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伊斯兰教

怎样向非穆斯林展现伊斯兰教
怎样向非穆斯林展现伊斯兰教

怎样向非穆斯林展现伊斯兰教?

非穆斯林、汉族评价伊斯兰教,它不是通过伊斯兰的经典《古兰经》、《圣训》以及那些学者们的著作。他没有这个时间,也没有这个兴趣,也没有这个耐心进行研究。他是通过什么来了解伊斯兰的呢,他是通过他周围的邻居,周围的同学,周围的同事,周围的合作伙伴,通过这些穆斯林来了解伊斯兰教的。那么我们穆斯林在这些方面,直接的与非穆斯林交往当中,并没有展示伊斯兰教的优越性,并没有展示伊斯兰的先进性;反倒是将我们人性的弱点暴露给人家,我们的贪婪,我们的自私等等。

我也是中国2000万穆斯林同胞中的一份子,我对我们穆斯林群体包括我自己有一个评价,这个评价可能是刻薄了些,好在也包括了我自己,把它说出来共同参考。我的评价就是"四个小":打一点小算盘;耍一点小聪明;搞一点儿小动作;占一点小便宜。缺乏大气。因此,做买卖做不大,办公司一开始红红火火,后来总会半途而废。做官也做不大,一开始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后来便多吃多占,贪污腐败。本来可以为民族为社会谋福利,但因为这种劣根性把乌纱帽给丢了。我们的知识分子学问也做不大,一开始不识字,上学读书,大学毕业后能够写点小文章,出些小册子,以便赢得别人的尊重。他自己觉得自己是个人物了,非常的满足,非常的自负,自我感觉非常的良好,他真的把穆斯林同胞们给他的这种良好的祝愿当真了,真的以为自己是个学者。于是便对前辈的学者们妄加评论:什么安萨里,不过如此。什么王岱舆,什么刘智,就那样。什么马坚了,什么陈克礼,没什么东西,没什么思想。只有他有思想,只有他有水平,只有他有能耐。所以我们中国的穆斯林知识分子学问也做不大。至于阿訇,按说我是没有资格在这里评价阿訇。第一我要说,我们的90%以上的阿訇,甚至更多的是好的。但是也有一些不如人意。比如有些人说,我们的阿訇是西北第一,我们的阿訇是西南第一。一开始我真的以为是第一,后来冒出10个100个西北第一来,那都是并列第一了?如果你要问他有什么著作,对教门有什么贡献,有什么思想?没有什么!述而不做,教了几个"满拉",水平、思想和他一样,会主持婚礼,占"者那再",仅此而已。那怎么办,我们中国的穆斯林先不要说大话,不要说那伊斯兰教来治理什么世界,治理这个国家。这样的大话就不要说了,因为我们现在对伊斯兰教的理解非常的肤浅,我们对伊斯兰教的实践,即使是那些肤浅的成份中也是相当少的。所以我们不要说怎么样,怎么样,首先要虚心的学习,把自己看做是个学生,在伊斯兰面前我们永远是个学生。先不要急于说挽救什么,先要挽救我们自己,拿伊斯兰来挽救自己。或许有些同学会说,马老师你也太悲观了,我们有真主的经典,有圣人的"孙乃",这不是我们的法宝吗?我们不是可以拿这个来改造这个社会吗?不能使伊斯兰化社会吗?的确,古兰、圣训是法宝,但这个法宝变成我们自己的东西了吗?我们理解它了吗?消化了吗?我们对古兰和圣训的学习只是会背而已,会讲一些字面的意思,而主要的精力都用在了闹分歧,闹矛盾,闹教派上了。李四说我对古兰经的理解是正确的,找出多少证据;然后张三又说我对古兰经的理解才是正确的,他是歪门邪道。互相否定,互相敌视。我们的精力就放在了这上面,没有想着伊斯兰教的根本是什么,它的宗旨是什么,它对这个社会,对人类到底有什么意义,到底有什么贡献,能解决什么问题?没有!当我们谈一些实质性的问题时,很多人就瞌睡:你看这个老师,这个阿訇,不给我们讲礼拜有多少需要注意的地方,也不讲古兰经的"太直卫岱(读音规则)"有多少种念法,净讲一些和我们无关的社会现象,那是他们的事,和我们有什么关系,我们是干教门的。因此,这个问题永远解决不了。

我们应当把古兰经的语言,转化为一种大众的语言。我所知道的,很多人,即使是高级知识分子专家对我说,马老师我也对你们的古兰经很有兴趣,但是我读了三遍,但读完之后不知所云,不知道究竟说了些什么。有的甚至说,古兰经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刚说到这个问题有蹦到那个问题上去了。我说,这就是真主的作品和人的作品的不一样,你千万不要按照你读人的这个著作的习惯来读真主的作品,你休想读上一两遍就能读懂!由此可知,你单纯的用真主的语言的话,至少在中国这个空间中不会成功。对我们阿校的老师而言,你还要把宗教的语言,通过你的学习,通过你的思考,转化为一种学术的语言。只有这样,中国的那些知识分子,那些学者们才能理解伊斯兰。对中国来说,大多数人都没有什么信仰,或者说没有什么正确的信仰。对这样的一些人,你一开口就讲伟大的真主讲了,你们都在迷误当中,尽管你们是专家,有这样那样的知识,张三是土木工程专家,李四是生命科学专家,但是你们统统都是在迷误当中,你们来吧,听我教训。今天我要给你们讲我们伟大的伊斯兰,我们光辉的伊斯兰,我要将你们从黑暗当中引领到光明当中来,我要拯救你们。人家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看法呢?――这个人疯了!会嘲笑你!这到不是说伊斯兰教不是真理,伊斯兰教它是真理,但我们还要学会怎么和他们进行对话,要学会用他听的懂的语言。对不对?圣人不是也有这样一句话吗:你对一些人讲他听不懂的语言的人……。圣人也是批判了这种行为。同样,你对贝杜因人你要根据他的水平来阐述对伊斯兰教的理解。圣人给贝杜因人讲的时候,非常简单:"你把什么什么牢牢的抓住就够了!你就是一个完整的穆斯林。"这个贝杜因人很高兴,原来伊斯兰就这么简单,对于他来说是可以接受的,只要真诚的学习伊斯兰就够了。但是现在社会发展到今天这样一个时代,你完全按照古兰经和圣训的语言直截了当的跟那些人讲,他肯定会拒绝你!所以我们中国的穆斯林,尤其是穆斯林知识分子,包括阿校的这些人,尽管你有海一样的"而林",你是圣训学的专家,你是词法学的专家,你是教法学的专家,当然你可能的确是专家,一段经文你可能有十种二十种的解释,我相信你有这个能力。这些可以说是一种知识,但是还不能直接的解决这些社会问题,刚才我讲的这个全球性问题,他解决不了。你必须要把你的这种知识转化为一种学术的语言,把宗教的思维转化为一种哲学的思维,或者是学术的思维,然后你把它通过口头或文字表达出来,这样的话,这些中国的非穆斯林、知识分子就明白了:原来伊斯兰教的的确确是真理,我们小看伊斯兰了!伊斯兰不等于我们周围见到的这种现象,它是非常博大精深的,值得研究,很值得学习。这样他们就产生了一种兴趣,进而研究和接触。

穆斯林在饮食方面的礼节
穆斯林在饮食方面的礼节

饮食礼节看伊斯兰的全美

伊斯兰不仅仅是安拉赐予全人类的一种宗教,而且还是由穆圣及其门第子已经在他们的生活中全面实践过的一种生活制度。这种生活制度体现在各个方面,大到治国、平天下,小到娶妻生子、衣食住行无所不包。正如哈桑·纳所述:伊斯兰既是宗教又是政治,既是精神又是物质,既是功修又是生活,既是家庭又是社会……"

伊斯兰是十全十美的宗教,它之所以全美,就在于它是安拉赐予全人类的唯一正教,天地间的真理。真主所喜悦的宗教,确是伊斯兰教。(《古兰经》319)无论是古兰经的内容,还是伊斯兰教的各种教义、教规、其文化理论处处体现出这种完美性。甚至是饮食礼节也体现了这种完美性

这些礼节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吃饭时先念台思米"(奉至仁至慈的真主之名),吃完时念台赫米得"(万赞归于真主)。穆圣(愿主福安之)说:任何人在吃饭时,他应先提念真主的尊名;如果遗忘了,记起时当念:'由始至终都奉真主之名'“"台思米有两个目的;一是驱逐恶魔,穆圣说:凡没有提记真主尊名的人,恶魔会与他同吃同饮;当他提到真主的尊名时,恶魔便把腹中之食全部吐出。二是念台思米"可以带来",阿伊舍说:当初,穆圣与六个圣门弟子一起吃饭时,来了一个游牧人,他没有提记真主的尊名便狼吞虎咽,于是穆圣说:'倘若他念了台思米,那么他所吃之食一定够你们所有人吃了'穆圣(愿主福安之)又说:谁吃完饭后念了'赞归于真主,他为我们提供了这顿美食,并赐予我们给养,无能无力,只仰赖真主',真主就会饶恕他以前的罪过。"穆圣(愿主福安之)吃完饭后常念:赞归于真主,他为我们提供了饮食,并使我们成为穆斯林。"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穆圣(愿主福安之)将饮食视为一种宗教功修,并告诉穆斯林每吃一口食物都要想到真主是给养者,他为我们创造了各种美味,我们应为此而感谢他,赞颂他。其次是通过提记真主的尊名养成事事以礼,认真对待生活中的每件事。

二、用右手吃。阿伊舍说:穆圣用右手做洁净的事情,如梳头等,而左手用于大小便等不洁之事,以及有伤害的事情。"欧麦··阿此·赛利麦说:小的时候,一次穆圣抱着我,吃饭时,我伸手就抓碟子中的食物吃,于是穆圣对我说:'孩子你要念台思米,并且用右手吃靠近你这一边的食物'用右手进餐是圣行,穆圣曾严历地指责过一位用左手吃饭的人,并当众说:只有恶魔才阻止他用右手吃饭。穆圣(愿主福安之)就是这样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来教育我们,做任何事要有轻有重,有前有后,先易后难。哪怕是吃饭我们也要慎重对待,不能随心所欲,想用哪只手就用哪只。这种随意做法

久而久之就会助长我们的私欲。人生本来就是一个大考验场,事事都要和自己的私欲作斗争,最终战胜它。而这种虔诚的力量只有长时间从点滴积累,使自己趋于完美。用右手吃饭看似平平淡淡的小事,但在穆斯林看来却并不平凡。起右是圣行,右边的回赐大于左边;右手象征着权利和尊贵,象征着平安和吉庆,就象《古兰经》所描述的那样:至于用右手接过功过薄者,将受简易的稽核,而兴高采烈地返于他的家属。"(《古兰经》847-8)因此,用左手或右手就不仅仅是习惯或方便不方便的问题,而是跟随圣行,喜爱圣行,得到安拉喜悦的一件功修。

三、穆圣(愿主福安之)曾禁止饮食者向餐具中吹气,如果食物或饮料很烫,他也应该稍等片刻,以便让它慢慢冷却。喝水时不要太快,而发出咚咕咚"的声音,应一口一口慢慢喝。这种礼节,或许在一千四百年以前,人们并不知道它是一种文明的"卫生的为,就像穆圣(愿主福安之)曾禁止人们在厕所里说话,当时的穆斯林或许根本就不知道病从口入这一道理。到一千多年后的今天,那些文明人士"刚刚开始提倡讲文明、讲科学、讲卫生"

四、穆圣(愿主福安之)嘱咐要吃靠近自己这一边的食物,不要在盘子中挑来拣去。穆圣(愿主福安之)说:一个人的食物够两个人吃,两个人的食物够四个人吃,四个人的食物够八个人吃。说:庆从食物的中间降下,你们当从边上吃,不要从中间吃。"

五、穆圣(愿主福安之)说:们这个民族,不饥不食,食不过饱。说:吃三分之一,喝三分之一,三分之一留作呼吸。长期暴食暴饮既伤害胃,又使我们健忘,变得懒惰、自私、贪婪。要想保持一个清醒的大脑,就必须给我们的胃留一定的空间。许多圣训记载着穆圣(愿主福安之)当年经常饥肠辘辘,腰间捆着石头。这并不是说穆圣(愿主福安之)没有能力吃饱,而是穆圣(愿主福安之)保持一种高尚的情操,与民同甘共苦,以此求得安拉的回赐和喜悦。饭裕生闲事这也是人常犯的一个错误

六、等待年长的人,或有学问人到后,共同进餐。候则法说:每当我们和穆圣同桌吃饭时,穆圣开始吃后,我们才动手。穆圣(愿主福安之)说:给人供水者,自己最后一个喝。因此,在家吃饭时,我们应该等待父母一起进餐;如果宴请客人,主人应先请客人入席,处处体现出穆斯林的高尚美德

七、吃饭时谈论一些善事,或讲述先贤们的故事属可嘉行为。同样,穆斯林可以互相祝贺,祝福好运,祝愿成功或表达心中的喜悦之情,要么是抬起双手,向真主祈祷,要么是默默为对方祝福;而不是举杯欢庆。

除此外,穆圣(愿主福安之)还严禁用金银器皿吃饭,他说:们不要穿丝绸衣服,用金银器皿,这些物品今世属于不信道者,后世才属于我们享受。关于饮食方面的经文我们不再一一列举。

由此我们看出,仅仅饮食这样一个很平常的问题,穆圣(愿主福安之)也规定得如此全面,可见伊斯兰的完美性是有据可查,有目共睹的。就像麦克·哈特所述:宗教与现世之间如此紧密结合,令人确信穆罕默德是全人类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人物。麦克·哈特这段公正的评述又一次提醒我们:由穆圣(愿主福安之)曾实践过的伊斯兰生活确实是完美的,这种完美的生活制度只能源于安拉,因为他最知道人该用怎样的生活方式去生存,哪怕是吃喝

遗憾的是:这样一种完美的生活方式竟然遭到了人们的忽视,尤其是在西化潮流的影响下,有许多人追求西方人的生活方式,连吃西餐也成了一种时尚,把去麦当"肯得基"费视为是一种荣耀,就连自幼在伊斯兰国度中成长起来的为数不少的阿拉伯穆斯林也视伊斯兰的生活方式为落后",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成为西方文化输入的载体和牺牲品,当他们在西方文化阵营中徘徊迷惘的时候,蓦然回首,才发现伊斯兰是那么的完美,只有伊斯兰才能为他们指点迷津。不要东方,也不要西方,只要伊斯兰"这才是我们唯一的出路

​论害怕与希望
​论害怕与希望

论害怕与希望

第一讲

演讲目标:

1、说明"害怕"与"希望"的实质。

2、说明"害怕"与"希望"在穆斯林生活中的重要性。

3、说明"害怕"与"希望"的优越性。

4、鼓励穆斯林在生活中"害怕"与"希望"并重。

一切赞颂全归安拉——全世界的主,无论你高声说话或低声私语,他一一知晓。他知道你们所有公开与隐藏的事情。我作证:除安拉之外,绝无真正应受崇拜的;我又作证: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仆人和使者。主啊!求您赐吉庆、平安于你的使者穆罕默德、及其家属和所有圣门弟子们吧!

人们啊!你们当敬畏清高的安拉,他知道人们心中所想的一切,天地间的一切都不能隐瞒他。每当我们参悟安拉的经典时,就会发现安拉确已在他的经典中命令我们行善,并告诉我们善有善报;禁止我们做恶,并告诫我们恶有恶报;安拉描述了乐园及其恩泽,以便我们怀着希望去追求;还描述了火狱及其刑罚,以便我们畏惧而去防范。我们每每打开《古兰经》时,就会发现安拉在多处经文中把乐园与火狱共同提及,旨在让我们经常处在害怕和希望之间——害怕他的刑罚,希望他的怜悯,以不至于胆大妄为,漠视安拉的刑罚,也不至于心灰意冷,绝望于安拉的慈爱。安拉说:

وَالَّذِينَ هُم مِّنْ عَذَابِ رَبِّهِم مُّشْفِقُونَ إِنَّ عَذَابَ رَبِّهِمْ غَيْرُ مَأْمُونٍ

"他们是惧怕他们主的刑罚的,他们的主的刑罚确是难保不降临的。(70:27-28)又说:

وَقَدْ خَلَتْ مِن قَبْلِهِمُ الْمَثُلاَتُ وَإِنَّ رَبَّكَ لَذُو مَغْفِرَةٍ لِّلنَّاسِ عَلَى ظُلْمِهِمْ وَإِنَّ رَبَّكَ لَشَدِيدُ الْعِقَابِ

"众人虽然不义,但你的主对于他们,确是饶恕的,你的主的惩罚确是严厉的。"(13:6)

敬畏安拉、畏惧他的刑罚,要求人们不可超越安拉的禁止,不可忘乎所以、为非作歹,希望安拉的慈爱和饶恕则要求人们坚信安拉慷慨仗义、博施恩惠,且坚信一个人只要迷途知返,虔心悔过,就一定会得到安拉的赦免。

"希望"只在清廉善功的衬托下才得以完美。"希望"有三种:

第一种:一个人通过顺从安拉,努力行善的方式来获取安拉的喜悦,希望得到安拉的垂青,这种希望是蒙安拉接受的,也是受到安拉的嘉奖的。安拉说:

إِنَّ الَّذِينَ يَتْلُونَ كِتَابَ اللَّهِ وَأَقَامُوا الصَّلَاةَ وَأَنفَقُوا مِمَّا رَزَقْنَاهُمْ سِرًّا وَعَلَانِيَةً يَرْجُونَ تِجَارَةً لَّن تَبُورَ لِيُوَفِّيَهُمْ أُجُورَهُمْ وَيَزِيدَهُم مِّن فَضْلِهِ إِنَّهُ غَفُورٌ شَكُورٌ

"诵读安拉的经典,且谨守拜功,并秘密地或公开地分舍我所赐予他们的财物者,他们希望这经营不破产,以便他使他们享受自己的完全的报酬,并把他的恩惠加赐他们;他确是至赦的,确是善报的。(35:29-30)

第二种:犯罪者的希望,即一个人通过洗心革面、真心忏悔来求得安拉的饶恕,这种希望也是安拉接受和嘉奖的,也会得到安拉的宽大赦宥。安拉说:

وَأَمَّا مَنْ خَافَ مَقَامَ رَبِّهِ وَنَهَى النَّفْسَ عَنِ الْهَوَى فَإِنَّ الْجَنَّةَ هِيَ الْمَأْوَى

"至于怕站在主的御前受审问,并戒除私欲的人,乐园必为他的归宿。"(79:40-41)

第三种:冥顽不灵、执迷不悟者的希望。他既不知悬崖勒马,也不知悔过自新,更谈不上力行善功,但却妄想得到安拉的慈爱,这种希望无疑是自欺欺人,且荒唐至极。清高的安拉说:

أَفَأَمِنُواْ مَكْرَ اللّهِ فَلاَ يَأْمَنُ مَكْرَ اللّهِ إِلاَّ الْقَوْمُ الْخَاسِرُونَ

"难道他们不怕安拉的惩罚吗?只有亏折的民众才不怕安拉的惩罚。"(7:99)

真正的信士介于"害怕"与"希望"之间,不偏不倚,既不过于希望而疏于害怕, 也不过于害怕而忘却希望,前者容易使人心生幻想,心存侥幸而以身试法,铤而走险;后者则会使人心灰意冷,万念俱灭而自暴自弃,不思悔改。《古兰经》中描述这种人时说:

قَالَ وَمَن يَقْنَطُ مِن رَّحْمَةِ رَبِّهِ إِلاَّ الضَّآلُّونَ

"他说:除迷误者外,谁会绝望于安拉的恩典呢?(15:56)

又说:

وَلاَ تَيْأَسُواْ مِن رَّوْحِ اللّهِ إِنَّهُ لاَ يَيْأَسُ مِن رَّوْحِ اللّهِ إِلاَّ الْقَوْمُ الْكَافِرُونَ

"你们不要绝望于安拉的慈恩,只有不信道的人们才绝望于安拉的慈恩。"(12:87)

学者们做了这样一个贴切的比喻:害怕和希望如同鸟儿的双翼,如果双翼平行对称,鸟儿才能协调稳定,展翅翱翔于天际。若其中一只有所残缺,就意味着这只鸟儿无缘于蓝天之上,若失去双翼,则意味着死路一条。

伊本盖伊姆在《修行者的阶梯》一书中说,心灵归依安拉之时,犹如一只鸟,对安拉的"爱"就好比是鸟儿的头。"害怕"和"希望"好比是它的两翼,害怕安拉的惩罚能驾驶心灵趋于行善,拒绝犯罪。希望安拉的饶恕,能鼓励仆人奔向安拉的喜悦和报酬,使其决心向善,消除各种丑陋的行为。只有头与双翼健全的鸟儿,才能翱翔于天际,最终抵达希望之彼岸,若是头没了,鸟也就活不成了,失去双翼,它只会成为猎人和鹰犬猎杀的对象。

害怕安拉,能制服内心的各种欲望,制止迷误,能把人推向善行和成功;害怕安拉,属于"认主独一"的信仰的一种体现,而害怕除安拉之外的任何物,则属于万恶不赦的"举伴"行为。清高的安拉说:

إِنَّمَا ذَلِكُمُ الشَّيْطَانُ يُخَوِّفُ أَوْلِيَاءهُ فَلاَ تَخَافُوهُمْ وَخَافُونِ إِن كُنتُم مُّؤْمِنِينَ

"那个恶魔,只图你们畏惧他的党羽,你们不要畏惧他们,你们当畏惧我,如果你们是信道的人。"(3:175)

又说:

فَلاَ تَخْشَوُاْ النَّاسَ وَاخْشَوْنِ

"你们不要畏惧人,当畏惧我。"(5:44)

希望安拉的饶恕,希望安拉的慈悯是一种崇拜安拉的功修,把这样的希望寄予除安拉以外的被造物身上,那就是一种 "举伴"安拉的行为。安拉说:

فَمَن كَانَ يَرْجُو لِقَاء رَبِّهِ فَلْيَعْمَلْ عَمَلًا صَالِحًا وَلَا يُشْرِكْ بِعِبَادَةِ رَبِّهِ أَحَدًا

"谁希望与他的主相会,就叫谁力行善功,叫谁不要以任何物与他的主受同样的崇拜。"(18:110)

有人问:为希望安拉的报酬,害怕安拉刑罚而崇拜安拉是许可的吗?

苏菲派认为带着这样的目的崇拜安拉,是一种功利主义行为,它没有体现出对安拉的"爱"。他们说:"崇拜安拉,要出于'真爱',而不应该以害怕刑罚,或希望报酬为目的,因为这是一种只追求个人利益,只求实现个人目的功利主义,真正 '爱主'的人,是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因为自己的切身利益而表现出'爱主'的人,其'爱'是有瑕疵的。一个人希望得到安拉的报酬而行善,就会产生两种灾难性结果:第一,只指望回赏,而违心地表示'爱主';第二,作了善功后,就以为高枕无忧。因此,他们认为,只有在敬拜安拉的过程中舍弃与个人利益有关的一切因素,才能摆脱这两种结果。圣洁的圣训中安拉说:'假若我没有创造乐园与火狱时,难道我就不应受崇拜了吗?'

诗曰:

"若复生的天使不来临,

火狱不会点燃,

众仆赞颂施恩者(安拉),

岂非应尽之责?"

他们认为:纯洁的心灵敬拜安拉的原因只在于安拉是真应受拜的主。他们说:"仆人同养主的关系不是雇工同雇主的关系?若他得到代价,就工作,若得不到,就不工作。这是讨价还价的买卖,而不是'爱主'的行为。"

而穆斯林大众学者主张,因为"害怕"和"希望"而崇拜安拉无可厚非,既符合人之天性,也符合经训要求,没有像苏菲大师们说的那样"危言耸听",因为 "希望"和"害怕"是接近安拉的一种媒介和功修。在圣训中,安拉说:"我正如仆人对我所希望的那样。当他记念我时,我就与他同在"。所有的主命都处在希望与害怕之间,仆人最完美的时刻,就是他在"爱"安拉的同时希望与害怕安拉,这是众先知和信士们的行为,他们集害怕和希望在心间,争先行善。清高的安拉表扬他们说:

إِنَّهُمْ كَانُوا يُسَارِعُونَ فِي الْخَيْرَاتِ وَيَدْعُونَنَا رَغَبًا وَرَهَبًا وَكَانُوا لَنَا خَاشِعِينَ

"他们争先行善,他们为希望和恐惧而呼吁我,他们对于我是恭顺的。"(21:90)

又说:

تَتَجَافَى جُنُوبُهُمْ عَنِ الْمَضَاجِعِ يَدْعُونَ رَبَّهُمْ خَوْفًا وَطَمَعًا

"他们肋不落床,他们以恐惧和希望的心情祈祷他们的主。"(32:16)

我们侧重于大众学者的主张,这是最中和的主张,它既顾及到了苏菲学家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又矫正了在此问题中产生的一些过激或怠慢的思想,同时阐明了希望、害怕、爱主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

主啊!你是仁慈的主,祈求你不要使我们在今世所有寄予你的希望在后世毁于一旦。

主啊!你是饶恕罪恶的主,祈求你不要使我们在复生日恐惧。

第二讲

一切赞颂全归安拉——众世界的主。求主赐福我们的领袖穆罕默德及其家人和同伴们!

穆斯林兄弟们!心灵的工作确实是伟大、崇高的工作,其回赐也是最大,同时,它的惩罚也是最严厉的,因为身体的行为是受内心行为支配的。 "心灵是统治各肢体的,所有的肢体都是心的兵将。"艾奈斯传述:安拉的使者(愿主福安之)说:"只有心灵端正,信仰才能正确。"(艾哈迈德辑录)

心灵端正的意义是:信安拉独一无偶,内心喜悦安拉,害怕他的惩罚、希望他的饶恕,喜安拉之所喜,憎安拉之所憎。艾布胡莱勒传述:安拉的使者(愿主福安之)说:"的确,安拉不观看你们的外表和财产,但是,他只观看你们的内心和工作"。(穆斯林辑录)

害怕安拉的惩罚,渴望安拉的报酬是一个人心灵中最伟大的工作之一,但在当今这个时代,很多人的心坚硬如石,麻木、疏忽和贪婪已成为他们心灵上的毒瘤,这些人就像受伤的鸟,他们"害怕"的翅膀已经折断,如果他们不珍惜生的希望,生命的价值,永远昏聩疏忽,那么,他们只能拖着受伤的翅膀痛苦地走向生命的终结。只有医治心灵的病症,用忏悔之水洗涤罪孽之垢,医治受伤之膀,让希望与害怕并存于内心中,才有获得重生的机会。因为安拉的使者(愿主福安之)说:"你们唯有对伟大的安拉怀有希望才可以死去。"(穆斯林辑录)

害怕安拉,需要履行对安拉、对人们的义务,远离罪恶,不应放纵内心的私欲,使其成为心灵的主宰,同时,希望安拉的饶恕和慈爱。我们更应向清廉的先贤们学习,他们是敬畏者的典范,他们曾害怕安拉的惩罚,竞相行善,渴望安拉的慈悯,克服私欲。因此,他们最终获得了美好的归宿,他们的心灵得到了洗涤,成为安拉喜悦的人。哈里发阿里在礼完晨礼拜之后,搓着手掌显出特别忧伤的样子,他说:"我确已看见过安拉使者的弟子们的工作,而如今,找不到任何一个人的工作类似他们,他们常常面容憔悴、衣衫褴褛,额头上生出类似山羊蹄一样的老茧,那是因为他们夜间礼拜,诵念《古兰经》,彻夜未眠,他们在记念安拉时因劳累而摇摇晃晃,如同狂风之日的树木一样,他们常常因记念安拉而泪如泉涌,打湿衣襟。"(艾布奈叶姆《海利亚》中辑录)

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我举这样一例,想要说的是,先贤们之所以得到安拉如此厚爱,这与他们清廉的功修是密不可分的。这些功修既有身体的、更有心灵的,他们得到了安拉的喜悦,安拉为他们许约了乐园。我们只有循着他们所走的路踏踏实实地走下去,才能在复生日得到安拉的赦免。

主啊!你是引导世人的主,祈求你赐予我们正道后,不要再使我们的心灵迷误!

主啊!你是拨转心灵的主,祈求你让我们的心灵为记念你而变得柔软!

圣人谈 “伊历一月”与“阿舒拉日”
圣人谈 “伊历一月”与“阿舒拉日”

圣人谈“伊历一月"与“阿舒拉日"

1、由艾布·拜克热(愿主喜悦之)的传述,先知(愿主福安之)说:自真主创造天地以来,时光依旧,一年分十二个月,其中四个月为禁月,它分别为:三个月是连着的:十一月、十二月和一月,及六、八月之间的七月。

2、由艾布·胡莱勒(愿主喜悦之)的传述,真主的使者(愿主福安之)说:除斋月的斋戒外,最优越的斋戒是禁月的斋戒;除主命拜外,最优越的拜功是夜功拜。

3、由阿依舍(愿主喜悦之)的传述,蒙昧时期的古莱士曾在阿舒拉日封斋,当先知来临麦地那后也在这一天封了斋并命人在这一天封斋。然后,当斋月成为定制后他放弃了这一天的斋戒,所以,谁要是想在这一天封斋那么他就封这一天的斋戒,谁要是不想在这一天封斋,那他同样也可以不封斋。

4、由伊本·阿巴斯(愿主喜悦之)的传述,他说:先知来到麦地那,然后,他看到犹太人在阿舒拉日的封着斋,于是他问道:你们为什么要在这一天封斋?他们说:这是吉庆的一天因为在这一天真主拯救了以色列的后裔使他们摆脱了敌人,所以先知穆萨(愿主福安之)在这一天封了斋戒。先知(愿主福安之)说:我比你们更亲近穆萨,然后先知(愿主福安之)封了阿舒拉日的斋戒并命人在这一天斋戒。

5、由艾布·穆萨(愿主喜悦之)的传述,犹太人曾将阿舒拉日当作节日,先知(愿主福安之)说:你们当在这一天斋戒。

6、由哈米德·伊本·阿卜杜热合曼的传述,他听到穆阿维叶(愿主喜悦之)在阿舒拉日站在演讲台上说:麦地那的人们啊!你们的学者去了哪里?我听到真主的使者(愿主福安之)说:这是阿舒拉日,真主没有规定你们在这一天斋戒但我要在这一天斋戒,谁想要在这一天斋戒那么他就斋戒,谁不想在这一天斋戒那么随意。

7、由伊本·阿巴斯(愿主喜悦之)传述,他说:我从没见过先知将哪一天优越于其它的日子,除阿舒拉日和这个月(这里指的是九月)。

8、由赛里麦·伊本·艾克沃尔(愿主喜悦之)的传述,他说:先知(愿主福安之)命令艾斯莱穆部落的一人给人们通知道:谁已经吃过饭了那么让他在剩余的几天斋戒,说如果还没吃饭那么让他现在斋戒,因为今天是阿舒拉日。

9、由艾布·格塔代(愿主喜悦之)传述:先知(愿主福安之)说:每月的三天斋和从九月到九月的斋戒相当于一生的斋戒,阿尔法日的斋戒我祈求真主罚恕过去一年和来年所犯的罪恶,阿舒拉日的斋戒我祈求真主罚恕过去一年所犯下的罪恶。

以上圣训均为两大圣训实录所辑录

10、由伊本·阿巴斯(愿主喜悦之)传述,他说:真主的使者命人在一月的第十天阿舒拉日斋戒。铁尔米兹圣训实录(2\128

11、由伊本·阿巴斯(愿主喜悦之)传述,真主的使者说:你们当在阿舒拉日斋戒,你们当反对犹太教徒,你们当在阿舒拉日的前一天或后一天斋戒。艾哈迈德圣训实录(4/287

伊本·甘伊目说:(伊本·阿巴斯(愿主喜悦之)所传述的这几段圣训之间好像有抵触,其实绝不然!封阿舒拉日的斋戒可分为三个等级;其最完美的是在阿舒拉日前一天和后一天分别封两天斋戒。其次是在第九天和第十天分别斋戒两天。紧接着是仅仅在第十天斋戒。

至于有些人只在第九天斋戒那是因为他没有真正领会圣训的含义!因为这种理解不论是从语言学的角度还是从教法判定来说都是不恰当的。真正至知。)伊玛目艾哈迈德说:(如果不确定一月的第一天是哪一天者因斋戒三天,那是为了确定在第九天和第十天他都封着斋,)

摘自:伊斯兰讯息网

开发 midade.com

丝绸之路文明对话协会