望,更加坚定了他去埃及求学的决心,并开始为实现这一理想而积极创造条件。
  • 1928年,马坚约挚友马元卿同赴西北、上海投师。受白亮诚先生资助,他们离乡乘车经汉口、郑州、西安、平凉到甘肃固原,师从著名的虎嵩山学习经文。在平凉至固原途中,为节省路费,他俩共租乘一匹马,历尽艰辛,才到嵩山阿訇的故乡——固原三营村。嵩山阿訇学识渊博,思想开明,教授得法,指导他们学习经典教义和阿拉伯语。尽管生活条件极其艰苦,马坚却用不到一年时间就学完了侯赛因的《古兰经注》、《伟嘎业注》等多种经注,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文化知识水平均有长足进步。
  • 后因西北时局动乱,他们被迫转去上海,于1929年考入上海回教协会办的私立伊斯兰教师范学校,系统学习阿拉伯语、伊斯兰经典和英语。他短短三年就通读了阿拉伯文版和英文版的《古兰经》,学完了《穆宛塔圣训集》和各种重要的伊斯兰教经典,并能熟练阅读阿拉伯文书籍,能用阿文写作、会话。为出国深造打下了坚实基础。
  • 1931年12月,由上海回教学会选派,马坚作为我国文化史上第一届留埃学生团成员到达开罗,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开始了8年勤奋刻苦的攻读。首先进古老的宗教学校受资哈尔大学,其教学内容以宗教为主,设有法学、哲学、文学、《古兰经学》、《圣训学》等12门课程。马坚非常用功,除认真学好规定课程外,还认真研读埃及中学用的几本语法教材,做了全部练习题,请老师批改。在爱大学习期间,埃及著名大学者吉巴里教授是他热心的导师。马坚每周两次在万家灯火的晚上执经登门求教,坚持多年,风雨无阻;并在吉巴里教授指导下,着手在课余作《古兰经》汉文译注本的准备。
  • 1935年下半年马坚从容不迫受资哈尔大学预科毕业。为使自己有更高的阿拉伯语文水平,以便能更好地研究译介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他又转入埃及有名的国立达尔爱勒欧鲁米阿拉伯语文学院(1946年并入开罗大学)学习。该校设有高级阿拉伯语言、阿拉伯语言文学、历史和伊斯兰教研究等课程,曾培养出许多优秀学者。他在向校内专家、学者学习之余,仍经常去请教吉巴里教授,并注意向周围的埃及人学习活的语言,以增强阿拉伯语言感。
  • 1937年国内爆发抗日战争,马坚与留埃中国同学共同向阿拉伯朋友介绍中国人民抗日真相,揭穿敌伪散布的种种谎言。1939年2月留埃中国学生组团去麦加朝觐,马坚任副团长。一路上他们抓住一切时机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暴行,宣传抗日。在船上马坚发表演说,介绍中国穆斯林同全国人民一道英勇抗战的事迹,痛斥日机轰炸各省回民区域和清真寺的罪行,揭露日寇欺骗伊斯兰世界,妄图利用伊斯兰教为其侵华效劳的种种阴谋,呼吁各国人民支援中国人民正义的抗日战争。他激动人心的演讲,博得全船人的同情和支持。朝觐回到埃及不久马坚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欧鲁米阿拉伯语文学院。1939年秋返回祖国。
  • 马坚生活上十分俭朴,学习上则异常勤奋,分秒必争。在上海学习时虽身居繁结的大都市,却一直穿着家乡带来的粗衣布履,从不闲逛。只是终日埋头苦读,钻研业务。有一次卧病两周,他仍在病床上坚持学习。在埃及爱大期间,他三餐自煮,衣袜自补,靠学校每月发给的2埃镑奖学金,不仅解决了衣食住问题,还撙节出一部分买书钱。欧鲁米语言学院没有奖学金,他就靠上海伊斯兰师范学院董事马晋卿先生的资助,节俭维生。生活虽然清苦,但他开朗乐观感,把困难置之度外,每日生活有节,学习、工作安排得很紧。他回忆当年在开罗的学习生活时曾兴奋地说:"一只旧闹钟,是生活中的重要伴侣。我每天把它拨到四五点钟,只要铃声一响,一脚蹬开被子就起身,涮洗后开始学习。"每年漫长的3个月暑假,他总是排满读书、翻译、写作计划。夏天开罗天气炎热,有时高温达40多摄氏度,他经常是挥扇坚持著译。《回教哲学》、《回教真相》、《回教、基督教与学术文化》等学术名著就是在留埃期间利用暑假译成,寄回国内出版的;还把孔子的《论语》、《中国神州故事》、《中国格言谚语》译成阿拉伯文在开罗出版。
  • 为学术研究、中阿文化交流和友谊作贡献
  • 马坚曾表示,他一生要做两件事:一是要自己精通后在国内推广阿拉伯语,二是要译介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名著,特别是要做好《古兰经》汉译本的译、注工作。1939年回国时,国内正值抗战期,社会动荡,生活极不安定;但他不计个人前途与得失,不羡高官厚禄,婉拒当时在重庆的国民党大人物请他赴渝工作的邀请,毅然投身到研究介绍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和推进回民大众文化教育的事业。
  • 为了翻译和注释《古兰经》的汉译本,马坚倾注了毕生心血。回国后的最初几年,他辗转于上海、云南沙甸村和昆明市,潜心研究、翻译《古兰经》。在家乡沙甸村时,每日清晨5点钟就开始工作,晚上借着昏暗的植物油灯光一直工作到深夜。在昆明时日寇的飞机经常来轰炸,几乎每天昼夜都要疏散到郊外。但他不畏艰险,仍坚持坐野外埋头译经,敌机来了躲一躲,敌机走后继续干。1946年到北大执教后这一工作也未间断。1946年全部原文最后一次修订完毕开始注释,1949年前8卷注释完毕,并于同年由北京大学出版部出版了带有注释的汉译《古兰经》上册,1950年全部注释完成后再出版其余部分,但由于历史原因致使注释工作中断。粉碎"四人帮"后的1978年春,马坚以病弱之躯和微弱的视力重新整理幸存的译稿,一直工作到归真的前一天。但是原文译稿的其余部分直至他逝世都未能出版,使他抱恨终天。
  • 1981年,为了满足社会各界的需要,更为了珍惜马坚华的心血,我们本着认真负责的精神,把他确定下来的原译稿整理、誊清、校对后,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会性出版了不带注释的(为保持体例一致)《古兰经》全译本,发行约20万册后,又重印3次,并于1996年再版。1987年(回历1407年)经沙特阿拉伯王国朝觐义产部督导,出版了《古兰经》阿文、汉文对照本,发行到世界各地,成为迄今全球影响最大的《古兰经》汉译本。
  • 马坚严谨的治学态度,在译注《古兰经》的工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留埃同学、现任北京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教授的纳忠先生在《中国穆斯林》杂志1989年第1期的纪念文章中说:"马坚选择各家经注,对比研究。可是经注典籍浩如烟海,如何取舍,谈何容易。最后他选取了3部有代表性的经注。一是公元13世纪著名的《白达维经注》,二是有新见解的当代《召赫里经注》,三是拉希德里达的《光塔经注》。子实(马坚字子实)经过研读对比之后,选摘出他认为合适的资料。按章节顺序,边研读边抄写……"他对译文的一字一句都要反复推敲。他的一个学生回忆当时情景时说:"有时马先生为一些很细微的问题,如一个字念着有些拗口,或一个标点欠妥,都要聚精会神推敲。经过反复对比、锤炼,才最后决定下来。"他在一张张手稿上勾来圈去不断删改,有的甚至几经反复。他给自己确定的原则是:翻译力求"忠实、明白、流畅",注释不敢"牵强、附会、穿凿"。经过五次修润,对译文满意后才着手注释译文。
  • 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曾说:"马坚具有广泛的学术兴趣,他研究的范围包括了:阿拉伯的宗教、哲学、语言、文学、教育、历史、法律、医学、天文历法,以及中阿关系史等各方面。他在一些学术领域可以说是在国内开研究之先河,起到了填补学术空白和铺路石的作用。"这一评价马坚可谓是当之无愧的。
  • 1940年至1943年,马坚译出了《回教教育史》和《伊斯兰哲学史》,分别于1941年和1944年在渝出版。1951年,他编译的《回历纲要》问世。这是研究伊斯兰文化史和中西交通史的一本重要工具书。其中收入马坚关于伊斯兰教历的一篇论文,论述了伊斯兰教历的科学价值和计算方法,并对其自元朝时传入中国以后的影响作了考证。白寿彝教授认为,这篇论文"具有重要学术价值,解决了数百年来没有解决的问题"。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希提教授的《阿拉伯通史》英文版是一部颇有影响的阿拉伯史专著,应商务印书馆的切邀,马坚于1957年开始翻译这部70余万字的巨著,在繁重的教学和社会活动之暇,时作时辍,1965年脱稿后,又据原书1970年第10版再行增订。全书在1979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并于90年代再版,填补了我国在这方面的一项空白。这部阿拉伯史译著已成为我国有关人士研习阿拉伯史和中东问题的必备参考书。
  • 马坚在解放前后发表过重要学术论文数十篇,包括《阿拉伯文在国际政治上的地位》、《回回天文学对于中国天文学的影响》、《阿拉伯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伊斯兰哲学对于中世纪的时期欧洲经验哲学的影响》、《伊斯兰文化的光芒——纪念阿维森纳诞辰一千周年》、《中国与阿拉伯悠久的传统友谊关系》等,还撰写了《回教天文学史》(尚未出版)。其中《阿拉伯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一文论述了阿拉伯人在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和医学等方面曾经取得的重大成就,充分肯定了阿拉伯民族对世界文化作出的不可磨灭贡献。这篇论文马坚多年呕心沥血的研究成果,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后产生很大影响,获得各方面好评。当时埃及首任驻华大使专门向他致谢,并索取文章的阿拉伯译文寄回国发表。即使身处逆境,马坚也从没动摇自己介绍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决心。翻译《阿拉伯半岛》(1977年,北京人民出版社)《阿拉伯简史》(1973年,商务印书馆,内部发生)和《阿拉伯文学入门》(简史,未出版)的工作,就都是在处境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完成的。
  • 马坚分别为《回教教育史》和《伊斯兰哲学史》两书所写的译者序,实际上是两篇有关伊斯兰教育和伊斯兰哲学发展史的论文,是他在这两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 20世纪60年代初,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了让阿拉伯人民对新中国有所认识,他把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译成阿拉伯文由人民出版社出版。1954年参与制定我国第一部宪法后,又参加宪法阿拉伯语版的翻译工作。为了使中国人民了解新生的埃及共和国,他又翻译了《埃及共和国宪法》,由法律出版社出版。
  • 随着与我国建交的阿拉伯国家的日益增多,不少阿拉伯国家代表团来我国访问,马坚曾多次为毛主席、周总理和我国老一辈领导人当翻译。来华访问的阿拉伯国家代表团,只要访问北京大学,马坚向乎都要出面接待。1959年底马坚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出席亚非团结大会,来到了阔别近20年埃及。开会之余,他重访当年在开罗苦读时的旧居,探望旧友,大家畅叙别情,兴奋不已。1956年11月声援埃及人民反帝斗争和1958年声援黎巴嫩、约旦两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两次中国政府声明,也都是由马坚翻译并直接向阿拉伯国家广播的。
  • 北京大学为马坚诞辰90周年发表的纪念文章写道:"马坚为全面介绍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作出了开创性努力;也包括在新的历史时期向阿拉伯世界介绍中国的政治、法律、学术文化等方面的文献和著述,为现代中阿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不愧为这新时代中阿文化交流事业的先导。"对马坚一生的学术成就作了公正的评价。
  • 献身教育事业,开创中国阿拉伯语教学新时代
  • 马坚不仅自己勤奋好学,而且重视教育,热心培养人才。他教过小学、中学、大学,可以说一生都是与教育相伴而行的。他热爱教育事业,深知教育的重要意义。长期的教学实践使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
  • 马坚从昆明明德中学毕业回乡,适值地方上开办鱼峰小学(中阿学校)。在热心教育的白亮诚先生主持下,马坚受聘与王良弼、马元卿等到校任教,并兼教务主任。他坚持勤俭办学,身体力行,采标本、作模型、购置教具、建图书馆,为办学打下了良好基础。他在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进行爱国主义和劳动教育,除了要求学生认真读书外,还带领他们在课余植树修路,造福乡里,获得家长广泛好评。在马坚和其他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学生成绩进步很快,入学人数也大大增加,不久该校就由初级小学扩充为6年制完全小学。1928年马坚外出求学,遂结束了这段教学生涯。
  • 马坚从埃及回国后,1939年至1940年间曾应云南回教俱进会之请,任教于昆明私立回民明德中学负责教务。他除了认真办好明德中学之外,还利用暑假为在昆明求学的回民中学生办补习班,请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的回民大学生给他们讲课或座谈会等,对于团结在昆明的回民大中学生生起了积极作用。
  • 虽然马坚在从埃及回之后的最初几年是把主要精力倾注在翻译《古兰经》的工作上,但仍时刻不忘发展回民文化教育效力。他主编过《清真铎报》,在沙甸私立回民养正学校教授过阿拉伯语、《古兰经》、阿伯拉文选等。特别是在讲授《尔歌一德》原文时,他边讲译成汉文(即汉译本《教典诠释》),以加深同学对原文的理解。上述以及在昆明的其他一些教学活动,为云南培养了不少阿拉伯语人才和宗教人才。中央民族大学林松教授和云南文山—清真寺伊玛姆马云崇,就都是他当年的学生。马坚在中国率先采用新的科学方法教授阿拉伯语和宗教学。他在其译著《回教教育史》译者序中全面论述了中国穆斯林学习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文化的历史与现状,指出中国人学习阿拉伯语言学和伊斯兰宗教文化的正确途径。为了使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文化的学习摆脱陈旧落后的经堂教育,逐步走上科学的轨道,他身体力行,以亲身实践作了毕业不懈的努力。
  • 1946年马坚应聘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参加北大东方语言文学系的组建,并亲自在该系建立阿拉伯语专业。当时是既无教材,也无前例可循,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他肩负重任,独自一人给首批中国自己培养的阿拉伯语大学生开出了阿拉伯语、高级阿拉伯语、伊斯兰宗教史、伊斯兰教育史和《古兰经》研究这5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为专业的发展打开了局面。他重视教材建设,积极编写阿拉伯语教材,系统归纳了阿拉伯语语法规律。他所确立的一整套阿拉伯语语法概念和术语,一直为国内各高等院校阿语专业沿用至今。"他奠定了中国阿拉伯语教学的基础,开辟了中国阿拉伯误教学的新时代,使阿拉伯语在中国教育史上首次进入高等学校。"他还付出大量心血,主编了《阿拉伯语汉语词典》。甚至在糖尿病加重而住院治疗期间,仍然耐着盛夏酷暑,挥扇坚持工作,使医生、护士和病友为之感动。为了把住质量关,他在定稿时对每一个词条都要反复研究,博采众长,斟酌再三。经过多年的辛勤劳动,终于使这部具有重要意义的词典得以问世,为中国人学习使用阿拉伯语提供了最基本的工具书,也为以后编写各种类型的阿汉词典和汉阿词典奠定了基础。北大阿拉伯专业青年教师邬裕池在《平生风仪兼师友——忆马坚先生》一文中写道:"马坚先生对自己是勤奋刻苦,学而不厌;对学生是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尽可能地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年轻一代,直到他生命的最后阶段。虽然身染沉疴,长期缠绵病榻,然而只要有人前来请救,他总要挣扎着起来不辞辛苦地介绍有关资料,或反复思考作出详尽的答复。"又写道:"马坚先生在努力培养和造就大批大学生的同时,还非常重视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非常难能可贵的是他还用很大力气指导青年教师阅读原著,如语法原著《克里莱和笛木乃》和《一千零一夜》。"
  • 马坚从1946年到北大任教直到1978年病逝,共在北大工作了32个春秋。他以自己辛勤的工作开辟了中国阿拉伯语教学的新时代,迎来了中国阿拉伯语教学的巨大变革。他为我国外事、文教、出版、科研、宣传等部门培养了一代又一代阿拉伯语言文化人才,成为发展中阿关系和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研究事业的骨干力量,有的还是国家重要的领导干部。北大阿语教研室中,他的学生已是四世同堂,真可谓桃李满天下。
  • 马坚先生的杰出科研和教学成就,使他成为北京大学近半个世纪以来知名的教授之一,更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穆斯林学者。

命人行善,止人作恶1
命人行善,止人作恶1

一切赞颂,全归安拉——众世界的化育者,他创造生死,预定善恶,考验人类。他使信道并且行善者获得两世的成功,使悖逆不信、作恶多端者注定两世失败。祝福和赞美引导人类的明灯、劝善戒恶者的领袖和楷模——先知穆罕默德,祝福他的家属、弟子、再传弟子以及他们的全体跟随者。

穆斯林同胞们!命人行善、止人做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功修,甚至有很多穆斯林学者把它算做念、礼、斋、课、朝五大功修之后的第六大功修。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被易卜劣厮欺骗,轻视这一功修,他们常常赞念安拉、诵读《古兰经》、礼夜间拜、淡泊今世,看起来很有教门。实际上,这等人的教门意识最弱,教门素质最差。因为,真正教门的表现乃是为安拉的喜悦而完成他责成的所有工作。在安拉看来,放弃命令比违抗禁止更糟糕。

我 们的一些兄弟们,对现实采取消极的态度,借着不贪顿亚(今世)之名,退缩在一边,不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把社会留给胆大妄为,为非作歹的人。结果,在顿 亚一天天朽坏、邪恶四处蔓延、一桩桩令人意想不到的罪恶接连发生、恶人当道好人无路的时候,我们也开始责怪时代。实际上我们更应该责怪自身,因为是我们自 己荒废了命人行善,止人作恶的原则,是我们自己把教门局限在了若干只有形式,没有内涵的功修上,使得教门没有起到引导社会的作用。

伊斯兰民族是为世人而被产生的最优秀的民族。安拉在《古兰经》中说:

كُنتُمْ خَيْرَ أُمَّةٍ أُخْرِجَتْ لِلنَّاسِ تَأْمُرُونَ بِالْمَعْرُوفِ وَتَنْهَوْنَ عَنِ الْمُنكَرِ وَتُؤْمِنُونَ بِاللّهِ وَلَوْ آمَنَ أَهْلُ الْكِتَابِ لَكَانَ خَيْرًا لَّهُم مِّنْهُمُ الْمُؤْمِنُونَ وَأَكْثَرُهُمُ الْفَاسِقُونَ

“你们是为世人而被产生的最优秀的民族,你们劝善戒恶,确信安拉。"3:110

安拉明确地说明,穆斯林的优秀不是凭借他们的血缘、肤色、家庭背景、民族成分等先天性属性,也不是凭借他们的财富、社会地位等后天获得的东西,绝不是,而完全是凭借他们对安拉的信仰,以及他们劝善戒恶的实际做为。

劝善戒恶是安拉下达给所有信士的命令:

وَلْتَكُن مِّنكُمْ أُمَّةٌ يَدْعُونَ إِلَى الْخَيْرِ وَيَأْمُرُونَ بِالْمَعْرُوفِ وَيَنْهَوْنَ عَنِ الْمُنكَرِ وَأُوْلَئِكَ هُمُ الْمُفْلِحُونَ

“你们中当有一部分人,导人于至善,并劝善戒恶;这等人,确是成功的。"3:103

伊 玛目伊本·盖仪目说:“一个人看着安拉的禁令被违犯,法律被作废,教门被抛弃,使者的道路被厌恶,而他沉默不语,无动于衷,这种人有什么教门和优秀可言 呢?他实是不出声的恶魔,与宣传邪恶的恶魔没有两样。教门就是从这样的人身上开始衰败的,他们只顾自己吃饱喝足,只在乎自己前程无忧,从不在乎教门的兴 衰。但是,一旦他们的地位、财产或其他利益受到侵犯,他们就会想方设法、竭尽所能地用心去嫉恨、用语言去辩护、用行动去争取。这种人不仅在安拉跟前没有地 位,被安拉恼怒,而且还在今世中遭遇出其不意的白俩(安拉的惩罚),这个白俩就是他们心灵的死亡……"

穆斯林同胞们!如果我们心里还有对邪恶的愤懑,对穆斯林事务的关心,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些命人行善、止人作恶的方式方法。因为,我们会因自己对所见罪恶的态度而受安拉责问。

劝善戒恶是一件需要毅力和意志的工作,它是穆斯林得以强盛的因素之一。安拉在《古兰经》中描述了强盛者的基本属性:

الَّذِينَ إِن مَّكَّنَّاهُمْ فِي الْأَرْضِ أَقَامُوا الصَّلَاةَ وَآتَوُا الزَّكَاةَ وَأَمَرُوا بِالْمَعْرُوفِ وَنَهَوْا عَنِ الْمُنكَرِ

“如果我使那些人在地面上得势,他们将谨守拜功,完纳天课,劝善戒恶。"22:41

相 反,如果穆斯林怠慢了劝善戒恶的工作,那么即便他们个人都是善良、清廉的,也难免遭遇可怕结果。安拉的使者(愿主福安之)用严厉的言辞告诉我们放弃劝善戒 恶的恶果。胡宰法传述,使者说:“以掌握我生命的主宰发誓!你们一定要命人行善、止人作恶,否则,安拉马上会在你们身上降下他的惩罚,到那时,你们再去向 他祈祷已无济于事。"(提尔米兹辑录)据宰乃白传述,她说:“安拉的使者啊!我们中间有清廉的人,我们也会遭到毁灭吗?"先知说:“是的,当罪恶泛滥的时 候!"(布哈里辑录)

安拉因为同样的原因谴责了以色列人:

لُعِنَ الَّذِينَ كَفَرُواْ مِن بَنِي إِسْرَائِيلَ عَلَى لِسَانِ دَاوُودَ وَعِيسَى ابْنِ مَرْيَمَ ذَلِكَ بِمَا عَصَوا وَّكَانُواْ يَعْتَدُونَ، كَانُواْ لاَ يَتَنَاهَوْنَ عَن مُّنكَرٍ فَعَلُوهُ لَبِئْسَ مَا كَانُواْ يَفْعَلُونَ

“以色列的后裔中不信道的人,曾被达五德和麦尔彦之子尔撤的舌所诅咒,这是由于他们的违抗和过分。他们对于自己所作的恶事,不互相劝戒;他们的行为,真恶劣。"5:78-79

安拉啊!求你赐给我们分辨是非、区别善恶的知识!求你使我们成为劝善戒恶者。

穆斯林同胞们!恶事可分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已经发生的。对于这类恶事的惩处,需要经过司法程序,个人无权处置;

第二种是正在发生的,如看见男人穿丝、戴金、饮酒或偷盗,对于这类恶事,在不导致更严重或类似罪恶的前提下,应该尽力阻止,该责任之大小,依据每个人能力之大小而定;

第三种是可能发生的,如有人要去参加酒会,或去赌博场所,尽管他本人不一定喝酒或参与赌博。对于这种人,应当给予劝告,任何人都无权处罚他,除非确定他们一贯如此,比如一贯为饮酒赌博提供便利。

愿安拉以伟大的《古兰经》赐福我和你们,使我们大家受益于天经的启示和教诲。祈望主饶恕我和你们所犯的罪过,向安拉忏悔吧!安拉是至恕至慈的。

开发 midade.com

丝绸之路文明对话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