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伊斯兰教

马坚勤奋的一生
马坚勤奋的一生

马坚勤奋的一生

سيرة محمد مكين ما جيان

  • 马坚离开人世已将近25年了!他音容笑貌,孜孜不倦伏案写作的身影,开朗风趣的言谈,对年轻人循循善诱的教导,将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 追思马坚一生走过的道路,可以用现金句话来概括:学习勤奋认真,刻苦踏实;治学严谨苦干,锲而不舍。他几十年如一日,专心致志、兢兢业业从事文化教育事业,研究介绍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无论社会是动荡不安还是和平安定,无论是条件顺利还是身处逆境,他始终坚持苦干、实干,不改初衷。
  • 马坚传略
  • 马坚—字子实,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当代杰出的穆斯林学者,阿拉伯语言学家、翻译家、教育家。
  • 1906年6月6日生于云南个旧市沙甸村(回族聚居村)。1925年中学毕业后在家乡鱼峰小学任教。1928年到西北甘肃固原(今属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三营村师从著名经师虎嵩山阿訇学习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教经典。
  • 1929年考入上海伊斯兰师范学校继续专修阿拉伯语、伊斯兰经典教义。1931年以品学兼优成绩毕业,由上海回教学会选派参加中国首届留埃学生团赴埃及留学。先后在爱资哈尔大学和著名国立达尔艾勒欧鲁米阿拉伯语文学院(1946年并入开罗大学)共学习八年。对阿拉伯语言、文学、宗教、伊斯兰哲学、教义、教法、历法、历史和教育系统深入学习研究,造诣很深,深得埃及学者们的好评。回国前曾到过麦加朝觐。
  • 1939年学成归国后,潜心于《古兰经》和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研究翻译,并从事回族大众文化教育。为云南回族培养了不少阿拉伯语和宗教人才。1946年应聘到北京大学任教授。他参加组建东方语言文学系,亲自创立该系阿拉伯语专业。从此阿拉伯语在中国教育史上首次进入高等教育体制。后来,他一直担任职拉语教研室主任、北大校务委员会委员。他编写阿拉语教材,主编《阿拉伯语汉语词典》。为我国培养了一代代阿拉伯语人才,他奠定我国高等学校阿拉伯语专业的教学基础。
  • 马坚学识渊博,治学严谨,他翻译出版过《古兰经》、《回教哲学》、《回教真相》、《阿拉伯史通史》……等许多有关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学术名著,在国内外影响很大。他还将《论语》、《中国格言谚语》译成阿拉伯文在开罗出版,得到埃及学术界称赞。解放前后还发表过大量有关阿拉伯有关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文章。这些译著和文章对促进中阿文化交流和友谊作出巨大贡献。
  • 1949年马坚当选为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后又连续当选为第一届至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曾担任亚非学会理事。他是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发起人之一,后任该会常务委员,50年代他在报刊上发表的《穆罕默德的宝剑》、《对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的几点愿望》等许多篇文章对消除民族隔阂,促进民族间相互了解和友谊,加强民族团结,正确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作出突出贡献,因而受到中央领导好评,得到人们的尊崇,尤其得回民群众的尊敬和信任。
  • 学者的成长
  • 马坚出生于云南个旧市沙甸,这是一个回民聚居村,该村文化水平较高,十分注重伊斯兰文化教育。他幼年就读于紧邻沙甸的个旧市鸡街镇的一所六年制完全小学。从初小就开始学习阿拉伯和伊斯兰文化基础知识。他聪明好学,勤奋刻苦,各科成绩优异,《古兰经》背得最熟,阿拉伯语学得又快又好,小学高年级就开始自学古汉语和英语,深得老师和长辈的喜爱,说他一定会有出息。
  • 怀着强烈的求知欲,他决心在小学毕业后到昆明市明德中学(四年制中学)学习,为日后继续深造打好普通文化科学知识基础。在家乡一位关心地方教育的贤达人士白亮诚先生的资助下,他升入明德中学。他理解力强并善于独立思考,入学后成绩总是全班第一、二名,不但汉语、英语成绩出色,数理化也学得好。假期回乡还向通晓古书的白亮诚先生和当地学校语文教师学习古文并在他们指导下博览我国古文典籍。
  • 马坚少年老成,青少年时代就有理想、有抱负、经常思考回族社会、中国伊斯兰教和中国穆斯林中的一些问题。他渴望成为一名学者,立志到伊斯兰文化中心埃及去研究阿拉伯伊斯兰文化,通过自己对它全面研究和介绍,让教内外同胞正确了解伊斯兰教及其文化,让中国穆斯林本着伊斯兰教真精神,精诚团结,互助合作,为民众服务,为国家效劳。
  • 中学毕业后在故乡的两年教学生涯,使马坚深感教育的重要性。改革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文化常识教学的旧教材和旧方法的强烈愿望,更加坚定了他去埃及求学的决心,并开始为实现这一理想而积极创造条件。
  • 1928年,马坚约挚友马元卿同赴西北、上海投师。受白亮诚先生资助,他们离乡乘车经汉口、郑州、西安、平凉到甘肃固原,师从著名的虎嵩山学习经文。在平凉至固原途中,为节省路费,他俩共租乘一匹马,历尽艰辛,才到嵩山阿訇的故乡——固原三营村。嵩山阿訇学识渊博,思想开明,教授得法,指导他们学习经典教义和阿拉伯语。尽管生活条件极其艰苦,马坚却用不到一年时间就学完了侯赛因的《古兰经注》、《伟嘎业注》等多种经注,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文化知识水平均有长足进步。
  • 后因西北时局动乱,他们被迫转去上海,于1929年考入上海回教协会办的私立伊斯兰教师范学校,系统学习阿拉伯语、伊斯兰经典和英语。他短短三年就通读了阿拉伯文版和英文版的《古兰经》,学完了《穆宛塔圣训集》和各种重要的伊斯兰教经典,并能熟练阅读阿拉伯文书籍,能用阿文写作、会话。为出国深造打下了坚实基础。
  • 1931年12月,由上海回教学会选派,马坚作为我国文化史上第一届留埃学生团成员到达开罗,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开始了8年勤奋刻苦的攻读。首先进古老的宗教学校受资哈尔大学,其教学内容以宗教为主,设有法学、哲学、文学、《古兰经学》、《圣训学》等12门课程。马坚非常用功,除认真学好规定课程外,还认真研读埃及中学用的几本语法教材,做了全部练习题,请老师批改。在爱大学习期间,埃及著名大学者吉巴里教授是他热心的导师。马坚每周两次在万家灯火的晚上执经登门求教,坚持多年,风雨无阻;并在吉巴里教授指导下,着手在课余作《古兰经》汉文译注本的准备。
  • 1935年下半年马坚从容不迫受资哈尔大学预科毕业。为使自己有更高的阿拉伯语文水平,以便能更好地研究译介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他又转入埃及有名的国立达尔爱勒欧鲁米阿拉伯语文学院(1946年并入开罗大学)学习。该校设有高级阿拉伯语言、阿拉伯语言文学、历史和伊斯兰教研究等课程,曾培养出许多优秀学者。他在向校内专家、学者学习之余,仍经常去请教吉巴里教授,并注意向周围的埃及人学习活的语言,以增强阿拉伯语言感。
  • 1937年国内爆发抗日战争,马坚与留埃中国同学共同向阿拉伯朋友介绍中国人民抗日真相,揭穿敌伪散布的种种谎言。1939年2月留埃中国学生组团去麦加朝觐,马坚任副团长。一路上他们抓住一切时机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暴行,宣传抗日。在船上马坚发表演说,介绍中国穆斯林同全国人民一道英勇抗战的事迹,痛斥日机轰炸各省回民区域和清真寺的罪行,揭露日寇欺骗伊斯兰世界,妄图利用伊斯兰教为其侵华效劳的种种阴谋,呼吁各国人民支援中国人民正义的抗日战争。他激动人心的演讲,博得全船人的同情和支持。朝觐回到埃及不久马坚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欧鲁米阿拉伯语文学院。1939年秋返回祖国。
  • 马坚生活上十分俭朴,学习上则异常勤奋,分秒必争。在上海学习时虽身居繁结的大都市,却一直穿着家乡带来的粗衣布履,从不闲逛。只是终日埋头苦读,钻研业务。有一次卧病两周,他仍在病床上坚持学习。在埃及爱大期间,他三餐自煮,衣袜自补,靠学校每月发给的2埃镑奖学金,不仅解决了衣食住问题,还撙节出一部分买书钱。欧鲁米语言学院没有奖学金,他就靠上海伊斯兰师范学院董事马晋卿先生的资助,节俭维生。生活虽然清苦,但他开朗乐观感,把困难置之度外,每日生活有节,学习、工作安排得很紧。他回忆当年在开罗的学习生活时曾兴奋地说:"一只旧闹钟,是生活中的重要伴侣。我每天把它拨到四五点钟,只要铃声一响,一脚蹬开被子就起身,涮洗后开始学习。"每年漫长的3个月暑假,他总是排满读书、翻译、写作计划。夏天开罗天气炎热,有时高温达40多摄氏度,他经常是挥扇坚持著译。《回教哲学》、《回教真相》、《回教、基督教与学术文化》等学术名著就是在留埃期间利用暑假译成,寄回国内出版的;还把孔子的《论语》、《中国神州故事》、《中国格言谚语》译成阿拉伯文在开罗出版。
  • 为学术研究、中阿文化交流和友谊作贡献
  • 马坚曾表示,他一生要做两件事:一是要自己精通后在国内推广阿拉伯语,二是要译介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名著,特别是要做好《古兰经》汉译本的译、注工作。1939年回国时,国内正值抗战期,社会动荡,生活极不安定;但他不计个人前途与得失,不羡高官厚禄,婉拒当时在重庆的国民党大人物请他赴渝工作的邀请,毅然投身到研究介绍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和推进回民大众文化教育的事业。
  • 为了翻译和注释《古兰经》的汉译本,马坚倾注了毕生心血。回国后的最初几年,他辗转于上海、云南沙甸村和昆明市,潜心研究、翻译《古兰经》。在家乡沙甸村时,每日清晨5点钟就开始工作,晚上借着昏暗的植物油灯光一直工作到深夜。在昆明时日寇的飞机经常来轰炸,几乎每天昼夜都要疏散到郊外。但他不畏艰险,仍坚持坐野外埋头译经,敌机来了躲一躲,敌机走后继续干。1946年到北大执教后这一工作也未间断。1946年全部原文最后一次修订完毕开始注释,1949年前8卷注释完毕,并于同年由北京大学出版部出版了带有注释的汉译《古兰经》上册,1950年全部注释完成后再出版其余部分,但由于历史原因致使注释工作中断。粉碎"四人帮"后的1978年春,马坚以病弱之躯和微弱的视力重新整理幸存的译稿,一直工作到归真的前一天。但是原文译稿的其余部分直至他逝世都未能出版,使他抱恨终天。
  • 1981年,为了满足社会各界的需要,更为了珍惜马坚华的心血,我们本着认真负责的精神,把他确定下来的原译稿整理、誊清、校对后,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会性出版了不带注释的(为保持体例一致)《古兰经》全译本,发行约20万册后,又重印3次,并于1996年再版。1987年(回历1407年)经沙特阿拉伯王国朝觐义产部督导,出版了《古兰经》阿文、汉文对照本,发行到世界各地,成为迄今全球影响最大的《古兰经》汉译本。
  • 马坚严谨的治学态度,在译注《古兰经》的工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留埃同学、现任北京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教授的纳忠先生在《中国穆斯林》杂志1989年第1期的纪念文章中说:"马坚选择各家经注,对比研究。可是经注典籍浩如烟海,如何取舍,谈何容易。最后他选取了3部有代表性的经注。一是公元13世纪著名的《白达维经注》,二是有新见解的当代《召赫里经注》,三是拉希德里达的《光塔经注》。子实(马坚字子实)经过研读对比之后,选摘出他认为合适的资料。按章节顺序,边研读边抄写……"他对译文的一字一句都要反复推敲。他的一个学生回忆当时情景时说:"有时马先生为一些很细微的问题,如一个字念着有些拗口,或一个标点欠妥,都要聚精会神推敲。经过反复对比、锤炼,才最后决定下来。"他在一张张手稿上勾来圈去不断删改,有的甚至几经反复。他给自己确定的原则是:翻译力求"忠实、明白、流畅",注释不敢"牵强、附会、穿凿"。经过五次修润,对译文满意后才着手注释译文。
  • 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曾说:"马坚具有广泛的学术兴趣,他研究的范围包括了:阿拉伯的宗教、哲学、语言、文学、教育、历史、法律、医学、天文历法,以及中阿关系史等各方面。他在一些学术领域可以说是在国内开研究之先河,起到了填补学术空白和铺路石的作用。"这一评价马坚可谓是当之无愧的。
  • 1940年至1943年,马坚译出了《回教教育史》和《伊斯兰哲学史》,分别于1941年和1944年在渝出版。1951年,他编译的《回历纲要》问世。这是研究伊斯兰文化史和中西交通史的一本重要工具书。其中收入马坚关于伊斯兰教历的一篇论文,论述了伊斯兰教历的科学价值和计算方法,并对其自元朝时传入中国以后的影响作了考证。白寿彝教授认为,这篇论文"具有重要学术价值,解决了数百年来没有解决的问题"。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希提教授的《阿拉伯通史》英文版是一部颇有影响的阿拉伯史专著,应商务印书馆的切邀,马坚于1957年开始翻译这部70余万字的巨著,在繁重的教学和社会活动之暇,时作时辍,1965年脱稿后,又据原书1970年第10版再行增订。全书在1979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并于90年代再版,填补了我国在这方面的一项空白。这部阿拉伯史译著已成为我国有关人士研习阿拉伯史和中东问题的必备参考书。
  • 马坚在解放前后发表过重要学术论文数十篇,包括《阿拉伯文在国际政治上的地位》、《回回天文学对于中国天文学的影响》、《阿拉伯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伊斯兰哲学对于中世纪的时期欧洲经验哲学的影响》、《伊斯兰文化的光芒——纪念阿维森纳诞辰一千周年》、《中国与阿拉伯悠久的传统友谊关系》等,还撰写了《回教天文学史》(尚未出版)。其中《阿拉伯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一文论述了阿拉伯人在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和医学等方面曾经取得的重大成就,充分肯定了阿拉伯民族对世界文化作出的不可磨灭贡献。这篇论文马坚多年呕心沥血的研究成果,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后产生很大影响,获得各方面好评。当时埃及首任驻华大使专门向他致谢,并索取文章的阿拉伯译文寄回国发表。即使身处逆境,马坚也从没动摇自己介绍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决心。翻译《阿拉伯半岛》(1977年,北京人民出版社)《阿拉伯简史》(1973年,商务印书馆,内部发生)和《阿拉伯文学入门》(简史,未出版)的工作,就都是在处境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完成的。
  • 马坚分别为《回教教育史》和《伊斯兰哲学史》两书所写的译者序,实际上是两篇有关伊斯兰教育和伊斯兰哲学发展史的论文,是他在这两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 20世纪60年代初,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了让阿拉伯人民对新中国有所认识,他把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译成阿拉伯文由人民出版社出版。1954年参与制定我国第一部宪法后,又参加宪法阿拉伯语版的翻译工作。为了使中国人民了解新生的埃及共和国,他又翻译了《埃及共和国宪法》,由法律出版社出版。
  • 随着与我国建交的阿拉伯国家的日益增多,不少阿拉伯国家代表团来我国访问,马坚曾多次为毛主席、周总理和我国老一辈领导人当翻译。来华访问的阿拉伯国家代表团,只要访问北京大学,马坚向乎都要出面接待。1959年底马坚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出席亚非团结大会,来到了阔别近20年埃及。开会之余,他重访当年在开罗苦读时的旧居,探望旧友,大家畅叙别情,兴奋不已。1956年11月声援埃及人民反帝斗争和1958年声援黎巴嫩、约旦两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两次中国政府声明,也都是由马坚翻译并直接向阿拉伯国家广播的。
  • 北京大学为马坚诞辰90周年发表的纪念文章写道:"马坚为全面介绍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作出了开创性努力;也包括在新的历史时期向阿拉伯世界介绍中国的政治、法律、学术文化等方面的文献和著述,为现代中阿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不愧为这新时代中阿文化交流事业的先导。"对马坚一生的学术成就作了公正的评价。
  • 献身教育事业,开创中国阿拉伯语教学新时代
  • 马坚不仅自己勤奋好学,而且重视教育,热心培养人才。他教过小学、中学、大学,可以说一生都是与教育相伴而行的。他热爱教育事业,深知教育的重要意义。长期的教学实践使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
  • 马坚从昆明明德中学毕业回乡,适值地方上开办鱼峰小学(中阿学校)。在热心教育的白亮诚先生主持下,马坚受聘与王良弼、马元卿等到校任教,并兼教务主任。他坚持勤俭办学,身体力行,采标本、作模型、购置教具、建图书馆,为办学打下了良好基础。他在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进行爱国主义和劳动教育,除了要求学生认真读书外,还带领他们在课余植树修路,造福乡里,获得家长广泛好评。在马坚和其他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学生成绩进步很快,入学人数也大大增加,不久该校就由初级小学扩充为6年制完全小学。1928年马坚外出求学,遂结束了这段教学生涯。
  • 马坚从埃及回国后,1939年至1940年间曾应云南回教俱进会之请,任教于昆明私立回民明德中学负责教务。他除了认真办好明德中学之外,还利用暑假为在昆明求学的回民中学生办补习班,请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的回民大学生给他们讲课或座谈会等,对于团结在昆明的回民大中学生生起了积极作用。
  • 虽然马坚在从埃及回之后的最初几年是把主要精力倾注在翻译《古兰经》的工作上,但仍时刻不忘发展回民文化教育效力。他主编过《清真铎报》,在沙甸私立回民养正学校教授过阿拉伯语、《古兰经》、阿伯拉文选等。特别是在讲授《尔歌一德》原文时,他边讲译成汉文(即汉译本《教典诠释》),以加深同学对原文的理解。上述以及在昆明的其他一些教学活动,为云南培养了不少阿拉伯语人才和宗教人才。中央民族大学林松教授和云南文山—清真寺伊玛姆马云崇,就都是他当年的学生。马坚在中国率先采用新的科学方法教授阿拉伯语和宗教学。他在其译著《回教教育史》译者序中全面论述了中国穆斯林学习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文化的历史与现状,指出中国人学习阿拉伯语言学和伊斯兰宗教文化的正确途径。为了使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文化的学习摆脱陈旧落后的经堂教育,逐步走上科学的轨道,他身体力行,以亲身实践作了毕业不懈的努力。
  • 1946年马坚应聘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参加北大东方语言文学系的组建,并亲自在该系建立阿拉伯语专业。当时是既无教材,也无前例可循,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他肩负重任,独自一人给首批中国自己培养的阿拉伯语大学生开出了阿拉伯语、高级阿拉伯语、伊斯兰宗教史、伊斯兰教育史和《古兰经》研究这5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为专业的发展打开了局面。他重视教材建设,积极编写阿拉伯语教材,系统归纳了阿拉伯语语法规律。他所确立的一整套阿拉伯语语法概念和术语,一直为国内各高等院校阿语专业沿用至今。"他奠定了中国阿拉伯语教学的基础,开辟了中国阿拉伯误教学的新时代,使阿拉伯语在中国教育史上首次进入高等学校。"他还付出大量心血,主编了《阿拉伯语汉语词典》。甚至在糖尿病加重而住院治疗期间,仍然耐着盛夏酷暑,挥扇坚持工作,使医生、护士和病友为之感动。为了把住质量关,他在定稿时对每一个词条都要反复研究,博采众长,斟酌再三。经过多年的辛勤劳动,终于使这部具有重要意义的词典得以问世,为中国人学习使用阿拉伯语提供了最基本的工具书,也为以后编写各种类型的阿汉词典和汉阿词典奠定了基础。北大阿拉伯专业青年教师邬裕池在《平生风仪兼师友——忆马坚先生》一文中写道:"马坚先生对自己是勤奋刻苦,学而不厌;对学生是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尽可能地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年轻一代,直到他生命的最后阶段。虽然身染沉疴,长期缠绵病榻,然而只要有人前来请救,他总要挣扎着起来不辞辛苦地介绍有关资料,或反复思考作出详尽的答复。"又写道:"马坚先生在努力培养和造就大批大学生的同时,还非常重视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非常难能可贵的是他还用很大力气指导青年教师阅读原著,如语法原著《克里莱和笛木乃》和《一千零一夜》。"
  • 马坚从1946年到北大任教直到1978年病逝,共在北大工作了32个春秋。他以自己辛勤的工作开辟了中国阿拉伯语教学的新时代,迎来了中国阿拉伯语教学的巨大变革。他为我国外事、文教、出版、科研、宣传等部门培养了一代又一代阿拉伯语言文化人才,成为发展中阿关系和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研究事业的骨干力量,有的还是国家重要的领导干部。北大阿语教研室中,他的学生已是四世同堂,真可谓桃李满天下。
  • 马坚先生的杰出科研和教学成就,使他成为北京大学近半个世纪以来知名的教授之一,更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穆斯林学者。

教律的终极目标之一维护五项根本
教律的终极目标之一维护五项根本

安拉赐予了人类先天的认知安拉和感谢安拉的能力。他在造化人类之初就把这一能力潜藏在每个人的心中。此外,为了不让人遗忘这种认知,他还在宇宙万物中设置了证明他存在与大能的种种迹象。然而,人类不可能更加明确地认识安拉和崇拜安拉,这些知识都要通过安拉的启示,因此,安拉派遣他的众使者教导世人怎样去崇拜安拉。而这些众使者若没有安拉的启示,他们也无法知道这些明确的认识安拉的知识。这里有两个基本原则,一是众使者是安拉选拔的人中精英,二是众使者所接受的所有启示都来自于安拉。基于此,所有的启示都具有相同的目的,即

1. 肯定安拉的独一——万赞归于造化万物的安拉——他的本体和属性的超绝。

2. 肯定只有独一的安拉应受崇拜,除他外绝无应受拜的。

3. 命人行善,止人作恶。致力于保护五项根本:信仰、生命、理智、财产、血统,这五项是一个人获得最起码幸福的基本保障,另外,凡是危及这五项根本的任何行为都受到天启宗教的反对和禁止。

4. 导人于更高尚的道德水准、价值观念和风俗习惯。

所有天启宗教的使命是相同的:即引导人们认主独一,拜主独一。每一位先知和使者的使命也都是更新和强调这一主旨,每一位先知和使者无不重复这一宣言:你们当崇拜安拉,除安拉外绝无应受崇拜者。"安拉给每一个民族派遣了先知和使者,让他们向人类传达这一宣言。因此,所有的使者传达的同一个使命,这就是伊斯兰(顺从安拉)的使命。

所有天启宗教的使命都是将人们引入顺从安拉的生活道路上。从这一点上说,所有的天启宗教都是伊斯兰"——顺从安拉的宗教。因为伊斯兰" Islam)一词源于赛俩目"Salam,阿拉伯语,有和平、顺从之意)。从这一点上说伊斯兰是所有先知和使者的宗教。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既然所有天启宗教同出一源,那么,我们为什么看到这些宗教之间有着如此巨大的区别呢?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回答这一问题:

第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先前的宗教受到人为的篡改,而这又归根于它们不受安拉的保护。正因为如此,先前的天启宗教遭到了人为的破坏,已变得面目全非。其结果是,我们看到从一个宗教到另一个宗教所有使者带来的基本真理已变异,甚至是最根本的信仰原则:认主独一,拜主独一。

第二,这变化是安拉的特意安排,源自他的无穷智慧和永恒意志。他注定穆罕默德带来的宗教为最后的天启宗教,所以先前的一切天启宗教必须有一个具体明确的时限,正因为如此,先前的天启使命只是针对特定时间内的特定的民族而降示的,也正因为如此,除了认主独一的核心是统一的,各民族的律法各不相同。

无论是在原始的蒙昧时代,还是在发达的文明社会,人类总是在正信与迷误、真理与悖谬之间反反复复,而安拉的引导总是在人类偏离正道时来临,安拉总是适时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使人类回归正道。

这就是各天启宗教之间存在着差异的根本原因所在。当然,这差异并没有超越安拉的律法规则。安拉的律法旨在解决人们所遇到的问题。尽管这些宗教之间有差异,但是它们在基本信仰、律法的基本原则和目标方面也有许多共性,如这些宗教的律法都致力保护信仰、生命、理智、财产、血统,以及在大地上伸张正义、命人行善、止人作恶、严禁偶像崇拜、通奸、凶杀、偷盗、作伪证等。此外,它们在道德准则方面也有相同的操行要求,如诚实、公正、施舍、善良、慈善、正义、慈爱等。这些原则在每一个天启宗教都是永恒的,是天启使命的核心。

履行享受朝的人环游天房和奔走索法与麦尔沃几趟?
履行享受朝的人环游天房和奔走索法与麦尔沃几趟?

履行享受朝的人环游天房和奔走索法与麦尔沃几趟?

:履行享受朝的人必须要完成正朝的环游天房和奔走索法与麦尔沃吗?或者完成副朝的环游天房和奔走索法与麦尔沃就可以了?

:一切赞颂,全归真主。履行享受朝的人必须要完成两次环游天房和奔走索法与麦尔沃:正朝的环游天房和奔走索法与麦尔沃,以及副朝的环游天房和奔走索法与麦尔沃;这是包括马力克和沙斐仪在内的大众学者的主张,也是艾哈迈德最正确的传述。伊本•阿巴斯(愿主喜悦之)传述:有人向他问享受朝,他说:迁士和辅士们以及先知的众妻室在辞朝中都念了“应召词"受戒,我们也念了“应召词"。当我们接近麦加时,真主的使者(愿主福安之)对履行单朝的人们说:“你们把你们的正朝改变为副朝,已经给牲挂了环子的人除外。"我们到达麦加后环游了天房,在索法与麦尔沃之间奔走,与妻子同宿,并换上了平日的服装;真主的使者(愿主福安之)说:“已经给牲挂了环子的人,不许开戒,直到牲到达其定所。"到饮水日(泰尔维叶)傍晚,真主的使者(愿主福安之)命令我们从麦加为正朝念“应召词"受戒。我们结束了各项功课后来环游天房,并在索法与麦尔沃之间奔走,这样,我们的朝觐就圆满了,我们只剩下宰牲。正如真主所说:“凡在副朝后享受到正朝的人,都应当献一只易得的牺牲。凡不能献牲的,都应当在正朝期间斋戒三日,归家后斋戒七日。"(2196)即回到你们各自的地方后,一只羊可以代替牲。这样,真主的使者(愿主福安之)和圣门弟子就在一年中同时履行了正朝与副朝两个朝觐,因为真主在他的经典中就这样启示,真主的使者(愿主福安之)就这样规定了圣行,并允许麦加以外的人这样去做。伊玛目布哈里在朝觐篇中辑录:论真主说:“这是家眷不在禁寺区域内的人应尽的义务。"(2196)谢赫闪给退说:“这是在《布哈里圣训实录》中辑录的正确的圣训,明确地说明履行享受朝、并且从副朝中开戒的人,必须要为副朝环游天房和奔走索法与麦尔沃;然后为正朝环游天房和奔走索法与麦尔沃。这是关于争执的焦点的明文。"《阐释之光》(5 / 178)。谢赫闪给退说:“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确知伊本•阿巴斯传述的上述圣训说明履行享受朝的人,在驻了阿尔法特山之后必须要完成正朝的环游天房和奔走索法与麦尔沃,仅仅完成副朝的环游天房和奔走索法与麦尔沃是不够的,这是关于争议焦点的正确的明文。"《阐释之光》(5 / 182)。阿伊莎(愿主喜悦之)说:“那些只为副朝而受戒的人,他们环游了天房,在索法和麦尔沃之间奔走后就开戒了。最后,他们从米纳返回后,又环游了一次天房;至于同时完成正朝和副朝的人,他们只进行了一次环游。"《布哈里圣训实录》(1557段)和《穆斯林圣训实录》(1211段)辑录。谢赫闪给退说:“这是大家一致同意的明确的明文,说明了连朝和享受朝斋戒的区别,履行连朝的人与单朝的人做法一样,履行享受朝的人为副朝环游天房,也要为正朝环游天房,在了解了这一段圣训以及伊玛目布哈里辑录的伊本•阿巴斯传述的圣训之后,在这个问题中没有争执的理由。"《阐释之光》(5 / 185)。学术研究和教法律例常任委员会的学者们说:“履行享受朝的人必须要完成两次奔走:副朝的奔走和正朝奔走。"谢赫阿卜杜•阿齐兹•本•阿卜杜拉•本•巴兹、谢赫阿卜杜•冉扎格•阿菲福、谢赫阿卜杜拉•本·额德亚尼《学术研究和教法律例常任委员会法特瓦》( 11 / 258 ) 。这是谢赫穆罕默德•本•易卜拉欣在他的《法特瓦》( 6 / 65 )、以及谢赫伊本•欧塞米尼在《津津有味的解释》( 7 / 374 )中侧重的主张,明文如下:“履行享受朝的人:他在朝觐的月份里为履行副朝而受戒,然后从中开戒,并且在同年为履行正朝而受戒,他必须要完成正朝的环游天房和奔走索法与麦尔沃,以及副朝的环游天房和奔走索法与麦尔沃。"真主至知!

​关于十字架和原罪说询问基督徒的几个问题
​关于十字架和原罪说询问基督徒的几个问题

关于十字架和原罪说询问基督徒的几个问题


在伊斯兰中,一个人犯了罪,他要担负自己的罪责,别人不会承担他的罪责。真主在《古兰经》中说:"一个负罪者,不再负别人的罪,一个负重罪者,如果叫别人来替他负罪,那么,别人虽是他的近亲,也不能替他担负一丝毫。"(创造者章:18)犯罪的人,必须要向真主忏悔,求饶恕;如果他这样做了,真主就会许诺饶恕他,真主说:"悔罪信道,并且力行善功,永循正道者,我对于他,确是至赦的。"(塔哈章:82)类似的情况如人祖阿丹违抗真主吃了那棵树上的果实,然后他向真主忏悔,真主饶恕了他。真主说:"阿丹违背了他的主,因而迷误了。嗣后,他的主挑选了他,饶恕了他,引导了他。"(塔哈章:121-122)他已经通过忏悔不再有罪了。

在基督教中,阿丹的罪,甚至所有基督徒的罪,都由基督来承担,因此他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替所有人赎罪。出于认清基督教十字架与原罪说的真相之重要性,我们希望每一位基督徒都认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以便明白正道,获得真主的喜悦。

穆罕默德杰米里博士在《伊斯兰与基督教的辩论》一书中提到了以下一些问题:

一、基督徒说,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是为了实现公正和仁爱,试问哪一种公正和仁爱需要惩罚无辜的人呢?

或许他们说,他自己愿意这样做。我们要说的是,谁若自残或自杀,他自己就是犯罪者。

二、如果基督是真主的儿子,当唯一的儿子在没有罪的情况下遭遇了各种各样的刑罚:十字架和钉在手上的钉子,那么,父亲的关爱在哪里?仁慈在哪里?

三、基督徒是如何理解真主的呢?他只愿人们受罚,而与此同时,他们所称之为父亲的真主的承诺确是:真主是博爱的,真主是仁慈的?

四、是谁限制了真主呢?真主要求自己要秉持公正和仁慈,同时他又在公正和仁慈之间寻找了一条折中的道路,即让他唯一的儿子化为人形钉死在十字架上替阿丹赎罪呢?

五、基督教声称,阿丹的子孙必须要替自己的祖父阿丹受罚,试问哪一种法律中要求子孙要替父辈顶罪?《圣经》中说:"父不替子死,子不替父死,每个人都以自己的罪而受死。"

六、如果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是一件值得受赞扬的行为,那么基督徒为什么又要憎恨犹太人,认为他们是杀死基督的罪魁祸首呢?

犹太人(特别是犹大,他是一个最虔诚的人)——根据基督徒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他们执行了真主的意志,把真主的儿子钉死在了十字架上。他们执行的是真主意欲的工作。

七、真主的儿子基督降临替人类受罚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是必须的呢?还是另有其它方式可以让真主饶恕人类的罪恶呢?

基督徒关于这个问题是怎么回答的呢?基督教作家鲍里斯神父是这样说的:"基督受刑拯救人类不是必须的,这不符合超自然的神的能力。"接着,这位作家开始大谈不止,他提到了很多选择基督为人类赎罪的原因。

他说:"真主有很多种媒介来替人类赎罪,从罪恶和违抗的毁灭中拯救人类。真主意欲赎罪以最尊贵的形式发生了,即可以迅速实现和达到目的。"

对于真主最简单的媒介,让我们使用这个神父的用语,那就是真主会说:"阿丹,我已经饶恕了你"。这也正是《古兰经》中说的:"然后,阿丹奉到几件戒命,主就饶恕了他。主确是至宥的,确是至慈的。"(2:37)

我们要对这位作家说:我们用一个费勒斯(铜钱)去换一个第纳尔(银币)并不明智。

关于这个问题,这里还有另外一个答案:我们从另外一个基督教作家鲍里斯亚法神父那里找到了这个答案,他说:"无疑,基督有能力为人类赎罪,他可以以人类的名义通过一句话或一个简单的叩头,和他的父亲商谈。但是他拒绝这样做,只愿获得痛苦,这并不是因为他有自虐症,或者他的父亲是一个嗜好流血的暴君,喜欢看到他的独子的流血牺牲。真主绝不是一个嗜好流血的暴君,然而,只是神子和作为父亲的真主想要给人类一个关于爱的千秋典范,鼓励人们勇于为自己所犯的罪去忏悔,去偿还真主的爱。

我们要再次对这位作家说:病情已经非常清楚,现在需要的是药,请你描述一下药方。否则苍白的表达没有任何意义。

八、让我们再来问问鲍里斯神父:基督献身消除原罪,此后再发生错误怎么办?这位作家是这样回答的:当人类重新犯罪,罪恶是他们自己的罪恶,因为他们忘记了光明,他们通过自己的意志远离光明而选择黑暗地生活着。

也就是说,除了之前的一个错误外,还有几百万的错误被发现了,人们将因他们所犯的错误而被清算,他们所犯的一部分错误比阿丹的违抗要严重的多。有些人否认真主的存在,还有些人谩骂真主,嘲笑真主的天堂和火狱。为什么他只为一个错误献身,而放弃了数之不尽的更多的错误?

九、自从阿丹的事件发生,一直到基督被钉在十字架上,真主的公正和仁慈在哪里?也就是说真主一直在仁慈和公正之间犹豫了几千年,直到基督被钉在十字架上替阿丹赎罪?

十、每一部律法中都有罪有应得,那么,基督被钉死和阿丹的错误之间又如何平衡?

十一、基督徒和穆斯林一致认同:阿丹的错误就是因为吃了禁果,然后被逐出天堂作为惩罚,无疑这个惩罚已经足够了。从享乐的天堂到辛苦的大地,这一惩罚并不轻。这是真主亲自选择的,真主能对阿丹惩罚的更多,但这已经足够了。何以真主还埋藏仇恨长达几千年,直到基督被钉在十字架上。

十二、自阿丹到基督,人类已经经历了很多事件,很多的不义者都被惩罚了,特别是在努哈先知时代,除了归信努哈和跟随他上船的人之外,无一能幸免于难。这些人真主已喜悦他们,后来怎么变成了罪恶深重的人,而且必须要基督来替人类赎罪呢?

十三、一位归信伊斯兰的前基督徒作家阿卜杜阿哈德达伍德批评了赎罪说,他说:"不可理解,基督徒会信仰阿丹犯错,然后真主惩罚人类。与此同时,以前的众先知对此一无所知,直到基督被钉在十字架上之后,基督教徒们发现了这个秘密。

十四、作者阿卜杜阿哈德达伍德说:使他放弃基督教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个问题,因为基督教堂命令他一些理智无法接受的事情,即:

  • 1-人类生而有罪,值得永远毁灭。
  • 2-没有说情者,真主不使任何一个犯罪者从火狱中得脱。

3- 说情者必须是一个完全的神和完全的人类。

因为这些事情,这个作家和基督徒们进行了长期的辩论,他们认为说情者必须是一个不受阿丹的罪错影响的人,他们认为基督在没有父亲的情况下出生,就是为了让阿丹的罪错降临到他身上。

这位作家问基督徒:难道基督没有通过他母亲担负罪错?

他们回答:麦尔彦在他儿子进入她子宫之前,真主就从各种错误上保护了麦尔彦。

作家又问:真主能够很容易地清除一些人的罪恶,为什么不以这种容易的方式清除整个人类的罪恶?而不再降临至他的儿子,不再让他的儿子遭受被钉十字架之苦。

以上我们引述了阿卜杜阿哈德的一些的辩论。基督徒认为必须要有一个不受阿丹罪过影响的人存在,由此基督就在没有父亲的情况下出生了,或者说真主在麦尔彦的儿子进入她的子宫之前就已经使她纯洁了。这需要一个曲折的道路,比这更容易的是,真主的儿子直接降临,无须通过子宫和生育。

十五、还剩下我们要问的最后一个问题:所有的先知(努哈、易卜拉欣、穆萨)都受到人祖阿丹的过错的影响了吗?真主同样恼怒他们吗?既然如此为何真主还要选拔他们引导人类?

我们将这些问题呈现给基督徒们,希望他们正确的给予回复。

开发 midade.com

丝绸之路文明对话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